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及治理对策研究*
——以新兴县LD村为例

2022-12-29广西警察学院公共管理学院蔡明丹邓玮琪

区域治理 2022年7期
关键词:文明村民生态

广西警察学院公共管理学院 蔡明丹,邓玮琪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建设美丽宜居的农村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农村地区是兼具自然、经济、社会、人文特征的集合体,具备农业生产、农村生活、生态文明、乡土文化等多重功能,与城市相互促进、共同生存,构成人们生产生活的主要空间。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基础差、底子薄,“三农”问题依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农村建设过程中有些地区由于重产业发展、轻生态环境保护,以牺牲环境换经济发展,由此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比如,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造成的农药化肥污染、家禽动物养殖污染、农村企业生产污染、乡村旅游污染等。同时,当前农村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基础设施不完善,秸秆燃烧、生活污水排放、垃圾投放设施严重匮乏。此外,农村地区主动保护生态环境和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较为薄弱。乡村振兴不只是农村经济、农业产业的发展,而是全方位的发展,必须兼顾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等多个方面。因此,乡村振兴必须坚持保护环境这项基本国策,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乡村振兴的方方面面,实现人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一、调研情况

LD村位于新兴县东面,距县城10公里,村内有省道贯穿而过,交通便利。全村总面积约9.2平方公里,拥有耕地895亩、林地5952亩,下辖5条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总户数312户、总人口1170人,其中,党员48人。LD村现已完成生态文明示范村的初步建设,村中巷道实现硬底化7.5公里,并完成道路沿线的美化、亮化和绿化工程。配备7个休闲健身小公园、1个村级综合观景湖,建成生活污水处理池1座、垃圾屋4间、垃圾池8个,率先实施了“户集、村收、镇运”的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长效机制,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0%以上。

为美化村容村貌,提高村民生活舒适度,自2018年起,LD村逐渐增建“小花园”“小公园”等小生态板块,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有17处。LD村现阶段的生产发展是以养殖为主的农牧特色产业。为了实现养殖机械化、现代化,推进具有现代农牧产业特色的新农村示范区建设,LD村对村内养殖场进行了升级改建,目前已完成了4个。2020年年底,LD村根据上级要求落实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措施,结合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工作内容,针对村容村貌的整治制定了“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的具体工作安排。其中,“三清理”的主要工作包括村巷道及生产工具、建筑材料乱堆乱放;清理房前屋后和村巷道的杂草杂物、积存垃圾;清理沟渠池塘溪河淤泥、漂浮物和障碍物。“三拆除”的主要工作包括拆除危、旧、弃房;拆除乱搭乱建、违章建筑;拆除非法违规商业广告、招牌。“三整治”的主要工作包括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水体污染整治,LD村将此列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工作任务。此外,为了优化环境,LD村对村道、庭院以及房前屋后进行了美化,对原来的绿化进行了翻修补绿,共完成了46处。为了保持村道整洁还配置了9名村庄保洁员,在生活污水处理方面,新增污水处理设施、新建村庄卫生公厕共16处。

二、LD村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污染问题严重

LD村当前主要的农业生产方式是农业和养殖业,虽然这些产业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生态环境问题也显现出来。作为农业生产大国,2021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超1.3万亿斤[1],产量高的同时也意味着化肥、农药的使用量较大。根据国家农业部统计数据可知,目前我国农用化肥的使用量每公顷高达328.5公斤,这远远超出了安全上限用量225公斤/公顷。一方面,LD村现阶段的农业生产方式还很传统,较多村民认为农药的使用可以使农作物增产增量,为了稳定甚至提高粮食产量,存在化肥、农药等农用化学品的过度和不合理使用等情况。然而,多用化肥和农药并不能达到农民预期的效果,而且利用率也不高,有将近三成的化学残留物质留在农作物的表面,剩下的大量化肥、农药则成为污染物,随着水循环渗入土壤中,造成严重的土壤污染和水污染。另一方面,LD村大部分村民家中或多或少都会养殖鸡、鸭、鹅、狗、猫等家禽动物,这些家禽动物在农村都是散养模式,所产生的粪便或恶臭气体严重污染生态环境,不利于村民身心健康。

(二)公共基础设施不完善

一方面,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有了一定的提升,消费水平提高,购买力增强,生活垃圾的数量和种类也明显增加。但由于当前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赶不上农民生活水平提升的速度,无法满足农民的生活需求[2]。另一方面,LD村现有垃圾屋4间、垃圾池8个,远不能满足所有村民的垃圾处理需求,下辖的较为偏僻的自然村没有配备齐全的垃圾箱或者是固定的垃圾处理点,大部分村民表示自家附近没有垃圾处理点,生活垃圾处理需要到较远的地方,或者直接堆放在自家周围,造成乱扔垃圾的现象,从而导致蚊虫滋生、散发难闻气味等问题。长此以往,不仅给村庄带来“脏乱差”的形象,甚至有可能由于生活垃圾的长期堆积,导致不明病毒滋生,成为疾病的传播源头。

