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代药名诗词中的医药文化现象探究*

2022-12-29王燕隗宁

区域治理 2022年7期
关键词:药名医药菊花

王燕,隗宁

1.长沙医学院;2.长沙医学院人文传媒学院

一、宋代药名诗词中医药文化现象分析

陈寅格先生在《宋史职官志考证序》中提到:“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1]”这表明宋代文化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其中,中医药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分支,在文化高度繁荣的宋代也有着不可磨灭的光辉。以下是中医药文化载于药名诗词的现象分类。

(一)养生保健类中医药诗词

千年来,人们从未放弃通过强身健体的方法来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由此形成了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养生保健思想。在宋代,本就具有医药基础的文人士子,在接收新儒学的生命健康观教育后,将对于养生保健的看法及做法付诸药名诗词中。对宋代药名诗词进行研究分析,可将其养生保健方法分为以下几类:

1.劳动养生

劳动养生是指通过一定的劳动锻炼身体,以追求强健的体魄。劳动量和劳动强度要适宜,不宜过多和过强,否则会导致疲惫劳累。也不宜过少和过低,以致达不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宋代苏轼在《应诏集策别第十六》中指出,“是故养生者,使之能逸而能劳,步趋动作,使其四体狃于寒暑之变,然后可以刚健强力,涉险而不伤”。即会保养身体的人,使自己的身体能够享受安逸又能进行劳动,慢步快走以及行为举动,要使自己的四肢习惯寒冬炎暑的变化,然后可以使身体强健有力,经历艰险而不受伤害。用当今的话来说,苏轼的养生主张是生命在于劳动,尤其要注意劳逸结合。此外,他还提出叩齿、吐纳、梳头、按摩等养生方法[3],以支撑他的主张。另外,道士蒲处贯在《保生要录》中提出“小劳法”,其要点也是通过进行适当的劳力动来增健四肢、强身健体。时至今日,劳动养生的观点仍然散发出无限的魅力,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投入到健身上来,随着人们医学知识储备量的日益丰富,关于适宜的劳动量和劳动强度的问题也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劳动养生的观念使得人们的身体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2.怡情养生

《宋诗纪事》中记录了许多养生主张,其中主张怡情养生的诗作不在少数。所谓怡情养生,指的是有开阔的心态,不计较俗世中的得失,保持淡然的心态,怡情养性。如章翊在《静观堂》中写到:“陶情在庶物,养性归琴觞。”提出在万事万物中陶冶情操,通过弹琴喝酒来颐养性情,淡泊名利、宁静致远是章翊追求的养生之道。又如自号放翁的陆游在《小市》中写到:“放翁胸次谁能测?万里秋毫未足宽。”其表现的开阔胸怀也体现了怡情养生的观点。而在《养生》中,陆游更是直接提出:“天亦命放翁,用此以养生。抑过补不足,辅相其适平。千岁汝自有,不必师广成。”即天也命我为放翁,用这来休养生息,压制自己的过错来弥补不足,再加之以平和适宜的心态,自然就有千年的寿命,不必去学习广成来延年益寿。这首诗充分表现出陆游对于长寿的淡然,同时还强调了保持平和心态的重要性,既体现了宋代文人超然的心态,又反映出修养身心已经成为宋代文人士子的必修课程,通过寄情琴酒,达到“只此消尘虑”的目的。

3.用药养生

由于宋代统治者对于医药的推崇,与医药密切相关的药市在宋代格外繁荣。1076年宋神宗开设官办药局,积极培养医药人才,加强宋人的医药知识素养,同时也行生了一系列用药养生的方法,最常见的养生方法就是内服药草法。服用药草是基于药食同源的理论提出的,是指通过烹饪一些具有强身健体作用的药草来达到养生的目的,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药膳,它是中国传统医学知识与烹调经验相结合的产物,是以药物和食物为原料,经过烹饪加工制成的一种具有食疗作用的膳食,既具有营养价值,又可防病治病、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用作药食的材料有很多,最常见的药材及其主要功用如下。

(1)橘皮。“教我煮橘皮,汤热过冰碗。继送桔梗汤,一杯去烦懑。柴胡作引子,汗出如被趱。”(王之望《病后戏赠同官蒋子权》)[4]中提到将橘皮煮的水倒入冰碗中,加以桔梗和柴胡,具有散热、去躁的功效。

