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文化助力广陵区乡村振兴开发现状与对策分析

2023-01-01朱殿月易茹

现代商贸工业 2022年22期
关键词:红色文化乡村旅游助力

朱殿月 易茹

摘要:近年来,“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等成为中央农村政策的关键词,乡村的发展和振兴逐渐成为新的时代热点。推进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必须坚持党建引领。目前,农村党建领域的典型不够多、品牌不够亮、发展动力不够强等问题,仍是短板弱项。本文以扬州市广陵区“环洲一号线党建示范带—沿江三镇串点成线、联动发展”为研究对象,分析和探索党建引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径,以“红色文化标识”“音乐公路”为切入点,进行红色文化视觉设计助力乡村振兴实证研究。

关键词:红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乡村旅游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22.014

0引言

扬州,自古就是一座水城。揆诸史乘,扬州应水而生,缘水而兴。《尚书.禹贡》将天下剖分“九州”,其中位于淮河与东海之间的广袤地域,谓之扬州。扬州城东南角,有三个乡镇——头桥、李典、沙头。从地貌上讲它是沿江平原的一部分,三镇由长江泥沙冲击形成,也被本地人习惯性称为“北洲三镇”。北洲地形独特,四面环水、南依长江、北傍小夹江、东临夹江,西靠京杭大运河,三镇大江大河环绕,圩内河道纵横、水网密布,自然生态、水工建筑、人文历史资源丰沛。在这块土地上,50年代前曾有过一望无际的“芦苇荡”,是新四军长江游击队活动的天然屏障,1943年3月曾任“敌后武工队”“长江游击队”大队长的朱秀清在此就被任命为北洲区区委书记。本文紧扣“环洲一号线党建示范带”整体建设的目标,从视觉设计视角结合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等跨界融合,结合新时代大众审美品位和实际需求导向,对广陵区乡村振兴的方法进行研究与分析,通过打造乡野环道的“网红打卡地”,全力构建乡村红色文化生态圈等方法实施,最终实现乡村振兴。

1广陵区三个北洲小镇开发现状

1.1聚焦环境提升,加快补齐道路基础设施短板

后疫情时代,自驾出行占比增加给公路供给和管理带来新挑战。针对自驾游、短途游、周边游等疫情期间主要的出游方式,应加强景区配套设施供给,进一步完善道路基础设施。广陵区三个北洲小镇,即沙头镇、李典镇、头桥镇,每个镇各有特色产业。这三镇原先只有一条沿江高等级公路贯穿东西,那些不靠公路的村庄村民,从一个乡镇到另一个乡镇,常常要“兜圈子”。为改善村民出行条件,加速地区融合发展,2020年7月,广陵区环洲“1号公路”开工建设,新建的环洲一号公路,使交通更加便捷。

通江路的两侧随处可见的彩钢瓦工棚早就不见踪迹,彩色沥青路宽阔平坦而不颠簸,“拆违、拆破、拆烂”之后,同步建起的还有农民游园、健身广场、彩虹大道等设施,游人可以尽情享受“水驿春回、柳绿江南岸”的旎旖风光。

1.2做强生态旅游,拉近城乡距离

农,天下之大本也。基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解决,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战略目标中,处于极其重要的位置。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成功与否,关系着农村居民安居乐业与否。农业兴,百业兴;农民富,国家富;农村稳,天下稳。

李典镇的农户庭院美,瓜果飘香!庭院里,一年四季景色迷人,成熟的石榴挂满了枝头,压得树枝弯了腰,翠绿的丝瓜藤随风起舞,美不胜收。推看一户院子门,地里的青椒、茄子、番茄、青菜,红红绿绿黄黄紫紫,小菜园的菜真好看。近两年,广陵区发动北洲三镇村民自发整治房前屋后,清除垃圾,通过优化生产生活的生态空间,改善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素朴恬静又有烟火气息的江村庭院风景更是引来不少城里人驻足,一幅幅美丽的乡村画卷徐徐铺开。

沙头镇更是农业“蔬菜基地”,其沿江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核心区正加紧建设总面积超3万平方米的新一代高标准玻璃温室大棚,这些大棚可实现无人值守的自动生产,农民只需在温床上播种,洒水、施肥、温控等植物生长周期的全部环节完全交给物联网设备自动完成,让农业科技创新,引领乡村振兴。

