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文化知识题的应考对策

2022-12-27湖北曹振国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22年3期
关键词:辨析选项命题

湖北 曹振国

(作者单位:湖北省枝江市第一高级中学)

自2015年进入全国卷考试以来,古代文化知识已经连续多年成为古代诗文阅读的固定考点。近年来,教育部考试中心相关文件在“古代诗文阅读”部分明确增加“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考查要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及对古代文化知识学习的相关要求。但从近几年高考及模拟考的统计数据来看,文化知识题得分率明显偏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呢?笔者认为,这与考点选择、考题命制有较大关系。一方面,命题者有自己的考虑——随文设题,文本素材与信息有限;能力立意,考查内容要体现创新;规避猜题,命题设计不能套路化。另一方面,文化知识题的重要特点是立足“常见”设题,这是高中生阅读视野的准确定位。综合考虑这两方面因素,高考文化知识的复习备考,当务之急是夯实基础,积累识记,尤其是易混点的识记与辨析。试看以下选项:

(2021年新高考Ⅱ卷第11题)D.传檄,檄指檄文,是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晓谕、声讨的文书,传檄即传布檄文。(考查“檄文”内容三个方面的相关易混点)

(2020年新高考Ⅰ卷第11题)C.殿下是古代对太子、诸王、丞相的敬称,礼尊意味次于敬称皇帝的陛下。(考查“殿下”这一称呼的适用范围)

(2020年新高考Ⅱ卷第11题)A.乡试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由各地州、府主持,考生来自全国各地。(考查三级科考中考生来源的准确识记)

(2020年全国卷Ⅰ第11题)B.殿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殿廷举行,由丞相主持。(考查三级科考主持者的准确识记)

(2020年全国卷Ⅲ第11题)A.太守是郡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主要掌管民政、司法、军事、科举等事务。(考查职官职责范围的准确识记)

(2019年全国卷Ⅰ第11题)A.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考查诸子百家时间范围及对后世影响的识记)

(2019年全国卷Ⅱ第11题)B.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他们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计、战功赫赫留名于青史。(考查对“汤武”的准确解读)

(2019年全国卷Ⅲ第11题)C.三晋,春秋末韩、赵、燕三家分晋,战国时的韩、赵、燕三国,史上又称“三晋”。(考查对“三家分晋”的理解以及涉及对象的准确识记)

通过梳理这些选项,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基本规律:易混点始终是考查重心,甚至是错误项设置的重中之重。类似的文化知识易混点较多,大的方面如称谓的谦敬、官职变化及官员职能等,另外还有一些概念的内涵或功能属性方面的易混点,如“社”和“稷”,“府”和“库”,“俸”和“禄”,“太牢”和“少牢”,“征辟”和“察举”,“杏林”和“杏坛”等。应对这些易混点,我们既需要在平时花一定时间识记积累,也需要有意识地进行梳理与辨析。

除此之外,综合考量近几年文化知识题的命题特点及变化轨迹,笔者以为,在备考中我们还需要一些新对策,尤其是以下三点需要引起高度关注:

一、生熟知识细辨析

一般说来,大多教师都有一些应考“套路”,如“答案选常”——错误项一般设置在较为熟悉的选项中,基本形成“熟悉的地方可能有陷阱”的规律。在2020年高考真题中,命题陷阱涉及的如“殿试”“禁中”“太守”“殿下”“乡试”,多为四个选项中较为常见的知识点。这一规律在平时的模拟题中表现更为明显,所以备考时教师往往会提示学生:实在选不好,就选常见的。到了2021年,命题者似乎为了矫正2020年的命题“规律”之弊,将命题陷阱刻意设置在较为生僻的知识点上,体现了“刻意避熟”和规避“套路”的设计思路:

(2021年新高考Ⅰ卷第11题)D.庶务,指国家的各种政务,后来专指朝堂之上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

