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州乡村振兴人才孵化模式研究

2023-01-03庞馥珊

农村科学实验 2022年6期
关键词:苏州人才培训

庞馥珊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苏州全面深化改革、现代化建设、高质量发展走在最前列的必然选择。为了更好地完成苏州“两个标杆”历史使命,谱写好“强富美高”苏州篇章,要进一步挖掘苏州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资源优势,加快补齐苏州农业农村发展短板,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进程,需要持续推进苏州乡村人才振兴,这是苏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走在前列的迫切需要。

1.苏州乡村振兴实施现状

苏州位于长三角大都市圈区、城镇化水平较高。苏州市作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排头兵,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稳步推进,相较于国家于2035 年和江苏省于2030 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苏州在2022 年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近年来,苏州通过立法实施保护优质水稻、特色水产、高效园艺、生态林地的苏州“四个百万亩”工程、“三高一美”建设工程以及“三特一古”乡村建设工程,提高了苏州现代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推动着苏州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为苏州“三农”工作更高质量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20 年,苏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170.5 亿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55.56 亿元,每年稳步增加。多年来,苏州“三农”工作走在全国全省前列。苏州农业基础设施逐年完善,农业的科技能力和服务水平逐年提升,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建设逐年增强,农业品牌丰富,农业资源具有不可复制性。而与之相对的是,苏州农业资源稀缺,工业发展占用了农业用地,外来人口不断涌入,导致人均耕地面积下降,一二三产融合水平不够。因此,要积极发挥苏州的农业资源优势,扬长避短,提升产业融合水平,延伸农业产业链,加快提升农业产业链下游产业发展水平,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加快新业态融合发展,打造苏州特色,培育一批优质的“苏”字品牌,形成苏州模式。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必须强化苏州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实施人才集聚计划,打造支撑乡村全面振兴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队伍。

推进乡村振兴人才可持续发展是苏州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根据苏州乡村振兴实际,在培育新型乡村振兴人才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但发现人才总体培育能力不足、培育的精准性和针对性不够、政策保障不完善、人才评价机制不健全、地区之间培育不均衡等问题,需要健全体制机制、构架政策保障体系、多主体联合搭建引才聚才平台、制定人才发展规划、建立健全农民精准培训长效机制、完善人才评价机制、营造良好人才生态环境等措施,加快苏州新型乡村振兴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2.苏州乡村振兴人才供需矛盾

推进苏州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必须加大乡村人力资本的开发,强化乡村振兴人才保障和支撑。苏州的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文化底蕴深厚,城市影响力强,为引进乡村振兴人才创造了很好的条件。苏州建立“内培+外引”双向发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对苏州本土农村人才的培养力度不断加大,用优惠政策和制度吸引各级各类乡村振兴人才下乡,投身乡村振兴事业,助力乡村振兴全面发展。新型职业农民作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生力军和先锋队,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重要的人才支撑作用。

从农业农村发展自身来看,苏州的农业科技贡献率和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的发展水平处于全国前列,对乡村人才有着更高要求。从苏州所处发展阶段来看,城镇化进入成熟稳定、质量提升阶段,工农城乡关系进入深刻调整的关键时期。在苏州加快推进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和城乡融合发展之际,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因此,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破解人才短板,增强乡村吸引力,破解乡村发展的人才瓶颈制约,促进各级各类人才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乡村人才队伍结构。

长期以来,苏州优质人才和农村中青年外流,乡村振兴人才总量不足、素质偏低、结构失衡、人口老龄化等问题较为突出,乡村振兴人才的供给与需求不匹配,存在较大差距。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破解人才发展短板,拓宽人才来源渠道,加强人才政策保障,是中央部署的工作要求,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内在需要,更是基层实践的迫切期望。

3.苏州乡村振兴人才孵化思路

3.1 健全乡村振兴人才工作体制机制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所在。苏州要先于全国、全省,率先在2022 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要抓牢这一机遇,进一步推进城乡人才顺畅有序流动,健全乡村振兴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统筹谋划,为苏州乡村振兴全面发展指明方向。针对苏州乡村振兴的优势和劣势,进一步完善乡村振兴人才的城乡融合流动机制,打通本土乡村人才成长通道和外来人才进入的绿色通道,吸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急需人才和复合人才。完善乡村人才共享协同发展体制。明确乡村人才发展规划和人才扶持政策,对苏州乡村人才的规模、结构、效能等进行明确要求,分类服务管理,创建苏州乡村人才数据库,实行网格化管理,并进行跟踪管理。完善乡村振兴人才择优聘用、录取和认定制度,保障乡村人才的职称评定和晋升发展,不断提高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

3.2 构架乡村人才振兴政策保障体系

苏州全面围绕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全方位、多层次的构建乡村人才队伍结构,通过多主体共同配合,形成乡村振兴人才工作合力。苏州政府不断加强对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视程度,实行全面统一领导、统筹协调安排,强化政策保障,搭建乡村人才孵化平台,对高水平、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以及产业紧缺的急需人才进行政策倾斜,不断深化乡村人才定向培养和引进、挂职锻炼等有针对性的政策支持,提高乡村人才规模和质量,用有利于人才发展的政策留住人、激励人,最大限度发挥人才活力,用好人才,用活人才,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

4.苏州乡村振兴人才孵化策略

苏州通过搭建平台、优化体系、完善机制、营造环境、加强保障等多措并举形成可持续的乡村振兴人才供给环境,孵化一大批乡村振兴实用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4.1 建立多主体联动人才孵化集成平台

