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语活用专名卷入多角度探讨*

2022-12-16李曼琳廖光蓉

关键词:武陵山汾酒谓语

李曼琳,廖光蓉

(1.湖南科技职业学院 人文与音乐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7;2.湖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81)

引言

汉语成语活用的已有研究涉及以下八个方面。(一)界定与分类:成语的活用是指临时改变其形式结构、概念结构或两者兼之,即变换它的一些成分,或者赋予其以新的意义和用法[1]116。活用大致分为语义和形式上的,前者包括借用、别解、意译;后者包括易位、扩展、压缩、否定、置换[2]31。(二)句法功能:现代汉语谓词性成语带宾语、补语和描述性状语的能力十分微弱,限制条件严格,而独立充当谓语的能力则比较强[3]160。(三)语义:有些成语在沿用的过程中产生了明显的讹变现象,致使其现代形式和意义与原始形式和意义截然不同[4]67。语义上主要表现为别解和易色;别解是故意利用字面义,对其进行直解、曲解、截解;易色是故意改变感情色彩,在褒义、贬义、中性色彩之间灵活转用[5]30。成语语义韵发展的特点是:语义趋向的稳定性、强度的连续性及发展演变的不平衡性[6]65。成语或由短语和句子演变而成,或是语篇词汇化的结果,其类词汇化程度不同,同时演变也表现出一定的语法化趋势。其语义韵是指,在运用过程中会吸引不同的搭配词,呈现出挑选搭配词的不同语义趋向,而联合这些搭配词又会营造出各种各样的语义氛围[7]44。(四)语用:活用意义上去语法化,特定语用效果便因此产生。这类表达运用构式和词汇压制,整体论和现代还原论适用压制且贯彻其中[8]38[9]12。类固定短语“名1来名2去”生成时,名词的选择是有着其特有的选择条件的,在具体语境中表现出强烈的主观色彩[10]88。(五)手段和方式:以是否改变其四字格为依据,修辞手段可划分为语音和结构;前者包括同音替换、非同音替换和押韵三种方式,后者分为扩展、紧缩、拆分和调整语素位置等四种方式[11]51。活用有使动和意动用法、名动化、形动化以及名词作状语[12]51。成语最具隐蔽性的演变方式就是习非成是[13]64。(六)广告谐音成语研究:该研究有三种结论。1.修辞观:一种临时运用的超常修辞,达到了广告意图明确而幽默别致的效果;2.结构观:从语音、语义和语法角度去分析其内部结构;3.认知观:运用认知心理学的图形—背景、完形趋向和概念合成来阐释其特别吸引公众眼球以及广告意图凸显的原因[14]189。(七)活用规范研究:活用具有先决条件,随意篡改有碍语言规范[11]51;广告语中仿拟成语产生了误导青少年曲解其本义等负面作用,应当规范[15]147;活用规范化主要针对的是共时变异情况,规范化应该在遵循有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进行调查研究,确立明确的规范标准,并做好规范的普及工作[16]109。(八)评价:目前的成语研究很少涉及构式成语的能产性,习得研究更不多见[17]698。

已有成语活用研究涉及面广,然而尚可在概念框架[18]64、概念转喻[19]148和原型范畴[20]107等理论指导下把其表现、概念化、体认理据、语用功能、创新变异轨迹、语法特点、典型性和规范化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探讨。受篇幅所限,本文所呈现的研究局限于有专名卷入的成语活用,因其较为复杂,也更具典型性。专名包括人名、地名和品牌名。语料对成语范围稍有突破,但还在熟语之内,因其本质是一样的;语料选取遵循新奇性、典型性和代表性。下面以专名为主线展开讨论。

一、人名卷入

(一)改变谓语联合式形容词一部分概念,人名卷入

语例1:平语近人,触动心灵的信访语录。(四川省苍溪实验中学校2020-06-23)

“平易近人”活用为“平语近人”。“平易”意为“性情温和宁静;谦逊和蔼”:“圣人休休焉,则平易矣;平易则恬淡矣。”(《庄子·刻意》)“平易近人”意为“态度和蔼可亲,使人容易接近”:“欲为平易近人诗,下笔深情不自持。”(清·龚自珍《杂诗》) “语”意为“语言”:“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孟子·滕文公下》)“平语近人”意为“习近平的语言通俗易懂”。

