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气象服务在农业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2022-12-31邱航张波孙筱王雨阁

江西农业 2022年14期
关键词:防灾减灾气象

邱航,张波,孙筱,王雨阁

(连云港市赣榆区气象局,江苏 连云港 222100)

农业生产同气候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农业生产中及时精准地了解气象信息可有效提高经济收益,因此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应完善气象服务体系,帮助农业生产抵御恶劣灾害。如今,伴随着农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天津市宝坻区已成为水稻产区,水稻种植面积已经居于天津市首位。本文以宝坻区为例,探究农业生产中的气象服务需求,分析如何借助气象精准服务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提升农民的经济收益。

1 农业气象灾害概述

农业方面的气象灾害,是指在恶劣的气候环境里,对农业的产能和效率所产生的经济损失等问题。在目前农业发展中,最常见的气象灾害主要有极寒、洪涝以及冰雹等,当极寒极冷的气象灾害发生时,会对农作物本身造成严重的损害,这对农作物的正常生长产生了极大的阻碍,严重降低了农作物的总体产量。目前,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的最重要的不良因素就是气象灾害,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提高,气象服务变得更先进,更科学,有效地提高了气象服务的及时性以及准确性,可以更加准确地预防农业气象灾害,为种植户及时开展相关防御措施进行前提性预警,极大地降低了对农作物的危害程度,从而保障农业的健康发展。

2 提升我国气象服务水平的重要性

2.1 防汛保障

暴雨天气也是影响农业产量的关键因素。在天气预报的基础上,气象部门可通过各类视频平台及通信平台等发布关于暴雨的天气预警,提高人们的防范意识,提醒农户做好防汛准备,确保防汛措施及时有效,以防因暴雨等恶劣天气造成经济损失。

2.2 冰雹灾害预测

雹害是农业气象灾害的一种,冰雹分春雹区、春夏雹区、夏雹区、双峰型雹区4类。夏雹区是我国降雹日最多、雹期最长的区域,也正是农作物生长的季节。如若遇到冰雹灾害,不仅会损坏农作物,还会威胁到农户的人身安全。因此,要加强冰雹灾害的防御意识,充分做好防雹的预防工作。传统的防雹工作都是出现冰雹以后农户才开始进行防御布置,但这种方式效率低、防雹效果差,并不能完全保护农作物。然而,利用现代化的气象信息技术能大幅度提高冰雹灾害预测的准确度,通过预测分析及时将灾害信息传递至气象部门,然后由气象部门将信息发布至各农业生产线上,可提高农户的防雹意识,以便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预防,由此降低冰雹带来的不良影响。

2.3 抵御旱情

区域旱情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的经济发展,是阻碍农业生产的灾害之一。鉴于此,政府可同气象部门合作,成立抗旱指挥部,以气象信息服务平台为指挥依据,通过监测天气变化了解当地的抗旱要求,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以降低旱情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害。抗旱指挥部也可利用天气雷达和卫星云图开展人工降雨,以此遏制旱情发展,保障农业经济效益。

3 气象服务在农业防灾减灾中的应用要点

3.1 预警能力

通常情况下,气象灾害的预警信号是农业防灾减灾工作方面极为重要的前提保障。随着农业领域的高速发展,农业预防气象灾害的气象要求也在不断地提升,在我国现代社会的气象服务领域中,气象的准确预警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有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有助于更加精准地开展防灾减灾工作。为了更好地完善优化气象服务,并且能够更好地帮助农民在气象灾害中减少各种损失,我国目前建立起了相对完善的气象预警系统,通过不同气象卫星之间的协调配合,建立起了比较科学的气象灾害监测网络系统,从而为气象灾害的预警工作提供了科学的数据保障。

3.2 抗旱保障

当前,全球气候变暖现象越发严重,对人们的生活和发展造成了极大影响,旱灾会严重影响农业的生产安全。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如果长期缺少水资源的灌溉补给,其生长状态与基础产量都会受到影响。在农业安全生产治理期间,气象人员可通过精细化网格预报查询近期的天气情况,若是检查到长期降水量少且降水强度弱的情况,应通知农民及时做好防范,准备抗旱,尽可能减少长时间干旱对农田造成的影响。宝坻区为温带季风气候区,冷暖干湿差异十分明显,气象灾害主要包括旱、涝、大雾等,尤其是春旱问题较为突出。近些年来,宝坻区一直积极建设气象灾害预警体系,尤其是乡镇通过预警大喇叭直接向农民传递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有效地增强了防灾减灾能力。

3.3 气象监测

当前,我国已经创建了集卫星技术、气象监测站和农业气象试验站等多位一体的农业气象监测系统,并得到成功应用。现阶段运用的比较广泛的是卫星微波湿温探测仪,其电机在开始阶段是不稳定的,会出现电流起伏不定的状况,之后电流会稳定在0.3A附近。长期来看,卫星微波湿温探测仪能够稳定的工作,为全球农业气象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通过气象监测系统,可以实时掌握气象环境中的湿度、温度、风速、光照度和降雨量等参数,根据监测获取气象数据,使得人们可以合理安排农业活动,降低资源浪费并提高了产量。与此同时,累积的气象数据可以作为大数据,通过对其分析可以进一步合理安排当地种植农作物的种类、播种时间等。

3.4 数据整理

就目前的气象领域发展情况来看,我国已经建立起了较为健全的气象监测站点,气象网络系统已经广泛地覆盖了多个方面,利用科学的气象监测平台,可以做到对气候环境进行实时的监测对比,再针对相关的检测数据进行严格的分析,提高这些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全面地发挥出数据的作用,有效地促使这些检测数据的利用效率最大化。

