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清平山堂话本》中骈俪的运用

2023-01-03张志浩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话本骈文小说

张志浩

(青岛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

《清平山堂话本》是明代嘉靖年间洪楩清平山堂编印的,原名《六十家小说》,收录宋、元、明时期的话本小说旧作60篇,分为《雨窗》《长灯》《随航》《欹枕》《解闷》《醒梦》六集,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白话小说集,现残存29篇。目前,关于《清平山堂话本》的研究多集中于人物形象、诗歌、词汇、版本等方面,对于其骈俪的运用关注较少。纵观全书,运用骈俪之处着实不少,且在对偶、词藻、声律等方面表现出较高的艺术水准。因此,本文欲就《清平山堂话本》中骈俪的运用进行探析。

一、《清平山堂话本》骈俪运用的合理性

在文学发展的过程中,任何一种文体都不是独立存在的,不同文体之间必然会相互吸收,相互渗透,从而不断丰富自身的艺术表现技巧。诗歌、散文、辞赋、小说等文体之间,皆是如此,如以骈文与辞赋为例。何为赋?班固《汉书·艺文志》有云:“传曰:不歌而诵谓之赋;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1]661赋的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相对于其他文体来说,赋更容易促使对偶句的使用。随着赋的日益骈偶化,再到用赋的方法写文章,最后骈文应运而生。赋不仅给予作家突出的骈对意识,而且为骈文提供了四言、六言和骚体等各类偶句的骈对资源。同样,骈文在发展中也影响了赋的创作,骈赋也随之产生,如庾信《灯赋》《哀江南赋》。正如于景祥先生所言:“正因为赋宜于铺排、宜于华丽多姿,所以中国古代文学的骈化首先是从辞赋开始的。”[2]76刘麟生先生在《中国骈文史》中亦言:“以文体论,赋最有助于骈文。”[3]23由此可知,《清平山堂话本》中骈词俪句的出现则反映出当时骈文运用于话本小说中的事实。

就骈文而言,其孕育于先秦两汉,《左传·隐公十一年》有云:“山有木,工则度之;宾有礼,主则择之。”[4]45这则谚语中的骈偶意味已经相当明显。散文至西晋,已经极度骈化,且已创作了初期的骈文,所以骈文初步形成于魏晋时期,但纵观当时整个文坛,较典型的骈文亦是少数现象。骈文的正式成立时期当属宋齐,较典型的骈文成为普遍的文学现象。至梁陈,骈文已经成熟,徐庾体可以看作是其成熟的标志。之后,骈文由唐至宋元又不断变化发展,受中唐古文运动思潮的影响,其自身做了调整,变华丽为质实,变典事为白描,形成了骈散互融的文体,而晚唐至宋初出现了一股复归齐梁的思潮,骈文又呈现出句式整齐精工、用典繁复、藻饰丰富的特点。

在整个发展演变的过程中,骈文一直都在向包括小说在内的各种文体渗透、扩张,其向小说中渗透的历史由来已久,可追溯至西晋干宝的《搜神记》,如卷十八《张茂先》所载张华与斑狐变化成的书生之间谈论文义的场面:“华见其总角风流,洁白如玉,举动容止,顾盼生姿,雅重之。于是论及文章,辨校声实,华未尝闻。比复商略三史,探赜百家,谈老、庄之奥区,披风、雅之绝旨,包十圣,贯三才,箴八儒,擿五礼,华无不应声屈滞。”[5]176纵观《搜神记》,此种对骈俪的运用并不多,但不可置否的是,骈俪的运用已经出现在小说中。此后,较多地运用骈俪的小说便是唐传奇。如《游仙窟》全文基本由骈体写成。再如元稹《莺莺传》中崔莺莺与张生书曰:

儿女之心,不能自固。君子有援琴之挑,鄙人无投梭之拒。及荐寝席,义盛意深,愚陋之情,永谓终托。岂期既见君子,而不能定情,致有自献之羞,不复明侍巾帻。……则当骨化形销,丹诚不泯;因风委露,犹托清尘。存没之诚,言尽于此;临纸呜咽,情不能申。[6]210