(2)人参。苏过在《人参》中写道:“人参独中和,群药敢雁行……安神补五脏,自使精魄强。[4]”说明人参性温和,具有安神思、补元气、健体魄的作用。

(3)薏苡仁。朱熹曰,“薏苡载来缘下气”[4],说明薏苡仁具有润肠通便的功能。此外,薏苡仁常产于南方,食用它能够抵御瘴气。苏轼就记载马援以薏苡仁抵御瘴气一事,“伏波饭薏苡,御瘴传神良”[8]一句提到马援以吃了薏苡之后,好似有了神力般,再也不畏惧瘴气,由此可见薏苡仁的作用。

(二)民间习俗类中医药诗词

医学不仅仅是治疗疾病的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在我国绚丽多姿的民俗文化中,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医药文化风俗可谓独树一帜,由此也留下了许多记录这一内容的药名诗词,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香药浴儿、饮食风尚和菊花药枕三种。

1.香药浴儿

中国有很多关于婴儿洗澡的习俗,比如,婴孩每年四月八日要香汤浴佛,端午节要以艾蒲洗身,六月六要洗浴祛毒等。在宋代,流行用香药沐浴的传统[2]。用带有浓郁香味的药草进行沐浴,一方面可以使身体散发芳香,来表明自己高尚的品格,这与屈原喜用香草喻已一样。另一方面,可以去除邪污,预防疾病,达到保健身体的目的。南宋词人郭应祥所作《鹊桥仙·五月四日仲远浴儿》中记载了这一风俗,其词曰:

去年七夕,今年五日,两见浴儿高会。乃翁种德已多年,看衮衮、公侯未艾。

封胡羯末,综维缜绛,堪羡金鱼垂袋。丹砂白蜜不须涂,把续命、彩丝与带。

描述了在七夕节与四月五日举办的“浴儿高会”,从词中可以看出浴儿会上盛况非凡,这一风俗寄托了百姓对于小儿“封胡羯末,综维缜绛”,福禄双全的美好愿景。

2.饮食风尚

宋人对于日常饮食有很大的兴趣,这也与当时的环境有关,无一不影响宋人为人处世的态度,尤其对官场失意的文人士子起着灯塔般的作用,这一点从苏轼被贬时研究东坡肉这一行为便可看出。这些开阔的心态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则可聚焦为饮食风尚,宋代药名诗词多记录此类现象。

在“饮”的方面,宋人形成了品茗风潮。“茶兴于唐,而盛于宋”[5],宋人喜爱品茶的一个重要原因离不开茶本身具有的健体功效,如黄庭坚《寄新茶与南禅师》云:“筠焙熟茶香,能医病眼花。”,李清照《鹧鸪天》曰:“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都能总结出茶有明目、醒神的功能。此外,品茶这一过程可以帮助人们怡情养性,从内里达到养生的作用。

在“食”这一方面,宋代非常突出的一个特征便是以药苗为食。陆游《山庖》诗云:”更剪药苗挑野菜,山家不必远庖厨。[4]”以及周文璞“药苗随野饭”中均体现了这一点。在诸多药苗中,枸杞是经常烹为药食的,它的苗和叶都可以直接当作蔬菜来吃。朱翌曾提到:“我盘有枸杞,与子同一箸”[4],即我盘中有枸杞,与你一起吃的意思,可以看出枸杞甚至是招待客人的佳肴。此外,枸杞还可以用来制羹,如汪梦斗“午餐羹枸杞”[4]和赵蕃诗“谁道春风未发生,杞苗试摘已堪羹”[4]都有所提及。

