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疫情常态化背景下苏北中小型外贸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2-12-22任晓军

商展经济 2022年22期
关键词:苏北外贸常态

任晓军

(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南通 226010)

苏北地区拥有分布较为广泛的港口资源与优越的人力资源资本,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近年来取得了明显的改善,与苏南、苏中地区之间逐步建立起较为发达的铁路运输线路,此外,与香港、台湾地区及日本、韩国等国家开通了直达航线(班),与欧盟各国、美国等经济发达国家与地区开通了多条海运线路和铁路运输线路,在物流配套服务与监管方面苏北地区各地方政府建设了一定数量、规模较大、功能较为齐备的综合保税区、保税仓等特殊的监管区域和监管场所,这些基础设施设、服务条件的建立与完善都极大地推动了苏北地区的外贸经济发展。但是,疫情常态化的经济环境打乱了部分中小型外贸企业的发展节奏,影响了一部分外贸行业企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其中部分中小型外贸企业面临运费增长、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资源缺乏、对外贸易环境恶化等不利因素,甚至面临着难以为继的风险,疫情常态化期间整个对外贸易形势异常严峻,部分海外客户开始流失,一些客户陆续取消订单甚至拒绝收货,这给苏北地区整个外贸行业带来巨大冲击,特别是给中小型外贸行业进一步发展设置了明显障碍。

同时,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的努力,为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对外贸易经济的良好运转创造了各种条件,部分苏北地区外贸行业企业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许多中小型外贸企业迅速改变经营策略,采取多元化的应对战略,开发多元化市场及多元化的产品,不断提高苏北地区中小型外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取得了一定的外贸经济效益。鉴于以上情况,有必要在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对苏北地区外贸经济面临的挑战进一步分析,对中小型外贸行业面临的困难与存在的问题进一步研究,并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提出符合苏北地区经济环境特点的解决对策,帮助苏北地区对外贸易中小型企业及时消除对外贸易发展障碍、提高风险应对能力,从而为未来一段时间内疫情常态化背景下苏北地区中小型外贸企业的稳定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1 苏北对外贸易行业发展现状

苏北地区对外贸易在疫情常态化初期受到了较为严重的影响,但后期依托较好的产业经济弹性和足够的政策空间恢复速度较快,疫情常态化的不利条件从长远及整体的角度来看并未严重动摇苏北外贸经济长期、高质量稳定增长的基础,地区性传统优势商品如轻工机电类产品进出口数量依旧保持一定程度的增长,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基于良好的苏北产业发展的宏观环境。近年来,苏北外贸行业年进出口金额接近千亿,年平均增加达到三成,增幅位居江苏省前列;出口产品中主要以轻工机电类产品为主,全年轻工机电类产品占出口总值的一半左右,纺织服装类等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总额更是位居全省前列,包括口罩在内的纺织品贡献了十多亿元的进出口额,并且电子信息商品等高新技术产品开始成为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增长幅度较为明显。从上述相关贸易数据可以看出,苏北地区对外贸易行业虽然面临较为困难的宏观经济环境,但通过各方努力及良好的产业基础和贸易服务条件,苏北地区外贸行业始终能够保持充分的经济活力和经济弹性,这为稳定疫情常态化背景下苏北地区的对外贸易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针对疫情常态化对外贸易经济发展迟滞的情况,国内各个地方政府及主管部门都采取了积极主动的激励性管理措施,以防止进出口贸易的发展趋势回落。苏北地区对外贸易主管部门积极应对不利条件,调整了对外贸易管理措施。一方面,为帮助中小型对外贸易经营企业快速恢复正常的贸易业务,提供了专项资助资金来推动中小型对外贸易企业的产品升级;另一方面给予了足够的政策支持和服务条件,帮助中小型对外贸易企业拓展市场渠道、开发国外潜在客户,积极推动无纸化业务处理程序、完善出口退税服务,并且积极开通筹措资金的通道、加大信用贷款帮扶力度,给予宽松的税费优惠、租金优惠等政策,为中小型对外贸易企业创造宽松的对外贸易政策环境,为苏北地区外贸经济发展提供帮助。

