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建构探讨

2023-01-05朱少峰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2年14期
关键词:城乡战略农村

□文/ 朱少峰

(中共汕尾市城区委党校 广东·汕尾)

[提要] 乡村社会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乡村与城镇相同,都是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兼具生产、生活等多种功能,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就目前看来,乡村社会治理存在诸多问题,然而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思考转型方略,增强村民自治意识,科学合理地定位乡村振兴的目标,将村民设定为乡村社会治理的主体,实现科学化的乡村社会治理,建设美丽中国。本文针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建构进行探究,明确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概念,列出当下乡村社会治理所面临的困境,并提出积极解决对策,以期为广大同仁提供参考。

要想实现乡村振兴,就要着眼于乡村社会治理,通过促进农村现代化而努力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在乡村社会治理体系的建构上要结合自身优势,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力推行,至今已经取得很大的成效,但在少数乡村仍旧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乡村振兴战略

(一)提出背景。乡村振兴战略最早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被提出,其总方针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要求是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等方面进行治理,有效达到生活富裕,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为促进农村现代化作出重要指示,为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提供了重要方法和方略。因此,农村要牢牢把握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乡村治理转型,促进自身发展。可以说,乡村振兴战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的农村改革。

(二)主要内容。乡村振兴的涵盖范围非常广泛,主要包括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城乡基础设施、医疗保险制度和城乡公共服务等方面。在义务教育发展机制方面,乡村振兴战略要求以“以城带乡”为主要方式,将乡村义务教育整体推进,促进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建设,最终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除此之外,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要覆盖城乡,城乡基础设施要实现互联互通,医疗保险制度进行完善和统一。通过对以上几个方面的建立和完善,使农村居民的幸福感不断提升,进而推动小康社会的建设。

(三)实施意义。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不但为我国决胜全面小康社会补齐短板,还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保障,不仅如此,还为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提供了解决路径,可谓意义深远。

习近平曾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难啃的骨头在贫困地区,因此若不实现乡村振兴,实现全面小康就无从谈起。而阻挡乡村振兴的第一块石头就是“三农”问题。所以,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农村发展提供路径,为城乡一体化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为农村现代化进程起到了加快作用,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补齐了短板。从此看来,乡村振兴战略的制定,符合当代农村的发展现实要求。

党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列为关键内容,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最重要的是要实现农村现代化,由此可见农村现代化的推动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有着密切且不可分割的联系。在实现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中,由于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一直以来都处于较为困难的境况,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我国的农村发展提供了指导方向和现实解决方案,在农村发展力的提高和农村转型发展的存进方面都提供了指导性的方案,进而对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产生了积极影响。

(四)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社会治理之间的联系。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社会治理之间的联系主要包括以下三点:第一,乡村振兴是一项国家战略,是国家对乡村建设的整体战略部署,而乡村社会治理则是这项整体战略部署中的一项具体工作,乡村振兴为乡村社会治理提供资金的支持,并起政策引导作用,乡村社会治理则是乡村振兴的具体实施。第二,提升乡村社会治理的水平是为了更好地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从目前的治理工作来看,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社会治理提供思想指引,强化整个乡村地区的治理能力。第三,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社会治理的领导干部指明了前进方向,领导干部的工作能力则为我国的乡村经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乡村社会治理面临的困境

(一)出现“空心化”现象。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本来就是存在很大差距的,在资源配置上也存在诸多的不合理性。乡村新一代的青年人和中年人更愿意到城市打工和工作,留下老幼妇孺“看家”。而这些老幼妇孺的劳动能力明显不足,无法担负起田地里的工作,使乡村的生产生活无法正常运转。与此同时,城市的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城乡差距越来越大。这种“空心化”的现象只会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严重,长此以往,不但农村会被“掏空”,城市也会变得越来越“拥挤”,在不久的将来,“农村”这一概念将逐渐消亡。这样一来,城市与农村的差距不只体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上,还体现在人的意识水平上。