此信多数由骈文写成,对仗较为工整,且将崔莺莺与张生间的真挚情感置于骈词俪句中并加以强化,提升了小说的表达效果。类似运用骈俪的唐传奇篇目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赘述。到了宋元时期,宋四六文进一步发展,且话本小说出于文本传播和口头传播的需要,在创作过程中也较为频繁地运用骈俪,《清平山堂话本》则较为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特点。时至明代,由于太祖朱元璋下令禁止四六表笺,“凡表笺,洪武间令止作散文,不许循习四六旧体”[7]2291,骈文遂处于发展的低潮期,但到了明后期的嘉靖年间,嘉靖皇帝崇尚道教,其宠臣严嵩、徐阶等人便大量撰写青词、醮词,通篇基本皆用骈体,且文辞华艳,争奇斗巧,并且当时东南沿海一带倭寇盛行,前线传来的抗倭捷报亦多用骈文书写,嘉靖皇帝读之,把喜欢的骈俪之语用御笔圈点,并集合成册,《万历野获编》有曰:“又嘉靖间倭事旁午,而主上酷喜祥瑞,胡梅林总制南方,每报捷、献瑞,辄为四六表,以博天颜一启。上又留心文字,凡俪语奇丽处,皆以御笔点出,别令小内臣录为一册。”[8]404统治者个人的推崇促成了当时社会写作骈文的风气,因此骈文又处于逐渐恢复时期,这为嘉靖年间洪楩编印《清平山堂话本》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环境。作为话本,《清平山堂话本》虽着重于叙事,但由于表达的需要,在行文过程中也需运用骈俪,以此来增强话本的表达效果。

二、 《清平山堂话本》骈俪运用的表现

骈俪在《清平山堂话本》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运用,丰富了话本的表现形式,取得了较为突出的表达效果。具体来说,《清平山堂话本》在人物形象描写、景观描摹、人物语言、故事情节叙述和单篇骈文上,较多地使用了骈词俪句。

在人物形象描写方面,《清平山堂话本》中多篇话本运用骈词俪句加以铺陈描写,生动鲜明地描摹出人物的外貌特征。如卷一《简帖和尚》对丫鬟迎儿的描写:“短肐膊,琵琶腿。劈得柴,打得水。会吃饭,能屙屎。”[9]7短短几句将一个身材矮小、勤劳能干的丫鬟形象呈现在读者眼前。

在景观描摹方面,《清平山堂话本》也多运用骈词俪句。如卷一《西湖三塔记》描写西湖的景色:

清晨豁目,澄澄激滟,一派湖光;薄暮凭栏,渺渺暝朦,数重山色。遇雪时,两岸楼台铺玉屑;逢月夜,满天星斗漾珠玑。[9]14

其中运用一系列的骈词俪句,将西湖晨、昏、晴、雨、月相适宜的美好画面展现于眼前。

在人物语言方面,《清平山堂话本》虽以散体为主,但作者也不时穿插一些骈词俪句,使行文整齐,语句更为自然流畅,从而更为鲜明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当然,在人物语言中运用骈词俪句最为明显的,则是卷二《快嘴李翠莲记》,文中有关李翠莲的语言以大段的形式多次出现,且大都为骈散结合,如以李翠莲回答其父李吉员外的一段话为例:

爷开怀,娘放意。哥宽心,嫂莫虑。女儿不是夸伶俐,从小生得有志气。纺得纱,续得苎,能裁能补能绣刺;做得粗,整得细,三茶六饭一时备;推得磨,捣得碓,受得辛苦吃得累。……铺了床,伸开被,点上灯,请婆睡,叫声‘安置’进房内。如此伏侍二公婆,他家有甚不欢喜?爹娘且请放心宽,舍此之外值个屁。[9]31-32

这段答话生动地刻画出李翠莲的性格特点。“从小生得有志气”[9]31体现出其独立自强,“纺纱”“续苎”“绣刺”“推磨”“捣碓”等体现出其勤劳肯干,结尾处“他家有甚不欢喜”“舍此之外值个屁”[9]32两句也体现出其性格直爽、快言快语的特点。

