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诗歌阅读的情境考查和语境分析
——以辛弃疾词为例

2022-12-27甘肃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22年3期
关键词:命题考查诗歌

甘肃 刘 伟

(作者单位:甘肃省兰州市外国语高级中学)

综观近十年在高考古代诗歌阅读中对辛弃疾词的考查,选材涉及送别、怀古、咏物等主题,其中,以反映词人唱和交游的送别词为主;考查内容包括基于文学评论的常识判断题、基于阅读理解的鉴赏分析题,以及基于现实生活的语言运用题。命题整体聚焦于读者立场的悟境、文本立场的诗境,以及词人立场的心境。在不断融合个人体验情境、学科认知情境、社会生活情境的过程中,命题者越来越注重对学生以读者悟境介入文本意境,再由文本意境探知词人心境的逆向还原能力测试。具体而言,各高考卷中对于辛弃疾词多样化的命题考查,要求考生在作答时转换立场,或立足读者视角感知意象画面,或紧贴文本内容探究手法技巧,或转化作者立场体察情思志趣。

一、读者的悟境

考场上,考生始为读者,后为考生。面对陌生的古代诗歌作品,考生必然要调动积累,凭借已有知识结构与学养见识进入与文本、作者、命题者乃至现实生活的多重对话。悟境重在考查考生以读者立场获得整体感知的领悟能力。

1.考查微型论证

2013年江苏卷的材料概括分析题摘选叶圣陶《〈苏辛词〉绪言》的文段,以材料概括分析题的形式考查了辛弃疾词的历史地位及其是否为“别格”“变调”。两道题目均出自文段所引的《四库提要》论断。第24题要求根据选文信息概括《四库提要》所描述的词的三个发展阶段,其中,辛弃疾词为南宋时期的代表,与晚唐五代的《花间集》、北宋时期的苏轼词并举。第26题要求举例分析对《四库提要》称苏、辛词为“别格”“变调”的看法。结合选文中叶圣陶对“犹如蚕儿吐丝作茧,却裹住了自己的身体”的偏狭、僵化“评衡家”的批评可知,回答此题当秉持客观公正的鉴赏立场。下面,笔者以辛词为例进行答题思路方面的分析。

辛词扩大了词的写作范围,丰富了词的题材内容,与《花间》词派内容有别、风格迥异,堪为“别格”“变调”。但同时,辛词格调并未定于一宗,衡量词作的艺术价值并不拘于风格之婉约、豪放,声调之短小、长慢。如辛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两句,自是独步词坛的豪放之语;同时辛词中也有《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与《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样亦属佳构的恬然淡泊之句。故而,辛词自成一格,所谓《花间》词派正宗之说已入“茧房”。

第26题的题干明确表述“试举例具体分析说明”这一作答要求,考生须联系所学,辩证思考,理据并举,合理论证。笔者认为,这实际上需要考生按要求完成一篇微型论说文。该题因题目开放、答案多元具有较大的区分度,考生容易给出观点,举例是否恰当、分析是否具体、论证是否严密则存在差异。考生需要树立“双重读者”的意识:其一为对辛词的前理解,其二为对叶文观点的后理解。两相结合才能有理有据地完成对《四库提要》说法的分析说明,这其中既有对学科知识积累的考量,又有对审辨思维的运用。古代诗歌阅读命题如能建立细化的层级评分标准,则引入此类微型论证的文论式考查或可成为一种趋势。

2.考查图文转换

2020年浙江卷第6题紧扣时事热点,给出两幅宣传抗疫的图片,要求为图片拟写标题,并分别评价两图的创意,这属于典型的图文转换考查题。题中图2是以霍去病与辛弃疾为门神的年画,寄托了人们对“去病”“弃疾”的美好希冀,将传统民俗与谐音祝福融为一体。此题看似与古代诗歌阅读关联不大,实则暗含对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封狼居胥”典故的考查。“拟写标题”考查考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评价创意”考查考生的鉴赏品位,两道题目分别契合禳灾祈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团结抗疫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3.考查个性品读

古代诗歌阅读简答题的题干表述常常凸显一个“你”字,设问多集中于“你的感觉”“你的理解”“你的印象”“你的认识”“你的评价”等,个性品读色彩较为浓厚。

如2013年天津卷考查辛词《鹧鸪天·送廓之秋试》,第14题:“‘白苎新袍入嫩凉’句中的‘嫩’字带给你怎样的感觉。”题干中的“感觉”一词与词句中“嫩凉”勾连,巧妙地将“白苎新袍”视觉之新鲜,“秋风习习”触觉之轻微、清爽囊括其中。此题据“秋试”“白苎”注释,可获知由夏入秋的时令变化、白衣书生的身份及穿着等信息。考生若有在秋高气爽时分穿着亚麻衣物的个人体验,作答此题便易如反掌。此题通过运用语文学科思维或借鉴日常生活经验两种手段均能作答,足见语文的外延即生活。

