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农村学校家校共育策略的实践探究

2022-12-22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太平店镇中心小学赵维岳

学苑教育 2022年32期
关键词:小学教师共育家校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太平店镇中心小学 赵维岳

由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我国绝大多数农村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当地小学生普遍不具备十分良好的综合素质。要想进一步扭转这一不利局面,农村小学教师除了要持续强化自身的业务能力外,还要对家校共育资源的开发投入更大的力度。此外,家校共育在我国农村小学教育建设中其实并不是一件“稀罕事”,但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农村小学教师对于“家校共育”的认识大多局限在“智育”方面,且更多地将家长作为自己智育工作的“助手”而非“合作伙伴”来看待,这就难免会造成家校共育工作能量的流失。因此,农村小学教师必须要对家校共育抱以更加全面、深刻、务实的态度,从多个角度出发思考、设计、执行系统性的策略,以期能够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

一、依托家校共育,提升学生的课程文化素养

课程文化教学是小学教学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很多学生和家长最为看重的一大板块。农村地区的小学生所能享受到的智育资源相对有限,在学习意识、能力和习惯养成方面都存在明显的短板,更需要教师依托于家校共育为他们提供课程文化素养提高的强劲助力。

1.在教学中融合家庭生活元素。

农村地区的小学生虽然没有太多机会接触到外面的大千世界,但是却在家庭生活的参与程度上有着明显的优势,而这也恰恰是他们社会认知的一大来源。基于这一基本认识,农村小学教师可以通过家访等形式积极和学生家长接触、沟通,在这个过程中了解学生们的家庭生活环境和日常活动,并在教学当中根据课程内容、要求和学生的学习进度融入一些家庭生活元素。通过这种办法,学生在学习当中会有更多的亲切感,能有效抵消学习本身的疲惫和压力;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降低获取知识成果的难度。

例如在语文课堂上,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商量”这一主题的人际交流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想一想自己在家中和家人所经历的关于“商量”的事情,如:父亲打算带自己去田里收麦子,但自己还有很多作业要写,应该怎样和父亲说;母亲想让自己转学去镇上的学校,但是自己舍不得现在学校里的小伙伴,又该如何说服母亲等等。在这之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以角色扮演的形式根据上述场景将对话还原出来,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学会如何与人“商量”。

2.在教学中完善学情搜集工作。

小学生正值身心快速发育的年龄段,且由于诸多先天因素和后天条件的综合影响,每个小学生在各个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差异,且必然会表现在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成绩上——这一点在社会环境更加复杂的农村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农村小学教师应当通过家校合作的方式,从家庭角度和方面去了解更多关于学生的真实情况,并将这些内容吸收进学生的学情综合信息内,从而对学生形成更加完整的了解,以便采取更具针对性的教学策略。这一策略的施行有助于学生获得最适合自己的教学引导,避免因教学强度过高、近期期望过大而给学生带来沉重的学习压力和心理负担。

比如,教师可以定期通过实地家访、线上交流或约谈的方式和家长进行深入交流,了解学生在家中的日常活动,从中获知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询问学生常常和哪些同学来往,掌握学生的人际关系和社交能力;倾听家长对孩子的看法和期望,分析出学生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和家长的育儿理念、水平等等。而后,教师便可以根据这些来进一步勾勒出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习惯、兴趣爱好和心理情绪,以作为后续教学调整、优化的准确参考。

3.在教学中布置亲子活动作业。

小学生——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小学生都有着活泼、好动、爱玩的天性,他们天生就对富有趣味性和参与感的活动怀有浓厚的兴趣,且常常在参加这些活动时表现得乐此不疲;与此同时,由于农村人口中外出务工的人员比重较大,很多当地小学生都更加希望和自己的父母有更多相处的机会。农村小学教师要积极利用这些,根据课程内容和教学需要,在设计课后作业时多布置一些亲子活动,鼓励学生和家长一起通过实践活动来完成对知识、技能内容的应用,既让学生能够体会与父母相处的幸福,又让学生在“边玩边学”的状态下自然而然地消化学习成果,还可以有效增进学生和家长的感情。