2党建示范带红色文化视觉设计

2.1点亮服务中心,筑牢红色阵地

党群服务中心是基层党组织凝聚群众、服务群众、发动群众的前沿阵地。村级党群服务中心是乡村党建的主阵地,更是联系、组织、服务群众,促进乡村发展的“桥头堡”。集党建活动、村级事务、日间照料、文化娱乐等于一体的村级党群服务中心已成为村民喜爱的“会客厅”。环洲一号线党建示范带串联了“三星村党群服务中心”“沿江渔文化研学基地”“恒润钢铁红炉政治生活馆”“新坝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庆丰村党群服务中心”“田桥村党群服务中心”等红色阵地,通过醒目的党建文化主题标牌设计,点亮党徽、照亮民心。

以红色文化为内核,以绿色旅游委依托,以休闲娱乐形式为开发理念,将绿色景区、休闲娱乐和红色文化三者相结合,这样既丰富了游客旅游内容,又潜移默化地扩大了红色阵地的影响力,使游客更亲近红色文化,也实现了红色文化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

2.2分类红色阵地,融入数字媒体艺术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维、生产和生活方式也发生着极大的改变。数字媒体迎来了极佳的发展机遇,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其在满足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需求下,将个性化、多元化需求融入其中,使产业集群与传统文化在先进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实现有机融合,进一步推动了“党建+技术”的蓬勃发展。

在恒润钢铁红炉政治生活馆等特色红色阵地,通过应用现代视觉艺术,将数字媒体和红色文化宣传相结合,将其成视觉化,通过视觉渲染完成“视觉感染—大众传播—价值认同”这一心理引导,让观赏者有革命精神的感染力和带入感,使其在视觉设计的新奇中停下脚步,观看革命历史,从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达到教育意义。对于亲子游的家庭而言,家长陪同孩子一起参观,在家长的引导和宣讲下,使新生代更易接受红色文化的侵染。

3党建示范带助力乡村振兴的策略分析

3.1通过视觉设计感观应用,塑造“环洲一号线”党建示范带独特品牌

疫情,让中国文旅业遭遇“生死劫”,2022年4月,国家卫健委更是在“五一”倡导本地游、周边游。可以预见:一是疫情后,利用周末1-2天的本地游和周边游快速崛起。这类景区因为路程短、时间可控,消费过程轻松便捷,将成为疫情过后最先恢复、回暖的地方;二是国家全力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和“美好生活”建设,自然类观光游率率先回暖,乡村度假游、康养旅游持续增长。疫情改变了人们对文旅产品的选择,人们更多的选择有体验性、有参与度“真正的度假”,美丽乡村建设,吸引了大批孩子和家长走进乡村,亲近自然,体验农耕、采摘等劳动乐趣;而不是来回穿梭、走马观花式的观光,以全家(老中少)三代为单位的出游比例大幅提升。

想要打响红色文化旅,就需要思考如何塑造独特的红色文化品牌形象。广陵区通过全国范围征集环洲一号线党建示范带形象标识IP设计,点燃“红色引擎”,此环洲一号线标识将运用于媒体宣传推介、对外招商、会议展览,以及适合名片、信函、宣传纪念品、徽章等红色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中,通过现代视觉设计文旅升级,跨界融合打造“红色+亲民”品牌游。

為了丰富游客的驾驶体验,广陵区环洲一号公路的沙头段打造了国内首条带伴奏音的音乐公路,当汽车以35至4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匀速驶过时,就会听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和《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两段不同的美妙旋律。中国红色音乐是中国红色文化与中国音乐双向选择的结果。中国红色文化的传播需要音乐艺术形式,而中国音乐同样需要中国红色文化的精神能量。其创造主体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中国人民这一中国红色音乐共同体,他们是中国红色音乐的创作者、承载者、传播者与受益者。对中国人的文化认同、情感归属、代际传承与中国红色音乐共同体的建构具有积极意义。音乐公路既可以作为红色党建示范带,推进爱国主义教育,也可以宣传沙头镇当地特色农业产业,吸引游客前去体验、“打卡”,有力推动环洲一号公路的交通、旅游、产业一体化的区域全局性旅游发展战略,有效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3.2实现城乡深度融合,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城市与乡村始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融合体,高质量的新型城镇化过程就是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过程。现在,多元、跨界发展成为各个旅游业的主旋律和风向标,中国旅游业进入了新阶段,未来旅游业线上线下融合、OTA与传统企业竞争加剧。旅游产业的多元和跨界融合,将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进行融合交叉,相互渗透,从而形成新的产业体系。

这里人杰地灵,物产丰富,气候宜人,是个十足的“鱼米之乡”。通过环洲一号线党建示范带建设,助提产业发展“加速度”。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注重挖掘乡村红色故事、红色基地等资源,培塑特色乡土文化,创作一批脍炙人口的红色文化作品,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因地制宜、分类推进“红色家园”创建行动,鼓励农民群众主动参与“家前屋后”环境提升工程,分批、分时、分类建设一批“小菜园”“小花园”“小果园”“小鱼塘”,打造一批小微“红色主题公园”“生态广场廊道”等,全力构建乡村红色文化生态圈。

