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散养家禽疫病的防控措施

2022-12-31郑伟单长忠

江西农业 2022年14期
关键词:禽类家禽病原

郑伟,单长忠

(山东省单县北城街道办事处,山东 单县 274300)

散养家禽在我国历史悠久,我国对于基层散养家禽防疫工作越来越重视。如果家禽发生疾病后不能在第一时间被发现、隔离并进行治疗,很有可能使得家禽大批量死亡,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家禽养殖场的饲养管理人员应当正确地认识家禽常见的疾病,及时发现家禽异常,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减少损失。

1 农村散养家禽的模式以及特点

家禽散养中常见模式主要为地下放养、网养,也有采取笼养的方式等。地下放养模式仅需投入较少的养殖成本,家禽可摄入充足的天然营养物质,可自由运动采食,家禽在生长过程中空气新鲜,阳光充足,可获取较多的养殖收益。但是,地下放养模式也存在着一定缺陷,即通过家禽与地面的直接接触,极容易因病原体感染而诱发疾病,其中细菌性疾病以及寄生虫性疾病发病概率较高。而笼养以及网养两种养殖方式可有效提升资源利用效率,节省土地资源,因家禽与地面污染物接触较少,其疫病发生概率较低,尤其是通过笼养或者网养雏禽,其发病概率显著降低,成活率明显提升。总的来说,农村散养家禽养殖规模较小,家禽可获取良好的空气质量,发病概率较低,其主要缺陷是无法实现畜禽粪便资源的有效利用,养殖下脚料、粪尿以及垫料等大多被直接排放至周边环境中,常引发生态环境污染问题。

2 散养家禽疾病防疫现状

散养家禽为我国广大农户的主要饲养模式,在农村历史已久。具体而言,散养家禽的特征为饲养品种较多,有的农户由于不会科学养殖家禽,通常会择取喂养方式容易的家禽散养。相关调查表明:中国农村饲养家禽的主要类别为鸡、鸭、鹅。这些家禽饲养周期比较短,肉蛋均可食用,体型比较小,适合于农村养殖。散养家禽的规模通常较小,且家禽的活动范围通常为自家院内,空间不足,因而限制了家禽的饲养数量,同时也间接降低家禽经济价值。因缺少正确的饲养管理方法,农村散养家禽死亡率比较高,产值受到极大限制。同时农村散养家禽缺少科学饲喂标准,这些家禽一般以草、粮食为食,其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偏差,容易发生动物疫病。

3 家禽疾病的发生原因

当家禽的一个或多个组织器官出现功能障碍时则代表疾病的发生,疾病可以分为传染性疾病和非传染性疾病。传染性疾病是病原微生物侵入家禽体内而导致的疾病,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这一类疾病常为暴发或地方性流行,如常见的鸡瘟、鸭瘟、马立克氏病等,如果家禽发生了传染性疾病又没有及时地隔离治疗,很有可能导致整个群体受到影响,甚至死亡,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非传染性疾病也称为普通病,是饲养管理水平低下导致,常见的非传染性疾病有营养代谢病、中毒病等。传统的家禽传染性疾病多为单一病原感染,但由于集约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自然环境的不断恶化,病原微生物混合感染的概率增大,目前家禽疾病的病原微生物感染逐渐变得复杂,发病家禽往往受到不止一种病原微生物的侵袭,这给疾病的诊断增加了难度。此外,又因为农药、化肥和抗生素的不正确使用,病原微生物变异的情况越来越多,非典型疾病的发生概率变大,很多变异后的病原微生物和传统病原微生物在抗原上有一定的区别,传统的疫苗已经没有办法给动物提供可靠的抵抗力,导致疫病频发。

4 农村散养家禽疫病防控措施

4.1 建立完善的生物安全体系

建立完善的生物安全体系能够有效地控制禽流感的发生,是控制和预防疫病的最佳手段,以养鸡场为例,完善的生物安全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科学地选址,在选择养鸡场之前要调查周边的疫情发生情况。第二,合理地布局养殖场,将清洁道和污染道区分开来,避免出现交叉感染。此外,做好消毒和防鼠等工作,避免疫病的扩散和蔓延。第三,对进出养殖场的车辆进行严格的控制,对运输雏鸡和饲料的车辆要彻底地消毒,防止疫情扩散。第四,制定严格的消毒程序,并且认真执行,对进出养殖场的人和物品彻底地消毒,可以选择高敏感类的消毒药剂,调配好药物的浓度,全面彻底地消毒鸡舍。第五,做好隔离工作。针对外来引进的雏鸡,需要隔离喂养一段时间之后才能够进入生产区,避免外部疫情的传入。此外,饲养管理人员在进入鸡舍之前也要进行彻底的消毒。