(2021年新高考Ⅱ卷第11题)C.部曲,原指古代豪门大族和将领招募的私人军队,文中是指部队的编制单位。

这里涉及的两个知识点——“庶务”和“部曲”,对考生来说都比较陌生。前者,“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错误,“庶”是“众多”之意,庶务指“国家的各种政务”,而非“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后者,“文中是指部队的编制单位”错,这里的“部曲”指祖逖的私家军队。因此,无论是陌生的知识点,还是熟悉的知识点,在夯实基础之上的细心辨析才是“王道”,千万不要先入为主。

二、比较勾连要关注

众所周知,文化知识题既然考查“常见的”,内容大多限定在“所学”和“习见”之内,一般不会超出教材;如果扩大范围,考查的也应当是那些依然有鲜活生命力、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对当代有借鉴意义甚至引领意义的知识点,这样才能充分体现文化传承、古为今用的原则。这里所说的“比较勾连”,主要包括两类:一是与课内知识的比较勾连,二是古今文化的比较勾连。如2021年高考卷中令我们颇感“亲切”的选项:

(2021年新高考Ⅰ卷第11题)A.甲子,甲为天干首位,子为地支首位,干支相配以纪年月日,文中是纪日。

(2021年新高考Ⅰ卷第11题)C.海内,即国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绕着大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2021年全国甲卷第11题)C.闰月,农历逢闰年加一个月,闰某月指加在某月之前的那个月。

新高考Ⅰ卷A项考查干支计时,全国甲卷C项考查闰月的概念,这体现了暗含比较、古今勾连的设计思路。新高考Ⅰ卷C项考查“海内”一词的内涵,这个知识点在课内多次出现,如王勃的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孟子见梁惠王》中的“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另外,《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中“宇内”“四海”“八荒”也与“海内”意思接近,体现了立足课内、勾连教材的设计意识。这样的选项设计真正契合了古代文化知识题的考查要义,实现了教育部考试中心提出的“文化浸润,注重古今贯通”和“深化基础,注重课堂学习”的重要目标。这也启示我们在复习备考中要落实课内知识点的识记,筛选“古今贯通”的知识点进行强化训练,提高复习和训练的针对性。

三、语境辨析是趋势

纵观这几年文化知识题的命题,这一考点多数已经流于识记层面的考查,甚至脱离语境。笔者认为,对于文化知识不应该死记硬背,单纯的识记只会让这类题型走入死胡同。2021年初,教育部相关文件明确提到:高考命题要增强试题开放性、灵活性,充分发挥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引导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从2021年高考卷文化知识题来看,需要结合语境辨析的选项逐渐增多。

(2021年新高考Ⅰ卷第11题)A.甲子,甲为天干首位,子为地支首位,干支相配以纪年月日,文中是纪日。

(2021年新高考Ⅱ卷第11题)B.遗民,指改朝换代后仍然忠于前朝的人,也泛指沦陷区的人民,文中指后者。

C.部曲,原指古代豪门大族和将领招募的私人军队,文中是指部队的编制单位。

(2021年全国甲卷第11题)B.庙社,庙指宗庙,社指社稷,庙社在古代常用来借指国家朝廷。

(2021年全国乙卷第11题)A.犯颜,指敢于冒犯君王或尊长的威严,常常用于表示直言敢谏的执着态度。

C.减膳,古代帝王遇到天灾等让自己感到内疚的情况时,常食素或减少肴馔。

这些选项中,一类是先解说概念的多个意思,再以“文中是(指)”的句式引入到具体语境中让考生进行辨析,如上述新高考Ⅰ、Ⅱ卷的选项;另一类是需要结合上下文语境理解和辨析,如上述全国卷的选项。这也应该是今后此类试题命题的重要趋势。

以上变化启示我们,文言文阅读要摒弃单凭“死记硬背”和“套路”答题的旧思维,养成认真审慎、比较勾连和语境辨析的新习惯,真正回归到阅读理解的本质,才能提升答题准确率。

猜你喜欢

辨析选项命题
怎一个“乱”字了得!
——辨析“凌乱、混乱、胡乱、忙乱”
怎样辨析近义词
“论证说理”与“沟通说服”:高考论述类与实用类写作之异同辨析
跟踪导练(四)
阅读理解
跟踪导练(5)
单项填空精选练习100道
同义词组辨析练习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