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儒家乐教思想看高校音乐专业课程思政建设

2022-12-20韩雪非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18期
关键词:乐教儒家专业课程

韩雪非

(山西工程科技职业大学,山西 晋中 030600)

引言

音乐和文学与绘画不一样,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音乐运用声音来激发人们心中的情感,进而实现情感上的共鸣,我们国家从古代开始,就已经产生了比较健全的音乐课程,主要的内容就是儒家观念,儒家思想观念包括了音乐、舞蹈以及理论教学等内容,在道德教化与传承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即使经历了三千年,这种古代音乐在目前高校的音乐专业课中也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一、高校音乐教育教学中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作用

(一)能够健全音乐教学系统,强化思政建设

新时期的教育工作:就是不但要在文化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而且要在思想方面来管控学生,使目前在接受高等教育的高校学生变成社会发展和建设的引导者,进而提升目前大学生的思想素养。但是在音乐教育中,有关的教学工作只是以音乐理论知识与音乐技能进行,很难高效地提高教学工作的成效。在教学进行期间,学生不能在课堂教学中受到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长时间这样,学生就会缺少文化意识、会使他们头脑中产生一些历史虚无主义意识等,进而影响了音乐专业的教学。对于高校音乐教学中强化课程思政的教育,可以使高校学生在掌握音乐系统的过程中,具有民族精神和文化方面的认同感,让他们树立起发扬我国文化的意识。导入课程思政的内容,能够充分发挥高校中音乐教学的智育与德育等多种作用。

(二)加大思政教学工作的力度,符合高校学生的需求

新时期背景中,思政教育是提高高校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学生的全面发展。社会上有很多信息内容会冲击大学阶段的学生的思想,也有多种多样的思潮在涌动、文化环境也是多元变化着的,这些都在挑战大学生的底线,对没有进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需要在思想方面对大学生进行引导。加大课程思政建设的力度,可以把课程思政建设引进音乐教学中去,建立新的教育模式;凭借课程思政,从多个方面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算是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大学生也可以掌握相应的思想政治理论。音乐专业的教育和课程思政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是改变高校学生思想意识形态、提升高校学生思想素养的重要方式之一。这种变化,不但有利于教学的高效进行,而且有利于学生的将来发展。

二、儒家乐教思想观念和音乐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之间的联系

(一)在教学目的方面

高等学生的根本目的就是立德树人,可以通过课程思政建设来达到立德树人这个目标,课程思政建设是核心工作和关键抓手。与儒家乐教思想观念和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目的进行比较,可以知道儒家乐教思想观念强调了音乐专业教学在教育和培养人方面的重要作用。在高校中,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就要将专业课程当成载体进行,对于不同专业的体制在教学过程中融进思政元素,均是重视把思想政治和专业教育的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都重视培养德才兼备的工作者。对高校音乐专业来说,因为专业课程内包含了很多专业的音乐理论知识,其课程思政教育的目标也要借助音乐教育这个载体来落实。所以,高校中音乐专业的课程思政教育与儒家乐教思想观念的教学目的,不但在逻辑方面是一致的,而且在落实方式上是一样的。

(二)在教学方式方面

在儒家看来,音乐教育不只是学习曲艺,更加关键的就是目前曲内蕴含的志,进而学习如何做人。所以儒学强调循序渐进、由外至内,知道是什么同时知道为什么是这样,注重把学习技艺、体会情感以及感受人格方面熏陶这三方面都与乐教有机地结合起来。在高校中,音乐专业课程教学进行思政建设一样重视探究与创新教学方式。教学不可以只是停留在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上,也要有效规避思政教育的空泛性,要将情感体会与陶冶情操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思想共鸣过程中实现情感方面的认同。并且要借助高效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认真专研音乐专业知识中包含的道理与启示,借助外在的知识来统一认识内在价值,进而提高课程思政建设的品质与效果,再传授专业知识与引导价值的有机交融,进而有利于提升教材成效。

(三)在教育内容方面

在高校中,音乐专业教育的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对音乐专业的特征与优点明晰,深入分析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并且要依据社会发展的潮流,加大继承、弘扬,发展与创新方面的工作力度。所以,要用心对音乐专业的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进行规划和设计,不但要涉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仁爱之心,而且要包括“清泉白石,皓月疏风”的美学追求,更要包括“乐以象德”的乐教观念。要使礼乐美善有机地结合起来,将音乐专业理论知识与思政教学内容的交融在一起,进而培养和塑造高校学生的三观,进而为我们国家培养出专业素质高且品德高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三、儒家乐教思想观念与音乐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有机结合实际意义

(一)理论方面的意义

儒家乐教思想观念把音乐育人的理想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具备十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内涵深刻的人生哲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到新时期之后,就出现了课程思政建设这种教育观念,这也是达成三全育人战略目标的关键对策。从教学目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内容方面的对比来说,儒家乐教思想观念与课程思政教育观念之间紧密相关。所以我们可以将课程思政教学观念当作儒家乐教思想观念的在现代的扩展。尤其是把儒家乐教观念和高校音乐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不但使音乐专业中的课程思政具备历史和理论凭据,而且对儒家乐教观念的继承和延续是有利的。比较古代和现代的教育思想观念,探究以乐化人、以乐治心以及以乐成德等内容,不但可以使高校思想政治建设理论更加丰富,进而对高校音乐专业课程教学有所启迪,而且可以更加高效地掌控儒家乐教观念与课程思政建设思想的精华。

