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时代高校心理育人工作模式探新基于“队伍—主体—载体多赢共生”视角*

2022-12-22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周寸飞

区域治理 2022年40期
关键词:载体队伍主体

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周寸飞

新形势下,互联网科学技术、大数据技术和新媒体等科学技术手段不断进入高校学生学习生活,学生通过网络表现自我,彰显个性,为高校通过网络开展心理育人工作提供了平台。另一方面网络资源鱼龙混杂,质量参差不齐,对学生思想信仰冲击较大。不法分子借助大数据技术对泛娱乐化内容精准推送容易导致学生误入歧途,沉迷于网络。网络时代,高校遵循青年学生心理行为特点,把握学生主体地位,加强队伍建设和教育引导,通过合理运用现代互联网等科学技术手段,继续加强改进高校心理育人工作十分必要。

一、高校心理育人工作新模式创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1世纪以来,有关部门陆续出台了涉及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育人和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重要文件,这些文件对加强心理疏导、做好人文关怀、提升心理育人质量提出更高要求。网络时代,当前心理育人工作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心理育人工作全面创新仍需加强。

(一)构建心理育人工作新模式是顺应学科发展和契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随着心理学科研究的深入,心理科学相关的思想理论内容需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发展。中国的崛起,社会的不断发展,如何将中国文化特点、素质教育要求和青少年心理发展需要相结合,探索、解决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是当代中国心理学工作者不可推动的使命[1]。科学分析学生心理健康普查数据,了解当下整体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重视心理困扰学生的情况,在青年学生人格特点、个性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时代需求的责任担当意识、健全人格和综合素质,要求高校改进和创新心理育人工作模式。

(二)构建心理育人工作新模式是工作实践的需要

大量学习生活实践表明,大学生自我认识、学业困扰、情绪认知、恋爱交友和职业规划等方面问题与个体心理因素高度相关。大学生除了具备青年的普遍特点外,也必然会留下独特的时代社会烙印。当前社会,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新媒体传播技术广泛应用。新形势下,网络或许是“00后”大学生最重要的学习生活平台。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和能力,培养健康的社会心态,与时俱进的心理育人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构建大学生心理育人工作实践新模式,既是为了应对青少年心理行为困扰的需要,也是源自时代社会发展培育健全新人的需要。开展当代青年大学生心理育人工作,依托现代互联网技术手段,做好新时代心理育人工作要求构建新的心理育人工作模式。

二、当前高校心理育人工作模式存在的问题

部分高校把对心理育人工作视作孤立的教育因子,注重工作痕迹的积累,缺乏对心理育人工作的统筹规划,没有实现心理育人工作与网络资源的整合联动。高校组织统筹全校教职员工、教育教学资源和教育管理服务等工作不到位,因势利导,现代网络科学技术等方式融入心理育人工作队伍、主体、载体等方面模式体系不健全。通过工作实践、走访调研,笔者发现网络时代现有工作模式下存在以下问题:

(一)有工作队伍,少专家专才,心理育人氛围不强

不少高校应对网络时代开展心理育人工作还不够成熟,没有按要求标准配备配齐专职教师工作队伍,兼职队伍门槛低不稳定,少数院校存在只派个把人“守场子”,心理育人专家专才较少,全体教职员工心理育人环境构建不足等问题。同时专兼职教师队伍配备、朋辈学生骨干专业理论修养、队伍素质拓展实践能力和网络心理育人工作能力有待提高。一些高校从业人员没有相关学科教育学习背景,缺少专业资格技能,或仅少部分教师零星参加一些专题业务辅导培训了事。高校还存在通过网络开展心理育人工作合力不够,育人作用发挥不明显的问题。

(二)重视少数学生的咨询干预,忽视对全体学生全面成长的指导,工作主体不够明确

高校在培养学生优秀心理品质,促进全体学生成长发展为时代新人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学生成长发展不能仅限于解决心理困扰,忽视了对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和解决自身职业发展困惑,导致一些学生认为只有心理存在问题的人才需要心理疏导[2]。只重视部分学生的心理咨询辅导和个案干预处置显然是不够的,在培养时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新人方面作用发挥不够有效。

