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善用“补白”艺术,引领高中语文阅读思维走向深入

2022-12-26江苏省包场高级中学

作文成功之路(高考冲刺) 2022年1期
关键词:补白艺术性现象

江苏省包场高级中学 顾 静

古今中外,凡是历经淘洗并长期留传下来的文学作品,其作者出于种种主客观因素,都会程度不同、或隐或现地使其作品有“遗、漏、缺、省”现象,让读者在“求全与求美”心态的作用下,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寻遗、堵漏、补缺、拾省”等思维活动,以更好地解读文本并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这种“以退为进、彰隐显晦、无中生有”的阅读思维,把“智慧、情感、艺术”有机地融为一体,确是丰富思维、深化思维、完善思维的有效手段和重要形式。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丰富多元的“空白之处”,引领学生“相机补白”,使阅读思维走向深入。就高中语文教学来说,如何在艺术补白中引领学生的阅读思维走向深入呢?

一、简要解析“补白”艺术阅读的内涵、价值和意义

所谓“补白”,顾名思义,就是“填补空白”。简单地说,即是针对文艺作品中出现的“省、漏、遗、缺”等“留白现象”,根据实际情况需要,进行艺术性地“润色或填充”。而“留白”现象,最早来源于中国绘画艺术作品,使绘画创作中独有的一种艺术手法,其根本目的就在于追求“不着一墨,而彰显意境”的艺术性活动效果。

在后来的实际应用中,“留白”被广泛用于书法、陶瓷、话剧、皮影和文学等多种领域,能够发挥“虚实相间、形神兼具”的正引领作用。大致说来,留白主要分为“艺术留白、哲学留白、词语留白、应用留白”四种类型。这是一种超凡脱俗的艺术理念,可以激发人在思维与情感上“补白”。

在文艺作品的具体创作中,“留白与补白”艺术的价值和意义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概括地讲,主要集中体现在下述“三个更加有利于”。

一是更加有利于使文本形式清晰。学界普遍认为,文艺作品的产生和存在意义即在于为读者提供一个让其参阅的“结构图或导向图”,而作品留下的“空白现象”或“空白之处”,就是要让读者(学生)或者导读者(教师)能够根植于文本,通过与之相应的思维活动,让模糊其中的“一抹白”随之呼之而出,使内容和情感更加具体化和清晰化。

二是更加有利于使文本意蕴深远化。对于文本形式来说,它并不只是跃然纸上的词句语篇等现象,同时还是激荡社会和时代的一种“回音壁”,更是作者成长过程中的“某一段情感或心灵独白”。由于主客观存在的种种因素,有些独白是有形有声的,而有些则深藏不露。鉴于此,我们应当而且必须在教与学的实际过程中,努力采取“同振共鸣”的途径和形式,加以学习与理解、内化与迁移,让深藏其中的意蕴更完整、完美地展现出来。

三是更加有利于让语文阅读教学的价值显现。在一般情况下,补白教学对于文本背景来说起着良好的“铺垫理解”作用,对于重点语段来说有良好的“启发思维”作用,对于信息隐晦来说有良好的“情感渗透”作用,对于标点运用来说有良好的“优化表达”作用。所有这些、诸如此类,大都是阅读教学的基本价值所在。如果离开了“相机补白”这一艺术性活动,这种价值就难以得到体现,至少会因此而“大打折扣”。

二、对高中语文“补白”阅读教学模式的策略性构建

“相机补白”是一种阅读教学的艺术化体现。其本质并非传授知识和培养技能本领,而是对学生进行学习思维或情感体验的“激励与唤醒、深化与引领”。这是一项有助于教学相长的艺术性实践课题。那么,如何才能使“补白阅读”更加精彩呢?

