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政教育贯彻"立德树人"思想的路径探究

2022-12-22红河学院叶钦

区域治理 2022年40期
关键词:立德立德树人思政

红河学院 叶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校需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核心任务,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作为办学方向,根据此要求不断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和体制,在思政教育中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道德理念。且在新时代下社会经济发展,产业发展也对思政教育观念提出了新要求,对此需要高校加强探索,根据实际需求,积极探寻新思政教育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理念的方法和路径,以此提高思政教育质量。

一、立德树人概述

立德树人需要从立德、树人两个层面来理解,立德是指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具体包括思想道德、职业道德、社会品德、个人公德等,树人是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具备一定的精神品质、发展能力。在思政教育中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理念需要教师以育人为根本,以德育为前提,在传授给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要将社会主义价值观融入学科教育中。此外,立德树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伦理观,在党的会议报告中明确指出,教育是民生发展、社会建设的根本,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进一步凸显了党中央对教育事业的重视[1]。

二、高校思政教育贯彻“立德树人”思想的现状

在立德树人背景下有效改变了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内容、方法,从原来的注重知识和技能教育,向着注重综合素养、核心素养、思想品德、综合能力转变,且在互联网时代下也为大学生们提供了多种碎片化、现代化的德育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研究发现,在当前网络时代下,大学生们和家长、同学、教师沟通交流较少,互动不频繁,严重影响着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德育教育效果不佳,虽然大学生们的物质、学习、生活信息资源丰富,但是道德情感意志不足。很多学生存在性格缺陷、情感需求问题,还有心理问题,这些都暴露出高校思政教育中德育工作开展的问题,对此思政教师需要把握新时代下立德树人的内涵、本质、作用。科学分析当前大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中、工作中的问题,分析大学生的心理、情感诉求,帮助大学生们解决各种问题,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在职业方向上加强引导,在交友中加强指导,在学习上给予帮助,让大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感受到人文关怀。此外,在思政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创新教学方法和模式,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根据学生的个人问题针对性地处理,帮助学生们打开思路,给予学生发展自我、提升自我的空间和时间,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高校思政教育贯彻“立德树人”思想的路径

(一)将立德树人理念放在基础位置,创设立德树人文化环境

想要有效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理念,就需要将学生的德育素质培养作为首要任务,将其放在基础位置上,立德树人是指以德育为基础,坚定教育理念,对此高校需要在思政教育中做好德育工作,将其作为育人的根本任务。保证育人质量,以此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将德育工作放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上,以此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责任心。要求学生在德育活动的影响下主动孝敬父母,热爱和拥护党,主动发展特色社会主义,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以此为社会培养出一批优秀的高技术、专业型人才,最终实现德育目标。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学校还需要打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有效发挥文化环境的影响作用,大力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伦理观,营造具备高尚道德情操、创新精神、民主气氛、人文关怀的社会环境,以此通过社会文化来实现立德树人目标。此外,学校还要根据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组织开展各种内容丰富、形式新颖、感染力强的学习活动、教育活动、文艺体育活动、科技创新活动等,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将德育教育融入文化活动中,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专业技能[3]。另外,高校还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学习思政知识营造有利的精神环境、文化氛围,以此凝聚人心,树立校园形象,加强校园文明建设。通过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道德品质,有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性情,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此,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落实立德树人理念的过程中,让学生从思想上、心理上、行为上接受德育知识,最终确保学生成为一个有道德、有理想、有知识、有教养的人。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树立优良的道德师风

道德品质的培养不同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其需要教师发挥自身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教师的言行举止、谈吐、行为作风等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对此教师需要明确自身的责任,发挥自身的示范带动作用。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融入立德树人理念时需要根据具体需求培养一批学识渊博、经验丰富、道德高尚的师资队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培训和组织学生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师德水平,增强教师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教师需要落实教书育人的职责,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将树立师德师风作为自身的价值目标,自我尊重、自我激励、自我反思、自我提升、自我学习,让自己成为学生的典范。且教师需要有爱心、耐心、责任心,通过自身渊博的学识、高尚的人格魅力来提高自身的师德境界,对此而言教师是学生学习道德知识的中间人。教师需要从自身出发教授给学生一定为人处世的道理,引导学生形成属于自己的行为风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

(三)创新思政教育方式,调整思政教育策略

第一,加强线上教学。在当前网络技术影响下,高校的思政教育方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为了更好地提高线上教学质量和效率,引导学生分析道德问题,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教师需要在日常的思政教育中做好道德教育引导,让学生明白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作用,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线上教学平台加强和学生的交流,以此形成教师、学生、家长三方信息交流机制。在线上教学中,教师可以以学生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中的典型道德问题为例,引导学生主动分析,思考,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是非观、辩证观,比如教师可以以学生之前的信誉缺失问题为例,要求学生自己探讨信誉缺失带来的问题。此外,教师也可以以我国一些大型企业的诚信品牌为例,引导学生分析该案例背后的知识点、道理真知,激发学生的诚信意识,引导学生在后期的学习中、生活中、工作中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讲道德,讲诚信[4]。

