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静脉畸形动物模型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2022-12-27戴梦婷崔杰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2年4期
关键词:动物模型动静脉畸形

戴梦婷 崔杰

【提要】 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AVM)是一类较少见且高风险的血管畸形。尽管目前血管内治疗、手术治疗及联合治疗已应用于该疾病的治疗,但风险较高,且效果不一。近几十年来,已有多种实验模型被用于AVM 发病机制、血流动力学变化、组织学等的研究,以期加深对该疾病的认识,从而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手段。但目前仍缺乏能完美模拟人体各种动静脉畸形的动物模型。本文对近年来AVM 相关动物模型的研究及其应用的优缺点进行综述。

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AVM)是一种高流量的先天性脉管畸形,因动、静脉之间缺乏正常的毛细血管床而直接沟通,形成众多微小的动静脉瘘,从而造成迂曲、扩张的病灶[1]。AVM 发病率不高,颅内AVM 的发生率约为1/10 000,而颅外AVM 是颅内的1/20。颅外病灶多表现为局部的皮肤红斑,皮温高,可触及搏动及震颤,病情进展可出现顽固性溃疡及感染、反复出血,严重者因长期血流动力学异常致心力衰竭[2]。颅内AVM 则表现为自发性出血、顽固性头疼及癫痫等[3]。

AVM 的治疗复杂且极具挑战性。优化治疗、提高疗效的关键在于了解动静脉畸形的发病机制及发展过程,目前缺乏理想的实验模型用于研究,因此建立合适的实验模型十分重要。动物模型按产生的原因分类为自发性实验动物模型、诱发性实验动物模型。自发性实验动物模型又分为突变系的遗传性疾病动物模型、免疫缺陷动物疾病模型、遗传性疾病模型和自发肿瘤疾病动物模型。诱发性实验动物模型又分为物理诱发方法、化学诱发方法和生物诱发方法。近30 年来,人们建立了各种各样的AVM 动物模型,大多是诱发性实验动物模型,都是通过手术或穿刺等诱导方式产生的,各有其优缺点。近来又产生了AVM 的数字模型用于治疗的研究,却不适用于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研究。总体来讲,自发性实验动物模型的研究偏少。本文就现有的AVM 动物模型进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研究AVM 的动物模型提供思路。

1 动静脉畸形动物模型的发展回顾

最早的AVM 动物模型在1978 年就已有报道[1],该模型基本能达到AVM 的生理特性,但在研究血流动力学、组织学改变等方面存在局限性。此后建模方式不断改进,直至1999年Bourdeau 等[4]开始对AVM 的基因模型进行了尝试性研究并获得成功,以后更多的基因模型被报道,但没有一个模型能够完整还原AVM 的不同发病机制。

2 动静脉畸形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2.1 血流动力学研究模型

用物理方法复制人AVM 血流动力学变化是研究AVM病理生理和完善血管内技术的必要条件。大多数模型包含了动静脉分流和(或)畸形血管团。这类动物模型较成熟,多用于新的治疗方法的开发和研究。

