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工作介入来华留学生社会文化适应研究
——以S 大学“Hand in Hand”项目为例

2023-01-02季丹丹黄琴

鄂州大学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社工留学生专业

季丹丹,黄琴

(沈阳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沈阳 110142;沈阳化工大学人文与艺术学院,辽宁沈阳 110142)

2013 年,习近平总书记分别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全称即“一带一路”[1]。它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是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潮流的结果。“一带一路”在文化交流方面的重要成果就是互派留学生,据统计,目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华留学生数量已突破20 万人,随着“一带一路”的发展,来华留学生越来越多。[2]留学生始终是中外交流史上一支重要的力量。然而,来华留学生进行中国求学后,他们会面临一个“再社会化”的适应过程,他们可能会出现日常习惯、生活环境、人际交往以及文化价值观等方面不适应问题。

“Hand in Hand”留学生项目是沈阳市S 大学最有特色的社工服务项目。该项目是由沈阳市LH 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和S 大学人文与艺术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师生在2018 年启动的校内社会工作服务实践项目。项目主要实施人员为该大学六名MSW 硕士研究生执行,服务对象为S 大学的留学生群体。这些留学生主要来源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由于留学生们的语言系统、生活习惯等与中国学生不同,在校期间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Hand in Hand”项目组就此成立,充分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优势,通过小组工作系列活动,帮助留学生们融入S 大学这个和谐的大环境中,同时丰富留学生们的业余文化生活,缓解压力,释放情绪,飞扬青春,圆梦化大,促进留学生与其他学生的和谐共处。

一、来华留学生社会文化适应需求现状分析

(一)来华留学生的社会文化适应需求

(1)日常习惯适应需求

在经济全球化、数字经济化的背景之下,互联网经济已经深入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在学校食堂、超市消费,都是使用微信、支付宝软件完成支付;出行的话为了方便也是选择了像滴滴、高德等软件线上打车;学校地理位置离街上有一定的距离,网上购物方便快捷。但是有的留学生刚来中国不久,汉字阅读理解能力不强,不知道如何注册登录这些APP,对他们日常的衣食住行造成了一定的困难,留学生在参与数字化的日常生活中存在一定障碍,不利于生活质量的改善与提高。

(2)生活环境适应需求

S 大学的地理位置在中国北方,四季分明,冬天持续时间较长,留学生大多来自于中亚、非洲等亚热带、热带地区,据有的留学生表示他们国家冬季最低温度也是10℃以上,而沈阳冬季会低至零下30℃,难以适应漫长寒冷的冬天;再加上对温度、季节变化非灵活性调整,穿衣单薄,容易出现感冒发烧的情况。从项目组在冬季开展项目活动的表现也不难看出,留学生参与度不高,参与活动积极性比其他时间段低。

(3)人际交往适应需求

在校园中,我们发现留学生几乎都有属于自己的小圈子,很少与中国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在“Hand in Hand”项目实践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大多数留学生非常愿意与中国学生沟通交流,他们表示渴望与其他学生交朋友,练习汉语水平,但是在很多时候如果利用英语这一媒介语言和身体行为语言都不顺利的话,沟通就会陷入困境,然后以失败告终,久而久之就不敢再主动与中国学生交往[3]。

(4)传统文化适应需求

美国学者利兹格德(1955)提出的U 曲线理论,他认为文化适应是一种动态的符合U 型曲线的过程,以兴奋开始,逐渐出现危机,最后在新的文化环境中逐渐适应[4]。根据这个理论划分,可以得知刚来S 大学留学的学生处于蜜月期的兴奋状态,对一切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因此心情欢快愉悦;蜜月期过后,进入危机期,兴趣慢慢消失,加上留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交往方式不甚了解,因此感到文化不适应,觉得自己难以融入校园文化大圈子中,心情低落沮丧,再加上语言沟通障碍等因素,焦虑感越来越重,甚至会出现少数留学生放弃学业回国的情况[5]。因此,在这一阶段需要社会工作的支持与介入,缓解心理压力,满足留学生文化适应需求,以使其更好地融入和谐的校园环境中。

(二)来华留学生存在社会文化适应问题的原因分析

来华留学生之所以存在诸多社会文化适应问题,其主要原因有几个方面:

