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冠疫情下家长陪同对先天性上睑下垂患儿围麻醉期护理效果的研究

2022-12-27高维玲胡崟清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2年4期
关键词:苏醒诱导陪伴

高维玲 胡崟清

先天性上睑下垂临床较常见,影响美观及视力发育,对儿童心理健康更是不利[1]。研究认为,患儿的手术在2.5 岁至学龄前较为适宜[2],但学龄前儿童不能很好配合手术,故手术需在全麻下进行。由于患儿在接受麻醉及手术时会发生剧烈应激反应,而在家长陪伴下进行麻醉可有效缓解其焦虑和恐惧情绪,减少哭闹及口鼻分泌物,对提高手术安全和麻醉护理质量都有重要作用[3]。术后苏醒期,家属陪同亦对减少术后并发症及患儿焦虑有明显效果[4-5]。

在新冠疫情防控背景下,我们不断深化认识新型冠状病毒诊疗及防护方案[6],坚持标准预防,对需要陪伴患儿的家属针对性地进行新冠院感防控知识的宣教,引进和运用感染控制新观念、新技术和设备,加强新冠等呼吸道传染病传播环节的预防,提升医患配合度[7]。在这一特殊背景下,为降低患儿围麻醉期的焦虑水平,提高患儿配合度及家长的满意度,开展由家长陪同患儿度过麻醉诱导期及苏醒期的护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与分组

选取2020 年3 月至2021 年3 月在我院接受上睑下垂手术的患儿。纳入标准:①患儿及家长自愿参加本研究,家长签署知情同意书;②患儿2.5~7 岁;③明确诊断为中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需手术治疗;④未合并其他先天性疾病;⑥父母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沟通无障碍。排除标准:①合并先天性心脏病、癫痫史;②智力障碍;③多次手术史。

将患儿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50 例。干预组患儿在术前麻醉诱导及术后苏醒期间有家长陪同,对照组无陪伴。干预组男性28 例,女性22 例,年龄(4.2±1.7)岁;对照组男性23 名,女性27 名,年龄(3.8±1.4)岁。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疾病种类、体质量、麻醉方法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大部分患儿都是第一次手术,对疼痛耐受力差,加上术后眼睛纱布覆盖,清醒后不能视物,若家属不在身边,容易出现恐惧、害怕和烦躁不安等情绪[8]。

对干预组家长在术前进行新冠肺炎相关知识、消毒隔离相关措施等内容的宣教,并确保其能很好地执行,在围麻醉期家长陪伴患儿进入诱导室及苏醒室。具体措施如下:①患儿家长上报14 d 内到达或途经区域,测量家长体温,查看有效核酸监测报告。向家属告知入手术室须知及防疫宣教内容;②督促患儿家长洗手、戴口罩,教会家长在手术室穿脱无菌衣,并再次确认患儿家长无发热、咳嗽、乏力等,无确诊患者/疑似新冠患者接触史;③通过电子宣教视频,使家长更了解疾病和治疗方法,从而提高他们对于治疗方案的信心,并使他们对患儿的手术麻醉过程给予更多的理解和支持[9];④告知家长在麻醉诱导及苏醒期间陪同的注意事项并介绍科室环境;⑤由专业麻醉护士对家属进行术前麻醉等相关知识宣教,做好患儿心理护理,安抚患儿情绪。

对照组遵循常规围麻醉期护理要求,由护士接患儿进入手术室,术后由苏醒室护士送回病房,无家长陪伴。

1.3 评价方式

收集两组患儿在麻醉诱导期和苏醒期间的临床资料。监测麻醉诱导期和苏醒期血压、脉搏、呼吸情况。

在麻醉诱导期和苏醒期进行躁动评分[10]:0 分,患儿配合,没有哭闹;1 分,患儿能配合,有轻微哭闹;2 分,患儿不配合,安抚后能配合;3 分,患儿不能配合,需要制动;4 分,患儿完全不配合。术前麻醉诱导期由麻醉护士静脉穿刺时评估患儿的躁动程度。术后麻醉苏醒期间在麻醉医生拔管后评估患儿的躁动程度。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2.0 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 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前诱导期观察

2.1.1 两组患儿生命体征比较

进入诱导室后,干预组患儿脉搏加快10 例(20%);呼吸加快3 例(6%);血压升高5 例(10%)。对照组患儿脉搏加快25 例(50%);呼吸加快13 例(26%);血压升高20 例(40%)。干预组生理指标的改变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2.1.2 两组患儿开放静脉穿刺的躁动评分

