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提升教学质量管理水平的思考与实践
——以江苏省苏州市劳动路小学校提质增效新举措为例

2023-01-05杨建英

中小学校长 2022年12期
关键词:学业双减教学质量

□杨建英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要求在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同时,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对此,江苏省苏州市劳动路小学校实施提质增效新举措,强调定目标、定方向、定思路;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部门思举措、巧设计、严把关;学科教研组和学科教师团队结合学科、教材、学生的特点开展好各类教研活动,提高“质量预警”意识,有效落实、主动改进,确保学校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一、瞄准靶向,剖析教学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学校充分认识到,落实“双减”政策,要确保“减负不减质”,要更加认真地剖析以往教学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将目标精准聚焦于提质增效,实施有效的教学质量管理。

(一)教学质量目标定位失准

在学校实施教学质量管理的过程中,发现不少教师对教学质量的理解常常停留在学生是否牢固掌握知识这一层面,忽略教学质量要立足学生可持续发展、要注重关键能力与学科素养的进阶培养,目标定位不完备甚至不准确。当学校对教师提出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时,很多有责任感的教师首先想到的是让学生做试卷、讲解分析,“加码”“加点”地安排简单重复练习,如此,学生的课业负担怎能不重?课程意识和学生的身心健康在一定程度上被教师忽视,教师对每一节课该“教什么”、每一次练习该“练什么”,往往不甚了了。而学校的教学质量管理者往往容易忽略对教学质量目标的定位,没能及时引导教师聚焦教学质量目标与策略,没能帮助教师准确把握教学质量提升的科学内涵,没能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定好方向。

(二)教学质量提升方法欠缺

中小学校普遍重视教学质量管理,大都能积极为教学质量“把脉”,但普遍缺乏帮助教师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例如,不少教师抓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依然是“题海战术”,消耗大量时间和精力;“低效课堂”较为常见,一线教师普遍缺乏运用评价结果及时调控教学设计的能力;等等。管理者发现了问题,却提供不出合理的、有效的管理手段来达成“教—学—评”的良性循环和高效融通,教师靠增加负担来提高教学质量还是较为普遍的现象。

(三)教学质量评价手段单一

受“应试教育”陈旧思想的影响,不少学校评价教学质量,往往不能站在学生学习发展的整体规律和学习过程性的持续变化的角度,看待分数或“等第”背后蕴含的阶段性意义。只关注某个时间点的监测成绩,不善于分析与教学质量相关的各种数据,并且对一段时间内的多个关联性数据的关注度也不足,不能够做出合理推论和及时修正,从而导致只有所谓的分数“精确性”,缺少可变的、复杂的、与人的发展相一致的教学质量评价。

二、推陈出新,积极实践教学质量管理新方法

(一)准确定位教学质量目标,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教学质量目标包含指向教学过程的目标要素和指向教学结果的目标要素。在教学质量管理的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关于教的内容的问题。苏州市劳动路小学校分年段制定教学目标及相应的知识图谱,帮助教师落实“教—学—评”一体化的有效教学行为。

1.《教学质量内控手册》先行

学校组织教师认真研读国家课程标准和区域性教育质量监测标准,结合本校学生的学习特质,制定了《教学质量内控手册》。手册整合了各学科、各学段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框架、能力要素、评价内容等,开发出一整套比较完备的校本化监测维度,帮助教师有效厘清教学内容。

2.重视学科校本研修

学校加强学科团队研修,开展指向课程标准与教学任务的校本研修活动,通过沙龙、竞赛等多种形式组织教师开展针对课程标准和内控指标的学习活动。在学习进阶的过程中,教师的课程理念得以强化,教师对执教年段教学目标的认知逐步清晰。

3.提高核心素养与知识结构的匹配度

核心素养导向,是贯穿《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一条重要主线。学校开发的学生学业质量分析系统提供的监测数据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掌握的学科基础知识的结构情况,反映存在的偏差与问题。学校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组织教师将学生学业质量分析系统提供的监测数据整理并归纳,分析并累积,使之条理化、序列化,纲举目张。核心素养导向的学科知识结构化教学实践,有效克服了教学中碎片化、散点化解析,技能单项训练等弊端,学生的学习活动更趋内化建构。

(二)把握教学质量提升重点,解决“怎么教”的问题

学校抓住教学质量提升的重点,聚焦“怎么教”的问题,引导教师在整体把握所执教学科的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后,将着力点落在教学过程上,思考学生是如何学习的。同时,通过即时的教学评价帮助教师调控教学手段,确保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1.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

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的“教(课堂教学)—练(作业练习)—导(个别辅导)—考(调研考试)—研(质量分析)”各环节中,都要合理评价学生的表现,体现过程性评价与学生学习质量的高度关联性。

2.实施夯实基础的分项教学质量监控

每学期,教研组依据课程标准和内控指标,制订详细的教学质量考核计划,确定相应年级和学科的达标时间节点,把教学质量考核目标分解到相应的阶段,逐级把好单组知识点的教学质量关,形成一年级到六年级的一整套分项教学质量监控系统。

3.形成切实有效的全学期教学质量监测机制

每学期初,学校召开各类型的教学质量研讨会议,会议规模小、议题清,着眼于本学期教学质量监测(俗称“过关”)的时间和要求,研制出操作性强的各年级、各学科“过关”表格,下发给每一位教师。部分学科、项目采用螺旋上升的方式分步“过关”。“过关”结束后,分管学科教导认真阅读教师上交的质量分析表,进一步分析“过关”调研数据,形成分析意见。在这一过程中,关键一步是把分析意见反馈给教师,与教师共同探讨问题与改进建议,督促教师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