在沙头段,既有现代农业科技的张洪程院士创新基地,又有“民国金融巨子”胡笔江故居,还有农家小院白墙黑瓦,江村庭院的一派丰收景象。沙头段将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以“环洲一号线党建示范带”沙头段建设为契机,积极推进与扬大农学院党建共建工作,形成“党建+人才”“党建+技术”新模式。加大与张洪程院士团队合作力度,建立江苏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集成创新中心,围绕水稻产业科技转型升级重大需求及亟须解决的重大技术难题,开展优质水稻品种选育与筛选、水稻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展示、优质水稻生产技术研发与集成以及中高端优质稻米产业化品牌化开发等工作。通过院士赋能,党员带头,带动地方产业发展,形成了以“院士稻米”为产业特色的乡村品牌,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在李典段、朱秀清烈士墓园被显著标注在地图上,新大洋造船、恒润海工成产镇融合的新典范;在头桥段,名人故居众多,吴大观纪念馆、义学园、耕读园、怀德园、江南岸生态农庄、沿江渔文化研学基地、兴业生态农庄、伏菇菇农民创业致富等,成为新的党建示范点。

在头桥段,将党建示范点与名人故居结合,推动红色旅游发展,头桥拟定了一条红色研学线路,并在红色驿站展示相关村及片区的红色遗迹、人文历史,如荟丰园书画苑、榴园、小夹江生态公园、言蹊花卉产业社区、一稻三虾养殖示范基地、刘公闸公园(省级水利遗产)等,通过寻红色足迹环节增加互动体验。

环洲一号公路是一项民生幸福工程,通过“产业+党建”为支点,深挖公路沿线乡村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特色产业、生态旅游等资源,推动基层党建创新与特色景观驿站、全域美丽大花园建设“融为一体”,打造乡村振兴路上的“靓丽风景线”;推出一批乡野环道“网红打卡地”,全面叫响广陵“党建+农旅”“党建+产业”新名片。

4结语

5G时代,将催生旅游行业无限的想象力,以数字科技为核心的消费模式将带动在线旅游行业实现新一轮高速增长。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出现,旅游供给和旅游消费方式发生了颠覆,旅游商业生态大变。通过旅游、文化、养老、农业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发挥消费的“马车”拉动效应。

将红色文化宣传、文物保护、旅游休闲、革命精神传承及乡村振兴相联系,应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塑造红色文化“环洲一号线党建示范带”独有的品牌联想,增加记忆识别、知名度。

以美为媒,艺术赋能乡村振兴。未来还可以以“农业艺术”为切入点,通过视觉设计将新业态、新理念向农业生产、农产品售卖渗透和拓展,比如,以画石头、创意摄影等活动环节,增加乡村旅游的互动性。以艺术助力乡村振兴,从精神层面而言,艺术是激烈者,能够激发人们的内生动力;从物质层面而言,艺术是创造者,不同艺术手段与不同产业融合能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全面进行乡村振兴,让乡村振兴走上红色文旅融合的新轨道,激发广陵美丽乡村新活力。

参考文献

[1]董强.广陵潮.海上明月共潮生[J].百科知识,2022,(14):61-63.

[2]虞佳玮.后疫情时代旅游市场行为意向变化研究[J].商展经济,2022,(09):39-42.

[3]吴玉红.视觉设计视角下红色文化助力安徽大别山乡村振兴开发现状与对策研究[J].安徽建筑大学学报,2019,27(05):102-108.

[4]王钰.龙鸿祥.世界版图上歌咏:中国红色音乐的海外传播百年史[J].红色文化学刊.2022,(02):91-101.

[5]方创琳.城乡融合发展机理与演进规律的理论解析[J].地理学报.2022,77(04):759-776.

[6]王音.孙惠仪.让党群服务中心走进群众心中[N].天津日报.2022-03-30(12).

[7]顾俊剑.农业农村经济创新发展路径探索——以扬州市广陵区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12):147-148.

[8]赵婉婷.浅谈数字媒体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应用[J].商业文化.2022,(11):88-89.

[9]刘晶.以美为媒,艺术赋能乡村振兴[N].中国美术报.2021-09-13(02).

猜你喜欢

红色文化乡村旅游助力
助力成功七件事
助力“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自能”学习助力有机化学的学习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乡村旅游环境中不同污染源以及保护措施分析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