干预组患儿术前静脉穿刺躁动评分:0 分10例、1 分13 例、2 分15 例、3 分11 例、4 分1 例;对照组:0 分3 例、1 分8 例、2 分18 例、3 分16 例、4 分5例。干预组患儿配合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2.2 术后苏醒期观察

2.2.1 两组患儿生命体征比较

进入术后苏醒,干预组患儿脉搏加快5 例(10%);呼吸加快3 例(6%);血压升高5 例(10%)。对照组患儿脉搏加快15 例(30%);呼吸加快10 例(20%);血压升高10 例(20%)。干预组患儿生命体征更为平稳(P<0.05)。

2.2.2 两组患儿在苏醒室的躁动评分

干预组:0 分10 例、1 分28 例、2 分7 例、3 分5例、4 分0 例;对照组:0 分4 例、1 分10 例、2 分24例、3 分11 例、4 分1 例。干预组躁动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2 例伤口少量出血,1 例咽喉痛;对照组5 例少量渗血,3 例声音嘶哑、咽喉痛。

3 讨论

本研究,干预组患儿在家长的陪伴下进行麻醉诱导,患儿生命体征更为平稳,可有效缓解患儿的焦虑情绪,患儿哭闹减少,口鼻分泌物减少,麻醉更安全,对提高麻醉护理质量有很好的效果[11]。术后苏醒过程中,家长的陪伴对减少术后并发症及患儿焦虑都有明显的效果。

3.1 引起患儿焦虑的主要原因

手术室是一个特殊的医疗环境,当患儿突然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并与父母分离,会产生强烈的恐惧感,即分离焦虑。特别是2.5 岁至学龄前儿童,心理发育还不成熟,分离焦虑会对患儿心理造成严重影响。另外,患儿无法同成人一样进行沟通交流,只能用哭闹冲突的方法拒绝手术。患儿进入手术室后,会表现出不配合和抗拒状态,如哭闹、反抗、挣扎、急于离开等。降低分离焦虑是手术室心理护理的关键[12]。患儿有家长陪伴不仅减少了焦虑,也能给孩子更多的安全感,哭闹减少,口鼻分泌物减少,麻醉更安全。患儿家长通过术前麻醉护士介绍,对手术室环境、医务人员的操作规范和麻醉诱导及苏醒过程有所了解,有利于减少焦虑,提高患儿的合作程度及家长的满意度[13]。

3.2 麻醉对患儿心理的影响及预后

患儿离开父母独自面对手术室这个陌生环境,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应激与心理变化,如焦虑、紧张、吵闹、哭泣,以至于不能配合麻醉医生和护士的工作。情绪的不稳定还会引起交感神经兴奋,造成心率、血压的升高以及波动。这可能影响术后伤口的愈合,甚至导致术后伤口出血,影响预后[14]。有父母陪伴可降低患儿的心理应激反应,使患儿的麻醉诱导及麻醉苏醒过程更加安全[15-16]。

3.3 疫情背景下家长陪伴对麻醉诱导和苏醒期的作用

新冠疫情防控期间,督促患儿家长采取严谨的个人防护措施,不仅有利于保证其自身的健康,更有助于疫情的控制。医护人员也应对新冠疫情防控的认识不断增强,不断提高自身防护意识[17]。本研究在围麻醉期常规护理工作基础上,于特殊时期结合新冠院感防控管理规定,开展由家长陪同患儿度过麻醉诱导期及苏醒期的护理,减轻围麻醉期上睑下垂患儿的应激反应,减少不必要的意外发生,从而提高患儿围麻醉期的护理安全。我们认为,探索并开展更加适合特殊时期的麻醉护理服务,可在护患关系中促进理解与尊重,从而更加人性化、细化、优化地落实以患儿为中心的麻醉护理模式。

综上所述,开展家长陪同患儿度过麻醉诱导期及苏醒期的护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值得临床开展的护理新模式。

猜你喜欢

苏醒诱导陪伴
隧道智能逃生诱导系统
姜黄素抑制骨肉瘤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并诱导凋亡的作用研究
陪伴
植物人也能苏醒
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及诱导公式
Ang Ⅱ诱导大鼠成肌细胞萎缩模型的构建
“疫”路陪伴 架起“侨”梁,心“联”你我
陪伴
绿野仙踪
会搬家的苏醒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