4 强化气象防灾减灾服务农业的对策

4.1 拓展气象为农服务方式

气象局应发挥气象为农服务的技术支撑作用,积极开展农业气候年景预测,积极支持对本地特色农业的气象服务技术方法研究。充分利用现有电视、报纸、微信、微博、电子显示屏等气象信息发布渠道开展农业气象服务,利用气象影视制作中心制作“接地气”的专题农业气象预报,让农民可以直观地获取气象信息。努力拓宽农业气象服务覆盖面,将气象为农服务传送到各镇、各街、各村,还要拓展和挖掘气象大喇叭系统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和潜力。

4.2 构建联动体制

气象部门应定期开展培训活动,提高气象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责任意识与职业素养,让气象工作人员能够以积极的状态完成工作。气象部门还应积极联合相关产业部门,尤其是林业、水利等重要部门,构建联动体制,实现农业生产数据信息资源的共享,确保农民可以在生产过程中得到精准及时的气象信息数据。宝坻区相关部门可考虑开展灾害性天气农业气象保险服务,减少农民因为灾害性天气造成的经济损失。该地一些农民与合作社已经针对农作物进行了投保,若是遇到灾害性天气造成经济损失可启动申报保险赔偿流程,其中气象灾害实况证明开具是申报的重要环节。灾害性天气的实况数据是否达到申报标准决定着保险能否赔偿成功,气象部门需尽可能在灾害性天气实况数据的保存与查询提取方面为农民提供最大程度的便利。

4.3 提高预报的针对性和精准性

针对近期即将出现在本地的重大天气变化或气象热点问题,当地气象局需加快开展农业气象格点化影响预报产品的研发,开发空间分辨率从10 km提高到5 km的精细化预报,实现5 km格点的农业气象灾害影响预报和农用天气预报产品的自动制作,提高预报类产品的客观水平,并将预报时间尺度由7 d提高到10 d。另外,宜分区域、分种类开展农业气象灾害监测评估、预警预报、风险评估与应用技术研究,着力提高中长期天气预报准确率,以帮助农民做好种养殖计划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

4.4 面向特色作物开展智慧服务

随着现代农业发展,特别是特色农作物的农业生产经营者对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信息、作物生长发育趋势、农事活动气象服务等信息需求量大,特色农业经营者大多是种植大户,实施规模化种植,对气象服务的需求更高。所以,气象服务必然要由传统服务向基于特色作物影响的智慧农业服务转变,积极开展特色农业气象服务,针对不同地域特点,开展当地特色农作物的智慧气象服务。开发针对特色农作物的精细化预报服务模型,在气象条件达到选定农作物的敏感气象条件时,可智能推送预报预警信息,助力特色作物农业生产防灾减灾。

4.5 构建设施农业气象服务机制

对于宝坻区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来说,应充分认识到气象服务在设施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成立与之配套的设施农业气象服务中心。还要积极争取政府部门的支持,尽快制定出台与设施农业气象服务相关的专项文件,为了充分发挥农业气象信息技术在设施农业中的作用,可成立以政府部门为主导,各个涉农部门沟通协作的设施农业气象服务领导小组,进一步提升设施农业气象服务质量。另外,可以同当地蔬菜站签订对应的农业科技支撑合作协议,积极构建起联席会议制度,一旦出现重大性的农业气象灾害,科技人员可以深入一线地区进行调查和会商,并第一时间进行发布。总之,在宝坻区内构建起三级联动设施农业气象服务指导、调查和反馈机制,确保农业气象服务全面融入到设施农业中来。

4.6 提升农民科学防灾减灾意识

在气象信息为农业服务的同时,要加强气象科学的普及,确保农民能够及时掌握各种气象信息,提高农民的防灾意识。此外,还需要开展相关的气象教育活动,提高农民的自然灾害意识,减少气象灾害给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气象信息服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气象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仍然不足。因此,有必要积极研究新的传播方式,更好地帮助农民及时了解天气变化,从而更好地发挥气象信息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促进我国农业更好地发展。

4.7 加强基层气象信息传输

信息传输在农村基层一直是开展各项工作的短板,随着当下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电子科技产品的应用日益普及,宝坻气象局要改变传统以广播和电视为主的气象信息发布方式,将手机短信和微信推送等引入气象服务,提高发布气象信息的时效性。一方面,丰富宝坻气象信息类型,例如及时对外发布气象业务中的森林火险预报,制作农业专题预报、地质灾害预报等信息,并通过互联网和自媒体等手段广泛传播,促使农民按照实际需求获取不同气象信息。另一方面,提供个性化气象信息服务,即气象信息贴近广大农村群众,优化农民气象服务结构,和老百姓增进互动,及时反馈他们提出的诉求、建议。例如宝坻区因雷击造成的损失较大,其中大多数是发生在农村的雷击事故,说明农民防雷意识不够强,农村基层防雷措施不全,因此要紧抓基层气象防雷宣传,全面推动相关知识和信息宣传,并集中进行农村防雷设施安全检查,提高农村气象服务质量。

5 结束语

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是一项充满技术性和科学性的工作,不仅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支持,气象部门更要针对本地气象灾害特点,结合本地农业的气象服务需求,提升气象为农服务的针对性、特色性以及有效性,推广农业气象灾害防治、农业气候适应性评估等工作,真正做到智慧气象服务指导为农生产,应用于农业高质量生产中,切实为推动现代化农业发展以及农村经济建设提供科学的支撑。

猜你喜欢

防灾减灾气象
防震减灾 科普先行
南通市三举措扎实做好当前综合防灾工作
山东玉米主要逆境及抗逆减灾技术
家庭防灾应该囤点啥?
气象树
中国“防灾减灾日”问答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故宫防灾的“超强铠甲”
《内蒙古气象》征稿简则
大国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