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为本 学习任务群驱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

2022-12-29欧阳晖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新课标学科

欧阳晖

在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实践探索中,旧课标在指导和推进义务教育的教学改革方面发挥了显著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旧课标不能与新的教育形势和发展要求相适应,需要在语文教育改革经验的总结、反思和提升中升级完善,也要适应当下学生对教育的新需求——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转变。因此,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的革新迫在眉睫。教育部在2001年版和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课标基础之上守正创新,结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编写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其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高中语文新课标”)的相关内容有着一定的衔接和呼应。在“双减”的要求下,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以核心素养为本位,借助学习任务群驱动语文教育的发展,进一步贯彻落实了新时代推进义务教育育人方式革新的要求,引领基础教育在新一轮的发展中稳步前进。

一、以核心素养为本,从“语文核心素养”“语文素养”到“核心素养”

结合义务教育“双减”工作,为积极引导全社会特别是教育领域关注和理解此次课程改革的新精神和新理念——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教育部组织研发了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课程改革,强化育人功能,以核心素养为本,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进行了整体设计和全面完善。需要指出的是,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中出现的“核心素养”与高中语文新课标“语文核心素养”、义务教育旧课标的“语文素养”有着密切的关联和不可分割的历史渊源。

(一)从“语文核心素养”到“核心素养”

高中语文新课标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也提出了“核心素养”要求。在这里,“核心素养”并不是照搬照抄,而是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实践不断进行反思、凝练而得来的。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中第三部分“课程目标”由“核心素养内涵”“总目标”“学段要求”构成,而“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在2001年版和2011年版中并未出现。高中语文新课标的第二部分为“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由“学科核心素养”和“课程目标”两部分构成,这也表明两者之间有着某种程度的并列关系。对照可见,两种课标都显示了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关联,而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将“核心素养”直接融入了“课程目标”的下位概念中,对其地位和价值的有效彰显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高中语文新课标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分别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而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核心素养”包含“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四个方面。在表述上,“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更为简洁凝练,其从侧面反映了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目标是具有基础性特点的,也考虑了义务教育的学段发展特征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要为高中阶段学生培养语文核心素养奠定基础。在内容上,“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较“语文核心素养”更为基础,难度普遍降低,表述更为具体,突出行为的倾向性。总体对照而言,“核心素养”是对“语文核心素养”的浅化和粗化,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语文学科同其他学科之间比较突出的学科特征和价值,而强调了学科育人的基础作用,聚焦和落实了立德树人,体现了教育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

(二)从“语文素养”到“核心素养”

“语文素养”这一概念的提出,首次出现于2000年发布的初中和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之中。2001年7月发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多次重点阐述说明了其重要地位和价值,如“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而2003年4月发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更是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011年版)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003年版)都强调了“语文素养”在学生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沿用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等内容。“语文素养”在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等文件中的出现,表明了其在教育中的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目标与理念更多指向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其重心偏向于“素养”而非“语文”。

为了进一步规范和明晰语文学科的“核心”,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的“核心素养”应运而生。“核心素养”为“语文素养”中的“核心”,重心偏向于“语文”,彰显语文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特殊使命和责任。“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源于对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学科知识与技能的综合提炼。“文化自信”为第一位,要求扎根本国,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成果,并将之化为国人强有力的精神支撑和信仰、信念。可以看出,新时代国家教育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并以文化为主旨,以核心素养为本,通过肯定、宣扬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语言运用”是本国母语发展和人格塑造的必然要求,是其他三个维度的发展基石。“思维能力”分别从思维方式、思维品质、探究意识和理性精神等方面进行概括性阐述,既强调作为语文学科特质的形象性思维的重要性,也重视一般性逻辑思维的培养。“审美创造”则是指学生基于作品所获得的审美经验,通过语言文字发现美、感受美、建设美。“核心素养”四个方面表达和凸显了语文学科的特性。