在疫情常态化期间,苏北地区的中小型对外贸易企业进出口的贸易方式转变得较为明显,其主要进出口贸易方式转变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部分中小型对外贸易企业能够主动进行数字化、信息化转型,积极调整对外贸易业务手段和实现的目标,出口产品种类逐步从技术含量低、经济附加值低的产品向技术含量高、经济附加值高的产品转变;其次,部分中小型对外贸易企业能够充分利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开展数字化对外贸易业务,不断拓展跨境电子商务贸易渠道,通过专业跨境电商交易平台完成对外贸易业务拓展,以此弥补不利的环境造成的对外贸易经济损失。

2 疫情常态化背景下苏北对外贸易行业发展的问题

2.1 违约风险不断传递

新冠疫情常态化产生了大范围的衍生影响,产业行业波及范围较广,受国家疫情防控期间管理政策及限制措施影响,异地人力资源没法正常进入生产流通领域,苏北许多中小型外贸企业对外贸易业务也面临同样境遇,部分外贸客户所在国家与地区管理措施趋紧,对境外进口的货物形成比较谨慎的态度,甚至宁愿支付违约赔偿金也坚决取消以往签订的外贸订单,随着疫情常态化的时间延迟,违约风险逐渐由部分国家和地区传递到其他政策中性的国家和地区,整个国际贸易环境形成保守的态势,导致部分中小型外贸企业面临较大的贸易障碍。

2.2 进出口贸易对象范围较小,出口产品技术附加值有待提高

长期以来,苏北中小型外贸企业的主要贸易对象集中于部分单一的国家与地区,由于与这些国家和地区具有较为明显的地理优势,在正常的贸易环境下具备价格和物流便利等方面的优势,而且存在贸易互补性,如服装贸易和汽车零部件生产行业等,使得苏北地区中小型外贸企业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对象合作较为顺利,掩盖了这种较为单一的贸易国别依赖性问题。但是在疫情常态化的特殊贸易背景下必然受到严重的影响,因此,苏北中小型外贸企业需要加大力度优化港口布局和建设,积极拓展新的国家及地区的贸易客户,特别是增加与东盟、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客户的贸易合作。苏北中小型外贸企业虽然有部分出口贸易产品具有一定的附加值,但产品种类较为集中,还是以农业、养殖业、轻工业产品为主,可以看出苏北中小型外贸企业出口产品多数缺乏技术附加值,高端技术服务性贸易产品数量较少,缺乏贸易方面的核心竞争力。

2.3 贸易运输问题较为严峻

苏北地区港口集装箱航线国内支线和国内航线占比较大,导致集装箱航线少、密度低,很多出口货物需经过我国香港地区,或者日本、韩国等国家的港口中转,并且港口物流及相关配套服务行业规模较小,缺乏信息收集、加工、使用能力,无论是网络物流信息服务的基础硬件还是服务软件及管理模式都有待进一步完善与提高。

疫情常态化背景下,苏北中小型外贸企业的出口货物贸易风险及货物物流同时受到了极大程度的影响。港口航运业面临紧张的形势,航运物流线路普遍运费上涨,大部分航线运费上涨数倍,使本就经济受损严重的外贸企业雪上加霜。舱位订舱困难,各国港口泊位紧张,滞港现象严重,一些保质期较短的商品因滞港而损坏变质,部分贸易货物弃货风险逐步加大,很多国家和地区对外来的贸易货品采取了非常严格的检验、检疫措施,大量的货品滞港,生产出的货品在检疫期间腐烂过期。

2.4 贸易壁垒增多,外贸利润空间逐步被压缩

近年来,国际贸易环境整体呈现出复杂多样化的特点,虽与一些传统贸易国家的贸易量能够保持一定程度稳定的增长,但由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趋势,人为设立技术性或关税贸易壁垒限制外来商品进口的情况不断增加,特别是部分西方国家利用疫情常态化的背景对中国出口产品进行歧视打压,恶意扣留货物或者进行进出口限制,使部分国内出口型企业及外贸公司遭受较大的经济损失,同时,国际贸易环境多样化、复杂性的背景也使国际结算货币的汇率产生较大的震荡,苏北地区中小型外贸行业企业利润一般较低,疫情常态化对航运物流的运费价格及结算货币汇率的影响迫使上游产品价格不断上涨,进一步压缩了苏北中小型外贸行业企业的利润空间。