超常表现为,把联合式谓语形容词第二部分“易”变为中心成分“语”,从谓语形容词+谓语动词+宾语“平易近人”变为主语(定语+中心成分)+谓语动词+宾语“平语近人”,改变形式和概念结构,不合语义透明法则。概念化方式为转喻。“平语近人”复合转喻:首先,“形式单位”范畴的一个成员“平语近人”代另一个成员“平易近人”;然后,表征领主的形式单位即人的姓名之名字部分“平”+所属/状主“语”+状态/结果“近人”代表征领主的形式单位即人的姓名之名字整体“近平”+所属/状主“语”+状态/结果“近人”;再后,表征领主的形式单位即人的姓名部分“近平”+所属/状主“语”+状态/结果“近人”代表征领主的形式单位即人的姓名整体“习近平”+所属/状主“语”+状态/结果“近人”;接下来,领主“习近平”+所属/状主“语”+状态/结果“近人”代领主“习近平”+领属关系标记“的”+所属/状主“语”+状态/结果“近人”;最后,状主“习近平的话语”+状态/结果“近人”代状主“习近平的话语”+状态/原因“通俗易懂”。体认理据如下:一是,利用受众耳熟能详的成语来加深印象;二是,有范畴与领有、状态事件和形式单位概念框架支撑;三是,转喻能力强;四是,汉语水平高。语用功能如下:一是,经济,与“习近平的语言通俗易懂”一比较便可知晓;二是,受众印象深刻一些。创新变异轨迹可构拟如下:习近平的语言通俗易懂→平语近人。后者的认知操作复杂程度比前者高,详略度却低,创新性强。虽然可用其还原形式来替代,但在经济性和感觉方面还是有差异,即后者经济得多,同时受众印象也深刻一些。“平语近人”虽然不合语义透明法则,但却遵循了经济和功效法则。“平语近人”作为成语活用原型范畴的一个成员,其典型性体现在连续五次的复杂转喻上,为鼓励言语创新,可作为义务教育第四学段九年级语文教学的成语活用内容。

(二)既改变成分概念又改变成分身份,人名卷入

语例2:全国球迷心碎! 姚头叹琦,所有人都哭了!最不容易的还是阿联。(搜狐·狂迷篮球2019-09-03)

“摇头叹息”活用为“姚头叹琦”。“叹息”意为“叹气”,“摇头叹息”意为“表示感慨或难过的两个行为”:“他们睁着眼睛不看责任制带来的好处,只管继续摇头叹息:‘社会主义已经不成体统了。’”(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三卷第24章)“姚”指代“姚明”(前中国职业篮球运动员,现任中国篮球协会主席),“头”本义为“人的头部”,转换为“首领,头儿”:头目。“叹”意为“因忧闷悲痛而呼出长气”:悲叹;“琦”指代“周琦”(中国职业篮球运动员,现司职国家队中锋)。“姚头叹琦”意为“姚明头儿叹惜周琦”。

超常表现为,把前一部分的谓语动词+宾语“摇头”变为定语+中心成分“姚头”,把后一部分的宾语“息”变为宾语“琦”,从谓语动词+宾语+谓语动词+宾语“摇头叹息”变为定语+主语+谓语动词+宾语“姚头叹琦” ,改变形式和概念结构,不合语义透明法则。概念化方式为转喻。“姚头叹琦”简单转喻:范畴的一个成员“姚头叹琦”代另一个成员“摇头叹息”。“姚”简单转喻:姓名的部分“姚”代整体“姚明”;“琦”简单转喻:姓名的部分“琦”代整体“周琦”。“叹”简单转喻:联合式复合动词部分“叹”代整体“叹惜”。体认理据如下:一是,既音同(“摇”和“姚”)又音近(“息”和“琦”);二是,利用受众耳熟能详的成语来加深印象;三是,有语境、范畴与事物概念框架支撑;四是,转喻能力强;五是,汉语水平高。语用功能是受众印象深刻一些。创新变异轨迹可构拟如下:姚明头儿叹惜周琦→姚头叹琦。后者的认知操作复杂程度比前者高,详略度却低,创新性强。虽然可用其还原形式来替代,但在感觉方面还是有差异,即后者让受众印象深刻一些。“姚头叹琦”虽然不合语义透明法则,但却遵循了语境和功效法则。“姚头叹琦”作为成语活用原型范畴的一个成员,其典型性体现在分别有三次简单转喻上,为鼓励言语创新,可作为义务教育第四学段八年级语文教学的成语活用内容。

