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历史文化书籍中的插图差错问题

2022-12-21宋巧玲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30期
关键词:图书

宋巧玲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吉林长春 130021)

随着国民经济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在文化消费方面的支出越来越多。而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有力引导下,图书市场一直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供需两旺。“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在众多的图书门类中,历史文化类图书一直是一支长盛不衰的主力军。从2001年间的《百家讲坛》到2016年的《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更是掀起了人们对传统历史文化的阅读热情。而为了增加图书阅读的趣味性,加深读者对内容的理解,出版社往往会选择在书中加入很多精美的插图。在图书市场上,如今除了少儿阅读领域,成人阅读中的图形化也在不断加强。

1 历史文化读物插图中的差错

统观现在图书市场上的历史文化读物,或由于作者和画手专业所限,或由于编辑的粗心大意等,书中的插图差错层出不穷。插图虽然看似简单,但其中却包含着许多隐性知识,可以帮助读者加强对该段历史的印象,例如,服饰穿着、房屋建筑式样、社会生活场景等[1],笔者在此就插图的一些典型差错做一下总结。

1.1 冠冕服饰类差错

中国服饰文化源远流长,特色鲜明。其内容庞杂,包含冠冕、衣服、鞋履、发式、装饰品等很多方面的内容。而且随着朝代更迭,其一直在发展变化中。本文在此不做细节上的深入探究,只针对一些常识进行叙述。

冠就是“帽子”,但它的样式和用途与我们后世所认为的“帽子”又有所不同。《释名》中记载:“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可见,“冠”是古代贵族男子所戴的帽子。冠不止一种,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名称和形制就更加复杂了。

冕,其实也是一种冠,一种最尊贵的礼冠。《说文解字》中说:“冕,大夫以上冠也。”说明冕是有官职的人所戴的帽子。而职位、级别不同,冕的样式也有所不同。最初,天子、诸侯、大夫在祭祀时戴冕。

冕的上面是一块长方形的板,叫“延”,而垂在延前面的叫“旒”[2]。旒又称“玉藻”,其实就是用五彩缫绳所穿的珠串。身份不同,玉藻的材质、数量、颜色是有严格区分的。据《周礼》记载:“天子之冕十二旒,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一般来说,帝王冕前有12条玉串,后有12条玉串(也有前后各六的说法),每条玉串上有12颗珠子。冕旒之制,历代大略相同,而南北朝以后大臣们都不再用冕,冕就此成为天子专属。

而在如今的图书中,关于冕的画法却五花八门,尤以介绍春秋战国时期历史的图书为甚。要么是弄错人物身份,张冠李戴,要么是玉藻的数量有误,要么是玉藻上的珠子数量有误。如图1是楚国历史书籍中的一张插图,楚王只是一方诸侯,而诸侯虽为封国之君主,但为周天子所分封,所以不能戴十二旒之冠冕。此乃谬误。

图1 楚王与大臣议政图

汉服,又称华服、汉装,即汉民族的传统服饰。“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3],即尧舜时期汉服开始形成。从形成伊始,汉服一直在发展变化,而这种变化与当时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思想意识、风尚习俗、审美观念有巨大关系。

衣服最初只是用作保暖蔽体,后来慢慢形成了一整套制度体系。正统汉服的上衣前襟左边长,右边短,是交领右衽。所谓右衽,就是在领口处,衣襟相交成“Y”形,而左边的衣襟压住右边的衣襟。交领右衽不仅有持身中正的意思,也体现了中国历来“以右为尊”的思想。

交领右衽是汉服的一个基本特点,但现在的图书中很多将其画成了左衽。当然,左衽的衣服不是没有,个别历史时期,还有一些少数民族的衣服就是交领左衽。

而有时在图书的排版操作中,有些插图明明是正确的,但美编为了图书的整体版式,有时会对图片进行镜像翻转处理,这样在无意中就会导致人物衣襟方向出现错误。

帝王衣服的颜色也是历史图文书中经常会出错的地方。因为受到影视剧的影响,很多人都误以为只要是皇帝的衣服,就是黄色的,其实不然。最初,对帝王穿什么颜色的衣服并没有明确的规定。而黄色成为皇家御用则是在唐代之后。王楙《野客丛书》载:“唐高祖武德初,用隋制,天子常服黄袍,遂禁士庶不得服,而服黄有禁自此始。”而在唐代之前,皇帝的龙袍也有黑色、红色的。例如,秦始皇的衣服就以黑色为主色。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采纳邹衍的“五德终始说”。“五德”即五行水、火、木、金、土所代表的5种德行。邹衍认为,王朝的更替与变迁是按照五行的顺序周而复始循环运转的。《史记·封禅书》记载:“夏得木德,青龙止于郊,草木畅茂。”即夏朝属于木德,尚青。商朝灭夏属于金克木,因此商朝属金德,尚白。而周朝灭商属于火克金,因此周朝属火德,尚红。