2.1.1 猪模型

猪颈部血管较粗大,在进行血管吻合时较容易操作,且有一个微血管网(猪颅底奇网),血管造影表现类似于人AVM病灶中的畸形血管团,可用于模拟病灶。

1994 年,Chaloupka 等[5]从猪眼眶前下方,经角膜内球后入路,在海绵窦造影的协助下穿刺入海绵窦,在颅底微血管网和海绵窦之间建立一个持续的动静脉分流。该模型在操作时容易引起眶内损伤并损害微血管网,且由于明显的炎症反应和成纤维细胞反应,该瘘口常在5~7 d 内自行闭合。但该模型对于改进血管内技术和试验新的栓塞剂具有较好的作用。Massoud 等[6]通过微导管,使用弹簧圈先阻塞右侧的枕动脉、咽升动脉肌支,并用球囊栓塞右侧颈外动脉,然后将右侧的颈总动脉和颈外静脉行侧-侧吻合,结扎右侧颈总动脉的近心端及同侧颈外静脉的远心端,最终成功出现异常的血管团和动脉静脉之间的血管分流,模拟出了人AVM 现象。但该模型操作复杂,在行颈总动脉和颈外静脉侧-侧吻合时,血管吻合口之间因牵拉而变扁,容易引起吻合口栓塞。Klisch 等[7]将猪的左颈总动脉和颈外静脉端-端吻合,并在咽升动脉与枕动脉根部远端位置结扎左侧颈外动脉,增加了血流量,减少了自发性血栓形成。血管造影显示在椎动脉与左侧颈外静脉之间同时形成了AVM 及动静脉瘘(AVF)。Siekmann 等[8]穿刺颈总动脉并在咽升动脉起始处置入导管,在穿刺点近端结扎颈总动脉,导管的针芯打开后可作为引流静脉,对侧的咽升动脉作为供血动脉,颅底微血管网作为病灶。该模型操作简单,可用于监测血流动力学的变化。Papagiannaki 等[9-10]通过闭塞左颈总动脉(CCA)和颈外动脉建立了具有脑AVM 组织学特征的血管生成模型,并用该模型进行了抗血管生成药物贝伐珠单抗的研究。Touma 等[11]通过猪颈总动脉与颈外静脉侧-端造瘘的方式构建模型,并用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AVM 的研究。猪微血管网还可直接模拟病灶,用于新型栓塞材料的研究[12-14]。此外,Jones[15]还利用猪颅底血管网实验来观察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消融AVM 的效果。然而,利用猪颅底血管网来构建的模型均位于硬脑膜外,无法模拟出脑实质继发性出血的临床症状。

2.1.2 鼠模型

鼠模型可用于颅内AVM 的研究。经典的有Morgan 的模型[16],通过结扎大鼠右侧颈总动脉和颈外静脉的近心端,将两者的远心端行端-端吻合,同时结扎颈外动脉,阻止颅外动脉向颅内供血。瘘口通畅时,周围脑组织处于低灌注状态,瘘口闭塞时,脑组织充血水肿。对该模型检测发现,吻合侧脑血流量减少25%~50%,慢性低灌注状态下可见病灶处的毛细血管密度增加,有些细小的毛细血管缺乏正常的星形细胞足突,提示血脑屏障被破坏。1991 年,Bederson 等[17]将大鼠右侧颈总动脉近心端与颈外静脉远心端吻合,残端结扎,右侧颈总动脉的血液经吻合口流入同侧颈外静脉,然后经颈外静脉反流入横窦,最后经对侧颈外静脉回流。1 周后行病理检查发现大鼠脑组织严重水肿,有多处静脉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此模型模拟了人AVF 中脑血管盗血和静脉高压特征,并强调这两个因素在AVF 病理生理中的作用[18]。2004 年,Yassari等[19]在锁骨下静脉汇合处结扎左侧颈外静脉(EJV),并与颈总动脉行端侧吻合,血管造影和血液动力学检查表现出与人类AVM 相似的特征。

大鼠模型的病灶存在动脉化静脉,更接近人AVM 的特征,更多地被用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研究中。高剂量辐射束聚焦于AVM 引起局部DNA 损伤,可引发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增殖,并最终形成血栓。曾有研究报道,可溶性组织因子(Soluble tissue factor,sTF)和低剂量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在大鼠AVM 模型中选择性地诱导辐照瘘管血管中血栓形成,而辐射区域外的正常血管对LPS 和sTF 有抵抗作用,这可能与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剂、血栓调节蛋白、sTF的螯合作用有关[20]。为了进一步验证放射治疗是否可以诱导分子改变,作为血管靶向,使用Yassari 模型,发现放射线可诱导内皮黏附分子如E-选择素的表达,成功地在放射治疗后的动物模型中诱导血栓形成[21]。

2.1.3 其他的动物模型

除上述模型外,还有利用羊、兔等动物的颈动脉-颈静脉吻合建立动物模型。此外,有研究选择犬作为实验动物,切取一段颞浅动脉及一块该动脉的分支所供血的颞肌,用该段颞浅动脉在大脑中动脉的分支和背侧矢状窦之间形成旁路,产生动静脉分流[1]。