二、地名卷入

(一)改变成分概念,地名卷入

语例3:郑在努力,风雨同州! 河你一起,共渡南关!(百度·大象带你看河南2021-07-22)

“风雨同舟”活用为“风雨同州”。“风雨同舟”本义为“风雨中共一条船”,转换为“风雨中同乘一条船,一起与风雨搏斗”:“诸公热诚毅力,十倍仲恺,当有善法,济此艰难。庶几风雨同舟,危亡共拯。”(廖仲恺《辞财政部长职通电》)“州”本义为“水中的陆地”,转为为“地方行政区划名”(相传禹治水后,分其领域为九州):“南越中数州。”(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风雨同州”意为“风雨中共郑州”。

超常表现为,把宾语“舟”变为宾语“州”,从状语+谓语动词+宾语“风雨同舟”变为状语+谓语动词+宾语“风雨同州”,形式结构不改变,概念结构改变,不合语义透明法则。概念化方式为转喻。“风雨同州”复合转喻:首先,“书写形式单位”范畴的一个成员“风雨同州”代另一个成员“风雨同舟”;然后,场景“风雨”+行为“同”+表征受事的形式单位部分“州”代场景“风雨”+场景标记“中”+行为“同”+表征受事的形式单位整体“郑州”。体认理据如下:一是,音同(“舟”和“州”);二是,利用受众耳熟能详的俗语来加深受众的印象;三是,通过文字可增加一个模态;四是,有范畴与行为事件和形式单位概念框架支撑;五是,转喻能力较强;六是,汉语水平高。语用功能如下:一是,经济,与“风雨中共郑州”一比较便可知晓;二是,对仗工整(“郑在努力,风雨同州”共8个音节,节奏结构为4+4),与“郑在努力,全国与郑州风雨同舟”(共13个音节,节奏结构为4+9)一比较便可知晓;三是,受众印象深刻一些。创新变异轨迹可构拟如下:风雨中共郑州→风雨同州。后者的认知操作复杂程度比前者高,详略度却低,创新性强。虽然可用其还原形式来替代,但在经济性、对仗和感觉方面还是有差异,即后者经济一些,同时对仗工整,受众印象也深刻一些。“风雨同州”虽然不合语义透明法则,但却遵循了经济、对仗和功效法则。“风雨同州”作为成语活用原型范畴的一个成员,其典型性体现在复合转喻上,为鼓励言语创新,可作为义务教育第四学段七年级语文教学的成语活用内容。

(二)改变成分身份,地名卷入

1.改变谓语动词身份

语例4:武陵山水鸭天下。(广告语)

“桂林山水甲天下”活用为“武陵山水鸭天下”。“甲天下”意为“天下第一”:“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罗青意可参。”(南宋·王正功《劝驾诗·其二》)“鸭”意为“水禽”:“春江水暖鸭先知。”(北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武陵山水鸭天下”本义为“武陵山水是鸭的天下”,转换为“生长在武陵山水的鸭天下第一”。