例如对于数学课来说,当完成了有关“概率”这一部分的讲解后,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们回到家里,利用和父母给玉米脱粒的机会,在休息时和父母玩一场“猜玉米”的游戏:把三只不透明的杯子扣在地上,在其中一个里面放一粒玉米粒,快速调换三只杯子,猜一猜哪只杯子下有玉米,并在一定的次数之后计算一下猜中的概率是否接近于“1/3”的理论值。

二、依托家校共育,提升学生的道德心理素养

相较于课程文化素养来说,学生的道德心理素养常常更加重要。农村地区有很多留守家庭、弱势家庭和单亲、重组家庭,当地的小学生更有可能出现心理和道德层面的问题。因此,农村小学教师要进一步利用家校共育模式强化对学生道德心理素质的培养力度,为其他方面教学工作的开展铸造可靠的执行基础。

1.建立良好的师生和亲子关系。

道德心理问题的产生基本上都是交流不到位的结果,而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自然也要以有效的沟通为主要路径,这就需要家长和教师建立起与学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在以前的一段时间里,很多农村小学教师和学生家长在处理学生道德心理问题时的手段比较粗放,常常停留在“命令”式要求的层面,甚至还会动用体罚等错误方式。这些行为不仅不能让学生在真正理解的基础上发生行为和心理上的转变,而且还会导致师生、亲子之间关系的进一步恶化,让学生的道德心理问题变得更加严重。因此,农村小学教师和学生家长首先要建立起稳定的交流平台,就学生的道德认知、心理状态展开深入的沟通,互相分享有关的信息素材和知识、方法认知;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和家长要互相提醒、勉励对方,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保持一个和善、耐心的状态,以平等的关系来和孩子对话,认真倾听孩子的所思所想,并以建议式的口吻提出自己的主张。

比如,教师可以在家校交流群中经常分享一些关于农村地区小学生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理论资料或案例分析,也可以将学生近期所面临的学习压力和校园事务及时透露给家长。在主持或参与班会时,教师要更多地以询问和建议的方式来和学生一起讨论、分析具体的事务,征求并认真倾听学生的建议和想法;同时还要鼓励家长在居家生活中多重视孩子的建议,针对孩子的特长和爱好给予他们表现自己能力的机会等等。

2.引入具有警戒效果的真实案例。

同样是由于家庭教育缺位情况的较多存在,不少农村小学生对于自己的行为都缺少有效的自律意识,同时对自身行为可能导致的后果没有一个明确的认知。尽管已经有不少农村小学教师和家长认识到了通过警戒案例来告诫学生注意自我调控之方法的价值,然而这项工作的开展却长期停留在口头形式中,并没有给学生带来具有足够警戒效果的主观影响。因此,农村小学教师要和家长合作,首先就个体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道德问题焦点和认知习惯共同得出一个准确的定论,而后一起选择一些真实发生的、能够在最大限度上触动学生神经的案例作为教育素材,最后在注意保证学生情绪稳定和平等关系的前提下和学生举行一次“三方谈话”,利用这些案例来引导学生深刻意识到调节个人情绪、控制个人心态的重要性。

例如,有些学生有“恃强凌弱”的坏习惯,则教师可以利用家访的机会和学生、家长一起坐下来交流这个问题,并介绍下面这个真实的案例:2019年暑假期间,四川某农村小学生胡某某在下学路上突然被男子厉某刺伤,据警方调查,厉某是胡某某同桌的父亲,因为听说胡某某经常欺负自己的孩子,故而在当天趁着酒意想给胡某某一个“教训”。在讲述完毕后,教师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调出有关新闻报道给学生看,并对这一事件所反映出的“恃强凌弱”可能给多方带来的危害做深入分析。

