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贫困程度农户退耕还林的收入效应

2023-01-03陈春琼

农村科学实验 2022年6期
关键词:农户工程影响

陈春琼

(云南省勐腊县林业和草原局,云南 勐腊 666300)

从当前部分区域退耕还林工程落实的结果来看,针对不同贫困程度的农户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大部分的影响往往体现在收入领域,因此为了进一步验证这其中的一系列影响关系,建立在理论研究法以及文献解析法的基础上,为了全面提升退耕还林工程落实的有效性以及科学性,以具体的模型作为切入点,综合退耕还林的实际收入影响效应进行分析,不仅是文章论述的核心内容,也是进一步提升退耕还林工程落实稳定性的关键研究课程。

1.基础背景及模型构建分析

结合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19 年末,我国需要进行脱贫的农村人口依然有551 万左右。而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发展,至今这一数据已经出现了有效的好转,而结合国际标准我国现存的贫困人口依旧占比较多同时主要集中在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农村地区以及贫困地区,这些区域的生态环境恶化程度较高,导致生态脱贫任务较为艰巨。

而以改善当前生态脱贫难度作为主要目的,国家实施了大量的政策体系,而退耕还林工程是有效解决生态贫困的重要战略性工程,覆盖面较广,同时投资规模较大,能够有效解决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

2020 年之后,我国的脱贫攻坚工作已经进入了长期减缓相对贫困地区的战略新型阶段。但是从实际的逻辑关系角度来看,退耕还林工程落实的主要对象是当前的农民生产领域儿农户是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主体,同时也是参与重点角色,在退耕还林执行之后,对于农户产生的经济收入影响,将直接影响后续农户的实际发展方向,是决定农户是否会出现毁林复耕现象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及时地分析退耕还林对于不同程度贫困户以及农户产生的实际影响,将其作为后续优化的主要依据这样能够进一步打造生态和谐环保的社会发展环境。

2.不同贫困程度农户退耕还林收入效应的分析模型

文章建立在内生转换模型的基础上,针对当前的农户收入决定性因素进行分析,以此来构建最基础的决定公式:

其中:

Yi:农户i 的实际家庭收入水平;Ci:农户参与退耕还林的基础意愿及决策。C =1 为退耕农户,C =0 为非退耕农户;Xi:对于农户家庭收入产生实际影响的相关因素,例如个人特征、经营特征、家庭特征以及外界因素。不同区域退耕还林的长度以及力度都有一定的差异性,这些差异性将对农户的收入产生影响,α、β 是分别对应的代估系数,μi:服从独立同分布的残差项。

在该模型实际应用的过程中,需要结合部分地区实际退耕还林的政策体系、农户以及乡镇的规模、常住人群、农户的家庭特点等多种因素进行集中性分析,因此涉及了大量数据的获取以及分类,在带入公式之后能够有效得出对农户收入产生影响的决定性因素,这样可以判断农户收入效应的实际影响程度。由于涉及了大量数据以及相关信息,以下建立在最终对比结果以及重点问题的角度进行理论分析。

3.不同贫困程度农户退耕还林的实际收入效应及影响因素

综合当前既有的文献调查结果来看,针对不同贫困程度的农户家庭产生退耕还林意愿影响的因素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3.1 家庭以及家庭成员因素

通常来讲常住人口比例越低,那么农户更有意愿参与退耕还林。结合其中的部分非贫困农户来讲,户主自身的年龄以及家中人员的实际成分,将决定退耕还林决策的实际意向。而针对一般的贫困农户来讲,家中有人是基层干部,也对最终的决策有着正向的影响,这一影响高达10%左右,而针对重度农村的贫困户来讲人均经营土地面积,对后续参与退耕还林决策有着显著的影响。

3.2 实际收入情况

对于实际收入情况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通常与户主的健康状态以及家庭劳动力数量有一定的关系。患者的健康状态对于重度贫困的退耕农户有着较为显著的影响,主要原因在于户主健康状态较差,会额外增加部分医药支出,同时也会导致家庭劳动力数量产生变化。劳动力数量越多或者家庭中的人均土地面积越大,那么获得的收入也就越高,这其中若家庭男性比例占比较大,那么劳动生产能力越强,收入也会越高。