超常表现为,把谓语动词“甲”变为定语“鸭”,从主语+谓语动词+宾语“桂林山水甲天下”变为主语+谓语名词短语“武陵山水鸭天下” ,形式结构和概念结构改变,不合语义透明法则。概念化方式为转喻。“武陵山水鸭天下”复杂转喻:首先,“形式单位”范畴的一个成员“武陵山水鸭天下”代另一个成员“桂林山水甲天下”;然后,状主“武陵山水”+领主“鸭”+所属“天下”代状主“武陵山水”+状态标记“是”+领主“鸭”+所属“天下”;再后,状主“武陵山水”+状态标记“是”+领主“鸭”+所属“天下”代状主“武陵山水”+状态标记“是”+领主“鸭”+领属关系标记“的”+所属“天下”;接下来,原因“武陵山水是鸭的天下”代结果“生长在武陵山水”;最后,原因“生长在武陵山水”代结果“天下第一”。体认理据如下:一是,音近(“甲”与“鸭”);二是,利用受众耳熟能详的名句来加深对广告语的印象,追求市场效果;三是,有范畴与状态、领有事件、因果关系和形式单位概念框架支撑;四是,转喻能力强;五是,汉语水平高。语用功能如下:一是,经济,与“生长在武陵山水的鸭天下第一”一比较便可知晓;二是,受众印象深刻一些。创新变异轨迹可构拟如下:生长在武陵山水的鸭天下第一→武陵山水鸭天下。后者的认知操作复杂程度比前者高,详略度却低,创新性强。虽然可用其还原形式来替代,但在经济性和感觉方面还是有差异,即后者经济一些,受众印象也深刻一些。“武陵山水鸭天下”虽然不合语义透明法则,但却遵循了经济和功效法则。“武陵山水鸭天下”作为成语活用原型范畴的一个成员,其典型性体现在连续五次的复杂转喻上,为鼓励言语创新,可作为义务教育第四学段九年级语文教学的成语活用内容。

2.改变状语身份

语例5:刮目“湘”看:今日看湖南。(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2019-07-31)

“刮目相看”活用为“刮目湘看”。“刮目相看”意为“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世界也刮目相看,东亚病夫居然也奋起了,睡狮果然醒了。”(朱自清《这一天》)“湘”意为“湖南的别称”:湘绣。“刮目湘看”意为“刮目看湖南”。

超常表现为,把状语“相”变为主语“湘”,从谓语动词1+宾语+状语+谓语动词2“刮目相看”变为谓语动词1+宾语+主语+谓语动词2“刮目湘看” ,形式结构和概念结构改变,不合成分顺序法则。概念化方式为转喻和改变成分顺序。“刮目湘看”简单转喻: “形式单位”范畴的一个成员“刮目湘看”代另一个成员“刮目相看”。“湘”前置于谓语动词。体认理据如下:一是,音同(“相”与“湘”);二是,利用受众耳熟能详的成语来加深印象;三是,通过文字可增加一个模态;四是,有范畴支撑;五是,有转喻能力;六是,汉语水平高。语用功能如下:一是,受众印象深刻一些;二是,避免重复,与“刮目看湖南:今日看湖南”一比较便可知晓。创新变异轨迹可构拟如下:刮目看湖南→刮目看湘→刮目湘看。认知操作复杂程度依次增强,详略度依次降低,创新性依次增强。虽然可用位于其左端的还原形式来替代,但在表达丰富和感觉方面还是有差异,即后者避免重复,受众印象也深刻一些。“刮目湘看”虽然不合成分顺序法则,但却遵循了功效法则。“刮目湘看”作为成语活用原型范畴的一个成员,其典型性体现在简单转喻和改变成分顺序上,为鼓励言语创新,可作为义务教育第四学段七年级语文教学的成语活用内容。

3.分别改变定语和状语身份

语例6:春华秋十,京生湘伴。(北京银行广告语)

“今生相伴”活用为“京生湘伴”。“今生”意为“这一辈子”:“感羡料应知我意,今生此事不如君。”(唐·白居易《和杨六尚书赋长句见示》)“相伴”意为“陪伴”:“﹝贾宝玉﹞因转念一想:不如还是和袭人厮混,再与黛玉相伴。”(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八回)“今生相伴”意为“这一辈子陪伴”;“京生湘伴”意为“在京生,在湘伴”。

