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蒙古黄河流域沿黄景观构建模式分析

2023-01-04朱姝闻张荟瑶李素雅

中国水土保持 2022年6期
关键词:黄河景观建设

朱姝闻,张荟瑶,李素雅

(1.黄河水利委员会 黄河上中游管理局,陕西 西安 710021;2.黄河水利委员会 晋陕蒙接壤地区水土保持监督局,陕西 榆林 719000)

由于水对人类生命延续和繁衍极度重要,因此从进化的最初期,人类便依水而居。现今发现的众多远古人类的文化遗址,都显示出了古人类聚落对河流的依赖性。河流不仅为人类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水源,还提供了与之相当的运力和安全防护,并能够容纳人类活动产生的垃圾。因此,在封建农耕时代,城市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依赖河流[1]。宋朝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便展现了坐落在汴河边的北宋都城汴京依托河流而繁荣的场景。时至今日,黄浦江与上海、黄河与兰州、珠江与广州,已成为彼此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北京市区规划范围内更是有大大小小河流30条。河流对人类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黄河作为我国的第二长河、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地,对我国华北和西北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除了南京和北京,中国封建时期的朝代中心大都在黄河流域,如西安、洛阳、开封等,开封更是世界上唯一一座中轴不曾更改的城市,形成了“城摞城”的奇观。据统计,黄河干流共流经县级行政区域142个。黄河如同这些城镇的大动脉,输送着工农业、居民生活所必需的水资源。2019年,沿黄城镇仅黄河干流取水量便超过280亿m3,占黄河年径流量的一半,用水城市还包括并不直接毗邻黄河的城市,如呼和浩特(市区)、青岛等。黄河不仅承担着提供水源的重任,还能够调节局部气候,更是沿黄城市重要的污染净化场所,是沿黄城镇生态系统中不可替代的部分。

黄河内蒙古段全长830 km,先后流经乌海市、阿拉善盟、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包头市和呼和浩特市,区内流域面积15.1万km2。这里是内蒙古矿产资源最为丰富的地方,也是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中心。内蒙古黄河流域大部分属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年降水量低于400 mm。由于黄河进入内蒙古后河流比降较小,河道摆动幅度大且频繁,因此黄河没有直接穿越沿线城市的核心区。内蒙古地广人稀,沿黄人口最多的城市呼和浩特市,人口也不过311.48万人(2017年),而且呼和浩特市实际上只有其下辖的托克托县和清水河县濒临黄河,城市中心距离黄河较远。更靠近黄河且人口最多的是包头市,人口276.62万人(2013年),人口密度100人/km2。

地广人稀,资源富集,加上黄河滩地宽阔、含沙量高,使得内蒙古的河道景观建设不能仿照其他城市的模式,其河道景观建设既要考虑效果,更要考虑实用性。本研究从三种不同的景观构建模式出发,探讨内蒙古沿黄地区景观构建的成功经验。

1 内蒙古黄河景观构建

1.1 乌海——依托黄河建立水利枢纽,改善城市小气候

乌海市地处黄河上游,东临鄂尔多斯高原,南与宁夏石嘴山市隔河相望,西接阿拉善乌兰布和沙漠,北靠河套平原,黄河自南向北穿过乌海市,先后流经海南区、乌达区和海勃湾区(乌海市一共下辖三个区)。乌海市降水稀少,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59.8 mm,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为3 289 mm,再加上土质不适宜植物生长,使得整个乌海市境内的植被覆盖率较低,气候干燥。对于乌海市来说,依托黄河建立独特景观带,以改善区域小气候,是最好不过的选择。

2010年,作为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建设项目,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正式动工。2014年2月,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开始分凌下闸蓄水,蓄水后形成了面积大约118 km2的蓄水面与周边湿地,取名为“乌海湖”。以乌海湖为核心,乌海市黄河两岸形成了集黄河、沙漠、湿地为一体的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并以此建立了乌海湖国家水利风景区。舒缓的水面纵贯乌海市南北,与东边的甘德尔山生态文明景区、西边的乌兰布和沙漠遥相呼应,构成了一片沙水相映、山水相连的壮观景象。

乌海湖的建成不仅有利于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居民生活质量,还可以改善乌兰布和、库布齐、毛乌素三大沙漠交会区域的小气候,提高自然生态的修复能力,对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 河套灌区——塞上江南

巴彦淖尔市与鄂尔多斯市以黄河为界,这一段黄河先自南向北流,后转向东流。黄河在巴彦淖尔市的东南侧,先后流经磴口县、杭锦后旗、临河区、五原县和乌拉特前旗,是黄河流经纬度最高的地方。久负盛名的河套灌区,便位于巴彦淖尔市境内。作为黄河流域少有的宜农牧地区,河套灌区引黄灌溉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秦朝。1961年,三盛公水利枢纽建成,河套灌区结束了无坝引水的历史,黄河水由水利枢纽上游的进水闸流入,通过七级配套灌溉渠道和渠系建筑物输送至灌区各处。目前,灌区有效灌溉面积已超过68万hm2,是我国设计灌溉面积最大的灌区(设计灌溉面积73.7万hm2),也是亚洲最大的一首制自流引水灌区。2019年9月,河套灌区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被誉为“具有生命力的活的遗产”。