3.开展丰富的家校联动实践活动。

健康的活动也是排解不良情绪、舒缓心理压力并形成健康道德意识的有效方法,十分值得家长和教师借鉴。在这种认识下,农村小学教师要充分利用当地孩子活泼、富有行为意识的特点,有意识地根据学生的爱好、能力以及具体的教育目标和内容,设计、组织一些富有道德塑造和心理健康引导作用的实践活动并邀请学生家长一同参加,让学生们能够在活动所带来的轻松、愉悦的氛围下自然而然地实现心理层面的正向改变,同时凭借亲子、师生互动所带来的欢乐气氛进一步陶冶学生的内心,让学生能够在表现自己、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取得可观的心理发育、优化成果。

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农村地区较好的自然景观条件,选择一个周六日的时间,组织学生并邀请部分家长代表一起去当地的山野、溪边或者树林踏青,欣赏优美的自然风光、领略大自然盎然的生机;还可在期间组织一些诸如“风筝大赛”等趣味性比赛活动,让大家以家庭为单位广泛参与其中;在活动的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全体师生和家长拍一张别样的“全家福”,记录下这个温馨、愉快的日子,并使之成为学生日后获取美好回忆的宝贵纪念等等。

三、依托家校共育,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

与课程文化、道德心理方面的素养相比较来看,农村地区的小学生在劳动素养的养成和发展方面反而是具有更多优势条件的。农村小学教师要牢牢把握并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条件,积极发动家长并鼓励家长和学生利用丰富的劳育资源,引导学生掌握更多的劳动技能、了解更多的劳动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借助劳育平台强化他们的道德意识和社会情怀。

1.依靠家庭环境开展实践劳动教育。

农村人口普遍需要从事很多种类的农业劳动,同时也有更多机会去处理各种各样的家务,这些就可以成为当地教师和家长一起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劳动素养的载体。农村小学教师首先要建议家长不要对学生给予过分的“呵护”,而应主动要求学生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农业和家务劳动;其次还应要求学生在家中主动根据所学到的劳动方面的知识、技能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学习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又可让家长看到自己的进步与成长。

例如在科学课上,教师可以在讲解有关“植物的生长”这一部分的知识时,重点突出当地几种常见农作物的种植方法和培育知识,并鼓励学生们在回到家后利用和父母下田的机会,观察一下麦子、水稻、玉米等农作物植株的结构,同时还可将自己所学到的有关浇水、施肥等方面的知识和父母分享或向父母请教等等。

2.依靠网络资源开展联动劳动教育。

农村地区的家长大多没有很多的闲暇时间可以通过实地的方式与教师开展联动教育活动,同时当地的教师也常常囿于农村交通条件的限制而不能经常执行家访等任务。为弥补这一缺陷,农村小学教师可以利用手机和互联网平台,鼓励学生在家中通过网络资源搜集更多的劳动学习资源,并借助家长的帮助对这些资源中所体现的知识、技术进行有效的吸收和实践应用,以此作为劳动教育的有力补充。

比如在完成一篇以农业劳动为背景的语文课文讲解后,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回到家后通过教师上传的“微课”对这一课进行复习,同时就课文中所出现的劳动项目向自己的父母请教,还可“现学现卖”地将自己得到的知识、技能应用到真实的劳动生产当中,实现对劳动技术和课文主题情感的双元吸收。

结束语

教育是一项宏大的事业,它的有效推进离不开来自家长和教师、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与默契配合。农村小学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依托新时代教育改革所提出的“多元合作、多项发展”的核心理念,进一步加大对家校共育模式的构建和利用力度,围绕课程文化素养、道德心理素养和劳动素养培养三大主题,设计、执行、完善系统性的家校合作教育策略,引导农村学生实现个人综合素质的全方位成长,从而为他们日后的发展以及我国教育事业的整体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猜你喜欢

小学教师共育家校
教师作品
刘辉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提升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提升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几点思考
家校共育合力托起明天的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