(三)“核心素养”四个维度之间的关系

值得一提的是,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的“核心素养”与高中语文新课标的“语文核心素养”在对四个维度之间的关系问题的阐述上近乎一致,都要求将教学目标与学科实践相结合起来对待,秉承着内容上的有机融合、相互渗透,强调作为同一整体的不可分割性和相互促进性,且都阐明了“语言运用”对于其他三种维度的基础性作用——语言的发展和思维的发展协调一致,相互作用,语言是思维发展的载体,思维推动语言的创造和运用;语言是审美对象,语言运用也能提升审美能力,审美能力以语言能力为导向,审美能力促进人文修养的提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必备技能;语言文字承载着文化,表达着文化,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指明,语文关键能力就是语言能力,其他三个维度都以语言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语言(言语)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这也启示我们,在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的设置也需要贯彻整合统一的思想,各个维度不可彼此分离,应该相互促进共同推动。

二、以学习任务群为驱动,助力教学内容变革

义务教育新课标以核心素养为统领,以学习主题为导向,以学习任务群为载体,要求解决教学和学习的关键性问题。由此,要求细化教学任务,凝练素养型教学目标,以合理设计教学方案。同时,倡导语文教师整合教学内容,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并结合“互联网+”,运用合宜的教学方法,创造性使用教学资源,形成结构化的课程内容。简而言之,义务教育语文教师要做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与时俱进,践行新课标精神,改革单篇式教学,以学习任务为驱动,更新教学内容,做新时代的教育环境下贯彻落实新课标精神的践行者。

(一)以学习为主线,设计“互联网+”教学情境

有效的课堂内外教学活动不仅要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还要重视教师在教学环境中的实际操作,将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综合起来考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支持者,有效的教学活动要求建构学生熟练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桥梁、纽带。教师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要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语文学科的基本知识,帮助学生提高语文思维品质,获得语文实践活动的实用经验。学生要在学习过程中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有意识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动学习,培养良好的阅读方法和学习习惯,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学习任务群的实施中解决问题、分析问题,提升自身核心素养。

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语文学科的长足发展离不开对“互联网+”的学习和运用。作为合格的语文教师,除了专业知识技能需要不断更新外,还应凭借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的变革,将现代媒体与语文教育深度融合,利用现代化的媒体设备和信息技术,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高中语文新课标中“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明确了这一使命。尽管义务教育新课标中没有单独设置该类学习任务群,但在“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之一“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中对其要旨和意蕴也有所提及,在其“第四学段(7-9)年级”的内容阐述上提到“学习跨媒介阅读与交流。通过多种媒介关注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新鲜事,比较不同媒介的表达效果,尝试探究不同媒介的表达特点;阅读新闻报道、时事评论等作品,关注社会主义建设新成果,就感兴趣的话题与同学进行线上线下讨论,根据目的与对象选择合适的媒介进行交流沟通”[1],并在“教学提示”版块中指出“应加强对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指导,充分利用数字资源和信息化平台,引导学生提高语言理解与运用能力,逐步增强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规范性”[2]。在“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第四学段(7-9年级)”的内容阐述上,也提到“领略数字时代精神的文学世界,欣赏由经典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感受不同媒介的艺术魅力”[3]。在新课标“课程实施”的“教学建议”中,将“关注互联网时代语文生活的变化,探索语文教与学方式的变革”[4]列为四大建议之一,可见其重要性。

(二)以生活为基础,建构语言实践活动

现代教育尤为强调以人为本,着力于培养社会适应性人才。我国在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以及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方面,都客观存在较多现实问题。而语文学科作为母语教育的载体,承载着重要的社会责任。新课标“语文实践”倡导学生依托实际生活自主能动地在“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四个方面开展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任务群式的新学习。教师尤其需要针对核心素养的行为表现特征,突破狭隘“课堂”“教材”观念的限制,转变教与学的行为方式,强调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综合运用多种方式,进一步强化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和综合性,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积极引导学生在无比阔大的社会生活环境里学习应用语言。以学习任务群为载体,组织学生在成长的生活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完善,不断提升核心素养,才能将学生培养成适应我国社会发展需求的合格的人才。需要指出的是,不同类型的学习任务群在不同学段中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因此学习任务群的设置必须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语文学科规律。但所有学科育人的最终目标是趋同的,即每一学科的课程内容除使学生学得学科知识和技能外,还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而“学科实践”尤为重要。