黄河流经河套灌区的年均径流量为367.2亿m3,而灌区年引黄水量近50亿m3,占过境黄河水量的近1/7,黄河在提供了农业赖以生存的水资源的同时,也为巴彦淖尔市的沿黄景观构建提供了独特优势。内蒙古临河黄河国家湿地公园便位于河套灌区北总干渠临河段,园内包含针叶林、阔叶林、灌丛、草甸、沼泽植物、水生植物等多种植被类型,是我国中温带候鸟迁徙、繁衍生息的场所,对保护黄河滩区湿地生态系统、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等起到重要作用,汛期还能够降低黄河水位、减轻防洪压力。除了临河黄河国家湿地公园,河套灌区内以“二黄河”(河套灌区总干渠的别称)和黄河故道乌加河为载体,还建设有“二黄河”水利风景区和乌加河水利风景区,它们融科普文化宣传、绿色生态景观、农业观光休闲、民俗文化体验于一体,形成了多功能、全范围的沿黄农业生态景观体系。

1.3 包头——构造湿地景观带

包头市与鄂尔多斯市以黄河为界,黄河从包头市南侧先后流经九原区、东河区和土默特右旗。包头市是我国著名的重工业城市,也是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建设最早的一座工业城市,有“草原钢城”“稀土之都”的美誉。依靠工业和制造业兴起的包头,长期倚重第二产业发展,服务业发展进程缓慢,重工业城市无法避免的污染也一直困扰着这里。

为了保护黄河生态,改善城市环境,包头市以沿黄湿地、滩涂、黄河大堤为基础,规划建设了黄河国家湿地公园,目前公园内已有野生植物194种、野生脊椎动物225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8种,包括遗鸥、大天鹅、疣鼻天鹅、白琵鹭等,是东亚—澳大利亚候鸟迁徙通道的重要驿站。建设中结合小白河湿地内的大型地热田,打造了温泉水世界和环湖公共景观带,沿环湖公共景观带设置了万米跑道、亲水健康栈道、自行车道等全民健身设施,将包头沿黄湿地景观带建设成了集湿地涵养、动物保护、居民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多功能湿地公园。

湿地景观带的建设,在形成包头市“二心、两带、四区、多点打造中心城区”城市规划中的“两带”之一的同时,带动了旅游产业发展,进一步加快了城市重心南移的步伐,为包头市转型升级、打造生态宜居城市奠定了基础。

2 存在的问题

乌海市、巴彦淖尔市、包头市分别借助当地水利枢纽、农业灌渠、黄河滩区的优势,各自构建了具有独特风格的沿黄景观,使城市整体形象得到提升,并将带动区域旅游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但沿黄景观构建起步不久,在建设过程中主要还存在以下问题。

2.1 侵占河道

黄河作为西北和华北的“生命线”,以其独特的景观,成为重要旅游目的地。为了带动旅游业发展,不少沿黄城市投入了大量资金打造滨河景区。然而,不少景点及配套设施部分或全部建设在河道管理范围内,为改善人居环境修建的景点反而成为侵占河道滩地、影响行洪的违规建筑。由于黄河的岸线规划起步较晚,因此很多地方的河道岸线已被侵占,难以恢复原状,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2.2 无序引水

黄河景观依水而建,自然少不了以水为媒介的各种景观。借助一衣带水的便利,不少景点从黄河大量引水,构建大水面景观,这种现象在黄河流域普遍存在。

水资源问题是制约整个西北地区发展的最大瓶颈,在水资源缺乏的黄河流域,过度追求视觉效果,营造宽阔的人工水面,违背了沿黄景观带建设的初衷,客观上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不少沿黄景观项目对黄河水权存在误解,在未取得取水许可的情况下直接取水,而且设计的景观大多沿黄河呈线状分布,取水方式基本为自流,没有计量设施,或者计量难度大,难以实现有效监管。

2.3 景观构建不成熟

滨河区域是现代城市中自然因素最密集、自然过程最为丰富的地域,人类活动与自然过程共同作用最为强烈[2]。沿黄景观的建设涉及多个方面,其规划设计在整个领域中最复杂。但是目前的河岸建设中,经常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如:过于注重人工景观的搭建,忽视了滨河区人类与自然的互动;只注重防洪工程设施建设,忽视景观效果;多考虑商业效果,忽视了水系所特有的功能属性等。部分河道景观开发走入误区,未因地制宜地考虑景观设计,一味铺摊子,在人口并不密集的地区修建大量建筑和商铺,既影响了景观与城市的整体和谐,又造成了建设资金的浪费。一些景区配套设施建设不完善,公共卫生设施、垃圾处理设施布置不合理,公众体验差。