3.菊花药枕

集菊花为枕是宋人在养生路上的另一普遍方法。陆游在《剑甫诗稿》中说:“昔年二十时,尚作菊枕诗。采菊缝枕囊,余香满室生。如今八十零,犹抱桑荷眠。[4]”说的是自己在二十岁时采摘菊花作为枕芯,做成的菊花枕使得满屋飘香,现在八十岁了仍抱着菊花枕入眠,由此可以看出陆游对于菊花药枕的喜爱程度。宋人常用菊花为枕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宋人平日里便喜欢以菊花为茶,以达到散风清热、平肝明目、解毒等目的,此外最重要的原因还是菊花枕的功效。林亦之在《奉题林稚春菊花枕子歌》中曰:“故人所说菊花枕,似把冰丸月下饮。秋水一双明炯炯,数在青囊第一品……昨者昏寐才起来,解把檐头小字读。乃知妙物通羣仙,一切药裹应弃捐。”称自己因为经常读书导致视力下降,听从故人之言枕菊花枕后方觉其中妙处。其实用药物做药枕的原理是药物直接作用于头部以达到某些功效,大多为安神助眠,以菊花为枕芯可以疏通经络、降火降压、消暑明目,此外还有茶叶枕和玉石枕等。时至今日,仍有许多人用菊花枕等药枕帮助其放松头脑、快速入眠,这也说明了诗词中记录的医药文化生命力之强。

二、探求宋代药名诗词中医药文化现象的现实意义

宋代药名诗词以其独特的姿态屹立于诗词文坛,其独具特色的医药文化不仅是医药学领域的宝物,也是传统文化的瑰宝。药名诗词不仅承载了中华民族延续千年的智慧成果,反映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面貌,还给予当代人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生命健康观念。以下是研读宋代药名诗词及探求其中的医药文化现象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推广修身养性的养生方法

宋代文人更多还是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熏陶,以及“仁者寿”“大德者必得其寿”“中庸”“礼”“乐”等思想的浸润,所以修身养性被宋人作为立身的根本,也是养生的基础[6]。如前文所述,宋代药名诗词中记载了不少关于养生的方法,尤其是怡情养生方法,这对于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现代社会而言有着深远的影响。品读药名诗词、学习养生方法,不失为一种特殊的推广养生的方式。现代人可以选择性地品读宋代药名诗词,感受宋代人的生活方式或生活节奏,学习修身养性、怡情养心的方法,从而在精神压力倍增、身心疾病俱存的现实生活中寻求可以放松身心的一隅,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

(二)有利于探求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所蕴含的精神更是高深莫测。中医药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分支、优秀代表,蕴含在药名诗词中,到现在散发出了更为蓬勃的生命力。通过追溯医药文化的生命轨迹,笔者发现宋代诸多药名诗词都蕴含了“大医精诚”“悬壶济世”“以人为本”等中医药文化思想,成为中国文化传播的有效载体。通过研习这些诗词,笔者认为这将有助于专业学者探求中医药文化的精神实质,也可以帮助其探求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如积极进取、以人为本等,同时可以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使中国文化以更为傲然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不灭之火。

(三)有利于丰富健康中国的文化内涵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在这一进程中,中医药文化是一支不可小觑的建设力量,这也说明蕴含着丰富中医药文化的宋代药名诗词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研究价值。目前,中国已经消除了绝对贫困,打赢了脱贫攻坚战,人民的物质财富有了质的飞跃。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健康问题应该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在现代,健康的身体更是一切的基础,所以人们可以学习药名诗词中记录的强身健体的方法,在丰富精神世界的同时也学习到一些养生之道。在当今瞬息万变的国际环境中,可以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将中医药精神理念和中医药产品推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吸引力,以此来丰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健康中国政策的文化内涵。

三、总结

通过分析以上研究论述,可以发现宋代药名诗词中蕴含的中医药文化现象十分丰富,主要体现为两类:一类是养生保健,另一类是民间习俗。养身保健类的药名诗词主要记录了宋人强身健体的养生方法,民间习俗类的药名诗词则反映了民间百姓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的医药文化。

其次,探求宋代药名诗词中的医药文化现象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推广修身养性的养生方法,有利于探求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有利于丰富健康中国的文化内涵。

本次研究仍存在诸多不足,如医药类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医药文化现象分类较为粗略以及资料收集不够详尽等。在今后的学习中,笔者将努力提高自身的医药知识素养,查阅更多资料,加深对于医药文化的了解,争取在日后著作出更优质的专业论述。

猜你喜欢

药名医药菊花
菊花赞
《医药导报》第十届编委会成员名单
《云南医药》杂志征订启事
我国蒙医药法律保护的意义
我真的很擅长睡觉
雏菊花
赏菊花
药名
买药
中国古代医药及导引养生诸术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