(二)公共服务滞后。一直以来,因为城乡在资源配置上存在不合理性,不但导致我国农村的公共服务相对落后,连带着社会保障也相对滞后。虽然我国在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方面已经初见成效,在农村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上已经有了显著提高,但问题仍然层出不穷。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一直是农村发展的瓶颈,主要在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这三个方面有所制约,既限制了农村的发展,又阻碍了城市化进程。在文化教育方面,我国的部分贫穷地区尚未实现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且当地政府较为贫穷,难以在教育上投入大量资金,导致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缺乏基础设施的有力支持。再加上大部分的子女跟随父母在打工地上学,导致乡村学校生源不足,没有发展的必然理由。在医疗卫生方面,当地政府资金不足,无法为当地的医疗行业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和技术支持,导致当地的医疗卫生体系极为落后,且缺乏必要的医疗人才、必要的医疗设施,以及尚未完善的医疗保障制度。除此之外,在社会保障方面,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只留下老幼妇孺这些劳动力弱的群体,导致农村的劳动力尤为匮乏,进而出现“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群体,且得不到必要的社会保障。

(三)内生动力不足。内生动力是地方取得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内生动力主要包含内源性和外源性两种。外源性动力主要依靠的是外界的能量输入,比如引进人才、资金扶持、财政拨款等方式。当一个地区的资金和人才资源都比较匮乏时,再谈发展就显得底气不足。所以,地方政府要争取其他地方向本地输入人才,争取大企业向本地建厂注资,争取国家的财政拨款,才能谈发展。内源性动力与外源性动力相比,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在很多极贫困的地区,政府进行扶贫工作时会给予必要的资金扶持,但由于这些地区的内源性动力极度缺乏,贫困户的思想总是停留在“等、靠、要”的层面,导致扶贫工作具有了临时性。正所谓“扶贫先扶志”,要想让一个地方真正地发展起来,就要激发地方的内源性动力,提升“精气神”,借此对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加以凝聚。

(四)政策执行存在偏差。地方政策的执行存在偏差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政府在执行政策时需要考虑到地方利益和政治压力两个因素,除此之外,还存在地方政府的政策执行人员对政策的理解并不深刻,对政策所体现出的重要性存在认识偏差,导致在工作中无法按照政策中的要求去执行。

实现农民个人素质的提升是乡村振兴实现的主要路径,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在乡村社会上下功夫。将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进行升级是推动乡村社会全面进步的主要手段。而基于之前提到的,政府管理人员对国家政策的理解不深入、不彻底,认为乡村振兴就是经济及发展,真是大错特错。这样的反面典型比比皆是。市面上很多打着“农家乐”旗号的乡村旅游项目就是很典型的反例。这些地区的政府在规划乡村发展时,不考虑乡村自身的优势,只盲目照搬其他乡村的成功案例,对一些旅游项目进行盲目投资,但往往收效不大,导致乡村振兴的夭折。这样一来,不但对资源造成了极大浪费,还耽误了乡村治理工作的进程。

三、解决对策

(一)鼓励返乡。针对我国乡村“空心化”严重的状况,可以出台激励政策,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和大学毕业生返乡。通常,外出务工人员之所以到城市发展,多半是城市的发展状况要优于乡村,人们在城市打工的工资也要高于在家务农。除此之外,乡村的各方面建设虽与城市存在极大差距,但其犹如一张白纸,可以随意作画,发展前景辽阔,可塑性极强。对此,乡镇政府应大力发展产业,增多就业岗位。除此之外,返乡人员中包含大学毕业生,这无疑为农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能量。大学生返乡不但能为农村增加一部分劳动力,还能将先进的思想和知识带回家乡,为家乡注入新鲜血液,支援家乡建设。除此之外,还可以鼓励企业家回家乡投资,支援家乡建设。但返乡并不是“义务的”,无论是作为一份回报,还是作为一种吸引人才的手段,都应给予返乡人才相应的优惠政策或是物质奖励,同时还要加大支持力度,为返乡人员提供坚实的后盾。