《清平山堂话本》在故事情节叙述中也使用了骈词俪句,使用之处虽不多,但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丰富故事情节、推动故事发展的作用。如卷二《洛阳三怪记》中潘松与娘娘云雨之事,“共入兰房,同归鸳帐。宝香消绣幕低垂,玉体共香衾偎暖。揭起红绫被,一阵粉花香;掇起琵琶腿,慢慢结鸳鸯。三次亲唇情越盛,一阵酥麻体觉寒。”[9]44此类情色描写是为了适应话本小说的需要。话本小说在宋代就已经呈现出商业化的倾向,因其受众群体多为文化水平较低的小市民阶层,此类情色描写可吸引他们的兴趣,从而促进商业活动的发展。其中的骈词俪句亦丰富了情节,给受众留出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清平山堂话本》中已经出现了典型的单篇骈文。如《欹枕集》下的《夔关姚卞吊诸葛》,老丈求姚卞作文以记之,姚卞片刻写成并朗吟曰:

灰飞烟灭,倾危事始于桓灵;地复天翻,叛逆祸生于操卓。四方之盗贼蚁聚,六合之奸雄鹰扬。豫州奔逃江表,孔明奋起南阳。领兵于已败之间,授任在危难之际。运谋决策,使周公瑾如治婴孩;羽扇纶巾,破司马懿似摧枯朽。佐主抱忠贞之节,处事怀公正之心。望重两朝,名高三国。天时将革,贤不及愚;汉历数终,才怎及庸?然管仲霸齐,难同盛德,自开辟以来,一人而已!信笔成文,聊记实迹云耳。[9]161-162

此文用典颇多,行文从桓帝、灵帝时汉朝政权倾危说起,谈及董卓叛乱、孙权割据江东、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等事,后天下为三分之势,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10]35,与周瑜、司马懿斗智斗勇,为兴复汉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此外,《夔关姚卞吊诸葛》中还有一篇姚卞在庙中烧香拜佛时所读的祭文,其亦属于完整的单篇骈文,有曰:

炎精秒暮当桓录,妖气蔽之豺狼存。操虽汉相实汉贼,逼胁万乘迁神京……苍天何事绝炎汉,半夜耿耿长星倾!哀悯豪杰志不遂,呜咽忿气空填膺。惟神有灵,俯垂昭鉴![9]160

此祭文通篇由七言写成,句式工整,用典颇多,如“挟天子以令诸侯”“三顾茅庐”“赤壁之战”“先帝托孤”等,全文读起来音调铿锵,气势恢宏。同上篇姚卞所作之文一样,此祭文亦旨在歌颂诸葛亮为兴复汉室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在行文过程中,对于骈词俪句的使用更多情况下是作者有意而为之。从上文分析可知,骈偶句式对仗工整、声律和谐,可以在有限的篇幅间传达出更加丰富的内涵,更有助于刻画人物、描摹景观,且话本中骈文运用之处更是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作者的创作倾向与思想情感。此外,其亦可能是作者对于自身写作才能的展现。宋元话本的作者多为下层文人或是书会才人,书会原指官学以外读书应举的学习场所,其中以欲考取功名的穷书生居多,科举失意的书生在宋代市民思潮及“求利”思潮的影响下,逐渐参加民间艺人的娱乐活动,并担任起编写脚本的工作。到了元代,科举长时间中断,知识分子地位低贱,有“八娼九儒十丐”[11]55之说,这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为求生计便参与到话本小说的创作中。其在创作中多使用骈词俪句,可能是对自身才学的展现,以及对怀才不遇愤懑心理的释放。

这些下层文人在人物形象描写、景观描摹、人物语言等方面骈词俪句的运用,亦展现出一定的骈俪技巧。就具体对句类型来看,其中多运用正对、数字对、叠字对,其中正对最为常见。如卷三《杨温拦路虎传》对冷太尉之女的描写:

