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教师党支部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2022-12-31李笑秋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2年9期
关键词:带头人育人思政

□ 文/林 征 李笑秋

教师党支部是党在高校的基层组织,起着战斗堡垒的作用,教师党支部自身理论的丰富性与课程思政的内核是一致的,加之有定期的活动主体和组织安排,在推动课程思政研究上有着天然的优势。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课程思政的关键在于教师的课堂设计、引导和推动,而教师党支部具有党建与教学的双重属性,因此加强教师党支部建设有利于提高课程思政的教育实效。

教师党支部推动课程思政建设问题现状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基层建设越来越受到高度重视,高校也在不断探索基层党支部建设机制,课程思政就是高校对全面从严治党在治学方面的反馈。教师党支部作为党在高校的重要基层组织,在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但当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还存在党建与教学科研融合度不高、统筹保障体系不健全、学习形式单一等问题亟待解决。

1.党建与教学科研融合度不高

高校的本质工作是教书育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教书育人,立德为先。人才培养不仅涉及知识技能的巩固,更是理想信念的筑牢。当代大学生对社会的发展更加敏锐,是容易被社会动摇也最具塑造空间的群体。教师在组织上是学校的核心构成,在角色上是指路人,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党支部本身的党建属性和业务属性,有利于全面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重要支撑”。[2]但是,经济社会变革对学历和文凭的高层次需求,造成教学内容以考试为准、教学形式以课堂为准、教学目的以知识掌握为准,对学生理想信念、道德素养、心理素质等方面的涉及较少,出现“重业务,轻党建”的现象,致使党建与业务“两张皮”。一方面,党建工作者积极开展“两学一做”“三会一课”等活动,强化政治引领功能;另一方面,普通教师更多专注于专业技能和知识素养的提升,两者的交叉融合远远不够。此外,高校教师自身教学科研压力较重,思政任务经常被误认为是额外的“负担”,不属于课程教学范畴,造成党建学习常常“走过场”“摆形式”,主要原因在于党支部对课程资源本身蕴含的思政元素挖掘力度不够,没有发挥学校重点和特色学科优势,造成党建与教学科研融合度不高。

2.统筹保障体系不健全

课程思政属于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教师党支部作为高校基层党组织,理应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促进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在现实情况中,部分普通高校教师对党支部的定位和职责认识不到位,对党支部推动课程思政的价值存疑,未能很好地将课程思政育人同党支部建设统一起来。除了上述党建与教学科研融合度不高、党建和业务“两张皮”等问题外,缺乏完备的保障体系和有效的激励机制也是制约因素之一。高校制定的组织发展规范性文件往往更多针对校级层面,针对教师党支部发展的文件相对较少。教师党支部书记不仅担任党建职务,而且还承担了教学任务,在实际工作中津贴补助仍有待落实。党支部在推动学科建设话语权有限,缺少切实可行的讨论话语路径和空间。

3.学习形式相对单一

教师作为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引者,“教师必须担负起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的重任”,[3]利用优质渠道或平台信息更新知识储备十分重要,而教师党支部的平台优势由于学习方式相对传统、学习形式比较单一、缺乏与日常教学科研工作的创新融合等原因尚未得到充分发挥。高校教师对于学术界、社会界讨论的热点话题,他们往往习惯于自主搜寻、辩证思考,参与学习研究活动中的角色更多是“探索者”“思考者”。而党支部建设的理论学习、精神传达等活动,多是单向输出,教师被动接受,需要讨论的主体性空间较小,在此过程中角色更多是“学习者”“被动接受者”。基于这种习惯差异,教师党支部必须要创新学习方式,丰富学习方法,重视高校教师在党建中的身份转化问题。只有引导教师真正把思想政治理论入脑入心,才能真正推动课程思政走深走实。

党建推动课程思政路径探索

课程思政与教师党支部建设本身就有内在共生性。一方面,在教师党支部指引和促进下,可以促使课程思政建设更具导向性。另一方面,可以推进党支部建设的高质量发展。高校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教书育人,“课程思政即‘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4]在教学工作中“春风化雨”完成教学目标。在课程思政中不仅完成了育人目标,而且党员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与党的理论建设相融合,既充实了党的理论战斗内涵,也壮大了党支部的教师队伍。课程思政与教师党支部建设是相辅相成的,既可以使支部队伍发展壮大,提升战斗力,也可以使课程思政育人实效性得以明显提升,转化为具体的教学成果。鉴于此,可以从切实实行“双带头人”培育工程、积极推进“校—院”多级联动体系、加强资源整合创新学习方式等方面,提升党建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效果。

