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21年安徽省经济增速落后苏浙原因分析

2023-01-04吕龙彪方毛林

关键词: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领先

吕龙彪, 方毛林, 杨 敏, 王 宝

(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安徽 合肥 230022)

0 引言

“十三五”期间安徽省全社会用电量年均增长8.2%,增速高出上海、江苏、浙江幅度分别为5.8、3.7和1.8个百分点,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疫情后,2020—2021年安徽用电两年平均增速高出上海、江苏、浙江幅度分别收窄至3.0、2.2和0.4个百分点,仅高出全国1.8个百分点,用电增速在长三角和全国领先优势明显缩小(1)数据来源:安徽省统计局-安徽数据.http://data.ahtjj.gov.cn/.;上海市统计局-数据发布.https://tjj.sh.gov.cn/sjfb/index.html.;江苏省统计局-数据发布.http://tj.jiangsu.gov.cn/col/col4573/index.html.;浙江省统计局.http://tjj.zj.gov.cn/#.;国家统计局-国家数据. https://data.stats.gov.cn/.。。

经济是决定电力需求走势的最重要因素[1]。从经济发展情况看,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导致经济增速明显下滑,2021年安徽经济迎来恢复性增长,全年GDP总量接近4.3万亿元(2)数据来源:安徽省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tjj.ah.gov.cn/ssah/qwfbjd/tjgb/sjtjgb/1465 18001.html.,同比增长8.3%,增速较2020年增加4.4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6%。但对比长三角其他省市和全国平均水平,近两年安徽经济增速领先优势明显减弱。“十二五”以来,安徽经济增速持续领先沪苏浙,并在全国处于前列。其中,“十三五”期间,安徽GDP年均增长7.3%,增速高出上海、江苏、浙江分别为1.6、1.1和0.8个百分点,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增速居全国第5。但从全国与各省市公布的2021年经济数据看,2021年安徽GDP增速分别低于江苏和浙江0.3和0.2个百分点,高出全国幅度大幅收窄至0.2个百分点;从两年平均增速看,安徽增速比江苏低0.1个百分点、与浙江持平,高于全国0.9个百分点。“十二五”以来长三角各省市和全国GDP增速情况见图1。

图1 “十二五”以来长三角各省市和全国GDP增速情况

1 原因分析

下文分别从三次产业和地市发展情况两个维度,分析近两年安徽经济增速领先优势缩小的原因。

1.1 疫情后安徽第二、三产业恢复速度相对较慢,是经济增速领先优势收窄的主要原因

分产业看,安徽第一产业在疫情后恢复势头良好,2020—2021两年增加值平均增速高出疫情前1.5个百分点,增长幅度高出江苏、浙江分别为0.4和1.9个百分点。但第一产业比重小,2021年占GDP比重已降至8%以下,其相对较快复苏对经济带动作用有限。

受疫情后供应链受阻、外需回暖对我省经济拉动作用偏弱等影响,安徽经济复苏偏慢。一方面受大宗商品价格高企、限产缺电、“芯片荒”、需求不旺等多种因素制约,企业生产经营承压,民营和小微企业尤为困难,导致经济恢复相对较慢。2021年安徽第二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9%,两年平均增速6.5%,年均增速比疫情前(3)文中采用2016—2019年平均增速作为疫情前的水平,下同。减少1.4个百分点,未达疫情前水平。对比江苏、浙江和全国,2020~2021年,江苏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9%、浙江增长6.6%、全国增长5.4%,增速分别比疫情前增加0.7、增加0.6和小幅降低0.2个百分点,已恢复至接近或明显快于疫情前水平。总体来看,安徽第二产业恢复情况落后江苏、浙江和全国平均水平。安徽第二产业占GDP比重超四成,经测算,安徽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每提高1个百分点,将拉动GDP增长0.4个百分点,若近两年安徽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恢复至疫情前水平(7.9%),则2021年安徽GDP同比增速较当前实际将提高1.2个百分点,达9.5%,两年平均增速6.7%。另一方面,国外需求回暖对外向型经济的地区带动更明显[2],支撑江苏、浙江和全国第二产业恢复速度相对更快。受国外需求强烈带动,2021年我国出口实现两位数快速增长,但安徽出口占GDP比重小(不足10%),显著低于全国(19%)和江苏、浙江地区(江苏28%、浙江41%),对经济增长贡献度偏小,2021年安徽出口对GDP增量贡献22.2%,分别低于比江苏、浙江和全国15.1、33.3和7.6个百分点,且降低幅度明显大于疫情前的水平。