(三)生态保护意识淡薄

一方面,为了生活便利,农村居民大量使用塑料袋,但又缺乏恰当的回收处理方法,以致出现塑料袋漫天飞舞的情形。一次性塑料制品在LD村村民的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尽管国家出台了“限塑令”,但在农村使用塑料袋、塑料餐盒和一次性筷子等一次性制品的现象非常普遍。一次性塑料制品不管是直接填埋还是焚烧处理,都会严重污染环境,因为塑料不易降解,在土壤中需要长达数百年才能分解,会给环境造成不可逆的污染危害,而如果进行焚烧,也会产生化学物质扩散到空气中,造成空气污染。LD村村民普遍缺乏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大量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从而给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另一方面,LD村周边企业较多,主要以畜牧业、塑料厂以及农庄为主,污染源主要是畜牧养殖所产生的粪便和塑料厂生产、农庄运营过程中产生的废料、污水和废气等污染物,使得整个村庄充斥着动物粪便和塑料燃烧产生的刺鼻难闻的气味。塑料厂也会将生产中的边角废料随意丢弃,其中包含很多不易降解的塑料。由于村民生态保护意识淡薄,导致这些企业为所欲为,严重影响村庄生态环境。

三、LD村生态文明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农业生产方式落后

我国目前的农业生产方式仍然延续着较为传统的方式,尤其是我国南方农村地区,山多地少,土地分散,农业生产规模小,生产效率低下。LD村地处南方,村民知识水平不高,缺乏科学使用农药化肥、规范养殖家禽动物养殖等专业知识,加上目前村庄公共基础设施薄弱,导致生活污水、化肥农药、家禽粪便等未经过科学处理就直接排入生活用水、灌溉用水以及河流中,严重污染生态环境。此外,由于仍然存在“重开发轻保护,重产出轻投入”的思想,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压力与日俱增[3]。在脱贫攻坚过程中,一些扶贫项目急于求成,加之村民缺乏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二)缺乏健全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法律法规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只有在最严格的制度和最严格的法律允许的情况下,生态文明建设的可靠性才能得到保障”[4]。一方面,目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基本上是围绕城市和工业区污染防治工作展开,针对农村地区环境污染治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严重不足。由于城乡发展不平衡,长期以来,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往往是以牺牲农村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导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LD村也尚未完善秸秆、污水、家禽动物粪便处理系统和相关处理制度。另一方面,针对农村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体系较为片面,大多停留在“喊口号”阶段,存在一定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由于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有关部门对清理不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企业、农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难以采取强硬的措施,不利于生态文明机构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LD村村民日常生活产生的垃圾和农业生产废弃物通常以堆积或焚烧填埋的方式处理,也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资源投入率高而产出低,随之而来的就是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污染。

(三)人才资源流失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乡差距不断拉大,加上城市对人才的“虹吸效应”,农村人才资源的流失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难点。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LD村青壮年大多选择进入城市工作,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报酬,村中人口年龄呈现老龄化、低龄化的趋势。老年人、留守儿童普遍文化素质偏低,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薄弱,严重影响农村生态文明建设。LD村有一所小学,但由于部分适龄儿童随着父母外出务工而搬出农村,导致LD村小学生源严重流失,教师也严重缺乏,甚至影响一些年级开班,LD村留守儿童得不到基本的义务教育保障,无法顺利完成学业,提升知识文化水平,村民的综合素质呈下滑趋势,如此循环,导致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更加薄弱。另外,LD村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力度不够,村民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不了解,认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与自己关系不大,只是政府的事,导致村民参与积极性不高。

四、优化LD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

(一)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绿色转型

首先,要因地制宜地发展绿色经济,LD村是当地的畜牧养殖重点村,结合本村的情况,通过合理利用现代科技,对农村传统畜牧业进行改造转型,实现LD村农业绿色发展,推进农村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增加农民的创业、就业机会,发挥绿色发展的带动示范作用,推动实现“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目标。其次,要发展循环经济,人口的增加导致生态资源的消耗日益严重,发展循环经济能实现节能减排,减少非环保的农药、化肥、农用塑料膜等农用产品的使用,减轻生态资源日渐消耗的压力,完成绿色生产发展目标的转变,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打下基础。最后,要摒弃粗放式的生产方式,改造传统农业,推进农村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从而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

(二)健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体制

首先,要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法律法规、制度政策的制定、修订、完善,通过进一步强化立法、执法,依法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其次,基层政府要落实好生态保护法治理念,拒绝地方保护主义。治理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进行执法,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只要影响到生态文明建设,就必须严肃追究其责任,不能徇私枉法[5]。在大力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基层政府应该清晰地认识及强化自身的生态责任,因而要改变地方领导人的政绩观念,扭转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了生态环境保护的传统执政思维,建立科学的政绩观。再次,要加强农村生态文明法治的宣传,在农村地区,可以通过村广播、通知栏、村委会议等途径对村民进行生态文明法治的宣传教育,强化村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最后,要让村民积极参与进来,成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监督者,如发现有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村民可以通过举报行使自己的监督权力,让村民切实地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

(三)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和环保意识

首先,要全面提升LD村教育水平,通过教育提高村民综合素质,让村民了解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从根本上增强村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提高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其次,要转变LD村村民思想观念,将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深深刻进农民的心里,增强农民对生态文化的认同感,使村民自觉加入建设中来,积极主动地改善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积极宣传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使LD村村民的生态观念从思想上得到改变,通过学习使村民产生“生态环境的保护并不只是政府的工作,自己也有责任,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需要人人参与、从我做起”的意识,从而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最后,使村民树立绿色消费观念,引导村民改变生活方式,维持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形成一个低碳、绿色的消费环境。

相关链接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生态文明建设其实就是把可持续发展提升到绿色发展高度,为后人“乘凉”而“种树”,就是不给后人留下遗憾而是留下更多的生态资产。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积极成效。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从10个方面绘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十八大报告不仅在第一、第二、第三部分分别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成就、重要地位、重要目标,而且在第八部分用整整一部分的宏大篇幅,全面深刻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各方面内容,从而完整描绘了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猜你喜欢

文明村民生态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