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艺术教育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探析

2022-12-20刘洪玉解丹坤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18期
关键词:传统艺术文化

刘洪玉 解丹坤 邓 瑶

(1.中华女子学院艺术学院,北京 100000;2.北京工业大学信息学院,北京 100000;3.湖北省三峡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0)

引言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需要坚定文化自信,这是关系到国运兴衰,关系到文化安全,关系到民族精神独立性的重大问题。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在历史长河的发展演进中,中华民族能够始终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根本原因在于经久不衰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是一种文化软实力,凝结着千百年来各族人民的智慧,高校作为教育主阵地,肩负着培育青年学子的重要任务[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国之瑰宝,必须得到有效的传承,推进艺术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衔接配合,有利于强化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有利于促进文化繁荣,也能更好地为中华民族的全面发展提供支持和助力。

一、高校艺术教育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价值

(一)有利于培育大学生的爱国情怀

文化能够从多角度展现出民族精神,展现出社会精神风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极强的感召力和吸引力,也是中华民族推进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动力,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优秀传统文化带来的凝聚价值和导向作用,指引着中华民族不断进取发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经济环境,各族人民更需要团结一心,坚定理想,坚持信念,凝聚成磅礴伟力。在高校艺术教育中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提升广大青年学子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也能有效贯彻落实文化理念,加深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信心[2]。

(二)有利于强化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在高校艺术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增强艺术教育的趣味性和丰富性,也能够提升艺术教育的针对性,有利于帮助学生更深入具体的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此基础上能够为学生建立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有利于提升文化软实力[3]。尤其在当前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青年学子更多地借助互联网接触外界信息,这也使得大学生与西方国家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有了更多的接触,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我国大学生群体的优秀传统文化认知造成一定的削弱。而将艺术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合,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民族文化,也能引导学生认识到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本身肩负着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神圣使命。

(三)有利于发挥教育的功能与价值

高校艺术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对接,能够丰富教育内容,拓展教育途径,在艺术教育实践中融入传统优秀文化,能够发挥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具有的艺术性、人文性的特点,能够有效丰富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拓展艺术教育的活动形式,有利于增强教育实效性。

二、高校艺术教育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现状

(一)重视不足,制约教育资源

当前高校艺术教育,存在一定的对优秀传统文化重视不足的问题,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中的传承与弘扬,在一定程度上发展受限,相关的课程安排较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不足,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不够,在艺术教育中,其根本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艺术修养,而优秀传统文化与艺术教育的有机融合,能够对艺术教育起到丰富和扩充作用,但实际教学组织中优秀传统文化的配套资源不足,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不够,这也难以充分彰显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艺术魅力[4]。

(二)文化冲击,提升传承难度

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现代化生活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甚至思想观念都产生较大的影响。一些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传统艺术,传统技艺在现代化的时代洪流中深受冲击,并且伴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外来文化也持续冲击着我国的文化环境,影响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高校青年学子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他们的辩察、辨别、觉察能力尚不充分,也容易受到外界纷杂信息的影响,而海量高效的互联网资源,更是泥沙俱下,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高校文化引领的难度。

(三)课程落后,缺乏教育针对性

对于高校艺术教育来说,教育效果深受课程安排的影响,但长久以来的应试教育和应试教育观念,使得一些高校对艺术教育重视不足,对艺术课程设置不够,难以帮助学生充分而具体的享受艺术的魅力,更难以将优秀传统文化与艺术教育有机融合[5]。虽然一些高校提供了优秀文化的选修课程,但是学生对其重视不足,认知不够或认知较为片面。没有真正沉心静气的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仅仅将其作为修学分、凑学时的课程,这种错误而片面的认知,也极大地制约了教育效果。