鼓励返乡应从两个方面推出激励机制,鼓励外出人员返乡。一方面要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创造便捷生活条件。现在的青年人更注重生活品质,农村与城市相比,基础设施建设较弱,交通不便利,医疗条件也较差,无法满足青年人的生活需求。因此,乡村要在水力、电力、交通、互联网等基础设施上加强建设,逐步缩小城乡差距,营造具有良好保障的生活环境,不但要吸引外出人员返乡,还要“留得住人”。另一方面要建设乡村文化,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过去人们对乡村文化的印象并不好,而随着城乡差距的缩小,乡村也在吸收和接纳现代城市文明,并以现代化的形式进行表达。因此,要想“留得住人”,就要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听取返乡人的意见,参照其感受,建设乡风、传承乡风,让返乡人参与家乡的人文建设,吸收地域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精华,进而推动乡村旅游等领域的建筑工作,形成良好的乡村文化,实现乡村文明,将返乡人“留下来”。

(二)主体参与,共同治理。主体共同参与治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基层党组织的主导作用要加强。在农村发展的过程中,乡村基层党组织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据了解,现阶段的乡村治理进程中,乡村基层党组织不作为、乱作为,严重影响了乡村治理的完善工作。因此,在选才用人方面,要进行严格把关,挑选党性足、风气正、有基层治理经验的党员做好带头人、领头羊的工作,将乡村治理工作落实到位,为乡村的发展铺就一条康庄大道。另一方面主体之间相互监督,提高治理水平。光是党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还不够,还要在各主体之间建立一种监督机制,用以互相监督,积极参与治理,从根本上完善乡村治理,从源头上杜绝不配合工作的情况。

(三)完善制度保障。要将乡村治理的效果最大化,就要建立合理的制度,或者将原有的制度进行完善,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对政府的乡村治理工作进行有效监督,不断对政府工作进行检查和验收,提高其工作效率和工作积极性,而且还增强了政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制度就像是“悬在头上的一把剑”,只有时刻对制度保持敬畏之心,把权力关在笼子里,才能对贪污腐败、不作为等现象彻底杜绝。

针对乡村治理的制度建设和制度完善,笔者认为,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第一,明确职责范围。职责范围也是制度的一部分,其对乡村治理的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进行明确的划分,做到“在其位谋其政”。第二,完善民主监督渠道。如何评价政府工作的好坏,百姓的满意度是政府工作的标准。而百姓的满意度是在“百姓提意见-政府接纳意见-百姓给予反馈或意见”这个周而复始的流程中不断变化的,因此要完善民主监督渠道,保证百姓的反馈或意见能够顺利进入政府工作人员的耳朵里,进而对自身工作进行调整,以满足百姓的需求。

(四)提高内生动力。要想提高内生动力,就要分别从内源性动力和外源性动力两方面入手。在外源性动力方面,制定引进人才的相关政策,例如为双一流毕业的大学生办理当地的人才绿卡,并且每月在人才绿卡中发放一定数额的补助,以及对持有人才绿卡的人员在房屋购买或租赁等方面开放绿色通道;出台招商引资政策,鼓励当地的企业升级为高新技术企业,除了享受国家的减税政策之外,当地对申报成功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资金支持或者放宽贷款额度。在内源性动力方面,加大在极贫困地区的宣传力度,鼓励贫困户实现自我突破、自我发展,同时基层领导干部要入村、入户驻扎,帮助贫困户转变思想观念,提升“精气神”。

综上,乡村振兴在我国的地位举足轻重,关系着我国的国民发展和社会稳定。而乡村社会治理又对乡村振兴问题的解决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其帮助贫困地区的经济得到良好发展的同时又对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作出了相应的改变。特别是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行的当下,通过对“三农”问题各项工作的不断优化和改进,对各地区的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工作起到了指导作用和规范作用,并且具有极强烈的现实意义,为政府工作的顺利实施和全面开展保驾护航。只有顺应时代的潮流,把握发展的命脉,才能最终获得稳固的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政府各项政策的制定在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到城镇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对乡村社会治理体系进行科学规范的改进和完善,从而在稳定经济投入的基础上,实现乡村社会治理效果的最大化。

猜你喜欢

城乡战略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战略
城乡涌动创业潮
战略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