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

2023-01-02赵洪桢

鄂州大学学报 2022年3期

赵洪桢

(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南昌 330022)

文化内涵的丰富多样性,这也决定了人们对文化的理解是多元的。学界目前为止对红色文化的内涵没有明确一致的表述。关于红色文化内涵的界定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是“革命文化论”与“红色文化发展论”[1]。持第一种观点的学者认为红色文化是党带领人民群众在反帝反封建过程中形成的革命文化。而持后一种观点的学者认为红色文化是发展着的文化,是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吸收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出的革命文化、先进文化。

红色文化具有与时俱进、开放包容的特质。我国红色文化资源雄厚,种类多样,大体可以概括为红色物质文化、红色精神文化和红色制度文化。红色物质文化又可以分为红色旧址旧居,不同时期留下的珍贵红色物件、稿件等。这些红色文化物质资源凝聚了深刻历史记忆,是红色文化传承的实体介质;红色精神融合了革命战争的时代特征、共产党人的革命作风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既蕴含强烈的革命性和民族性,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红色制度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总结形成的各种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为我国不同时期完成不同历史任务提供了制度保障。

意识形态的教化性互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法治教育为主要内容,红色文化是党带领人民群众在不同时期奋斗凝聚的优秀共性文化,有着理想信念的导向作用和价值观念的塑造功能,对于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培养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红色文化包含了大量真实又感人至深的教育素材,这些红色素材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爱国热情、奋斗激情和不畏艰难、顽强拼搏的精神品质。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红色文化感染力强的优势,能够增强大学生对党的认同感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心,引领大学生培养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育德育行的目标性互通。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都具有提高认知水平、锻炼艰苦朴素精神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问题的功能,都以育德育行为目标。因此二者在目标旨归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持上有着高度的耦合性。红色文化记录了革命先辈们在艰苦卓绝斗争中的价值选择,承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新鲜血液,是始终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发展的文化。新时代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是要在全社会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让青年一代在“校园引导,社会熏陶”的育人模式下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这也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的愿景想法不谋而合。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互通,价值观念相同,这也是能够把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

文化建设的实践性互通。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的目标要求是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中能够保持一致的政治保障。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因此可以将两者结合起来。一方面,通过红色故事的宣传、红色文物和红色旧址的参观解读等方式,可以增强学生对红色文化资源中典型人物事例,英雄精神品质的共鸣,这些优质思想政治教学资源,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生动案例和鲜活场景,让学生通过与历史人物“直接对话”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说服力。另一方面,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加入红色文化的宣传讲授,能够帮助高校学生梳理好红色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帮助大学生明晰红色文化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自觉形成继承和发展红色文化的担当使命感。

一、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学历史:有助于大学生建立正确历史观

历史是一个国家存在的记忆,也是凝聚民族力量的精神纽带。牢记历史,才能明晰当下,把握未来。当今世界正处于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对于青年学生来讲像是“硬币的两面”,一方面足不出户便可获取最前沿的信息,另一方面却容易受到历史虚无主义等西方思潮的蛊惑。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高校教师对历史知识的讲授也容易出现碎片化、理论化等问题,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教师讲授更有感染力,更易被学生接受。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指出,“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2]。有效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发挥红色文化的历史见证功能,对于大学生认清史实,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近一段时间,红色主题影视作品在青年中颇受欢迎,像《觉醒年代》《长津湖》等一系列优秀红色文化作品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充分说明红色文化也可以很有吸引力。因此,红色文化对于滋养青年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建立正确的历史观有着重要作用。

(二)树信念:有助于大学生培育良好道德观

“思想上松一寸,行动上就会散一尺”[3],青年人要坚定理想信念,就要做到高标准、严要求,常对思想“扫扫灰”。受西方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西方社会思潮的冲击,部分大学生好逸恶劳,在高校中不乏攀比之风。诸多因素影响之下,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培育良好道德观念成为学校教育的育人要务。

红色文化对于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坚定有着凝神聚气的作用,在青年高尚情操培养中能够发挥举重若轻的影响效能。要用红色文化资源浇灌大学生理想信念,用红色文化建构大学生精神世界的深根固柢。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高校学生强化对红色精神的认知,增强社会责任感。能够帮助大学生养成高尚道德行为操守,磨练意志,强化本领,同时代共同进步。

(三)悟真理:有助于大学生明晰正确价值观

红色文化不是无本之水,无根之木。红色文化的曲折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在革命、建设、改革的摸索前进中得来的,是斗争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和文化凝练。红色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延续,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真理性认识,在追逐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道路上能够给予我们精神力量。

现如今,我国进入“十四五”发展阶段,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用红色文化滋养“四个自信”。要从红色文化中汲取精神养料,依靠红色文化指导大学生成为思想坚定、品行兼优的知识型、创新型人才。青年大学生作为中国梦的生力军,身负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的历史重任,更要充分汲取红色文化中的养分,明晰正确的价值观。

(四)育新人:有助于高校创新实践教学观

当今社会,各种诱惑甚嚣尘上,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日益体现。但教学模式较为单一,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有些高校教学内容固化,数年教学内容不变,没有及时融入符合时代特征的新知识、新内容,学生获得感不足;再次,学生对于书本上的知识和脑海中存在的虚拟文化并不能形成清晰的认识,对于课本中展现的真实事迹也难以达成共鸣。此时,红色文化正好能发挥重要作用。