三、高校艺术教育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路径

(一)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发展中,需要与艺术教育有机结合,高校艺术教育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强调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和培育学生的高尚品德。而德育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密切相关,在中国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内涵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和道德思想。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艺术教育的有机结合,能够更好地彰显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这需要高校艺术教育不断更新和优化教育思路,结合高校艺术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使优秀传统文化与艺术教育有机结合。要找准两者的交叉点、融合点,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艺术教育的重要资源和重要渠道,引导广大师生在活动参与中认真体会和感受优秀传统文化,感受艺术魅力。例如,在校园内部组织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展,或通过学术讲座,文化交流等形式,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拓展学生的见识,帮助学生实现艺术与文化的交融[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形式,例如,中华传统节日传统习俗,剪纸,泥塑,戏曲书画,都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与高校艺术教育融合对接,能够增强学生文化归属感和民族自豪感,也能进一步提升青年学子的文化自信,有利于为中国梦的实现,积蓄力量。对此,需要将第1课堂,第2课堂融合对接,要借助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丰富校园文化建设,拓展艺术高校艺术教育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活动空间活动形式,使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青年学子心中生根发芽。

(二)建立健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

促进高校艺术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对接,需要结合新时期高校教育的发展环境,搭建适宜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体系,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走进高校校园,真正突出艺术教育在示范和引导学生中的教育特质。要探索优秀传统文化与教学体系的融合路径,准确把握教学环节,精心策划教学内容,科学选择教学方法,例如,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与公共基础课程,通识课程,选修课程,必修课程的融合对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文化精髓,可以结合戏曲,国画,书法,陶瓷等形式,扩充和丰富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7]。在教学方法的选择方面,可以结合案例分析,项目设计,小组讨论,示范演讲等不同形式,进一步呈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不断强化与他人的合作交流精神,使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逐步渗透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引导学生充分体验和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在教学上需要以潜移默化为基本原则,为学生的学习成长搭建适宜的发展环境,引导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开展高校艺术教育实践活动,能够进一步传承和弘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鼓舞我国当代大学中树立更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在现代教育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教育目标,在教育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时,需要结合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需求,要发挥艺术教育实践活动的引领、宣传价值,突出艺术教育实践活动的社会职能,更好地传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艺术教育效果,拓展艺术教育形式,发挥艺术教育实效性,能够更好地发挥出艺术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作用,有利于彰显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在组织开展高校艺术教育活动时,除了要融入优秀传统文化以外,还要提升高校艺术教育本身的趣味性,要引导学生逐步建立起民族文化自觉和民族文化自信。在现阶段的高校学生学习实践中,大多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主要学习内容,并且伴随着互联网技术、互联网平台的深入发展,现代传播媒介的丰富和传播技术的快速扩张,大学生接触到的西方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更多更广,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我国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基于此,在高校艺术教育实践活动中,必须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民族文化,认识民族文化的价值与魅力,使其扎实掌握民族文化知识,并自觉成为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有生力量,不断提升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三)深入推进教育体制机制改革

从高校艺术教育的功能来看,高校艺术教育作为学校美育的重要实施领域,是素质教育的有机构成。高等院校艺术教育也是培育和提升青年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主要路径,具有极为明显的人文教育功能和人文价值取向。在当前经济社会深入改革发展的大背景下,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对于人才的人文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高等院校开展艺术教育活动,融合课堂教学、课后实践等系列内容,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而大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的提升是缓慢的学习过程,借助艺术教育形式教育内容,能够对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思想道德,培育发挥重要价值。高校艺术教育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提升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也能够助力创新型人才培育,有利于推进我国艺术教育工作的普及和深入发展。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民族精神和社会实践的成果,凝结在高校艺术教育活动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使其成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发展的主阵地,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提升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有利于确保青年大学生建立起坚定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使其更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将高校艺术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对接,进一步弘扬和发展艺术教育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价值,需要为其构建起与之匹配的教育评价指标。高校需要结合自身发展现状以及艺术教育教学模式,建设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价体系,更好地发挥文化自信在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价值。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设计组织管理指标,社会声誉指标,硬件软件指标,以及学生综合素质指标。通过多指标体系的配合,共同构建起基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艺术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在组织管理指标上,主要结合了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艺术教育教学计划的融合,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出发,考察两者的结合效果;在社会声誉指标中,主要考察不同主体对高校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效果的评价[8]。此外,在硬件软件指标上,主要考察高校在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宣传方面,是否为其提供了必要的教学设施、教学场地、教学资源。而学生综合素质指标,则主要是考察高校艺术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效果。对于高校来说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最终需要依靠青年学生的综合素质来展现,这些指标主要参考学生的校内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参与率,获奖情况等进行综合考察。