1.善于从“背景未知”处进行艺术性补白,即通过铺垫,与引领学生不断走向活化思维的深度阅读状态

众所周知,“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这句话着重阐释了两种现象:一是在于强调文章如实反映社会时事,是一种“应时事而生”的真实性现象;二是在于表明文章还有一种“裨补时阙”的作用,它所反映的也并非都是时事。这是对文艺作品在“基本属性”上的高度性概括,深刻地启示后来人——根据实际需要,采用“知人论世”的文本解读方法,并以此为突破口和抓手,才能更好地“接触并深入”文本内容和作者内心。

比如千古名篇《赤壁赋》,这是苏东坡在游览赤壁这一历史古迹时写的“应景之作”吗?探究作者的主要生平和作品创作背景,不难发现,答案是“否定”的。作为著名的大文豪,苏东坡生性放达,为人率真,然而仕途命运却坎坷不平。值得强调的是,作者尽管历经了官场上的几多磨难,却自始至终并不萎靡沉沦。在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一段时间内,他只能“寄情于自然山水”,抒发内心的无限感慨。这一赋文即是作者为表达现实情况而不是反映社会时事,通过“吊古伤今”的手法表达自我的千古慨叹。由此可见,在阅读教学中,要善于通过“补白”艺术获取“背景未知”,以便更好地接近“文本真意”。

2.善于通过“句式语段”进行艺术性补白,在努力启发思维的同时,引领学生不断走向活化思维的深度阅读状态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就是几个例子。”在语文教学中,教材内容具有不可替代的“例子”特质,是链接教与学关系、引领教与学活动的重要媒介,是开展阅读教学、深化学习思维的优质资源。“凡是编入教材中的资源都是经典或精髓。”这些优秀文学作品中有许多重要的句式和语段,确是我们应予高度重视并深入解析的着力点。

比如经典散文《荷塘月色》,其开篇就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看似普通简单而又不经意的一句话,细细分析,或者从后文反观,确实传递出朱自清先生创作此文时的复杂心情。比如,它不仅与如影而随的“淡淡的忧愁”是一种“亦步亦趋”现象,同时还与作者在文中多次强调的“淡淡的喜悦”是密切联系的。从整体内容和文本结构来看,这不仅为整篇文章奠定了情感基调,充分发挥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前奏性作用,更为即将开始的文本解析提供了“既入手,又入心”的“牛鼻子”抓手。那么,究竟是什么事情让作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呢?这自然就是在“补白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一大重要问题,虽然作者在文本中没有透露一点点,却是我们在“顺藤摸瓜”阅读教学中的“读者须知”!而刚刚开始的此时此刻,正是引领并深化阅读思维的“发力点”。

3.善于从“信息隐晦”处进行艺术性补白,在努力促进情感渗透的同时,激励与引领学生不断走向活化思维的深度阅读状态

正如上文所说,许多文艺作品中之所以留下了或隐或现的“空白”现象,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然而在许多时候,这些“言浅意深”或“言尽意未”的“信息隐晦”现象,哪怕是一些“细枝末节”的秘密性问题,对于深入解析作品内涵和作者情感来说,往往也是不容忽视的实质性所在。换句话说,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隐晦”现象,引导学生在“相机补白”中认真挖掘、细细体会,这对于解读文本内涵,触摸作者情感来说,能够充分发挥“裨益和促进”的正强化作用。

比如白居易笔下的《琵琶行》,这是一篇非常成功且屈指可数的“音乐诗文”。其“信息隐晦”现象有很多,集中地体现在——身为官场中人的白居易,怎么会把一个江湖女艺人引为楚楚可怜的“红颜知己”呢?他为什么会在诗中慨然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怆之叹呢?琵琶女的“音色与音准”果真如此精准神奇、惟妙惟肖吗?还是作者的“情人眼里出西施”使然呢?我们一方面可通过历史求证,另外还可通过“相机补白”的阅读,真正实现“化隐晦为明了”的自我完善目标。如此,就会理解作品的内涵,走入作者的内心世界。

4.善于从“重要标点”处进行艺术性补白,在努力加强优化表达的同时,激励与引领学生不断走向活化思维的深度阅读状态

与语句文篇等内容相比较而言,“标点符号”虽小而简单,但无论从哪个角度或层面上讲,它确是文本不可替代的重要有机组成,往往在“链接、隔断”等许多方面,能够发挥“虽小却大”的作用。尤其是那些省略号、破折号、问好和感叹号等,或左右语句的气势,或左右想象的思维,或左右文章的情感,或左右表达的效果。