3.3 退耕还林决策

针对退耕还林决策产生影响的因素和户主自身的思想意识形态,以及主要的受益程度有一定的关联,通常来讲,非贫困农户以及一般贫困农户中户主,对于退耕还林的意愿往往是积极的,例如户主本身的受教育年限较长且自身为基层干部,那么对于退耕还林的意愿有着正向影响。但是也有部分例外情况,例如家庭知识成员分子较多,这就导致其收入来源不必依赖于退耕还林的补贴,因此这其中也有部分农户为非退耕农户。

3.4 收入效应影响结论

从当前既有的部分实证结果角度来讲,参与退耕还林的一般贫困农户以及重度贫困农户的收入,有着一定的增收效应影响,但是通过何种方式来实现收入提升、产生的效益提升是建立在直接影响还是间接影响下产生的、影响机制如何这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进行验证,同时也需要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分析。结合农户本身的收入结构以及具体的收入划分,可以将其体现为直接效应的人均转移性收入以及人均经营性收入,另外也可以划分出能够体现间接效应的工资性收入以及财产性收入这4 种不同的类别。

从当前产生的实际影响来看,退耕还林工程的落实,对于退耕农户中的贫困重度型农户的人均转移性收入以及人均经营性收入有一定的正向影响效应,也就说明能够直接增加重度贫困型农户的家庭收入,而这种收入往往与补贴以及政策体系为主。而针对不参加退耕还林的农户来讲,这种家庭增收则显著降低。由此可以印证退耕还林工程,能够直接通过退耕补贴或者改变原有的耕地面积,影响农耕农户的实际水平,而这一实际影响又会结合不同程度的农户家庭收入方法以及意愿产生变化。

从间接影响的角度来看,退耕还林对于农户本身的人均工资性收入的影响为正向影响,这可以表明利用劳动力转移,能够进一步丰富农户收入的结构,可以营造多种收入渠道以及收入方法,从而促使非农收入不断增长来填补耕地损失的产生的空缺。

从整体角度上来看,落实退耕还林能够直接或者间接的对农户本身的收入水平产生影响,这些影响的正负效应,将直接与农户自身的贫困程度以及家庭等多种因素有直接关联,从类型角度上来讲,能够产生的收入影响往往以人均转移性收入、人均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以及财产性收入这4 种为主,重度贫困农户的收入效应提升比例较高,远高出普通贫困户以及非贫困户。因此相关乡镇以及地方政府也可以结合农户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优化策略调整。

4.退耕还林农户后续生计调查分析及优化策略

4.1 实际案例分析

结合勐腊县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情况,采取在全县抽取5%的退耕农户进行典型调查。重点调查了解退耕农户实施退耕还林前后口粮、耕地、主要经济来源的变化情况;退耕前后单位面积纯收益变化和补助政策到期后的预期收益情况;退耕农户对退耕还林政策的态度及期望、对退耕还林地下一步发展和经营地思考等方面的情况。

4.1.1 基础资料

这次抽查涉及全县10 个乡(镇)、54 个村委会、106 个村小组、2502 户退耕农户,共抽取126 户退耕农户进行典型调查。

4.1.2 调查结果

经过对全县退耕农户的典型调查后进行分析:在抽取的126 户退耕农户中,退耕补助前缺粮58 户,占抽取户的46%;补助期内缺粮户54 户,占抽取户的42%;补助期满后缺粮户61 户,占抽取户的48%。126 户退耕农户中,93%的退耕农户耕地减少;80%退耕农户纯收入变化不大;补助到期后,预期收益不有的退耕农户占53%。在126 户退耕农户中,对国家实施退耕还林的态度是赞成的,都期望国家能延长补助期,以解决用材林生长缓慢、周期长,一时无收益的困境。被调查的退耕农户,都希望国家对退耕还林下一步发展多给予支持和资金扶持,设立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解决发展后续产业无资金保障的问题。在经营方面利用多渠道提供经营信息,使所种植的林产品有销路。

国家停止补助后,该县将有45%的退耕农户生计困难,50%的退耕农户收入变化不大,只有0.5%的退耕农户收入增加。由于该县地处边疆民族地区,又是典型山区县,多年来受交通、通讯的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受到限制,农民增收致富途径不广。因此,退耕农户的生产、生活也均不平衡,从而制约了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发展。