首先,自身文化知识储备不足。S 大学的很多留学生是根据“一带一路”政策引入的,大多数留学生来华之前没有经过系统的汉语学习,因此来华之后,他们面临着语言学习压力和沟通交流不顺畅所带来的适应性问题,有限的汉语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使他们不能够快速地融入校园环境中,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日常生活,存在着社交困难。而且,由于留学生所接受的文化背景、教育背景不同,留学生之间在社会关系、社会礼仪、时间观念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也会带来多多少少的冲突。[6]此外,有少数留学生接受新鲜事物包容程度较低,衣食住行处处感到不习惯,不能够适应中国社会文化,甚至还会有一些抵触心理。

其次,国家之间数字经济发展程度存在差异。中国数字经济发展迅速,特别是在互联网方面的发展已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众多APP 软件成为了人们的日常使用工具,给人们带来了便利快捷的生活方式。来华留学生到中国留学生活,也应该享受到互联网经济给人们带来的便利生活,但S 大学的留学生大部分来自于阿富汗、巴基斯坦、阿拉伯半岛以及非洲的一些国家,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不同,有些国家互联网经济不够发达,留学生接触互联网较少,因此在来到S 大学之后不能够灵活、熟练的运用各种日常生活必备应用软件。

第三,缺少非正式组织的帮助和干预。来华留学生在学业上得到当地政府和学校等正式组织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但这些支持政策和措施难以覆盖到他们日常生活、人际交往以及社会文化适应等方面;而且留学生在中国社会,属于一个新的社会群体,在与周围的社会支持网络联系方面存在困难,不利于他们在华的生活与学习,因此需要非正式组织的帮助和干预。社会工作作为一个为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体提供服务的专业,在专业价值观和实践方法的指导下,可以弥补正式组织服务的不足,帮助来华留学生解决社会文化适应问题,使其感受到被尊重、被关怀,促进社会融入。

二、社会工作介入来华留学生社会文化适应的过程

在“Hand in Hand”项目实践过程中,社工主要采用小组工作方法为在校留学生提供服务,总目标旨在加强留学生对社会环境适应能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了满足留学生在日常习惯、生活环境、人际交往以及文化认同方面的需求,本项目开展了以下介入活动:

第一阶段:招募服务对象。在活动开展的前一周进行招募活动,为了让更多的留学生了解本项目和吸引他们的加入,社工采用了多种多样的招募形式,包括邀请函宣传、海报宣传等线上方式,以及在留学生宿舍和教学楼进行海报张贴和分发等线下方式。社工开展了“情暖初秋之刚好遇见你”、“秋相遇,春相续,化大再相聚”为主题的破冰活动,设计相应环节和小游戏让留学生之间以及社工和留学生之间打破冰层,相互了解,建立平等、相互信任与合作的专业服务关系,为接下来的服务打下了基础。

第二阶段:了解基础设施,生活学习更便利。为了帮助留学生更加熟悉学校,社工开展了“化大是我家”为主题的一日游活动,介绍学校教学楼、图书馆、食堂、超市、体育馆等基础设施位置,并向留学生科普学校地理位置、环境以及气候特点,加强留学生对学校的熟悉和归属感。还开展了“一机在手,出行无忧”为主题的活动,介绍“滴滴、嘀嗒出行”、“美团、饿了么”、“支付宝”等日常生活必备应用软件的使用方法,增强留学生基本生活技能,减少日常生活中的不便。

第三阶段:扩大朋友圈。为了帮助留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扩大自己的朋友圈,社工通过开展人际关系提升系列活动,如破冰互动、人际关系讲座、趣味运动会等活动,帮助留学生学习交友方面的技巧与矛盾处理方式,为留学生人际交往搭建了平台,有更多的机会与中国学生交流,鼓励留学生在活动结束后与中国学生“搭讪”,跳出封闭的社交圈,有效建立社交关系,丰富校园生活。

第四阶段:文化无国界,化大汇英才。社工通过设置文化类活动,如“浓情端午”、“纸短情长”、“品味京剧,说唱脸谱”、“沉墨书海”等传统文化主题活动,利用多媒体科普知识和现场教学,亲自动手剪纸、编手环以及练习毛笔字等多样方式,帮助留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增强文化适应性。文化交流并不是单方面的,留学生也为我们介绍了他们国家的服饰、景点、美食、习俗等文化,促进了文化交流与传播。

为期一年的项目活动结束后,社工为了对过程进行评估,与参加项目活动的留学生展开了深入的沟通与交流,有些留学生特地写了感谢信,来表达他们对本项目的感谢与支持。根据留学生的反馈和行为变化,我们得知他们在生活环境、日常习惯、人际交往和文化认同方面的适应需求得到了极大满足,基本生活技能得到增强,常用的生活应用软件可以灵活使用,而且人际交往水平得到提高,扩大了自己的朋友圈,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习俗、价值观念也更加理解,增加了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社会工作介入来华留学生社会文化适应的优势运用