如今,黄河包头河段已经成为大天鹅、疣鼻天鹅等国家保护动物的迁徙必经之路,然而误伤事件年年发生,可见在城市与自然的交错地带,人与动物之间还需要更多的空间来适应彼此。

2.4 安全问题

城市滨水区作为城市与自然水域的交接地,处于以水为主的开敞空间的边缘[3],人可以与水近距离接触,但在享受亲水乐趣的同时,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整个黄河流域,每年都有在沿黄景区内发生的溺水事件,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沿黄湿地植被覆盖率较高,火灾隐患普遍存在,滨水绿地以水为媒,人们往往存在“不会着火”的心理误区,消防设施不够完善。

此外,对黄河特殊属性的认识也存在偏差,缺少从黄河的自然属性和水系安全等角度综合考虑,如:忽视了黄河的高含沙量,造成景观淤泥遍布;忽视了黄河特有的凌汛,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等。

3 解决方案

黄河旅游在内蒙古沿黄地区占有重要地位,线状的黄河可以形成独特的旅游线路,整合沿黄各个城市的旅游资源,带动区域发展,为沿黄城市带来新的机遇。以保护黄河生态为核心,提升黄河景观质量为目的,为沿黄景观构建提出以下建议。

3.1 严格河道岸线管控

保护河道,不能仅停留在维持河水正常流淌的最基本状态,还要保证河道生态健康[4]。沿黄景观构建,应当依托黄河的生态涵养,建立能够适应环境的景观。黄河河道岸线划定正在全流域逐步推进,应在岸线划定的基础上,坚持保护生态、适度开发的原则,充分考虑景观空间结构及分布,杜绝以任何形式挤占河道。

此外,应选择适当的地点,尝试构建新的防洪体系,将景观构建与河道保护相结合,更多地利用黄河的自我调节能力,还黄河自然本色。

3.2 坚持量水而行

众所周知,黄河流域极度缺水,因为缺水,不少工业项目无法落地,城市超采地下水的现状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沿黄景观构建,应当充分尊重黄河自然条件,以维护黄河健康生命为根本目标,以水环境建设为核心,正确处理黄河保护与综合利用的关系,兼顾河道生态保护和城市景观建设,在保障城市供水、防洪的基础上,改善沿黄城镇生态环境,提升黄河景观功能,促进黄河流域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3.3 景观构建整体化

沿黄景观作为城市和自然的一部分,必然要有较高的适应性,既能融入城市,也能融入自然[5]。黄河水系具有防洪、排涝、输送水源、航运、灌溉、景观、生态涵养等功能属性,在涉水开发建设过程中,应当科学认识黄河的自然属性,充分考虑黄河流域特征,提高沿黄景观的气候适应性。在分析研究黄河的自然形态和沿黄景观的组成要件、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平衡城市发展、滨水区的安全与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的关系,合理布置景观空间,使得沿黄景观既能够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弘扬城市历史特色,又顾及使用者亲水活动的心理需求,符合大众审美理念,保证所有功能都得到兼顾[6]。

3.4 信息公开

进入21世纪后,公众环境保护意识越来越强烈,对河流的保护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单关注COD、BOD等减排指标,还更加关注环境治理的效果。沿黄景观构建,应当加大信息公开,广泛听取公众建议,促进公众参与,提高公众对于河流保护的责任感、使命感,提高沿黄群众的归属感。

4 结 语

随着我国城镇化规模的不断提升,城市面积逐步扩大,沿黄城市与黄河的关系愈加紧密。城市的繁荣,离不开水系的滋养。而水系周边的滨水近岸景观带,在为居民与游客提供休闲场所的同时,也承载着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一百年来,黄河从频繁改道、洪水泛滥到下游标准化堤防全面建设,再到现在广泛开展的景观构建,仍然处于正在成长的阶段。探索符合沿黄城镇建设实际的景观构建理论,对我国现阶段的沿黄景观建设热潮极为重要。

沿黄景观的构建,根本目的在于改善黄河流域环境质量和景观质量,更好地发挥黄河在沿黄城镇生态维护中的作用,从而为当地社会发展、环境保护及城市建设创造更多的价值。随着2019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实施,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迎来重大机遇。沿黄景观带的建设,应当把握历史机遇,坚持生态保护优先、防洪安全为主,坚持量水而行,构建内蒙古黄河独特景观,弘扬内蒙古特色民族融合的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让母亲河成为美丽中国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猜你喜欢

黄河景观建设
景观别墅
火山塑造景观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黄河』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