新冠疫情对第三产业的影响更持久[3],但安徽作为人口流出省份,叠加“就地过年”政策影响,第三产业恢复势头更缓。虽然国内疫情得到快速有效控制,但受限于服务业生产经营特点,服务业供需两端受疫情冲击较大,尤其是疫情散发多发导致部分服务业需求明显受到抑制,整体复苏基础仍待进一步巩固。2021年安徽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两年平均增速5.7%,平均增速比疫情前大幅降低3.7个百分点。对比江苏、浙江和全国,2020—2021年,江苏第三产业增加值两年平均增长5.7%、浙江增长5.8%、全国增长5.1%,增速分别比疫情前放缓2.4、3.1和2.8个百分点。总体来看,安徽、江苏、浙江和全国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与疫情前均有较大差距,但安徽差距较大。安徽作为欠发达省份,农村人口较多、居民收入偏低,消费能力偏弱,对疫情后消费需求的恢复性增长难以形成强有力支撑。同时,“就地过年”政策对安徽第三产业恢复有一定影响,2021年初为有效防止疫情扩散,国家鼓励“就地过年”,安徽作为人口流出省,大量出省人员未返乡过年,春节假日消费需求未充分释放,对服务业的快速恢复造成一定不利影响。安徽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超五成,经测算,如果安徽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增速每提高1个百分点,将会拉动GDP增长约0.5个百分点,假设近两年安徽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恢复至2019年水平(7.8%),则2021年安徽GDP同比增速较当前实际将提高2.2个百分点,达10.5%,两年平均增速7.2%。

1.2 部分地市经济“失速”对全省经济增长带来较大影响

从各地市GDP增速看(4)数据来源:安徽省统计局-地区数据.http://data.ahtjj.gov.cn/dqndsj/index.jhtml.,2021年5个地市增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蚌埠为唯一负增长地区,GDP同比下降2.1%,两年平均仅增长0.4%,较疫情前大幅放缓7.5个百分点。经测算,2021年蚌埠GDP增速较2020年下降5.4个百分点,拉低全省GDP增速近0.3个百分点。全省各地市GDP增速对比见表1。

表1 全省各地市GDP增速对比

工业生产大幅回落,是蚌埠经济失速的主要原因。2021年,蚌埠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6.8%和4.5%,较2020年分别加快4.8和1.9个百分点,呈恢复态势;但第二产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3.5%,较2020年回落17.1个百分点,工业生产大幅收缩是主要拖累。2021年,蚌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25.1%,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增加值均呈收缩态势。其中,农副食品加工、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非金属矿物制品等传统行业增加值分别下降56.9%、51.3%和13.8%,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新兴产业的增加值分别下降23.9%和49.9%。

2 后期展望

当前安徽经济发展虽面临恢复基础不够稳固、三重压力带来的影响比较明显、区域间竞争更趋激烈等挑战,但安徽经济长期向好并保持增速领先的态势没有改变。

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叠加效应加速释放,安徽启动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行动计划,加快实施第一产业“两强一增”、第二产业“提质扩量增效”、第三产业“锻长补短”行动计划,大力实施“双招双引”政策,扩大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制造业强省之基将进一步夯实,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壮大,扩大内需和消费升级迎来新机遇,将构筑安徽高质量发展新优势。同时,随着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加快建设,沪苏浙结对帮扶皖北城市取得实效,欠发达地区发展动能不断积蓄,产业结构稳步优化,转型步伐不断加快,发展动能显著回升,为全省经济增长注入新活力。

总体来看,安徽产业发展活力持续释放、区域发展协调有效,经济增长动力充足。同时,出口、就地过年等短期因素的差异化影响逐步减弱,全省经济有望实现质和量双提升。根据各省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发展目标,2022年安徽GDP增长7%以上,分别高于江苏、浙江和全国目标1.5、1.0和1.5个百分点,经济增速预计将重新领跑长三角,在全国领先。

经济发展是用电量增长最主要的动力,经济增速领先优势的回归将为安徽用电增速持续领先提供内生基础。在常年天气条件下,基于多种经济-电力关系模型,结合GDP增长目标,预计2022年安徽全社会用电量增长8%以上,增速高出江浙和全国幅度有望较前两年平均水平扩大。

猜你喜欢

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领先
潍柴:从领先到引领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2.9%
在长江经济带战略背景下安徽省沿江城市带第二产业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的研究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6%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6.7%
一季度第三产业增速明显下滑
生产性服务业与第二产业之间的互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