(一)专业价值观优势的运用

首先是尊重的价值观,社会工作专业要求尊重服务对象,以人为本。在中国本土学生占绝大部分的校园里,留学生成为了少数部分,存在国籍、肤色、宗教等差异,因此对留学生的介入服务特别要注重尊重,社工与留学生是平等的合作关系,只有尊重服务对象才能更好地提供服务。其次是包容的价值观,社会工作专业要求面对服务对象的时候,要包容,不能因为服务对象的性别、肤色、宗教信仰、地域以及文化差异等歧视排斥服务对象。包容才能更好地做到尊重。在“Hand in Hand”项目实践过程中,社工面向全体在校留学生展开招募,不歧视任何一位留学生,无论他是黄皮肤还是黑皮肤,而且在活动过程中不提及宗教信仰。最后是个别化的价值观,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生长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宗教信仰也有不同,他们在华生活适应的问题上,也不可避免地面对不一样的问题。因此,帮助他们在华求学过程中做好社会文化适应的时候,也要注意个别化服务。社会工作正是因为有其专业的价值观作为指导,在帮助来华留学生社会文化适应上才能提供有效的服务,解决他们社会文化适应的问题。

(二)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实践优势运用

个案、小组、社区三大工作手法是社会工作的专业技术,提供专业服务需要运用这三种手法,这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优势。在来华留学生社会文化适应的介入中,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三大专业方法,开展留学生文化融入实践活动,促进来华留学生在华学习生活文化的融入。首先,面对留学生个别化的问题,比如学习压力、饮食习惯等问题时,社会工作需要采取个案服务介入的手法,与服务对象建立专业关系,一对一地提供专业服务,帮助其释放压力,解决问题。其次,对来自同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留学生,或产生共同问题困扰的留学生开展小组工作的服务,比如人际关系沟通学习小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小组等等,提高来华留学生互助互帮的能力,提高他们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知能力。最后,利用社区活动,促进在校师生对来华留学生的认识,为来华留学生在华学习文化适应营造良好的氛围。比如在第十一届国际社工节启动仪式上,我们邀请了几位留学生参与活动,并向在场师生介绍“Hand in Hand”项目和来华留学生,为促进在校师生对来华留学生的认识搭建了一个桥梁。

(三)多重功能角色的优势运用

首先,社会工作者发挥资源链接者的角色,整合校内外的资源,包括物资、经费、场地、师资等资源,为来华留学生开展服务提供物质基础。比如社工开展的“No sports,no life”为主题的运动小组活动链接到室内体育馆,免费使用馆内器材。其次,社会工作者扮演问题解决者的角色,帮助有问题的留学生解决问题,促进留学生文化融入。这种功能是直接为留学生提供服务的,直接帮助他们解决难题。最后,社会工作者发挥宣传者的角色,对来华留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比如社工开展的“浓情端午”、“品味京剧,说唱脸谱”等为主题的文化交流活动,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也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社会工作具有多重功能角色的优势作用,可以根据服务对象的需求,发挥不同的角色功能。社会工作不同的角色功能都可以帮助来华留学生进行文化适应,并在新的文化环境下,建立社会支持网络,最终实现助人自助的终极目标。

四、结束语

由于个人生活背景、宗教信仰、国家文化、语言不同等个别化差异,社会工作介入留学生问题是一项极具挑战的尝试,这也要求社会工作者需要具备良好的社会工作素养和专业技术才能开展好的服务领域。社会工作介入留学生在华生活、学习适应问题,并向留学生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是发挥专业力量在外国人服务领域的一种实践探索。作为一种专业化的服务活动,需要有质量地提供服务,满足服务对象的合理需求,并且需要在实践过程中进行专业反思。首先,需要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运用水平和能力,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的认知和认可;其次,要求社会工作人员在服务实践过程中严格遵守社会工作专业要求,根据社会工作的伦理原则和规范开展相应的服务活动;最后,社会工作者要有专业自信,对自己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自信,对解决服务对象问题的自信,要保持专业的敏感性,才能更好地为案主提供优质有效的服务,促进校园的安定和社会的和谐。

猜你喜欢

社工留学生专业
A Social Crisis
缘何“问道扶桑”?——留学生如是说
青春社工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留学生的“捡”生活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