按五行相生相克的转化顺序,秦属水德,所以秦始皇进行了一系列符合水德要求的改革。而“水德居黑”,所以秦朝尚黑[4]。不只皇帝的服饰以黑为主,就连军旗、符节等也以黑色为主。

1.2 器物摆件类差错

众所周知,纸张是东汉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技艺,利用树皮、麻布等物改造发明的,而后慢慢传至周边各国。而在此之前,人们大都是用竹简来书写的,还有一些富贵人家会采用缣帛来作为书写材料。那么在历史文化书籍中,就必须注意这一点。某成语故事里“悬梁刺股”一词的插图,主人公苏秦居然手拿一本纸质图书。苏秦乃战国时期的纵横家代表,将其手中纸质图书换成竹简,才更符合史实。

再者,古人书写时是从上至下、从右至左。因为在造纸术发明之前,古人都是在竹木简牍上写字的,而这些竹木简牍都是窄长的竹木片,写完一片就放在一边,最后再用绳子串起来就可以卷成册。而从生理角度来说,大部分人是用右手书写、左手执册。后来造纸术发明之后,人们的这个书写习惯并没有改变。所以在绘制有书写场景的插图时,应注意人物起笔和落笔的位置。也因为这个书写习惯,古代的纸质书书口在左边,锁线的位置在右侧,所以是从左往右翻。而成熟的函套书,学界一般认为是在明朝出现的。

类似的,古人和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也有区别。我们现在使用的是简化字,是在1956年开始全面推行的。汉字是现今世界上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中国历代皆以汉字为主要的官方文字。汉字体系庞杂,最早起源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西周后期,普遍采用大篆。后秦始皇统一六国,李斯受命统一文字。他针对当时各国文字使用混乱、一字多形的情况,下令以秦国的“小篆”做标准,统一全国文字。这次文字统一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有利于各地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后来,汉字又经历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发展阶段。

如图2是关于稷下学宫学子辩论的一张插图。稷下学宫始建于齐桓公田午时期,是世界上最早的官办高等学府。当时,各个学派的弟子在里面畅论思想,齐国国君也在此问政于那些学者。稷下学宫的设置为“百家争鸣”开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也促进了学术的繁荣。这张插图是还原当时学者互相争论的场面,整个画面也很生动形象,可惜“稷下学宫”几个字只是简单地转换成繁体字,而并没有改换成当时的文字,便出现了文字穿越的现象。

图2 稷下学宫学子论辩图

只要是还原古代生活场景、战争场景等,插图里涉及的文字就应该做出相应的改变。常见的比较容易忽略的地方有古代战场战旗上的字、城门上的地名、文人题字等。

相似的还有蜡烛和油灯的问题。油灯照明在我国拥有漫长的历史。为了提高照明效率,油脂、灯芯、灯罩、样式等都经过了多次发展。“烛”字虽早已有之,但最初它指代的是火炬,而关于蜡烛的具体出现时间,历史还未定论。《西京杂记》载:“闽越王献高帝石蜜五斛,蜜烛二百枚……高帝大悦,厚报遣其使。”可见,汉代宫廷已用蜡烛照明,不过蜡烛应该很珍贵,否则高帝刘邦不会“大悦”。所以在有明确时间的插图中,编辑应特别注意。

在一些具有特定年代的历史场景中,花瓶之类的摆件也不是可随意为之的。例如,青花瓷、景泰蓝等。根据考古资料表明,青花瓷应该是在唐代出现的,元代逐渐成熟,明清时达到顶峰。而关于景泰蓝的起源,学界还没有统一的答案。一种认为景泰蓝源于唐代,另一种认为是忽必烈西征时由西亚、阿拉伯传入。青花瓷和景泰蓝色彩特征明显,相较于其他屋内陈设摆件,是比较容易发现的。

1.3 礼仪礼俗类差错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礼”通行于社会各个方面,例如,两人见面问候就要施拱手礼。在图书中,我们经常会见到这样的画面。例如,孔子与老子相见,双方都要施礼。但行拱手礼也是有讲究的,行礼时,两手略为弯曲,相叠于胸前,形成一个“拱形”,这也是拱手礼得名的原因。施拱手礼男女有别,吉凶有别。

《说文解字注·手部》曰:“谓沓其手,右手在内,左手在外。男之吉拜尚左,女之吉拜尚右。凶拜反是。”即行拱手礼表示敬重与祝贺时,男子是右手在内而左手在外,女子则相反。若是遇丧事行礼,男子是右手在外而左手在内,女子又相反[5]。