超常表现为,把定语“今”变为状语“京”,把状语“相”变为状语“湘”,从状语1(定语+中心成分)+状语2+谓语动词“今生相伴”变为状语+谓语动词1+状语+谓语动词2“京生湘伴” ,形式结构和概念结构改变,不合语义透明法则。概念化方式为转喻。“京生湘伴”复杂转喻:首先,“形式单位”范畴的一个成员“京生湘伴”代另一个成员“今生相伴”;然后,处所“京”+行为1“生”+处所“湘”+行为2“伴”代处所标记“在”+“京”+行为1“生”+处所“湘”+行为2“伴”;最后,处所标记“在”+“京”+行为1“生”+处所“湘”+行为2“伴”代处所标记“在”+“京”+行为1“生”+处所标记“在”+处所“湘”+行为2“伴”。体认理据如下:一是,顺应上文;二是,既音近(“今”和“京”)又音同(“相”和“湘”);三是,利用受众耳熟能详的成语来加深对此广告语的印象,追求市场效果;四是,有范畴与行为事件和形式单位概念框架支撑;五是,转喻能力强;六是,汉语水平高。语用功能如下:一是,对仗工整(“春华秋十,京生湘伴”共8个音节,节奏结构为4+4),与“春华秋十,在京生,在湘伴”(共10个音节,节奏结构为4+3+3)一比较便可知晓;二是,受众印象深刻一些。创新变异轨迹可构拟如下:在京生,在湘伴→京生湘伴。后者的认知操作复杂程度比前者高,详略度却低,创新性强。虽然可用其还原形式来替代,但在对仗和感觉方面还是有差异,即后者对仗工整,受众印象也深刻一些。“京生湘伴”虽然不合语义透明法则,但却遵循了语境、对仗和功效法则。“京生湘伴”作为成语活用原型范畴的一个成员,其典型性体现在连续三次的复杂转喻上,为鼓励言语创新,可作为义务教育第四学段八年级语文教学的成语活用内容。

三、品牌名卷入

(一)改变状语+谓语动词身份,品牌名卷入

语例7:一箭如故的广告语是什么意思?(爱问·语言学2017-11-22)

“一见如故”活用为“一箭如故”。“一见如故”意为“初次见面就像老朋友一样”:“李邺侯(泌)为相日,吴人顾况西游长安,邺侯一见如故。”(北宋·张洎《贾氏谭录》) “箭”本义为“箭竹”,转换为“搭在弓弩上发射的竹制武器”:“行人弓箭各在腰。”(唐·杜甫《兵车行》)“一箭如故”意为“初次见到箭牌口香糖就像老朋友一样”。

超常表现为,把状语+谓语动词“一见”变为定语+中心成分“一箭”,整体从主语(状语+谓语动词)+谓语动词+宾语“一见如故”变为主语(定语+中心成分)+谓语动词+宾语“一箭如故”,形式结构和概念结构改变,字面义不合逻辑法则。概念化方式为转喻。“一箭如故”复杂转喻:首先,“形式单位”范畴的一个成员“一箭如故”代另一个成员“一见如故”;然后,时间“一”+表征受事所属的定中式短语部分“箭”+状态“如故”代时间“一”+表征受事所属的定中式短语整体“箭牌”+状态“如故”;再后,时间“一”+所属“箭牌”+状态“如故”代时间“一”+所属“箭牌”+领主“口香糖”+状态“如故”;最后,时间“一”+受事“箭牌口香糖”+状态“如故”代时间“一”+行为“见到”+受事“箭牌口香糖”+状态“如故”。体认理据如下:一是,音同(“见”和“箭”);二是,利用受众耳熟能详的成语来加深印象;三是,通过文字可增加一个模态;四是,有范畴与事物和领有、状态、行为事件概念框架支撑;五是,转喻能力强;六是,汉语水平高。语用功能如下:一是,经济,与“初次见到箭牌口香糖就像老朋友一样”一比较便可知晓;二是,受众印象深刻一些。创新变异轨迹可构拟如下:初次见到箭牌口香糖就像老朋友一样→一箭如故。后者的认知操作复杂程度比前者高,详略度却低,创新性强。虽然可用其还原形式来替代,但在经济性和感觉上还是有差异,即后者经济一些,让受众印象也深刻一些。“一箭如故”虽然字面义不合逻辑法则,但却遵循了经济和功效法则。“一箭如故”作为成语活用原型范畴的一个成员,其典型性体现在连续四次的复杂转喻上,为鼓励言语创新,可作为义务教育第四学段八年级语文教学的成语活用内容。