2.2 血管发育生物学模型和AVM 自发性动物模型

目前认为,血管生成和动静脉分化异常与AVM 的发生发展息息相关。许多细胞因子及基因被证实在AVM 的形成、生长及破裂出血中有重要作用。

2.2.1 血管生成相关细胞因子

研究发现,很多细胞因子参与了血管生成过程,包括VEGF 家族和Ang 家族等。对AVM 病灶的组织病理研究发现,VEGF、Ang-2 及配体Tie-1 和Tie-2 均高表达[22]。Vates等[23]将VEGF 或Ang-2 注入鹌鹑胚胎正在发育的视顶盖脑室,或联合注射VEGF 和Ang-2,以研究这两种生长因子的累积效应。发现VEGF 和Ang-2 水平的升高均可导致大脑中血管发育异常,出现扩大和变形,甚至出现眶后和脑室内出血、畸形等,这与AVM 在某种程度上的改变相似。在该模型上应用VEGF 的贝伐珠单抗可减少异常血管的数量。

2.2.2 Notch 信号通路相关模型

Murphy 等[24]应用四环素调控系统诱导小鼠胚胎,血管内皮细胞持续激活Notch-4 受体,可获得类似AVM 的改变,包括动静脉分流及血管的扩张,25%的突变表现出神经功能障碍(包括共济失调及癫痫发作)。此外,通过调低Notch-4 受体的表达可减少异常增粗的血管,逆转相关神经系统疾病的表现。Yao 等[25]建立了MGP 基因缺失小鼠模型,MGP 基因缺失通过激活Alk1 引起小鼠脑AVM。这种激活增强了Notch的活性,并通过诱导Notch 配体Jagged 1 和2 来破坏内皮细胞的分化。进一步的研究证实,减少Jagged 1、2 的表达可阻止分化的中断和AVM 的形成。Notch 信号通路与AVM 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联系,利用该信号通路建立合适的动物模型,为研究AVM 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提供了新思路[26]。

2.2.3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ereditary hemorrhagic telangiectasia,HHT)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主要临床症状包括鼻出血、皮肤和黏膜的毛细血管扩张以及肺、肝和脑等主要器官的动静脉畸形[27]。HHT 中相关突变基因均累及转化生长因子β 信号通路,包括与HHT1 相关的ENG 基因突变,HHT2 相关的ACVRL1 基因突变[28]。最初建立的ENG-/-小鼠模型存在心血管缺陷,且在胚胎中期死亡。ENG-/-胚胎的卵黄囊包含大而易碎的血管,原始心脏垫(即心脏瓣膜的原基)有缺陷,并导致大血管成熟延迟,周围的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较少,ACVRL1-/-小鼠也有类似表现[4]。随后的研究中杂合Eng+/-和Alk1+/k小鼠出现HHT 样血管病变,如鼻出血、毛细血管扩张等,但颅内的自发病变并不明显。在杂合Eng+/g或Alk1+/k1成年小鼠的大脑中施加VEGF 的刺激,可诱导脑微血管发育不良,获得更显著的AVM 模型[29]。这些研究表明,在杂合模型中,血管生成刺激对于血管发育不良的发展是必需的。

为了建立一个更能反映出生后HHT 表型的模型,利用Cre/LoxP 重组系统的条件敲除技术,在计划的时间或预期的细胞中删除目标基因来构建基因敲除模型[30]。用SM22MERGE 转基因小鼠将Eng 在小鼠胚胎发育阶段敲除,加上VEGF 的刺激,在小鼠中枢神经系统出现了类似人类的AVM 病变,包括动静脉分流和自发性出血[31]。Walker 等[32]通过向Alk12LoxP/2LoxP和Eng2LoxP/2LoxP的基底节注射表达Cre 和VEGF 的载体,成功地在成年小鼠大脑中产生了类似人AVM的病变。此外,徐宏治等[33]则利用CRISPR/Cas9 基因编辑技术,条件性敲除ACVRL1 基因诱导脑动静脉畸形的生成,进一步的脑组织标本病理分析验证了敲除ACVRL1 基因来建立中枢神经系统动静脉畸形动物模型的可行性。