4.2 完善禽舍建筑设施

为了给家禽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需要选择保温隔热性能良好的建筑材料来建造禽舍。要确保禽舍在冬季能够很好地抵御外界低温对家禽产生的影响,避免贼风入侵或冷风直接进入禽舍内;在夏季密封性能良好,可以通过合理的通风将家禽产生的热量排到舍外,避免高温给家禽带来的不良影响。建造良好的禽舍,也可以更好地控制好环境中的湿度,有利于增强家禽呼吸道黏膜的分泌能力,更好地将入侵的病原菌排出体外,这样可以提高家禽的体质和抗病能力,减少家禽发生疾病的风险。

4.3 加强饲养管理,提高家禽的抗病能力

养殖户应该结合养殖场的实际情况采取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模式,可以避免不同生长日龄的家禽出现交叉感染。给不同生长日龄的家禽群体提供营养均衡的食物,在饲料中搭配各类营养物质,提高家禽的整体抗病能力。根据不同的生长阶段,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可以增强机体巨噬细胞的形成,起到良好的抗菌消炎作用。在夏季要做好禽舍的通风和除湿工作,定期通风换气,排放禽舍内的氨气和硫化氢等有害气体,提高家禽的抗病能力。

4.4 治疗与防控相结合

家禽发生疾病后应隔离治疗,对家禽的生活环境进行彻底全面的清洗和消毒,减少或杀灭环境中的病原菌。不能盲目地长时间或大剂量使用一种药物进行治疗,否则家禽容易产生耐药性。有条件的规模化养禽场应采集病料、分离病原进行药敏试验,选择敏感药物来治疗,并注意药物之间的协同或禁忌作用,有利于提高用药效果,达到快速治疗的目的。同时结合饲养管理,科学进行饲喂,在饲料中添加复合维生素或黄芪多糖等添加剂,不仅可以提高家禽体质和免疫力,还可以减少疾病带来的应激反应,对治疗疾病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4.5 为农户普及禽类疫病防护知识

禽类疫病有着危害性高、传染性强的特点。当疫情发生之后,不但令养殖户承受巨大经济损失,而且还危害了当地社会公共卫生安全。基于这种情况,发现禽类疫病之后应当第一时间予以处理,这也是消灭以及预防疾病扩散的重要举措。但不能忽视的是,传染性病毒的毒性比较强,且并不是每一位农户都了解病毒的危害能力。当前有调查表明,我国农村有很多农户没有意识到禽类传染病所造成的危害,使得有关防治措施无法得到及时实施,这就对相关部门强化宣传工作提出了严格标准。相关部门应当定期指派专业人员深入基层,前往农户家宣教禽类传染病有关知识,务必要做到专项辅导,将责任落实到个人。经过对农户们细致、反复的知识宣传讲解,使他们了解到禽类传染病的特征、发生原因等等,从根本上意识到禽类传染病失控所造成的危害。这种方式的推行在做到科学养殖家禽的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农户对禽类疫病防范的意识。

4.6 加强消毒,严格尸体无害化处理

家禽养殖应牢固树立“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观念,必须有计划地长期实施定期消毒制度。消毒药应尽量选择安全、无毒、无残留、广谱、长效、作用迅速、性质稳定的产品,在不能满足诸多条件的情况下,要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对适宜的产品使用。由于不同消毒药的抗菌范围及抗菌效力是不同的,长期单一使用某一种消毒药往往无法有效杀灭各类病原微生物,尤其是禽舍带活体消毒时,受毒害性、腐蚀性、刺激性等因素的限制,许多消毒剂无法应用。场地消毒除使用生石灰、烧碱外,可交替使用含氯、癸甲溴铵类等消毒药品,而带活体消毒尽量选择含碘类消毒药进行喷雾消毒。

5 结束语

免疫接种是预防家禽常见疾病的重要手段,所以应当根据各个地区的常见疾病,有针对性地制定免疫流程,做好抗体水平监测工作,保证家禽抗体维持在较高水平,对疾病有一定的抵抗能力。同时,饲养管理人员应当仔细观察家禽,一旦发现有异常情况,要尽早进行隔离、诊断和治疗,治疗过程中应正确选择药物,药物使用过程应规范并严格遵循药物的休药期,从而降低家禽疾病的发病率,促进家禽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禽类家禽病原
冬季禽类呼吸道疾病的防治措施
影响禽类养殖的不利因素及措施
提高家禽孵化率的有效措施
如何防范家禽钙磷缺乏症
禽类呼吸道疾病防治措施
长丝鲈溃烂症病原分离鉴定和耐药性分析
夏季散养家禽缓解热应激的喂养策略
红尾皇冠鱼头洞病的病原分离鉴定及药敏性分析
昆明市妇幼保健院2014~2018年门急诊手足口病的病原构成变化
鱼类烂身病病原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