这冷氏体态轻盈,俊雅仪容。楚鸣云料凤髻,上峡岫扫蛾眉。刘源桃凝作香腮,庚岭梅印成粉额。朱唇破一点樱桃,皓齿排两行碎玉。弓鞋窄小,浑如衬水金莲;腰体纤长,俏似摇风细柳。想是嫦娥离月殿,犹如仙女下瑶台。[9]90

在此运用一连串的正对和比喻写冷太尉之女的外貌,将其容貌与身材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其中不仅运用了正对,还采用了数字对的对偶手法,如“朱唇破一点樱桃,皓齿排两行碎玉。”[9]90其他篇目也偶尔运用数字对,如卷二《洛阳三怪记》写婆子的形象:“浑如三月尽头花,好似五更风里烛。”“三月尽头花”“五更风里烛”[9]42将婆子年老的特征生动地表达出来。再如卷三《杨温拦路虎传》对仙居市的描写亦是体现,“一行塞雁,落隐隐沙汀;四五只孤舟,横潇潇野岸。”[9]91

除正对外,反对的运用在话本中亦有体现,如卷一《西湖三塔记》中描写清明时节的景色:“乍雨乍晴天气,不寒不暖风光。盈盈嫩绿,有如剪就薄薄轻罗;袅袅轻红,不若裁成鲜鲜丽锦。弄舌黄莺啼别院,寻香粉蝶绕雕栏。”[9]15这几句除运用叠字对外,还运用反对,如“寒”与“暖”“绿”与“红”,交代了所处环境的色调与温度。此外,骈俪技巧的运用在声律方面亦体现出一定特点,如卷二《洛阳三怪记》对会节园的描写:“流盃亭侧水弯环,赏月台前花屈曲。”[9]41“弯环”与“屈曲”属于句尾叠韵对。此类声律现象并不多,在《清平山堂话本》中只是少数。总之,《清平山堂话本》在人物形象描写、景观描摹、人物语言、故事情节叙述方面都体现出了对骈俪的运用,且话本中还加入了典型的单篇骈文。

三、《清平山堂话本》骈俪运用的影响

《清平山堂话本》对骈俪的运用,在继承《搜神记》、唐传奇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其行文过程中所使用的骈词俪句及其展现出的艺术表现技巧,对后世小说的发展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一影响尤其体现在白话长篇小说的创作上。在白话长篇小说中,最为明显的变化是骈文的数量相较《清平山堂话本》大幅增加,这不仅因为骈文在小说中的应用愈发成熟,还因为长篇小说的巨大篇幅为骈文的使用与扩展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其次,《清平山堂话本》中的骈文对后世小说中的骈文创作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如以《水浒传》为例。胡士莹先生在《话本小说概论》中说:“水浒故事,大部分原是单行的宋元短篇‘小说’,经过前人的贯串整理,特别是施耐庵的‘集撰’,把大量的水浒‘小说’和北宋农民起义的历史背景相结合,作了极大的集中、概括、丰富、提高,形成了既保留‘小说’特点又具有讲史规模的长篇章回小说。这是说话艺术交流发展成为完美的历史小说的第一个成果,是‘小说’‘铁骑儿’和‘讲史’合流的第一个成果。”[12]918因为《水浒传》的源头是宋元话本小说,所以《水浒传》有少数骈文见于《清平山堂话本》。如《清平山堂话本》卷一《西湖三塔记》和《水浒传》第十四回的景色描写,两者比较会发现,后者主要是在前者基础上增加了“天涯曙色才分,海角残星暂落”“牧童樵子离庄,牝牡牛羊出圈”[13]235两句,并将前引词“怎见得”[9]17改为“但见”[13]235。再如《清平山堂话本》卷三《五戒禅师私红莲记》和《水浒传》第二十四回中关于云雨之事的描写,通过比较可发现,后者主要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增加了“将朱唇紧贴,把粉面斜偎。罗袜高挑,肩膊上露一弯新月;金钗倒溜,枕头边堆一朵乌云。誓海盟山,抟弄得千般旖旎;羞云怯雨,揉搓的万种妖娆”[13]417,将前者的“一个初侵女色,犹如饿虎吞羊;一个乍遇男儿,好似渴龙得水。可惜菩提甘露水,倾入红莲两瓣中”[9]78改为“直饶匹配眷姻偕,真实偷期滋味美”[13]417,并将前者的首句“戏水鸳鸯,穿花鸾凤”[9]78化用为“交颈鸳鸯戏水,并头鸾凤穿花”[13]417。[14]63