单个的乡村振兴人才孵化平台覆盖面较小,共享度较低,无法发挥集聚效应。建立多主体联动集成平台,有利于优化平台功能,突出引领作用。依托政府、行业、企业、高校、农村共同搭建“五位一体”的乡村振兴人才孵化集成平台。加大政策支持,提高对人才的吸引力,通过“引进来、走出去”,吸引善经营会管理的高层次高学历人才来到农村,同时选派有创新意识、有能力的本土农民去学习和培训,从而壮大乡村振兴各领域人才规模、稳步提升人才素质、持续优化人才结构。通过项目化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发展,进而精细化推进、品牌化展示,打造“苏”字品牌。运用“互联网+”思维,搭建互惠互利、互帮互助、互通有无、互利共赢的乡村振兴人才交流信息平台,全方位、多渠道为乡村振兴人才提供政策咨询、信息发布、项目申报、税收优惠等服务,通过平台增强人才主体之间交流互动,实现信息共享。苏州政府要设立专门部门和组织来负责人才交流信息平台的信息审核、发布和更新,提升管理水平,不断创新发展,与时俱进,促进乡村振兴人才孵化工作顺利进行,提升人才孵化服务质量。

4.2 制定乡村人才发展规划

乡村振兴这一复杂的系统工程是指乡村的全面振兴,故而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多种多样的,包括知识型、技能型、管理型、创新型以及复合型的综合人才。针对不同类型的人才,为他们量身定制成长路径和发展规划,提供有效的发展平台和机会,使人才在苏州农村这一广袤的土地上扫除后顾之忧,安心工作。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会吸引有志于农业农村发展的各类新乡贤人才,来农村进行创新创业,他们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智慧,最重要的是他们有着浓浓的乡愁。要积极发挥新乡贤人才对本土人才的示范带领作用,使本土人才能够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实现共富共赢。

苏州依靠人才振兴,在乡村振兴建设中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人才振兴依然是重中之重。根据乡村振兴的实际需求以及根据人才发展规律,创新苏州乡村振兴人才建设工作,让苏州乡村振兴人才需求结构实现动态调整,精准锁定人才供求缺口,确定需求目录,构建和优化苏州乡村振兴人才资源和数据库。通过搭建平台、举办大赛、制度保障,着力构建苏州乡村振兴人才培育发展体系,推动苏州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稳定、规范推进。

4.3 建立健全精准培训长效机制

苏州要建立乡村振兴人才长效培训机制,实施乡村本土人才知识更新培训工程,加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完善乡村振兴人才教育培训制度。对新型乡村振兴人才培训要分层分类,精准施策,增强培训的针对性、精准性和实效性。根据培训对象的现实需求,采用“线上+线下,理论+实践”结合的方式,制定“理论+实操+实地”三位一体的培训课程,选派专业水平高、培训经验丰富的校内外专家共同组成混编教学团队,采取农民喜闻乐见的、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提供有针对性的精准培训,提高乡村振兴人才的能力和素质。并为培训班选配经验丰富的班主任,对教学培训的各个环节实行量化管理,确保培训实效。培训结束后,承训培训机构和学校将会接受培训学员和上级部门的培训评价测评,这将作为衡量培训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

乡村振兴人才培训是一个跨学科,跨部门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主导,将乡村振兴人才教育培训纳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进行统筹规划,负责筛选、组织、协调、落实工作。政府将符合条件的、有资质的培训机构和学校纳入乡村振兴人才培训数据库中,同样培训机构和学校也是采用动态调整制度,并定期进行考核和评定,激励培训机构和学校创新思路和方法,更好地发挥乡村振兴人才培训使命。

4.4 完善人才评价机制

科学合理、公平灵活的人才评价机制能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增强人才的归属感和价值感,是人才干事创业的基础和保证。将乡村振兴人才单一评价转向多元评价,坚持以德为先,德才兼备的人才评价导向,构建“德+绩+能”三位一体的人才评价体系。精准化推进乡村振兴人才评价制度,分类分层明确乡村振兴人才评价要素,健全评价标准,建立符合各级各类乡村振兴人才成长规律和实际特点的多元人才评价方式。

对于实践性强、偏应用型的乡村振兴人才,要注重凭工作能力、工作绩效来评价人才,弱化学历、论文、课题等学术要求来评价人才,突出实践能力、专业能力和社会影响力等指标。对于科技人才和创新人才,要注重创新创造能力、科技成果转化率等指标,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具体实践指导。对乡村振兴人才实行分层分类考核和评价。加大向基层一线、返乡人才、创新创业人才等的倾斜,激励有志青年在乡村振兴的不同领域建功立业、做出贡献,促使才尽其用。

4.5 营造良好人才生态环境

苏州乡村人才振兴,要搭建人才孵化平台、制定人才发展规划、完善扶持乡村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改善农村发展条件,吸引人才留在农村。加强乡村人才振兴投入保障,支持涉农企业加大乡村人力资本开发投入。积极营造人才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和人才成长生态,通过赛、练、评,选树一批先进典型进行广泛宣传,正面报道人才工作新成效,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创新创业精神,形成尊重人才,争当人才的良好风尚。在苏州乡村全面振兴的进程中,调动社会各方的积极性,营造“人人都是主人翁”“人人都要参与其中”的适合各类人才成长的生态环境。人才在和谐、健康、有序的工作环境中才会勇于尝试,保持干事创业的激情和活力,不断茁壮成长,让更多乡村振兴人才融入、扎根在苏州农村这一广阔的舞台上。

苏州现有的乡村振兴人才与乡村振兴战略契合度需要进一步加强,精准对接乡村振兴发展的新需求,对乡村振兴人才队伍构成、规模和效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以人才需求升级带动人才供给升级,重点在建平台、优结构、促使用等方面狠下功夫,优化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为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促进苏州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苏州人才培训
人才云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苏州伴宅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