(三)运用学业分析技术,解决“教得怎样”的问题

可视化的大数据分析可以从教学质量的多维评价角度,横向进行数据比较,纵向进行数据追踪。长期积累的监测数据、各项教学质量指标的持续性对比,能明显地呈现出各学科学业水平的差异和教学质量上升或下降的幅度。基于数据分析提出的问题和解决建议更有说服力,更能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

1.搭建学生学业质量分析系统,形成学业监测体系

学校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发基于大数据的学生学业质量分析系统,形成学业监测体系,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自动获取、记录、收集并有效分析信息,用条状图、饼状图、雷达图等图表清晰地呈现学生学业情况。这些翔实数据能全面、立体地展现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师能借此发现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有助于其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优化个性化学业指导,达成有效教学。

2.让教师阅读数据,培养其分析、运用数据的能力

教师通过读懂图表,发现并研究数据表达的实际意义,逐步掌握分析数据的方法,评估学生的学习表现,预测可能存在的学习困难,创设解决困难的多种手段,从而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当教师获得了相关监测数据转换成的可视化图表后,经过分析原因和寻找方法,就可以通过改进教学设计与实施来达成对学生学习的有效干预。比如,教师从学生学业质量分析报告中发现某班学生在学习某一个知识点时存在共性问题,据此判断对该知识点的教学存在不足,进而反思为什么会出现问题,思考如何优化教学设计、改进教学策略。

3.让学生阅读数据,培养其“自我修复”的能力

教师可将处理后的学生学业质量分析数据提供给学生阅读,指导学生寻找自主学习的方法。通过有意识地对有效数据进行筛选、组合,教会学生读懂数据,让学生通过研读数据把握自身的学习状况,知道自己学到了什么、没有学到什么、哪些知识点掌握得还不够扎实,进而对学习薄弱环节进行个性化的“自我修复”,在温故知新中形成纠错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成效显著,教学质量管理再上新台阶

(一)不断积累教学质量管理经验

通过实施一系列教学质量管理新方法,学校教学质量管理者和教师团队达成共识,在教学质量管理中追求全面质量而非偏科质量,追求常态质量而非突击质量,追求“低碳”质量而非“高耗”质量。随着观念的进一步更新、实践的不断推进,学校逐步积累教学质量管理经验。

1.深入理解和掌握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要义

学校坚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五育”并举,狠抓国家课程的落实,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标,帮助教师深入理解和掌握新课标的要义,立足学段、学情,以教材研究为切入点,以课堂研究为核心,以教学常规与教研机制研究为路径,以学习效果研究为反思点,充分激发教学活力。

2.设计结构性的教学质量考查项目

学校以学生学习能力发展为核心,制作“学业水平+学生相关因素+教师相关因素”的结构图谱,从单一聚焦学业成绩转向关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心理健康、教学支持、课程支持、学业负担等相关因素;学习品质、学习效率、学校归属感、主观满意度等都成为必须纳入教学质量监测的考查项目。

(二)采用指向教学方式转变的教学质量管理手段

学校采用了一系列指向教学方式转变的教学质量管理手段,让教师从改善自身的教育习惯做起,更有意识地识别惯常使用的教学手段的优劣与局限性,减少单一的分析讲解、简单的知识传递和推演手段,让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教学评价能始终保持一致,指向培养学生的学习力。

1.将时间核算法引进课堂

学校指导教师依据不同学科的不同课型,在课堂40 分钟内合理分配讲、习、做等教学活动的时间;对“一讲到底”和拖堂的现象,用行政管理手段令其改正。由此,“满堂灌”的课越来越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时间得到保证。

2.将自我观察法引进课堂

每学期初,学校制作出全学科教师进入录播教室上课的课时表,采用录制微课或教学片段的方法,引导教师课后回看上课录像,帮助教师学习自我观察法,有意识地将其运用于日常课堂教学,确确实实让教师改掉了不少教学时的不良习惯。

3.将学法指导引向课外

学校开发了校本化学生学习平台,不断丰富供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源,匹配学生的学习层次,提供个性化服务。要求教师教会学生使用这些资源,并布置任务群让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这些资源。从课内到课外,跨学科、融合式的探究学习成为有效学习方式。

(三)形成易于教师实施提质行为的教学质量管理点位

教学质量管理的成效体现在教师针对教学目标有效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学校帮助各学科教师立足课标、有效讲解、有效演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任务来带动、以激励为手段,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进行演练,提升课堂效率。

1.教学目标更清晰

学校在组织集体备课时,将设置教学目标作为首要任务,立足课程标准,通过集体讨论中的思维碰撞,逐一厘清阶段(单元)总目标和课时分目标之间的关系,使教学目标的设置明确化、具体化、问题化,可测量目标不超过三个。

2.学习清单更有针对性

学校推行“清单式精讲”,要求教师压缩课堂上“教师讲”的时间,以核心知识点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和学习资源,突出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优化课堂教学常规。在中、高年级,上课伊始,教师就把这一课时的学习清单提供给学生,引导学生迅速投入学习过程。简明、清晰的学习过程,能增强学生对自我的认知、对成绩的认知,提高学业成绩,获得学习动力。

3.教学反思更强化

学校引导教师加强教学反思,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教师不再泛泛而谈教学感受,而是围绕每一个教学环节的目标指向,从能否达成目标、如何优化教学方法、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是否合理、练习的时间安排是否合理等方面进行反思,以此促进教学质量逐步提高。

学校将持续推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依据不断生成的质量现状,实施跟踪管理。通过“回访”教师教学,促进学生学业进步,达成教学质量管理目标。

猜你喜欢

学业双减教学质量
艰苦的学业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关注学习过程 提升教学质量
谈学业不良学生的教育策略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