3 疫情常态化背景下苏北对外贸易行业发展问题的对策

3.1 拓展发展多元化产品和市场

近年来,新兴经济体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市场中的作用逐步增强,贸易比重也显著提高。在全球疫情常态化背景下,为了减轻不利的贸易环境产生的影响及在与个别贸易国家和地区产生贸易摩擦时占据有利地位,苏北地区中小型外贸企业将贸易对象逐渐拓展到“一带一路”沿线中亚国家及周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这样既可以促进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也可成为苏北中小型外贸企业发展强劲的助推器。一方面,苏北中小型外贸企业需要充分利用电子技术和信息服务平台,加速发展跨境电子商务信息技术,推动出口产品向技术附加值高及高端服务贸易进行转移;另一方面,目前苏北地区中小型外贸企业对外贸易品种中,货物贸易的比重较大,服务贸易的比重较小,可利用数字贸易服务显著降低贸易成本,也可通过大数据共享手段精准分析确定主要贸易客户的资信状况和贸易需求,从而更好地发展多元化产品和高端服务贸易。

3.2 降低信用风险,完善进出口资金服务保障机制

信用状况可以反映外贸企业的经济实力、形象和声誉等情况,严格审查外贸企业贸易对象的资信状况,保证客户有足够的能力和信用完成外贸合同项下的贸易责任,从而降低中小型外贸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合同风险。对外贸企业贸易对象的资信状况的审查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商业声誉,二是执行贸易合同的能力。此外,中小型外贸企业也可以购买出口信用保险来解决部分客户恶意扣留货物或者货物因滞港而损坏变质的问题,从而尽量降低损失。协调金融机构,在贷款金额、利率和期限等方面支持中小型外贸企业核心的进出口项目,取消商业银行对中小型

外贸企业的信贷规模限制,加大对中小型外贸企业的服务升级、并购及重组等领域的信贷支持,促进和巩固中小型外贸企业外贸业务量的持续增长。

3.3 完善外贸供应链体系,建立供应链紧急避险机制

外贸供应链的发展对贸易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作用,外贸供应链的成本是外贸利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型外贸企业通过外贸供应链将地区性产品转移到境外贸易客户所在国家和地区,必须依托于全球性的外贸供应链体系,而全球外贸供应链的细化与专业分工在输出利益的同时也会存在一些潜在利益影响因素。中小型外贸企业应在完善外贸供应链体系的同时建立供应链紧急避险机制,提高外贸风险的抵抗能力。中小型外贸企业可以拓展供应链的功能,充分利用现有物流配送和线上贸易平台,提高外贸业务的灵敏性和环境适用性,采用电子信息技术完善外贸业务资源的配置,并建立实时预警反馈制度,形成闭环管理模式。

3.4 完善集装箱运输网络市场

应以苏北地区重要的枢纽港口为基础,加强港口物流集疏运研究,增强苏北各地区港口的联动效应,改善船舶总运力结构,提高航运企业与外贸出口企业的融合度,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综合发展国际物流运输服务业,创造各种便利条件拓展合理的多式联运重要节点,建立健康有序的集装箱运输网络市场,实现集装箱运输体系的良性运转。地方政府可通过制定有效的政策保障集装箱运输服务体系的有效性,严格监督管理和规范集装箱运输网络市场,建立跨境集装箱运输服务平台,通过向各主要航运公司公布航运价格指数、为跨境集装箱运输行业提供相关信息、提供集装箱运输专业人员素质培训等服务,提升集装箱运输服务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提高国际集装箱运输管理的服务质量,形成健康有序的集装箱运输网络市场。

猜你喜欢

苏北外贸常态
我国外贸进出口连续14个月同比正增长
2021年上半年我国机电外贸运行情况
杨岳赴苏北调研农村基督教工作
70年外贸大事记
秦吉鸟,只为懂爱的人传情
八路军新四军的苏北整编始末
数字看重庆2015年前2月外贸
适应新常态,创新促发展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
以德树人 推进学雷锋常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