红色文化在教学灵活性、生动性上可以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补充,通过感人红色故事的讲述、现实历史文物的观摩,可以增强学生的领悟程度,也可以对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进行完善丰富,推进红色文化学习风潮的形成,促进红色文化广为传播;红色文化还可以深化高校师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促进高校在红色文化育人方面对学生更为深入的培养。如此一来可真实地提高高校师生的思想觉悟,促进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4]。

二、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路径

(一)优化新媒体平台,将红色文化引入校园生活

推进红色文化资源进校园的关键,就在于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到大学生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建设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增强红色文化育人的效能,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利用新媒体技术普及红色文化,是推进红色文化进入校园的重要途径。

1.启发学生发挥主体性,搭建特色校园文化平台

高校要以红色故事、红色传统等红色文化元素为依托,结合地域特点、校史校情以及高校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开展有深度、显特色、聚精神的优质活动。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大学生搭建在学生群体中有影响力的红色文化自我教育平台,促进红色文化育人常态化。

2.确立新媒体核心地位,进行校园服务信息化建设

要顺应时代深度创新,发挥网络媒介的巨大力量。通过设立红色网站、创新红色文化传播软件,开发微信小程序等方式主动向学生推送红色文化相关的新闻与信息。内容上要贴近学生日常生活,起到对红色文化的宣传教育功能;排版上要简洁明了,注重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充分利用新媒体速度快、传播广的优势,发挥红色文化对学生的正向熏陶功能。

3.引导校园主流思潮方向,发挥校园网络阵地功能

在校园文化生活中充分利用网络发挥其舆论导向功能,加强对信息的筛选整理,确保风险信息受到约束,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掌控校园网络阵地,让青年学生发自内心认同红色文化,用红色文化坚定信念、洗涤心灵。

(二)进行深层次研究,将红色文化编入教材

“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深入进行红色文化研究,要编写结合新时代、新特点,能够为学生普遍接受的红色教材。具有实用价值的红色教材的编写,能够指导学生关注他们身边的红色文化素材,还能起到滋养科研,提升学生创新学习能力的作用。

1.梳理地区红色文化形成教材资源

一方面,高校可以就地取材,开发当地特色红色资源,编写适合本地区红色文化教育发展的相关教材[6]。这些具有浓厚地域特质的红色素材为高校提供了宝贵教学资源,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通过对红色文化内容的梳理和编写,也可以加深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另一方面,学校还可以通过大数据平台进行检测,收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查找的关键词,针对学生的疑点、难点问题进行剖析处理,组织进行教材修订。

2.推动科学研究成果形成教材资源

高校应当积极组织各学科教师探索不同学科与红色文化之间的深刻契合点,将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教材和系列读物中。一方面,不同学科教师之间应进行交流,促进学科间进行融合,引导学生在不同学科学习中加深对红色文化的认识和感悟。另一方面,将红色文化融入教材的编写修订中,既是对教材内容的深刻补充,也能起到让学生接受红色文化熏陶的作用,能够增强红色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三)革新教育者理念,将红色文化嵌入课堂教学

推进红色文化进课堂,关键在于解决好红色文化的深刻内涵与课堂教学将理论知识转化为通俗话语的问题。要完善教师队伍建设,打造特色精品课程,创新思路,多措并举,把红色文化嵌入思政课教学中。

1.实现专题讲授与特色讲座的结合

一方面,对于红色文化理论方面的问题,可以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讲解。例如,通过讲授“红军过草地”的故事让学生认识到共产党斗争过程的艰辛,进而培养学生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另一方面,可以邀请相关专家和学者开设专题讲座,实现课堂的延续。也可以邀请一些老红军和重大事件的亲历者来开设特色讲座,让学生们在思想上产生共鸣,精神有所激荡,从而激发学生浓厚学习兴趣。

2.实现课堂讲授与课下交流的结合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总结教学过程中学生疑惑的问题,在备课环节下足功夫,做到课堂有的放矢,并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课下的师生间交流也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可充分利用微信、腾讯会议等线上渠道便捷性的优势与学生进行交流,针对学生的难点问题给予合理恰当的回应。充分利用线上线下“双渠道”教学对教学方式进行优化,可以对教学内容起到调整补充的作用。

3.实现理论传授与实践教学的结合

传统授课侧重于知识的概念、内涵及其重要特征进行阐述,但很少能就其发展来源和对生活中问题的解决进行有效解释说明。理论与实践有时会出现脱节的情况,因此教学方式的转变就变得尤为重要。通过组织学生参观革命旧址、拜访革命先辈、搜集革命故事等,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感悟的互动过程中,增强学习的实效性,引导青年学生有效传承红色基因。

(四)实施主体性引导,将红色文化融入课外实践

“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传统教学模式容易被信息洪流的汹涌来势所淹没,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说服力也会大打折扣。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和教师的口传身授,已不能满足当下大学生的需求,要拓宽教育渠道,除了课堂教育之外,还要构建实践课堂。

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学生们也更易于敞开心扉,与教师的交流联系也更为密切,有利于教育者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明晰学生的心理诉求,从而让红色文化教育更具针对性、指向性。可以定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如组织参观红色文化纪念馆,运用当地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实践教学;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举办红色文化知识竞赛,借助融媒体开设特色红色文化教育平台,录制教育专题宣传片等方式,让学生获得更多与社会直接接触的实践机会,培养大学生的公民责任感和社会意识。实践活动,要善于把红色文化资源用好用活,把党的基因传承好,开展更多形式多样接地气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