1.切实实行“双带头人”培育工程

教师党支部是党在高校的基层组织,具有“领唱班”和“火车头”的作用。但仍存在教师本身自身理想信念不够、没有充分运用党的理论思想指导教学、不能及时回应教学问题、对思政元素挖掘不充分等问题,容易造成党支部建设落后于高校实际发展的情况。这种割裂现象一定程度上是“领唱班”和“火车头”没有配置到位的原因,因此要选用既有扎实科研教学功底又有较高政治素养的教师担任党支部书记。一方面,可以在教师中尤其在院系教学交流中树立威信;另一方面,过硬的政治素养、组织能力有利于强化支部成员联系交流,实现党建和业务的真正融合,筑牢党在高校的支部组织坚强堡垒。

一流的大学需要一流的学科,一流的学科离不开课程思政的有效融入。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要切实实行“党建带头人、学术带头人”的“双带头人”培育工程,使党支部书记成为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灵魂人物”,“充分发挥党在立德树人中的领导核心作用”。[5]“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需要一定的培育过程,如有一定的岗位津贴补助,定期交流学习,在制定培养方案、职称评选方面有一定的话语空间等,在逐步推进中为支部书记培育提供有力抓手。其中,以学科建设促“双带头人”的培育是比较切实可行的路径,在教师中选拔业务能力强的中青年教师,融入一流学科建设,并辐射周边普通教师群体,不断补充后备力量,在螺旋式的上升发展中加快构建教师党支部的核心领导集体。

2.积极推进校—院多级联动体系

高校行政组织的基本单位是院系,院系是对学生启迪心智、铸就品格最重要的“细胞”,教师党支部如果能切入“细胞”内部,就能与高校的中心任务紧密结合,课程思政育人就有了强有力的抓手。而党支部工作范畴往往限于内部,与院系联系较少,发挥导向作用有限。当前的课程思政是建立在“大思政”工作格局基础上,涉及多主体参与、多场域运行、多层次影响,和“三全育人”紧密结合。因此,教师党支部要切实做好思政教育工作,要联合校级党组织、二级学院党组织、职能部门等多方力量,齐抓共管形成“‘院党委+二级学院党组织+教师党支部+教师党员’多级联动、统筹推进的组织体系”。[6]

从校级党组织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做好资源保障、沟通渠道、协作方式、激励措施等工作,如设立思政科研项目、思政名师报告厅、教师发展竞赛、思政微课等活动,激活科研与党建的互动状态、互动过程,形成互动关系,发挥校级党组织的核心力量,这是建立在共同育人目标和情感价值下的各要素功能耦合、结构与协调。院系是高校教学组织最重要的细胞,统筹教师党支部与学院党支部、学院教师的有机合作与交流,是落实课程思政的重要抓手。通过强化与学院党支部的联系“嵌入”课程思政内容,以幕后参与人的角色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既强化了学院专业育人的本质精神,又凸显了教师党支部的凝结剂作用,有利于最终形成“校—院”多级联动的思政教育生态系统。

3.加强资源整合创新学习方式

实现教师党支部对课程思政的推动,最重要的还是加强教师自身的理想信念教育,“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7]以课程为抓手,以实践为主线,以线上学习为补充,加强资源整合创新学习方式。以课程为抓手,教师党支部按照学院专业划分小组,由教研组长担任组织者,对本学科的研究热点、最新研究成果组织教学沙龙,挖掘学科内的思政元素并渗透到课堂教学中,由支部书记组织交流延伸至其他各个专业。很多教师对挖掘本门课的思政元素感到无处下手,而教师党支部本身丰富的理论资源可以为课堂教学提供支撑,“为课程思政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8]通过教师党支部中党支部书记与专业课程教师的互相交流,党支部教师内部沟通,院系支部教师互动分享,可以促成教师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信息交流,达到党建理论和思想对课程思政的有效引导。例如:在学习“四史”等理论时,积极开展主题讲座、专题讨论等教学沙龙,支持资深教师对中青年教师的一对一帮扶指导,开展深入基层社区、农业服务、乡镇学校等实践活动,在密切联系群众中升华党的服务宗旨意识,深化自身的理想信念。

在“大思政”视阈下,党建与课程思政具有内在共生性,是一项系统且全新的探索工程。切实加强新时期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变革学习方式,以课程为抓手,以实践为主线,以院系单位为重要推动力量,通过实行“双带头人”培育工程、推进“校—院”多级联动体系、加强资源整合创新学习方式等举措,构建适合中国高校教育教学规律的课程思政体系,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猜你喜欢

带头人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肖贤梅 孤岛脱贫带头人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青年工人是怎样成为技术业务带头人的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