4.2 退耕还林工程的搭配性优化政策

4.2.1 结合贫困程度差异性落实好差异补贴

农户参与退耕还林获得的最直接收入便是退耕还林补贴,这也是进一步提升农户参与退耕还林工程积极性的重点因素,而结合当前不同贫困程度农户对于退耕补贴的实际程度来看,有一定的差异性。那么可以结合这种差异性建立在差异化补贴的基础上,实现针对性的创新。

例如针对相对贫困尤其是针对退耕还林补贴较为敏感的重度贫困农户,进行资金倾斜,将相对贫困人口作为优先退耕还林工程执行的对象,进一步提升项目以及资金使用的群体辨别力度,全面提高补贴资金扶贫减贫的效率以及价值,这样才可以真正满足不同贫困程度农户的实际需求,也可以建立在不同水平以及发展方向的基础上打造具有差异化的标准,有助于推广环境工程的稳定落实。

4.2.2 打造持续性的农业改革体系

一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县乡(镇)主要领导亲自抓,要用抓经济工作的力度来抓后续产业发展;二是制定完善的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优惠政策;三是加大资金投入或广泛吸纳社会各界资金,培植后续产业,发展畜牧业、经济林果、森林食品等后续产业;四是以市场为导向,积极鼓励公司、企业、集体、个体大户等参与退耕还林运作、管理,提高工程质量和实施成效,具解决了退耕农户的后顾之忧,退耕还林后续产业也能稳步发展;五是退耕还林补助期,应根据当地营造树种来确定补助政策,不要搞“一刀切”,对见效快的树种,如:茶树、橡胶等补助期限,建议:定为3—8 年;而生长周期长、见效慢的树种,如:柚木、团花、杉树、松树等,补助期限,建议:可适当延长8 年以上、15 年以下;这样才能提高退耕农户参与种植生态效益好的用材树种,“青山常在、永续利用”,才能在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中体现出来。

4.2.3 强化对农户的教育及培训

综合上述论述可知,在退耕还林政策影响下,针对农户产生的收入效应影响中存在人均转移性收入以及经营性收入这两种类型,另外由于退耕还林部分以种植为收入方式的农户,需要及时的转变传统的收入经营方法,这就是涉及了就业以及生产转移。一般来说,受教育水平更高或掌握非农就业技能的退耕农户获得非农就业机会和更高工资性收入的可能性更大,而退耕还林工程对不同贫困程度退耕农户的间接影响效应随贫困程度增加而越显著[5]。为此,政府要配套建立重点面向退耕贫困农户的就业指导与定向培训计划,鼓励他们进城务工,或根据自身经济情况发展养殖业,如养猪、鸡、鸭等等。提高贫困农户非农就业人力资本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与工资水平,推动贫困退耕农户收入的多元化。

4.2.4 制定辅助性基础优化策略

资金方面,向上级申请资金,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尤其是要加大对通乡道路、机耕道、林道的建设投入,争取在未来的几年内硬化道路村村通、机耕道组组通、林道户户通,以此提高困难退耕村和农户生产力水平,提高其经济收入。

经营生产领域,坚持因地制宜,鼓励困难退耕村和农户将陡坡上的农耕地退耕,根据土质种植不同林木,主要以松树、杉木为主。引导困难退耕农户在现有水田除了种植水稻外,还要多种植其他经济作物,比如花生、玉米等等;鼓励退耕农户在自留山造林,种植柑橘、柚子、松树、杉木,并给困难退耕农户适当的补助。

加大农村办学力度,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方便农村农户子女读书,特别是山区农户子女,以减轻困难退耕农户的劳动力、经济压力和负担。对困难退耕农户给予适当政策优待和相应的资金扶持,对他们的子女给予教育补贴、申请低保,对他们的创业项目给予政策上的照顾和资金上的补贴,尽快使他们解决长远生计问题。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退耕还林工程落实过程中,及时地了解不同贫困程度农户的实际需求,落实好收入效应以及收入水平的分析,这样可以及时地把控退耕还林工程对于农户产生的影响,建立在生态调节以及人性化管理的基础上,为农户的未来发展营造更多的可能性,也可以促使退耕还林工程的高效落实,这是当前发展必须要关注的问题,也是未来打造可持续化发展体系的根本性因素。

猜你喜欢

农户工程影响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是什么影响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可食用香水玫瑰成农户致富新选择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这是一份不受影响的骨子里直白的表达书
子午工程
农户如何称取和配制小用量固体农药
工程
工程
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