(三)重理论讲授,轻实践探索,网络载体创新应用有待加强

在大学生心理育人工作过程中,载体创新性、时代性、网络化有待加强,存在一切从理论出发,轻实践探索,尤其缺少高质量的实践探索体验。部分高校仍把心理健康教育简单视作专业知识教学,课程形式单一,互动实践性差。况且心理育人应该是包含心理健康教育和育人在内的综合全面育人活动。新形势下,高校心理育人网络平台建设滞后,在现代网络平台话语权不够,思想引领和心理素质培养融合宣传有待加强。

三、高校心理育人工作新模式构建的思路和策略

笔者认为,在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育人工作模式不能较好满足时代要求和学生基本需求。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探索高校大学生心理育人工作的新思路、新模式入手。笔者提出要加强育人制度机制建设,营造良好育人氛围,应建立包含育人队伍建设、育人主体确立、育人载体创新等环节在内的契合学生主体发展要求和创新工作载体等元素多赢共生的心理育人工作模式。“队伍”是指包括朋辈学生、骨干教师在内的最广泛的教职员工,重点是直面学生的一线工作队伍;“主体”既指内容主体也指对象主体。内容主体是指包含心理困难帮扶在内的社会健康心态培育等一系列心理育人活动。工作对象主体是指全体大学生;“载体”则是指开展心理育人工作的具体教育实践形式。具体内容如下。

(一)加强心理育人工作队伍建设

一是配齐配全心理育人工作人员。队伍建设要严格按照教育行政部门要求,根据学生需求,配齐配全涵盖网络科技、心理教育、心理咨询辅导服务、心理教育管理等心理育人全要素方面的人才。做好教师、职工、朋辈学生配备选树工作。对照新形势下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配齐配足专、兼职及学生朋辈工作队伍。二是发挥工作队伍作用。发挥网络科学技术教职员工、网络平台运营管理人员、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等骨干教师的作用,创造条件促进心理育人工作融合。三是加强队伍业务培训。加强心理育人培训工作统一领导,统筹做好工作人员业务培训计划,重视心理育人专项队伍网络业务素质、心理科学知识、心理服务技能、心理管理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必须通过全面提升专职心理育人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提高全体政工干部、专业课教师和学生朋辈等心理育人工作队伍的半专业助人能力,使之成为心理育人的有益补充力量[3]。从工作队伍思想上、组织上、业务上、实践上和成长上保证工作成效。四是加强队伍成长发展体制机制建设。调动朋辈学生参与心理育人的积极性,将工做贡献作为学生评奖评优的重要参考。重视队伍工作绩效考核的同时,加强队伍成长发展规划,为专职教职员工队伍成长为专家专才提供制度保障,将心理育人工做贡献与职称评聘、职务晋升等结合起来。确保工作队伍心中有学生,工作有方法,干事有平台,事业有发展。

(二)明确心理育人工作主体

学生是心理育人工作的主体,这里所指的主体既指工作内容主体也指工作对象主体。工作对象主体是全体学生,既要解决少数心理困扰学生的问题,也要提高认识,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高度和全社会和谐健康心态培育高度看待高校学生心理育人工作,看到全体大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关注每一位大学生的全面成长发展。工作内容主体是指高校应科学开展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需要和全体学生心理成长需要的教育培养一系列工作。一是要保证学生主体地位。加强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心理行为特征研究,以学生为本加强心理育人内容设计,做好工作安排和育人计划,保障育人工作不脱离教育对象实际。二是明确心理育人工作目标。以健康和谐社会心态培育、健全人格养成以及“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为导向,激发学生自防自助自护意识,开展最广泛的心理育人服务,确保主体明确,开展责任担当、健全人格、心态培育、知识普及、技能训练、素质提升等方面教育。三是围绕中心做好心理育人工作。心理育人工作必须由强调“问题处置”功能转向强调心理培育、素质养成、知识传授、咨询辅导、危机干预、成长指导等培养契合时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新人方面发展。

(三)创新心理育人工作载体

载体建设要求坚持传承和创新原则,坚守卓有成效的经典教育阵地,开拓新的教育形式,注重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和话语体系,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大数据技术和新媒体技术手段,使学生在心理教育实践中实现人格成长、素质提升,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一是强化对网络普及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当代大学生是网络原住民,几乎人人都是互联网用户,对网络有着天然好感和亲切感,网络深度影响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十分重要的生活方式。二是因势利导,占领网络心理育人阵地。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应因势利导,发挥网络在心理育人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心理育人资源网络化建设,推进优秀网络资源建设,增强互联网网络心理育人资源吸引力。通过官方互联网平台加强对网络心理资源的宣传教育及知识普及。三是打造特色网络品牌社区。高校应加强网络环境下心理育人矩阵建设,加强网络特色品牌心理育人载体探索实践,对特色工作品牌进行宣传,增强载体认可度和品牌吸引力。