要充分发挥教育优势,在国家层面上,就高等艺术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对高校艺术教育活动起到导向和引领作用,帮助广大师生更深入地认知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进一步接受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层面上,想要推进人们思想观念的渐变,更需要在传播形式上做好创新和发展。高校在艺术教育活动中要丰富课程形式,选取典型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代表,使更多的学生了解学习、鉴赏、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使学生能够在丰富课余生活的同时,真正使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走进校园,走进学生的生活、学习中,使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文化对学生的精神起到给养价值,帮助学生塑造出优秀的品格。要为高校艺术教育的文化传承与弘扬建立保障机制,设置专门的课题研究小组,在资深教师、专业学者的带领下,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结合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艺术形式,风俗习惯等,进行充分的挖掘,使更多的人参与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守护中。要通过新媒体的宣传,引领世界优秀传统文化,并投身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促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

(四)夯实高校艺术教育师资队伍

在高校艺术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互动过程中,教师是重要的组织者和设计者,教师自身的综合素养和专业能力将直接关系到高校艺术教育的活动,关系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效果。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是保障艺术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对于教师来说,需要具备较强的艺术素养,专业的教学能力以及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底蕴,需要在日常艺术教育实践中,能够灵活融入优秀传统文化,需要能够对学生进行充分的引领和示范。对此,高校需要定期对校内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展开系统培训,强化高校艺术教育师资团队内部教师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掌握情况。要培养和提升高校教师的文化素养,强化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以及高校教师对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和认知,要使其能够在教育实践中自觉承担起艺术教育的实践任务。此外,高校要为教师成长搭建良好平台,使教师能够在课下通过自学平台,通过丰富的资源渠道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内容,不断增强自身的优秀传统文化底蕴。

尤其对于高校艺术教育教师来说,除了要钻研本领域的知识,本学科的内容以外,还需要从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增强实力,夯实基本功,使艺术教育质量再上新的台阶。学校可以通过网络培训平台或交流论坛等,为高校艺术教育教师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场所。此外,高校要定期邀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研究者、从业者等不同主体前来高校进行交流,更好地使高校能够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从业者、继承者,实现彼此的良性互动。通过邀请民间手艺人前往高校为师生进行现场指导和讲授,能够发挥高校的学术资源和教学资源,帮助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人激发起创作灵感,也能为其丰富创作题材。同时,还能够在校园内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最后,要发挥艺术教育教师的名师示范和引领作用,进一步扩大优秀传统文化的接收感认同感,使高校内部各区域都展现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氛围,进一步在高校内部弘扬起文化自信。

(五)拓展延伸高校艺术教育空间

拓展和延伸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空间,强化优秀传统文化与艺术教育的融合对接,需要以课堂教学为主导,结合高校艺术教育课堂教学改革工作,寻求艺术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对接的授课形式,探索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彼此支撑的合理路径,进一步构成教师乐教、善教,学生乐学、善学的良好学习氛围。要结合校园文化建设,结合琴棋书画等不同艺术社团,使学生能够在课余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文化活动,进一步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凸显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风采,要使第1课堂、第2课堂彼此密切配合,使学生在艺术教育中接受来自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染,使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中接受艺术教育,并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此外,要结合社会实践,为学生搭建良好的校企合作平台,使学生在校园内外实现良性互动。通过组织学生参观文化纪念馆,历史名人故居,历史博物馆等相关文化场所,以及指导组织学生在节假日前往社区进行帮扶慰问,使广大学生群体身体力行的感受到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人的神圣感使命感,也能在实践的磨炼下,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最后,教师在教学引导时,要善于运用现代技术,善于发挥网络技术优势,突出网络课程学习的重要价值,突破专业地域时间的限制,进一步推进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通过引导学生观看优秀传统文化的纪录片,或相关网络资源,使学生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也能够使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需求进行针对性的学习,有利于提升学习效率。

四、结语

高校艺术教育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通过激发学生的艺术想象和实践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时,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支撑,高校艺术教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方式,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需要发挥线上、线下的整合优势,拓宽学生的接收渠道,为学生打造良好的实践平台,引导学生在艺术教育实践中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了解,引导更多的青年学子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猜你喜欢

传统艺术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谁远谁近?
纸的艺术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