又如2018年北京卷考查辛词《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第16题:“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述。”这种命题形式屡见不鲜,要求以分析诗歌文本的方式验证历代诗话评论的某一观点,重在找出文本与观点的统一性。题中“虎啸龙吟”与“和缓”相对,对应用典的大气磅礴和抒情的细腻入微,考生可据《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词中“诸葛表”“相如檄”等论及家国大事、建功立业的典故和“中年多病”“须相忆”等触及内心柔软、自伤不舍的情感来作答。

此处试题引入词话的经典论断,但命题偏于印证,疏于思辨,后期可能有变。

类似观点如缪钺《论辛稼轩词》:“稼轩虽雄姿英发,虎视龙骧,而其内心则蕴含一种细美之情感,此其天禀特异之处。盖无细美之情感,则不能深得词体之妙,而无英发之雄姿,则又不能具碧海掣鲸之力量以开拓词之境域。二者相合,遂成奇迹。稼轩喜作壮词,而常能蕴含凄美之境者,其故在此。”备考过程中,教师不妨据此就教材所选篇目设题:《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词有无蕴含凄美之境?引导学生在宏大景象、纷繁历史的遒劲笔力之外探寻辛词别样的艺术魅力。

二、文本的意境

古代诗歌外现的时空情境、内蕴的象征隐喻及文化心理构成了彰显人格的丰富内涵,而结构、辞采、声律、声韵等组成了创造美感的多彩形式。诗境就重在考查以文本立场把握内涵形式的综合能力。

1.考查意象手法

辛词以精选意象、善用典故、手法灵活为人所知,历年高考试题曾多次以此设题。

如2013年江西卷第14题考查概括辛词《水调歌头·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中“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并指出“听我楚狂声”和“富贵非吾事”典故的出处。

“兰”“蕙”“菊”三种意象在辛词中反复出现,除《水调歌头·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一词中用于象征词人高尚、纯洁的品格和节操之外,另有《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秋菊堪餐,春兰可佩,留待先生手自栽”、《蝶恋花·月下醉书雨岩石浪》“九畹芳菲兰佩好”等句用以比况屈原高洁自守,死不渝志。“听我楚狂声”出自《论语·微子》中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之事,“富贵非吾事”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诗句“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辛词化用孔子周游列国、陶渊明归隐田园的事迹言语不乏其篇,如《踏莎行·赋稼秆集经句》中“长沮桀溺耦而耕,丘何为是栖栖者”、《最高楼·吾衰矣》中“穆先生,陶县令,是吾师”及《水龙吟·老来曾识渊明》中“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是”等。

2013年天津卷考查举例分析辛词《鹧鸪天·送廓之秋试》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考生若能细分描写纪实与联想想象,便知《鹧鸪天·送廓之秋试》下片“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一句实中有虚,其余句虚实分明,相映成趣。

2016年江苏卷第10题考查辛词《八声甘州》上片选取了李广的哪些事迹及其选材的表达效果。上片选取李广灞陵受辱廷尉、暗夜射虎中石、功高终难封侯的事迹,另有司马迁“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赞誉隐于其间,一举取得“斥小人势利,赞将军神武,叹朝政昏暗,感际遇不堪”的多重表达效果。

2018年北京卷第15题考查辛词《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事典“东北看惊诸葛表”“赤壁矶头千古浪”和语典“蜀道登天”“儿女泪,君休滴”,两类用典抒情达意的表述分别对应四个选项,其中A项“勉励友人报国立功”与B项“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C项“表达对友人的担忧,望其早归”、D项“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意味迥然,格调相反。“蜀道登天”隐喻李正之入蜀之行艰难,“赤壁矶头千古浪”暗含对如画江山爱惜之意,“儿女泪,君休滴”则着一“休”字,表达了背后藏有惜别之情却让位于江山之念的大丈夫气概。

以上对于意象、手法、典故的考查,体现了辛词以用典为标志出神入化的表现技巧,也对考生知识的积累、理解、迁移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文章涉及《论语》《离骚》《史记》《喻巴蜀檄》《出师表》《归去来兮辞》等作品,人物指向孔子、屈原、李广、司马相如、诸葛亮、陶渊明等。词作体式虽小却意蕴丰厚,命题有意引导考生建立不同阅读篇章之间的内在联系,将积累的知识点滴融通理解、运用自如。此外,考生需要特别关注“香草美人”“龙虎珠玉”“东篱南山”“南渡北伐”“自伤老病”“怀古拟作”等传统文化心理习惯在古代诗歌作品的投射。

