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核心素养的科学新课标引领教与学

2022-12-28路虹剑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指向新课标核心

路虹剑 _ 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版)》(以下简称“科学新课标”)进一步明确了要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站在教学实践的角度看,更有效地解决了教师在科学教学中存在的疑惑与迷茫。尤其在学生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学以及学到什么程度上,给出了明确的要求和具体的建议。

1.课程定位指向核心素养

“科学新课标”在课程性质中对“科学是什么”给出了清晰的定义:科学是人类在研究自然现象、发现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形成的知识系统,以及获得这些知识系统的认识过程和在此过程中所利用的方法。这样的界定修正了教师对“科学只是系统知识”的片面认识,有助于改变只注重知识传授的现状。

“科学新课标”在核心素养内涵解读中明确了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等。以往,教师在撰写教学设计时要与核心素养的要求进行对应,看看是否达成了目标点。而“科学新课标”把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明确地呈现出来,教师要依据这四个方面撰写教学目标,这样就使得核心素养可以更容易地直接落地于课堂教学。

2.课程理念指向以人为本

一是少而精的内容设置,将更多的学习时间服务于学生素养的发展。与2017年版课标相比,“科学新课标”课程内容的知识点从206个缩减到161个。在课时不变的情况下,教师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用于丰富且指向真实情境的探究实践活动,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深入思考、充分交流、从容反思,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留出空间。

二是连贯性的内容设置,让学生的学习由简单到复杂呈螺旋式上升。“科学新课标”最大的变化还体现在贯通9年义务教育,学习内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易到难的进阶设置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遵循学科的内在逻辑。在9年的科学学习中,学生会经历从宏观到微观、从物理变化到化学变化、从具体形象观察到抽象理解等过程。学生的认知也从现象认识向本质解释层面发展。教学中,教师要体现学习内容的贯通,不仅实现小学阶段内各学段的衔接,更要体现幼小及小初的进阶。以“物质的结构与性质”学科核心概念为例,当学生在5-6年级学会观察、测量、比较材料的大小、轻重时,会与低年级、中年级对物体的认识建立联系。教师在组织学生研究如何改变物体的沉浮状态时,聚焦体积和质量,为初中学习密度奠定感性认知基础。

三是实践性的内容设置,从对科学的兴趣保护走向学科学、用科学。科学课程具有实践性,通过实践获取、理解和运用知识,倡导学生在实践中构建、巩固、创新自己的学科知识。因此,科学课程的实践活动也应该体现在两个层面——科学探究、技术与工程实践。在“科学新课标”指导下,小学科学课程的设置也必然注重实践性的整体体现,技术与工程领域的实践会更多地与科学探究进行整合,学生会在更真实的情境中经历学科学、用科学的完整过程。

3.课程内容注重综合性

一是弱化四大领域界限,提出跨学科核心概念。“科学新课标”在课程内容上不再明确划分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个领域,取而代之的是强调核心概念的重要意义。“科学新课标”选择了13个核心概念作为学生学习的内容。学生在对13个核心概念学习中会建立多维度的联系,从而进一步指向更上位的“物质与能量、结构与功能、系统与模型、稳定与变化”四个跨学科核心概念。跨学科核心概念的学习过程将帮助学生对科学探究和技术工程实践有持续性的推进。

二是融合多种学习方式,实现学生的素养发展。“科学新课标”提出要整合各种教与学的方式,设计并实施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思维型探究实践活动,且要注重学生已有经验与学习内容结合、动手动脑结合、探究与实践结合、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结合、科学课程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以实现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

三是完善“教、学、评”一体化设计,提升教学质量。“科学新课标”解决了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的问题。与之对应的就是教师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以及评什么、怎么评、评到什么程度,从而构建了素养导向的综合评价体系,将“教、学、评”一体化呈现。

猜你喜欢

指向新课标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科学备考新指向——不等式选讲篇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把准方向盘 握紧指向灯 走好创新路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