较小比例的HHT 患者中有SMAD4 转录因子突变。内皮细胞(EC)特异性SMAD4 敲除小鼠模型(称为SMAD4-iECKO)中,SMAD4 的诱导缺失会导致各种血管异常,包括AVM 的形成。该模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表达水平降低。该研究为HHT 领域提供了一个新的模型,并提供了TGFβ 和VEGF 通路可能在AVM 发病机制中相互关联的证据[34]。后续研究发现,SMAD4 的缺失导致ECs 中血管生成素2(ANGPT2)的转录增加,导致AVM 的形成,血管管径增加,以及EC 形态改变。阻断ANGPT2 的功能可缓解这些血管表型,进一步研究表明ANGPT2 是TGFP 在AVM 形成中的重要下游介质。因此,针对ANGPT2 功能的替代治疗方法可能对减轻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状(如AVMs)有治疗价值[35]。

2.3 散发性AVM 相关基因模型

Bameri 等[36]总结脑动静脉畸形存在着KRAS/BRAF 突变。模型研究显示,RAS/RAF 通路抑制剂可以对中枢神经系统动静脉畸形进行靶向治疗。在此基础上,Park 等[37]用致瘤性KRAS 选择性地过度激活内皮细胞,诱导小鼠形成脑动静脉畸形。Al-Olabi 等[38]在颅外散发型高流量脉管畸形中分别检测到了KRASQ61H,G12V、BRAFV600E和MAP2K1 的镶嵌突变。基于该 发现,Al-Olabi 等将BRAFV600E、MAP2K1 分别注 射 到 斑 马鱼单细胞胚胎中,诱导形成了斑马鱼动静脉畸形模型,表现出血管形成紊乱、血流障碍等病理改变;且用BRAF 抑制剂处理该模型,可发现血流障碍得到了改善。建立基于上述相关基因的AVM 动物模型将极大提升对AVM 发生发展机制的准确认识,也为靶向治疗的研发提供新思路。

2.4 抗体模型

BMP9 和BMP10 是BMPR2/TGF-β 通路的内皮细胞特异性配体,可以阻断整个信号通路。在哺乳期雌性小鼠腹腔注射抗BMP9/10 抗体,经乳腺传递给幼鼠,可在幼鼠血液循环中检测到该抗体,并在视网膜中诱导AVM 样病理改变[39]。该模型已被用于验证他克莫司、雷帕霉素和尼替达尼对不同解剖部位AVMs 的治疗作用[40]。

3 存在问题与展望

机械性的诱发性实验动物模型存在缺陷,如大鼠脑部的脑血管太小,外科操作难度大,且很难获得详细的血管造影数据;猪脑血管系统中的微血管网可用于血管造影研究,但其缺乏动脉化静脉,不适用于动静脉畸形的生物学研究。遗传基因动物模型的AVM 是自发形成的,更接近于人AVM 的自然病程,故更适用于发病机制及药理学等方面的研究。但病变在大小和位置上缺乏均匀性和可重复性,且操作过程复杂、扩展性强、耗时长。

AVM 的建模方式多种多样,但至今仍然缺乏完整的由病因而制作的理想模型,以用于AVM 发生发展机制、血流动力学、治疗方式等的研究,且目前已有的动物模型大部分是用于颅内动静脉畸形的研究,颅外动静脉畸形的动物模型极其少见。因此,相关研究应聚焦于进一步完善已有的模型,并开发新的自发性动物模型用于研究。

猜你喜欢

动物模型动静脉畸形
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物理评估与实施建议
平山病合并Chiari畸形1例报道
中药泡手结合按摩用于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后护理中的效果与并发症分析
实时动态四维超声产前诊断胎儿畸形的临床意义
远红外线治疗仪联合预见性护理对动静脉内瘘血液透析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动静脉联合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类风湿关节炎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膝关节滑膜炎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实验性高脂血症动物模型比较分析
玩具产品供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