以鲁迅笔下的《记念刘和珍君》为例,比如“——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把这一“破折号”放在句首,深深表达了作者对“故人”的无限追念之情;再把它与“但是、只能”联系起来,又在于表达对反动派残暴手段的“无奈”之意——只有拿起手中之笔开启“以文抗争”的举动了。再如“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中的“感叹号”,不仅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的无比愤慨,同时还表达了渴盼改造的强烈愿望。还有“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中的“省略号”,表达了作者对杀人者强盗行径的强烈谴责。所有这些、诸如此类,用“标点补白”来优化表达,其效果可见一斑。

5.善于从“教学评价”处进行艺术性补白,在努力深化因材施教的同时,激励与引领学生不断走向活化思维的深度阅读状态

除了上文所说之外,还有一种容易被忽略的艺术方式——“教学评价时的补白”,它相对上述几种则比较特殊一些。理论和实践同时表明,如果能够科学、合理而又巧妙地运用,有利于发挥“以退为进、以弱见强、无声胜有”的激励性作用。

比如,在对语文阅读进行评价的环节,教师可让成绩较好、学习能力较强和善于表达的优秀生,先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这对其他同学来说,能够起到一定的激励和启发作用;在此基础上,让那些潜能生或者学困生进行实质性评价。

再如,在对合作探究进行评价时,教师要引领学生把“个体评价”与“团体评价”有机结合起来,较好地发挥“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教学评价功能。还有,根据阅读情况和学生发展等实际需要,对后进生适当地降低评价标准,或者在评价节奏、时间上适量地宽松一些。

学生群体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所以说,诸如此类的“补白评价”不仅十分重要,而且非常必要。这也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人文教育关怀”!笔者认为,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及其学习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就是为了更好地“反馈”教与学的情况,通过挑战和优化,进一步激励与引领后续性教学活动。所以说,教学评价的主要作用不仅仅是“编筐收口”,另一方面,还在于更好地“开启未来”。如此看来,我们还能忽视或淡化教学评价吗?“评价补白”不是很重要吗?

6.善于从“作业设计”处进行艺术性补白,在努力深化因材施教的同时,激励与引领学生不断走向活化思维的深度阅读状态

之所以强调“作业”现象,是因为它是课堂教与学活动的自然延伸环节,是对教学情况进行即时反馈的一种最重要形式。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设计和布置作业的“权利”都紧紧掌握在教师手中,学生只有“被动(甚或屈从)”地去执行、去完成,或“被评价”,“密集化”教学加上“题海型”作业,往往让学生苦不堪言。在当前“双减”政策大背景下,我们为什么不把这些权利适当地“下放或者返还”给学生呢?

比如,在阅读教学任务完成或单元主题教学结束后,教师可让学生设计一份课时作业或单元练习题,自主与来自老师布置的“必做题”相结合。不仅如此,在作业评价活动期间,把上文所说的“自主性评价”与老师的评价结合起来。其实际效果自然是不言而喻的。这难道不是融合与创新下的“艺术性补白”吗?这样既可从根本上激活作业现象的内在驱动系统,又能让“双减”政策真正地落有声。

三、基本结论

文本留白是一种实质性需要,相机补白更是智慧与艺术的综合体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本着“鱼渔教学”的指导思想和施教原则,提高学生捕捉“空白现象”和善于进行“相机补白”的能力,帮助他们深入有效地阅读与学习、理解与体悟,在潜移默化中激发阅读思维浪花,培养阅读想象能力,不断放大令人期待的“善思乐读”效应。

猜你喜欢

补白艺术性现象
论三维动画特效数字模拟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多元“补白”,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立足文本,让思绪在空白处飞扬
关于增强小学阅读课堂教学效益的若干思考
浅析老龄化背景下公园小品设计
紧扣空白点,深入理解文本
Understanding each other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