(二)实践方面的意义

从实践意义出发,把儒家乐教观念和高校音乐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能够使音乐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而且可以延伸高校音乐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运用途径。将儒家乐教观念运用到音乐专业课程中,不但是深入挖掘音乐专业课程中思想政治建设的优质资源,而且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的运用。在音乐专业课程教育活动中始终渗透“乐教”与“乐学”观念,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激情,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继而实现积极学习的目的。“八音克谐”的审美追求能够很好地启发音乐课程教学中音乐专业理论知识与思政教育内容的有机结合。在现实的音乐课程教学期间,融入“乐以成德”和“乐以化人”等观念可以使大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受到思想方面的熏陶和感染,继而提升自己的思想素养与品德,继而为我们国家培养出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

四、将儒家乐教思想和音乐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的对策

(一)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教育

儒家乐教观念是要借助礼乐教化来达到治理天下和移风易俗的目标。但是在此期间,假如只是施教人员进行教学,而受教人员却没有参加,这就意味着是教师在唱独角戏,进而无法高效地落实乐教。这告诉我们,现阶段高校在音乐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转换教学理念,不仅仅是运用灌输理论知识的方式,而是要强化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互动,尊重学生在学习期间追求多样价值的权利,明确大学阶段学生的发展需要,进而使高校学生获取情感方面的共鸣,创造愉悦的音乐课堂教学氛围,进而营造出较好的教学情境,进而无形之中达成课程思政教育的目的。在音乐专业课中,在教学“外国民族音乐”“西方音乐史”“二十世纪现代音乐概论”等围绕西方音乐理论知识等课程中,可以比较中方和西方的音乐历史、风格以及特征进而培养学生跨文化的思维能力,而且可以在明确认识中国音乐文化特殊性的前提下强化文化自觉同时坚定文化自信。在教学“民歌概论”“中国音乐史”“戏曲鉴赏”等围绕中国音乐理论的课程中,因为课程自身蕴含了思政教学方面的内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重视思考、讨论以及交流,而且可以融进体验式演奏与演唱实践。不仅可以体会到我们国家传统音乐的源远流长,而且可以使高校学生更加热爱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而完成音乐专业课程独特殊的育人任务。

(二)美育与德育并举,从传授理论知识转变成全方位育人

儒家乐教观念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善”进而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音乐作品的节奏和旋律等审美愉悦性能在乐教期间的作用一样是无法疏忽的。孔子乐教的理想追求是乐善统一。在高校中的音乐课程的思政教育要重视寻找音乐作品艺术美背之后善良和美好,把传授知识、审美教育以及道德教育等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掌握知识与愉悦身心的期间,可以提高自己的品德素养,实现美育和德育互相交融,进而达成全面育人的教育目标。

在教授“钢琴”“声乐”“管弦乐合奏与重奏”“中国乐器”“中国民乐合奏与重奏”等音乐表演类型的课程中,教授演唱知识、技能以及技巧是表现音乐作品的前提条件。但是音乐也是情感很强的一门艺术,演唱人员首要任务就是唤起内心的情感,才可以在演奏期间和欣赏者在审美方面进行互动同时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所以教师不但要教会学生相应的演唱奏技巧,而且要引进历史背景、介绍地域风格和强调民族精神来分析与挖掘蕴含在音乐作品内的美育、德育元素。

(三)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起来,从只是课堂教学转变成课后扩展

儒家乐教过程中不仅要教授音乐专业的理论知识,而且要展开行舞习乐的实践,包括了学礼以立的活动,也就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高校音乐专业课程思政教育不可以只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而要依据音乐专业的特征,按照教学内容的差异延伸好课程思政的内容,组织仪式活动、展开游戏和娱乐等隐性教育模式有目标、有规划地进行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进而使思政教育贯彻在音乐专业的学习中,进而无形之中传递价值理念与思想观念。尤其是“小型民族乐队编配法”“和声”“歌曲写作”等理论和实践有机交融的音乐课程,只是分析和阐释课堂教学的作品是不行的,还要重视学生在课后实践的转化学习。就“歌曲写作”课程来说,大部分的创作实践要求在课后进行,但是创作优秀的作品不仅要局限在音乐节奏与旋律方面,而且涉及艺术文学等的融合,并且要重视音乐作品在舞台上的表现成效。所以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背景中的智慧课堂与云教育平台等资源,把课程思政建设内容的隐性教育方法和学生创作实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例如,把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以及社会精神等当成歌曲创作的必选专题,在选用歌词、书写旋律、编制和配置伴奏等方面融进各种思想政治要素,线上和线下、校内以及校外、课中以及课后的全面、超时空的教育,把解释理论、实践操作和引领价值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引起情感共鸣与思想同频的前提下达成全面育人的教育目的。

五、结语

儒家乐教思想观念是我们国家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儒家乐教思想中的“乐与政通”与“乐以治心”等思想和课程思政建设这个新时期高校强化思想政治建设的新对策不谋而合。尤其是在高校音乐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方面,不管是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还是教学内容,均与儒家乐教观念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所以,把儒家乐教思想含有的教育观念与哲学思想和高校音乐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具备重要的意义。通过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教育;美育与德育并举,从传授理论知识转变成全方位育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起来,从只是课堂教学转变成课后扩展;可以让音乐专业课程和思政建设互相推动、互相交融,继而有效地提高教育效果与实现教育目的。

猜你喜欢

乐教儒家专业课程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基于“互联网+”的应用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浅谈孔子的乐教思想对当今音乐教育的意义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孔子乐教思想研究述评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
论孔子的乐教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