(二)改变前后两个分句的谓语动词1+补语与谓语动词2的身份, 品牌名卷入

语例8:汾酒广告:喝酒必汾,汾酒必喝。(百度·作业帮2014-09-09)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活用为“喝酒必汾,汾酒必喝”。“合”意为“联合”:“又闻庙湾一带仍有贼船,若两贼合伙,害不可言。”(明·唐顺之《牌》)“分”意为“分散”:“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孙子·谋攻》)“久”意为“长久,时间长”:“不可久居。”(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必”意为“一定要”:“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韩非子·内储说》)转换为“必然,必定”:“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本义为“联合时间长了,必定分散;分散时间长了,必定联合”,转换为“人或事物变化无常,分合无定”:“这也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天下定理。”(《雪岩外传》第十二回)“喝酒必汾,汾酒必喝”意为“喝酒一定要汾酒,只要是汾酒一定要喝”。

超常表现为,把谓语动词“合”变为谓语动词“喝”,把补语“久”变为宾语“酒”,把谓语动词+补语“分久”变为主语“汾酒”,从谓语动词+补语+状语+谓语动词+谓语动词+补语+状语+谓语动词“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变为谓语动词+宾语+谓语动词+宾语+主语+状语+谓语动词“喝酒必汾,汾酒必喝” ,形式结构和概念结构改变,不合语义透明法则。概念化方式为转喻。“喝酒必汾,汾酒必喝”简单转喻:“形式单位”范畴的一个成员“喝酒必汾,汾酒必喝”代另一个成员“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汾”简单转喻:定中式复合名词部分“汾”代整体“汾酒”。体认理据如下:一是,音近(“合”与“喝”)和音同(“久”与“酒”,“分”与“汾”);二是,利用受众耳熟能详的成语来加深对广告语的印象,追求市场效果;三是,有范畴与事物概念框架支撑;四是,转喻能力较强;五是,汉语水平高。语用功能如下:一是,经济,与“喝酒一定要汾酒,只要是汾酒一定要喝”一比较便可知晓;二是,对仗工整(“喝酒必汾,汾酒必喝”共8个音节,节奏结构为4+4),与“喝酒一定要汾酒,只要是汾酒一定要喝”(共16个音节,节奏结构为7+9)一比较便可知晓;三是,受众印象深刻一些。创新变异轨迹可构拟如下:喝酒一定要汾酒,只要是汾酒一定要喝→喝酒必汾,汾酒必喝。后者的认知操作复杂程度比前者高,详略度却低,创新性强。虽然可用其还原形式来替代,但在经济性、对仗和感觉方面还是有差异,即后者经济得多,同时对仗工整,受众印象也深刻一些。“喝酒必汾,汾酒必喝”虽然语义不合透明法则,但却遵循了经济、对仗和功效法则。“喝酒必汾,汾酒必喝”作为成语活用原型范畴的一个成员,其典型性体现在两个简单转喻上,就典型性而言,为鼓励言语创新,可作为义务教育第四学段七年级语文教学的成语活用内容;但就概念内容而言,不作为整个第四学段语文教学的成语活用内容。

四、结语

本研究基于原成语概念框架突显活用表现、概念化、体认理据、语用功能和如何创新变异而来、语法特点和典型性;基于活用的表现、概念化、体认理据、语用功能和如何创新变异而来、语法特点和典型性规范超常,着重义务教育第四学段语文教学相关内容的安排。从尊重事实出发,以发展、提升母语能力、言语创新能力和国家语言能力为目的,对成语活用的规范化其实主要是一个如何循序渐进、不断逼近汉语真相的问题。接下来的研究至少还可探讨活用给成语及其文化会带来哪些影响?

猜你喜欢

武陵山汾酒谓语
秦巴-武陵山区重庆段乡镇域多维贫困测度及类型划分
非谓语动词
最新的汾酒30年(蓝花瓷瓶)、20年(蓝花瓷瓶)、15年三种酒比较
汾酒老作坊
汾酒
诗二首
推动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脱贫
短句—副词+谓语
武陵山区仡佬族传统体育的流变发展研究
非谓语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