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英语课程中思政元素融合路径研究

2023-01-02李壮桂

鄂州大学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英语课程跨文化思政

李壮桂

(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社科学院,广东广州 510403)

《大学英语》是高等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公共必修课,承担着重要的育人功能。应该坚持立德树人,发掘大学英语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到大学英语教学当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扩宽学生的全球视野。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及意义

“课程思政”并非一门或者一类特定的课程,而是一种教学理念。其基本涵义是指大学的每一门课程均可实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功能,可发挥培养大学生价值观念的重要作用[1]。大学英语课程也应贯彻“课程思政”的理念,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受市场经济的冲击,大学英语教学多了一些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呈现出明显的应试教育倾向,“重技能,轻人文”的现象普遍存在,将英语当做一种工具,学生学英语只是为了应对四六级考试,忽视了大学英语的人文性。而有些教师认为,大学英语既然是一门语言基础课,就应该以语言教学为主,思政教育是思政教师的任务。这其实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

《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强调思政课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渠道。而大学英语教学除了要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还要帮助学生在认识世界和了解世界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这跟思政课程的育人目标是一致的。而新《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则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应主动融入学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使之在高等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2]。可见,将课程思政理念有机融入大学英语课程,也是新指南的新目标和新要求。

新《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也指出,大学英语课程要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2]。

英语属于人文学科,更应该发挥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的文化功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使其在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均衡发展,培养健全人格。人文性意味着应该把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作为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并以此来制定课程目标和选择整合课程资源。“强调大学英语课程人文性的基本出发点是具有文化自觉,了解中西文化异同,形成跨文化意识,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特别是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高度来认识人文性”[3]3。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需要走向世界。自2013 年12 月起,大学英语四级翻译由句子翻译改为段落翻译,为汉译英,长度为140-160 个汉字,考试时间为30 分钟,占总分值15%,段落翻译更重视对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且中国文化元素触手可及,已考过的题材有:中餐、中国结、茶、功夫、大熊猫等。四级段落翻译的题材体现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求,特别是对中国本土文化的重视,同时也有助于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在倡导文化多元共生的全球化视野中,应该在民族性和世界性的互照互识中,积极寻求不同文化传统与民族特性之间的平等对话和交流互鉴,在对话交流中将中国文化融入世界多元文化的总体格局”[4]123。在大学英语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大学英语教学与“课程思政”的融合路径

(一)提升教师的思政素养

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首先要提升大学英语教师的思政素养。大学英语教师普遍具有良好的语言技能,但往往较少关注思政领域的知识。因此,学校可邀请思政课的教师为大学英语教师开展讲座,系统介绍思政理论。其次,学校还可以邀请相关专家为大学英语教师开展国学文化讲座,或资助大学英语教师参加各种校外的国学文化研修班、学术研讨会。再次,学校还可以为大学英语教师搭建更多的思政理论、国学文化在线学习平台,充分利用慕课资源、线上研修班,为其提供培训机会。大学英语教师还可以通过学习强国等手机APP,随时随地了解最新的国内外时事,及时更新时政知识,与时俱进。总之,大学英语教师可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全方位、多渠道地提升自身的思政素养,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的课程思政。

(二)深度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

大学英语教师要深度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以《新航向民航特色大学英语综合教程(上册)》Unit 3 Aviation in China in Early Days 为例。这个单元的课文讲述的是中国早期女飞行家李霞卿投身民航事业、报效祖国的故事。可以结合本单元航天英雄的话题,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爱岗敬业精神。又如Unit 4 Aviation Today 的课文是关于南航“广州之路”的介绍,其中有一段讲到南航的优势之一是在客舱服务中融入中国文化特别是岭南文化,比如粤菜、粤语音乐、潮绣等。在讲解这一段的时候,教师可拓展更多的中国文化元素,比如八大菜系、书法、国画等,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中国文化专有项的英文表达,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再如Unit 8 Building Relationships 的课文提到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所需要的核心价值观,教师可补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 字的英文翻译,引导学生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时政热点,丰富教学内容。比如,教师可以选取我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相关英语新闻,为学生讲解疫情相关词汇,用英语讲述战“疫”的中国故事,用英语发出战“疫”的中国声音,传递必胜的信心和力量。听说课上组织学生发表以“We are fighters”为题的英语演讲,读写课上布置以“A letter to Wuhan”为题的英语作文,让学生弘扬团结一致、万众一心的“中国精神”。这些任务既锻炼了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三)深耕教材,开设后续课程

大学英语教材要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另一方面,大学英语教材也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全球视野。“在‘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背景下,外语学科大有作为,可着力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跨文化交际人才。而目前的跨文化交际教学存在重输入轻输出、重异域文化轻本土文化的倾向,使得学生出现严重的中国文化失语症”[5]。因此,要重构大学英语教材的内容,“一册书要突出相对的思政层次与范围,一套教材要突出基本的思政理念与取向”[6]24。比如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7 年7 月出版的《乐学英语文化阅读教程》,教材内容中西合璧,涵盖美国旅游汽车文化、博物馆文化、游戏文化、中国京剧文化、中国熊猫文化、中西方对“Spring”的不同理解、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中西方体育文化差异等10 个话题,既包含对西方文化的阐述,也包含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介绍,同时也有中西文化的交锋,让学生在对比中思考中西文化的异同,从而提高跨文化意识。特别是有些文章以西方人的视角讲述中国文化,让中国读者看到了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从而增强了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在课程思政背景下,还可以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大学英语教材。比如,贾志荣和程高军主张聚焦地域特色文化,从思政角度开发岭南文化英语教材。教材的开发路径主要是从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和红色岭南文化中选取代表性项目,提炼思政元素。将岭南文化纳入教育体系,有助于使越来越多的“非遗”项目得到保护和传承,更有助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服务于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事业建设的现实需要[7]127。

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是指高校根据学生的需求,为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的英语拓展性课程。为了更好地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可以开设语言文化类后续课程,如《跨文化交际》,通过对比中西文化差异、追溯造成差异的因素,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四)发挥“第二课堂”的协同作用

高校作为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应当开拓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英语教学有机融合,发挥两者的协同效应。第一,依托英语赛事,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各高校可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国家级和省级的英语竞赛,如全国英语演讲比赛、外研社杯全国英语辩论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等,通过赛事提升大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和人文素养,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三观。各高校还可以创办各种校级英语比赛,比如“同心抗疫”英语演讲比赛,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激励学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贡献自己的力量。第二,通过学校的英语协会举办各种非竞赛类大学英语活动,包括大学英语晨读、大学英语调频台、大学英语原著读书报告、大学英语宣传栏、大学英语广播节目、大学英语角、大学英语俱乐部、大学英语沙龙等,提升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挖掘活动中的思政元素,发挥立德树人的作用。第三,依托新媒体平台,提升思政教育的时效性。大学英语教师可以建立QQ 群或微信群,将“第二课堂”延伸至新媒体平台,对学生开展教学管理、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

三、结语

总而言之,大学英语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也要充分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必须转变教育理念,提高“课程思政”意识。通过提升自身的思政素养,深度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深耕教材,开设后续课程,发挥“第二课堂”的协同育人作用,实现大学英语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拓宽大学英语教学的思路。

猜你喜欢

英语课程跨文化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针对岗位需求的高职英语课程改革研究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论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调解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论高校大学学术英语课程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