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的救援

2022-12-31孙茜

当代党员 2022年23期
关键词:心理卫生抗疫情绪

文|七一客户端暨重庆市委党建全媒体记者 孙茜

“我……我快坚持不下去了。”电话那头的声音有些微弱,夹杂着叹息声。王我敏锐地捕捉到对方一种濒临绝望的情绪。

连日来,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学城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副主任王我已记不清与同事们接到了多少个这样的求助电话。

新冠肺炎疫情来袭,人们也面临着不少心理挑战,大量的负面情绪在这里汇集。王我他们要做的,就是救援这些比身体创伤更复杂的心理创伤。

因此前曾参加过心理健康方面的培训,此次志愿服务,我便参与到心理卫生中心心理咨询热线的信息录入与整理工作中,其间,我了解到了这群医生在疫情下救援“心”的故事。

心与心在一起才最重要

11月18日,上午10点。王我接到社区电话,一家企业的一名职工情绪极不稳定,需要介入治疗。

直到下午4点左右,这名叫李化的企业职工才出现在心理卫生中心。大约20 来岁的大高个,两只手揣在裤兜里,眉头紧皱,随他一起来的,还有部门的同事。

“他不愿意来,我们执意带他来的。”同事说。

本轮疫情来袭后,李化因工作关系,需要长时间在岗。或许是在封闭环境中高负荷工作过久,李化的情绪开始不稳定。早上8点,他在食堂内将早饭掀翻在地,并大声吼道:“我受不了了!”说完就往窗户外冲,吓得同事赶紧把他团团按住。

疫情下,更可能让人出现焦虑、恐惧、易怒等生理及心理应激反应。李化的状态正是产生了心理应激反应,急需舒缓他的情绪,找到能让他心安下来的关键。

经过深入沟通,王我为李化开出了“处方”:“回家吧,回家看看爸爸。”

顿时,李化的眼泪夺眶而出,抽泣起来。原来,李化从小在父亲的陪伴下长大,疫情来袭后,他无法回家。一方面渴望见到父亲,一方面又担心离岗影响工作,再加上超负荷劳作,他在过度焦虑中产生了应激反应。

疫情下,突发的心理应激反应较好治疗,但对于原本就有心理疾病的患者来说,治疗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

此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学城医院心理卫生中心的成员被派驻到某个隔离点,对隔离人员进行心理疏导。

“丁老师,你快来!”凌晨2点,驻点心理治疗师丁大芹接到工作人员打来的电话,对方反映隔离点一名女孩把自己反锁在屋内,怎么也不肯开门。

在敲门无果后,丁大芹和同事一起撞开了紧锁的房门。眼前的场景,让在场的人员不禁倒吸一口凉气。

女孩蜷缩在床上,用铺盖将自己捂得严严实实,物品铺满一地。

丁大芹在床边慢慢坐下,用温柔的声音唤着女孩的名字:“琳琳,我是丁老师,没事,有老师在……”

1个小时后,琳琳情绪得到舒缓,终于开口说话了。在交谈中,丁大芹意识到琳琳本身就存在心理方面的问题,在封闭隔离中症状加重了。

“越是近距离接触与疫情相关的人和事,产生的潜在心理创伤就会越大,内心深处那些原本不被发现的问题就会显现。”丁大芹说。

在王我看来,疫情期间最重要的是让患者在恐惧中看到希望。“要与之共情,多陪伴、倾听、安抚,心与心在一起才是最重要的。”

需被关注的心理“防疫墙”

“我最近睡不着觉。虽然身体很疲倦,但是一躺下,脑子就开始想工作的事情,不知道怎么排解。”下午,王我接到一名社区工作人员的电话。

在疫情防控工作中,一线工作人员承受着空前的责任和压力,工作条件艰苦、休息不足、病毒感染风险等,都容易使他们产生一系列生理及心理应激反应,出现紧张焦虑、情绪低落、睡眠障碍等症状。