席地而坐是古人的起居习俗,由来已久,而且至少持续到唐朝。所谓席地而坐,就是在地上铺张席子然后人跪坐在上面。席子的尺寸大小不一,长的可坐数人,短的仅坐一人。因为是席地而坐,所以登堂之前必先脱鞋[6]。席地而坐时,是两膝跪地,用臀部坐在脚后跟上。所以在绘制有关插图时,要注意人物所处的时代。某讲述汉朝历史的书中,汉武帝居然端坐于龙椅之上,这可就是一个十分明显的错误了。相传,椅子是由胡床演变而来的。隋唐时期,椅子才开始在权贵之间流行。而到了宋代,高桌椅才在民间广泛使用。

在此,还要提到另一种不礼貌的姿势,即箕踞。箕踞就是坐时臀部着地,两腿向前伸展,膝盖微曲,就像一个簸箕。《世说新语·简傲第二十四》记载:“晋文王功德盛大,坐席严敬,拟于王者。唯阮籍在坐,箕踞啸歌,酣放自若。”这句话是说晋文王功绩很大,恩德深厚,筵席上的客人在他面前都很严肃端庄,对晋文王也很尊敬。只有阮籍在座上,张开两腿坐着,啸咏歌唱,饮酒放达,不改常态,体现了阮籍对晋文王的傲视。看来什么情境用什么姿势,都需要编辑根据文字内容仔细审查。

1.4 生活常识类差错

民以食为天。说到吃,在历史图文书中就经常会出现食物穿越的问题。西汉,张骞通西域,带回了葡萄、石榴、胡桃等。而马铃薯、玉米、花生、辣椒等是明朝时传入中国的。所以商纣王的几案上不能出现葡萄,而唐太宗的几案上不能出现玉米。

再者,先秦时期虽已有筷子,但人们吃饭主要还是用手,而筷子只在一些特定的场合使用。《礼记》中说:“羹之有菜者用梜”。梜,就是筷子。

古人的一些生活器具是有其特定名称的,切不可以我们现代人的思维进行衡量。《世说新语·德行第一》里说,殷仲堪任荆州刺史后,碰到当地水灾歉收,吃饭时只用五碗盘盛菜,此外就没有其他菜肴了。如有饭粒掉在桌子上,他一定会捡起来吃掉。这一段话主要是说殷仲堪德行高尚,比较节俭。此处的五碗盘又称“五盅盘”,是南朝、隋唐流行的一种成套餐具器皿,因在浅腹平底的盘内环状放置5个小盅而得名。如图3即《世说新语》一书里关于这个故事的插图,可以明显地看出几案上摆着5个大大的盘子,而编辑没有细加审校,便出现了此类错误。看到这个图,笔者想读者肯定会产生疑惑:每顿饭都有五大碗菜吃了,怎么还是节俭呢?其实这就是没有弄清五碗盘的具体形制。

图3 殷仲堪用餐情景图

若是再深入探讨,可能就要涉及一些生活用具的形状、质料等方面的知识了。例如,殷商和西周初期,温酒和盛酒器具爵,前有流(倾酒的流槽),后有尖状尾,中为杯,杯身一侧有鋬(器物上用手提的部分),流与杯口之间还有立柱,下有三足[7]。各时期的爵虽有差别,但前述为其共同特点。只要画爵,那么这几部分都应该存在。若是绘制鼎,那么鼎耳必须是空的。

在中国传统建筑里,很多豪门富户门口都有一对石狮子。这些石狮子的摆放也是有讲究的,一般是一雄一雌,而且是左雄右雌。这也是符合中国传统男左女右阴阳哲学的。公狮子一般都雕成右前爪玩弄绣球或者两前爪之间放一个绣球,而母狮子则雕成左前爪抚摸幼狮或者两前爪之间卧一只幼狮。编辑在处理此类图片时,要么狮子模糊处理,如若想展示细节,则要注意这个问题。

可能有人会说,以上都是插图上的小细节,不影响图书的主要功用,那可就大错特错了。读者阅读,不仅是从文字中获得知识,图片也是他们获得知识的一个渠道。相较于其他图书,历史文化类图书中的插图则更显得重要。它的每个细节都是在向读者传递信息,如若轻率待之,那是对读者的不负责任。

2 结语

图书是一种特殊商品,它既是物质产品,同时也是精神产品,出版承担着传播真理、传承文明、教育人民、服务社会的重要责任,编辑决不能放弃自身肩负的社会责任,应该努力提高图书出版物的质量,给读者良好的阅读体验。

为了减少此类差错,编辑应该秉持“大胆怀疑,小心查证”的态度,认真对待书稿,不放过任何知识点,勤查多思。再者,应该加强自身学习,努力扩充知识面,这样才能敏锐地发现书中的谬误。

猜你喜欢

图书
小图书
失踪的图书
最新出版图书
图书推荐
值得孩子阅读的一百种图书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班里有个图书角
值得孩子阅读的100种图书
第十三届输出版引进版优秀图书评选结果
综合性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