第二,采用微课教学法,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调查发现很多大学生法治意识不强,对此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要求学生利用网络、图书馆、报纸等搜集相关法治案例,或者在微课教学中组织学生观看法治案件微视频,后引入法律知识、社会规则、政策等知识。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加强和学生的交流、互动,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发表自己的看法,阐述自己熟知的各种法律制度,以此激发学生的法治意识,让学生对法律制度有一个完整的认知,以此增强学生的道德感。在此过程中,教师也需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思政教育知识,如何履行义务、行使权利,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法治问题的重要性。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明确不同制度和法治政策实施和保护的主体、对象、方式、物质基础等,提高学生的社会认知,让学生了解到法律法规、制度的作用和价值,以此提高德育法治教育水平和质量。此外,教师也可以通过微课教学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等知识,让学生从根本上意识到法治社会建设的作用和价值,以此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5]。

第三,创设思政德育教学情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高校在思政教育工作中需要科学分析学生当前存在的各种道德缺失的问题,比如过度消费、盲目攀比、不讲诚信的问题,虽然学生们的专业知识已经完善,专业能力不断提高,但是学生们的综合素质还有待提升。虽然部分学生已经了解思政教育知识,但是没有付诸实践,缺乏行动力,没有科学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学习任务。对此在思政教育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引导学生分析过度消费、盲目攀比的危害性,为学生提供一些正面、积极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此外,对于心理不健康的学生群体教师也要积极关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价值观,让学生对自己有明确的认知,学会辨别生活中的各种善恶,引导学生学会克制自己的欲望,规划自己的理想目标、职业方向,避免陷入各种网贷、校园贷等网络危害中。总之,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教师需要科学渗透德育理念,根据不同家庭环境、社会经历、学习水平的学生背景制订科学的德育方案、教学策略,主动关心学生,了解学生的生活情况、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和学习中的难题。

(四)将立德树人理念融入思政教育的全过程中

高校需要将立德树人作为自身的基本任务,根据时代要求,将立德树人理念融入思政课与课程教育的全过程中,做好思想引导工作,具体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第一,将立德树人理念作为思政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在思政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学生学会理性分析、逻辑分析社会各方面的问题;第二,将先进理念引入到课堂中、教材中、学生思想中。在此过程中,思政教师需要增强自身的政治意识、全局意识、核心素养,做到意念坚定、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第三,坚持思政课程教学原则,一方面需要坚持政治性与价值性相结合的原则,明确政治教育方向,充分发挥思政课程的教育价值和功能,确保纪律性与规范性相结合,有效发挥思政课程的功能,传播主流价值观,通过思政教育的纪律性,客观公正地评价社会现象,做到规范化、整体化教学,科学阐述理论知识。并确保传递性和获得性的统一。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科学开展知识传授、思想传播等教学活动,对学生的感受进行检测,以此提高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第三,科学落实思政课程教育理念。根据现实需求,转变思政课程教育理念,制定科学的教学措施,做好五育并举工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让思政课程融入常识、初心和梦想中,最终有效落实党的方针和理念[6]。

(五)将立德树人理念融入教材的解析中

想要在思政课程下有效发挥立德树人理念的教育价值,就要从学生和教师的体验感出发,做好思政课程教学的虚实结合,增强其趣味性、丰富性,彰显思政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政治性特点。在此过程中,需要思政课程教师深度挖掘教材中的德育价值,思想政治理念,对教学过程中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共性问题进行针对性处理。教师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有效转化教材,将教材中的客观认识转化成为学生的主观认识,促使教材更好地为学生发展服务。首先,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主次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在教材解析的过程中,需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思想、观点和方法,从批判的角度和辩证的思维出发。整合教材中的核心观点和核心理论,有效发挥教材中的思想和价值,增强教材知识点的真理性、目的性、现实性,理顺教材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其次,教师还需要整合教材中和其他学科教材中的共同点,加强思政课程和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联系,把握其共性特点,确保各学科之间的知识共享、知识互补,以此从多个学科角度解读思政课程教育主题内容,增强课程教学的趣味性、整体性、广延性,发挥思政课课程的主导作用。最后,教师需要科学分析教材内容和社会现状之间的矛盾问题,促使教材内容和社会发展现状进行有机结合,通过思政课程理论知识阐述生活案例、生活现象[7]。

四、结束语

总之,在立德树人这个大背景下,高校也需要加强思政教育课程的改革力度,从多个方面进行优化、改进,注重从大学生的情感需求、心理健康状态、道德品质、个性品质出发,制定科学的德育策略,德育方案,在思政教育中渗透立德树人理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此外,教师需要立足于时代发展需求,创新教学方法,明确立德树人的目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最终保证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

猜你喜欢

立德立德树人思政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围绕六个“下功夫”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