华东师范大学的陈胜庆认为,“课程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与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有关的、最基本的知识与能力、观念与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等综合的表现”。学生接受义务阶段语文教育,通过对语文基础课程的学习,在生活中建构语言实践活动,初步形成语文学科的基础素养,并在此基础上有机结合基础教育课程的共同核心素养,逐步形成能适应未来社会的最基本的知识、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简言之,现代教育要求以生活为基础,建构语言实践活动,使人们适应信息时代、知识社会和全球化时代的需要。

(三)以学习任务群为载体,重塑语文课程内容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的学习任务群是在高中语文新课标的18个学习任务群基础之上进行难度降低、内容凝练得来的结果,它结合义务教育阶段实际情况分成基础性学习任务群、发展性学习任务群和拓展性学习任务群三类。基础性学习任务群指的是“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这个学习任务群;发展性学习任务群包括“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三个学习任务群;拓展性学习任务群包括“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两个学习任务群。这六个任务群中,“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是其他学习任务群的基础,同时也渗透发展在其他学习任务群中,即其余五个学习任务群的发展依托“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而五个学习任务群的发展也促成了“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的发展。三个发展性学习任务群是在文体分类的基础上进行的综合和再创造,其设定基于文体又超越文体本身,更多地从功用的角度进行了区分。而“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是从人教版教材的“名著导读”版块进阶而来的,同时也是高中新课标中所倡导的“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的基础。此学习任务群将助推学生阅读量的突破,拓宽学生的学习发展空间。从“篇”到“本”的拓展,与其余五个学习任务群多以单篇文本内容的形式呈现形成反差,也起着互相补充的作用。“跨学科学习”学习任务群则突破了学科交界,要求促成学科融合,使单科学习向多学科学习综合发展,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发展,从课堂学习向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拓展,提升学生的综合实际运用能力,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每个学习任务群,在形式上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又分布在四个学段各个层次,螺旋发展,凸显层级性与整体性的统一。学习任务群是由多个学习任务组成,各个学段有不同的学习任务,也承担着不同的学段要求,学习任务群在内容上逐层递进,循序渐进。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的“内容与组织形式”中提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5],此句旨在说明学习任务群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的一种组织方式,同时也是一种呈现方式。在教学实施上,需要重视的是课程学习内容的重组和整合,要明确语文课程内容的教学是学习任务群式教学而非单篇教学,即在教材的使用上,要有整合同一学习任务素材的意识,破除陈旧教学模式,选择详略得当的选文内容,精准定位学习任务,对不同的课程内容和不同的学习任务进行整合,实现对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学科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全面革新和有机整合。学习任务群是课程内容的组织和呈现方式,课程内容的主题与载体更多是从不同文化维度划分的。课程内容的选择不再是依据单篇选文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等方面,而是综合考虑整个单元的课程内容,抓大放小,根据单元主题和该单元所对应的学习任务群来确定,依据单元的各个学习任务对每篇选文的学习重点作统筹安排,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问题导向式的内容进行教学设计。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中六个学习任务群都分为“学习内容”和“教学提示”两个部分,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角度对学习任务群的学习任务进行分点列条。故而,在确定每个单元的学习任务群时也要将“学习内容”和“教学提示”考虑进去。语文教学以学习任务群为载体,并由此出发重塑课程内容,助力课程改革。

总之,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引领新一轮的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再创造。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的颁布和实施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既提出了新挑战,也提供了深入研究和实践新课程理念的良好契机,以核心素养为本,以学习任务群为驱动,建构新的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必将在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同时,促进中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改革的整体深化。

注释:

[1][2][3][4][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第25页,第25页,第28页,第46页,第19页。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新课标学科
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叙事语境建构
【学科新书导览】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超学科”来啦
借问学科哪家强?尽言洄服有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