此外网络环境下,心理育人载体创新还应该注重打造和培育三大网络育人平台。一是加强网络时代心理育人第一课堂建设。做好网络心理科学知识、心理健康教育常识、心理技能调节、心理素质培育等方面平台和载体建设,做好第一课堂心理育人工作。二是做好网络时代心理育人第二课堂建设。积极做好网络环境下心理育人第二课堂载体建设,组织开展一切有助于培育和提高心理知识能力素质的文化艺术活动。如在网络平台组织开展心理讲座、心理知识竞赛、朋辈心理咨询大赛、心理微电影和心理剧大赛等相关活动。三是做好网络时代心理育人第三课堂建设。积极通过网络开展心理育人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以实际行动参与心理网络社会服务和实践,培养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

四、多赢共生心理育人模式的应用

新模式顺应新形势下时代社会发展要求,鼓励运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和新媒体技术手段融入教育工作实践,把心理育人工作看作是一项因素间协同共生,环节间相互渗透的动态过程,全面考虑工作队伍、工作主体和工作载体等在心理育人工作中的作用,追求队伍、主体、载体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多赢共生工作局面的实现。

(一)能激发工作队伍活力,促进教师成长发展

突出工作队伍在心理育人工作过程中基础性关键性作用,直面工作队伍业务不精、动力不足、成长发展受限等难题,能加强教师网络能力,提高综合素质能力和育人能力。该模式积极关注工作队伍的工作实绩也重视队伍的个人成长,能激发队伍成员干事创业投身育人的活力,增强教育动力、工作主动性和成就感,实现教师工作业务和个人成长发展齐头并进,为全面提高心理服务育人水平贡献力量。

(二)能提升学生素质,坚持以生为本、全面覆盖原则

明确全体青年大学生是心理育人工作的主体,遵循人本主义基本原则和高校立德树人根本要求,有利于确立以生为本的工作主线,明确围绕学生、服务学生的根本宗旨。这就意味着心理育人工作不只是面向少量有心理咨询或危机干预服务需求的个体,还能充分考虑全体学生需求以及个体全面成长发展的需求,扩大心理育人服务受益面,构建“心理育人”实践心理场,全面提高青年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综合素质。

(三)优化学生体验,增强育人活动吸引力

在既往成功教育模式的基础上,优化教育载体设计,加强与其他教育载体的协同渗透,将晦涩的心理思想理论转变成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实践活动,大大增强心理学知识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增强学生在心理实践中的获得感,激发主动性和积极性。主动运用现代互联网技术手段、大数据技术和新媒体,创建特色心理育人工作品牌,吸引学生主动探索实践,深刻领会心理知识内涵,强提高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

(四)强化自我教育,引导朋辈互助,实现学生成长成才

新模式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主动吸引学生参与,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喜闻乐见的网络实践形式,实现任务目标和载体目标,增进个体自我觉察,自觉进行自我教育,增强自我意识,增强教育实效,让学生感受实践生活中的心理科学。通过团体协作引导个体间朋辈互助,形成良好团体氛围,实现个体成长成才。

五、结语

心理育人的理念和方法对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价值[4]。“队伍—主体—载体”多赢共生心理育人工作模式是顺应新形势下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要求,是满足时代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的根本需求,全面考虑工作队伍、学生主体和育人载体对心理育人活动的影响,运用现代互联网技术手段,努力实现多赢共生的工作局面。新模式深入挖掘其中重要元素,充分调动各教育元素力量,广泛利用教育资源,激活工作队伍动能,明确工作主体,优化工作载体设计,达成契合时代社会心理发展目标,确保心理育人工作持续有效开展。

猜你喜欢

载体队伍主体
强化述职评议 落实主体责任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论碳审计主体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何谓“主体间性”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
创新德育教育载体
以活动为载体以创新为抓手
发挥“五老”队伍作用 创建“三无四有”新村
还剩多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