2.考查风格特色

辛词承苏词而再拓宏大境界,因风格独特被称为“稼轩体”。对辛词风格特色的考查颇受古代诗歌阅读命题者青睐,如2013年天津卷第14(2)题:“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中,“鹏北海”典出《庄子·逍遥游》,气象不凡。“豪放”意谓“雄豪奔放”:“雄豪”者不同流俗,自居高格;“奔放”者不拘庸常,大开大合。该句中“鹏”“凤”“书剑”“路”物象不俗,可见豪放;鹏飞北海,凤舞朝阳,长路辽远,境界开阔,再见豪放;“携书剑”喻指文韬武略,一派儒将风范而气概刚健,又见豪放。

2021年全国乙卷第15题考查辛词《鹊桥仙·赠鹭鸶》鲜明的语言特色。《鹊桥仙·赠鹭鸶》系清丽婉约之作,辛弃疾以鸟为友,语带亲切,表现出抗敌报国之外的生活情趣。词作具有鲜明的语言特色,可从遣词用字、句式选择、叙事口吻、艺术手法等方面详加评析。

语言是情感的外衣和思维的载体,高考古代诗歌阅读命题多选择体现作者思想倾向、艺术特点的作品,虽不排除豪放主流之外的婉约之作或是婉约主流之外的豪放之作,但无论对于何种风格特色,考查必然落实于具体的语言文字,不知语言之美、文字之妙便难以把握作品风格、特色。因此,学生与其死记硬背若干作者作品的文学评论,用来生搬硬套、削足适履,不如紧贴文本从形式入手,“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或是“因声求气,吟咏诗韵”,进而准确把握作品内涵。

三、作者的心境

孟子提出“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意为从诗歌创作年代、地点和作者固有性格、人生经历出发,体察作者执着豁达、高蹈低回、浮沉荣辱、顺逆悲喜种种复杂的心灵世界。心境重在考查以作者立场揣摩幽微情思的洞察能力。

1.考查情感思想

直接就诗歌文本的情感思想设题考查创作主旨、人物情感等,多集中于古代诗歌阅读的主观题。如2013年江西卷第14(2)题考查辛词借“听我楚狂声”和“富贵非吾事”典故分别表达何种情思。“听我楚狂声”和“富贵非吾事”两处用典,借孔子理想不为当世理解、陶潜归田不受富贵束缚自况,意在表达自己抗金主张不被朝廷采纳的愤懑与淡泊名利不受世风污染的情怀。

又如2016年江苏卷第11题考查辛词《八声甘州》下片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八声甘州》下片先是化用杜诗,回应朋友邀约同居山间的盛情,赞赏朋友的高风雅量;后以李广怀才不遇自比,表达了对南宋朝廷打压才俊的强烈不满;词末着一“寒”字,以景结情,表达了辛弃疾壮志难酬的无限悲凉。

2.考查词语辨析

上述两题就作者情感思想直接设问,考查形式较为传统,在此之后,着眼于诗歌中某一话语、字词所体现的作者思想感情的命题设计则更具语境意识。如2018年北京卷第14题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辛词中“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两句的弦外之音。“须相忆”中的“忆”字并非“怀念”的意思,而是“记得、记住”之意。2021年全国乙卷第14题D项考查辛词“听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两句的言下之意,“听君飞去饱时来”中的“听”字无关听觉,而是“听任”“允许”之意,与李密《陈情表》“听臣微志”中“听”字含义接近。

在古代诗歌阅读的考查中,命题者跳出修辞手法、表达技巧、时空转化、主客关系、情感倾向、思想情感等常见设误点的限制,回归对诗意的真实理解,朴素之中更能凸显考生的解读功力,符合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在追求。古代诗歌阅读命题立足语境、设置情境,设计统摄“读者悟境、文本意境、作者心境”的题目,考查学生学以致用的熟练度、精准度、创新度,已是新高考大势所趋。因为突出情境载体与任务设计的命题,正逐步从“解答问题”转向“解决问题”,深层用意在于建立教学阶段“文本、作者、读者、生活”的多元对话。在备考阶段,“读者”的思维涵盖“考生”“教师”“命题者”三种不同立场的不同思维,依次指向学习、教学、学术的三种层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打破三者的壁垒,融汇贯通,完善多元对话的思维。

中国是有诗教传统的国度,《礼记》云:“温柔敦厚,《诗》教也。”读诗、品诗不仅是应对高考古代诗歌阅读考查的功利之举,也是感受汉语魅力、收获审美体验、汲取人生智慧、涵养文化人格的首要之选。换言之,认知能力与审美素养并重的古代诗歌阅读是语文学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力抓手之一。站在“立德树人”的高度审视古代诗歌阅读的备考,笔者认为,在日常学习与高考备考中均应遵循“读者悟境、文本意境、作者心境”融合互通的整体思路,在顺序阅读和逆向思考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还原作者的初心,揭示作品的本意,形成独立的参悟。

[注]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一般课题“认知与审美融合发展视角下小群文阅读课例研究”(课题编号:GS〔2021〕GHB0127)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命题考查诗歌
诗歌不除外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歌岛·八面来风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
2011年“夏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