“他们守护着大家的‘防疫墙’,也更需要关注自身的那道心理‘防疫墙’。”王我说。

王我还有个身份,是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学城医院精神科党支部“王我工作室”的负责人。作为党支部书记,王我曾多次带领团队参与抗疫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此次疫情,他们负责定期关注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抗疫一线工作人员的心理状态。

一般来说,面对这些突如其来的“心身不适”,大部分抗疫一线工作者都会将其“抛诸脑后”,专心服务于一线。但是如果这些情绪没有得到及时疏导,随着时间的积累可能会导致一些情绪障碍的产生。

“主动打来电话咨询的还好,至少我们能够及时发现,帮助他们疏导情绪,但大部分抗疫一线工作者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问题,或者顾不上这样的‘心身不适’,这就需要我们尽早去发现并介入,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可以极大地减少心理创伤及情绪障碍的产生。”

一次,在对抗疫一线工作人员进行心理辅导时,一名工作人员的状态引起了团队咨询师的注意,“他说话的语速比平时快了一倍多,声音也比较急促,虽然一直说自己没事,但是我们察觉到他处于极度焦虑的状态,已经出现了应激反应”。

负责的心理咨询师立即跟随介入,每日在线上帮助该工作人员疏解情绪,在咨询师的陪伴中,该工作人员顺利渡过了困难期。

“抗疫一线工作人员日常自我心理保健和维护很重要,可以学习一些简单易行的心理调节方法,比如正念冥想、自我认知调整等。如果出现心身应激反应,就要及时求助了。”王我说。

自我调适的“心处方”

下午5 点30 分,刚下完门诊,王我召集大伙开会,会议主题是:疫情下,如何更好地在线上为市民解压。

今年3月,受重庆高新区公共服务局委托,重医附属大学城医院心理卫生中心组建了由医师、心理治疗师、护理组成的疫情防控心理工作小组,开通了高新区心理咨询热线,开展线上及驻点心理危机干预与疏导工作,同时对重点人群开展心理筛查和一对一心理访谈。

本轮疫情来袭后,王我团队增派人力,在线上为市民提供电话心理咨询服务。

“老师,我最近心里堵得慌,怎么办?”

“为什么我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了?”

……

连日来,这样的咨询电话时常在心理卫生中心响起。各年龄阶层的来电都有,但占比最多的还是家长的电话。医生陈小容就曾接到一名母亲的来电:“儿子平时本就内向,在居家隔离期间更不爱说话了,经常打游戏玩到很晚,怎么招呼也不听。”

对于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疏导,参与重庆医科大学“三全育人”项目之心理育人项目的王我团队经验丰富,“长期居家生活,无法进行线下社交活动,容易导致他们孤僻疏离,出现过于沉迷线上社交的问题。”王我建议父母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从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的需求;要引导孩子进行心理调适,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对于其他人群,心理调适也十分重要。

“要理性认识疾病、了解疫情,接纳自己的反应和被隔离的处境,不将疫情过度灾难化、也不盲目乐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配合做好疫情防控工作。要规律作息,增强体质,用自我关怀的方式缓解负面情绪。”王我说。

疫情下如何进行心理调适,还被王我团队搬上了公益网络直播间。自11月10日开始,每天晚上8 点王我团队都会在线上与受众见面,现已开播了10期。

“大家好,今天要与大家分享的话题是:关于疫情,为什么网络上不一致的信息越多,我们越感到焦虑……”

夜幕降临,团队的心理治疗师何小婷上线直播,我也结束了一天的志愿服务活动。回家途中,看着万家灯火,我感慨万千,虽然抗疫的路上有很多艰难险阻,但却挡不住星光灿烂,点点微光汇聚成星河,也汇聚成同心抗疫、共克时艰的强大力量。

(文中除医务人员外均为化名)

猜你喜欢

心理卫生抗疫情绪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画”说抗疫
抗疫之歌
团结抗疫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十次全国心理卫生学术大会通知
考研大学生心理卫生的特征研究
英国皇家海军心理卫生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