此外,《清平山堂话本》中骈俪的运用,进一步促进了后世白话长篇小说的雅俗结合。在古代,小说的地位低下,而骈文中所展现出的艺术技巧恰好反映出雅文学的创作要求。因此,在小说中运用骈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小说的地位,促进小说的雅化。但小说的受众群体主要是市民阶层,其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且审美趣味较低,因而在小说中也要注重俗文化的运用,以此来满足其精神需求,促进商业消费的发展。《搜神记》和唐传奇中虽然出现雅俗结合的趋向,但并不明显,且除个别篇目外,其他部分对于骈俪的运用相比《清平山堂话本》来说较少,而《清平山堂话本》中对于骈俪的使用明显增多,且其中展现的雅俗结合的创作倾向亦影响了后世白话长篇小说的发展。

在俗化方面,《清平山堂话本》中有多处体现,如前文提及的卷三《五戒禅师私红莲记》中的情色描写,多为骈词俪语写成,其被《水浒传》第二十四回的云雨之事所化用。虽然唐传奇中有相关篇目亦是描写艳情之事,但描写的具体性与尺度都不及《清平山堂话本》,因此《清平山堂话本》中的情色描写更能吸引受众,从而达到理想的商业效果;在雅化方面,《清平山堂话本》能够保持通俗而又不失文雅。当时的话本小说内容虽以白话为主,但整个书面语言环境仍以文言文为主,所以为了雅俗共赏,作者在话本中加入了对仗工整的骈文,使其语言展现出一定的形式美,从而更加雅致。如前文提及的《夔关姚卞吊诸葛》,其中包含两篇完整的单篇骈文,通过其所显示出骈文的语言美与其他白话、口语相结合,使通俗与文雅并存。

其雅化倾向亦影响了后世白话长篇小说的创作,如以《红楼梦》第七十八回为例,晴雯死后,贾宝玉曾撰《芙蓉女儿诔》以祭奠晴雯在天之灵,表达哀悼之情。整篇诔文篇幅较长,最为出彩之处即为集中抒发伤悼之情一节:

自蓄辛酸,谁怜夭折?仙云既散,芳趾难寻。洲迷聚窟,何来却死之香;海失灵槎,不获回生之药。眉黛烟青,昨犹我画;指环玉冷,今倩谁温?隔雾圹以啼猿,绕烟塍而泣鬼。岂道红绡帐里,公子情深;始信黄土垄中,女儿命薄!汝南斑斑泪血,洒向西风;梓泽默默余衷,诉凭冷月。[15]1076-1077

此段诔文的描写以凄凉冷清的意象为主,从中可以感受到晴雯死去后的悲伤氛围,从而突出诔文的主题。其词藻华丽,对语精工,音调铿锵,写作手法纯熟。从对偶形式来看,有四四对、六六对、七七对、四四对四四、四六对四六、五四对五四等,对偶形式丰富。因此,此篇骈体诔文是小说语言雅化的生动体现。

综上可见,《清平山堂话本》在人物形象描写、景观描摹、人物语言、故事情节叙述等方面都体现出其对骈俪的运用,其中的骈词俪句与骈俪技巧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世白话长篇小说的创作。无论是话本中典型的单篇骈文还是骈词俪句,在对偶、用典、藻饰、声律等艺术技巧的运用上,都体现出较高的艺术水准,表现了当时对话本中骈俪的追求。

猜你喜欢

话本骈文小说
北魏新贵族的形成与骈文的新变
毕沅幕府与清中叶骈文复兴
晚清骈文研究述论
论明清之际骈文的经典化
“看官”是什么官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从宋人语境看底本与话本的关系
文学史视野下的“话本”定义思考
入话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