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灵活利用生活情境,高效开展小学数学教学

2022-12-16田银春

今天 2022年20期
关键词:数学知识情境同学

田银春

(白银市景泰县草窝滩镇西和小学 甘肃 景泰 730400)

小学数学教学中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主要以理解课本知识为主,对于实际生活中的数学应用虽有涉及,但仍然没有做到完全融入,学生虽然可以解决课本中出现的应用题,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却很难想到用数学知识去解决遇到的问题。而当下教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时理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帮助学生打好学习基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当下的小学数学教师正逐步尝试利用生活情境开展教学活动,以此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升探索能力。为此,下面针对小学数学中生活情境的灵活应用进行了简单探索:

1.善于发现教学素材,将课堂融入实际生活

生活中处处可见数学素材,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去把握它们,并将其运用到数学教学中去。而将课堂融入实际生活就是挖掘并运用生活中的数学教学素材的一个好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当教师遇到合适的数学知识时,就可以思考它与生活有着何种联系,生活中有哪些事物可以帮助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如此,教师有意识地将生活与课堂融合在一起,不仅可以让课堂变得更加有趣,还可以让数学教学更具有实际价值。

例如,在学习《时、分、秒》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就应明确,这部分内容与生活密切相连,甚至可以说,这就是生活中必须要懂得的常识。但是这部分内容对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而言,依旧存在的一定的困难,尤其是在进行时间的计算时,有些同学就容易将时钟的一分钟六十秒、一小时六十分钟的换算规则与十进百、百进千的换算规则混淆,导致计算失误,或者是计算十分缓慢。因此,面对这样的情况,如果只是简单的让同学们依靠课本中出现的绘制好的时钟图画来进行学习显然效果不佳。但是此时教师若能找到一个时钟实物,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去触摸、去感受,相信教学效果会更好。而教师此时不仅需要找到时钟这一个生活素材,还需要带领同学们去寻找更多的关于时间的生活素材,如电子手表、机械手表、不同刻度显示的时钟、摆钟等等,只有尽可能多的去找到有关于时钟的生活素材,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从而让学生在后续的关于时间的学习中能够得心应手。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与家长取得联系,让同学们在家庭中也尝试着去认识钟表、认识时间。

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其目的就在于将生活与教学融为一体,而这一点,需要以素材的挖掘为始,以学生的应用为终。如此,同学们才能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学会运用学到的内容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在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的同时,发挥数学学习的实际作用,促进学生的进一步成长。

2.善于联系生活实际,让概念易于理解接受

联系生活实际并不意味着要找到生活中的素材并运用到课堂中去,而是要在学生进行新知识的学习时能够学会化抽象为具体。尤其是在面对一些比较难以理解的问题时,若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去联系生活实际解决数学问题,相信教学效率也能有较大提升。

例如,在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部分的内容时,教师可能会将其与除法联系起来,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却发现,除法的认识和分数的认识虽然有共通之处,但是稍不注意,学生就容易忽视除法是一种运算方法,但是分数是一种数,分数一样会有四则运算,并且还需要依赖于乘除的方式进行通分,以便于更好地计算,此外,分数运算的技巧性也比较强,比如约分等等,只有在熟练掌握了出发之后再进行分数的学习才会更为顺利。但是在理解分数这一阶段很多同学就容易出错,更不用说后续的分数运算了。因此,在引导学生理解分数含义时,就需要适当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将抽象的分数知识转化为具体点知识。如教师可以以创设生活情境的方式联系生活实际,假如有五个人分十二个桃,那么每个人能分到多少,此时同学们可能会用除法解决,后来发现会有余数,那么这个余数又如何解决呢?原来只要把每个桃平均分成五份,两个桃一共十分,此时再分给五个人就不会有剩余。通过这样的举例子来引导学生学习分数知识自然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可见,作为数学教师,在教给学生系统的理论知识之外,还需要照顾到学生的理解情况,尤其不能过度关注学生的悟性,走入传统数学教育的误区。当教师能够合理利用生活实际开展数学教学时,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与理解也会顺利许多,从而真正打造出一个高效课堂,促进学生的学习。

3.进行课堂实物展示,让学生学会学以致用

进行课堂实物展示主要是在生活中缺乏相应素材的时机进行。有些数学知识虽然与生活息息相关,但是要利用生活情境开展教学工作还需要有一个过渡工具来帮助学生理解,而这个过渡工具也是需要进行实物展示的,只有如此,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相应的数学内容。而这个制作好的别样的“生活素材”,既要是实体,还应该符合数学的严谨性,同时能够很好地带领学生过渡到生活情境中去,对于提升教学的有效性而言至关重要。

例如,在学习《圆柱与圆锥》这部分的内容时,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圆柱和圆锥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紧紧依靠课本中的景深图片是不够的,所谓的阴影和虚线也只有在学生掌握了相关知识时候才能更加清晰的了解这部分内容。因此,作为教师,就可以在课余时间制作好一定的圆柱和圆锥实物,材料可以是木头、塑料、纸张等等,只要做到尽可能的还原,就能为课堂教学带来极大的效益。此时,学生便可以通过教师所展示的实物去了解圆柱的形成,明白圆柱是由一个长方形和两个圆形组成的,若要在圆柱侧面走直线,就需要找到圆柱展开图的两个对角顶点,这两个顶点的连线最短。而利用纸张制作实物展开之后,同学们也能够明白,圆锥展开后并不是一个三角形,而是一个扇形,这部分内容是很多人都会搞错的地方。在实物展示中初步认识了圆柱和圆锥之后,教师便可以利用生活情境,让同学们找找教室中存在的圆柱体和圆锥,将所学知识引入生活中去,进一步推动学生的理解。如此,学生既掌握了理论知识,还能学以致用,让课堂中学到的东西立刻运用到生活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这一过程中,实物展示与生活素材的不同点就在于,实物展示能够尽可能地还原数学知识,能够根据教学需要制作,而生活素材只能是相似。面对诸如“圆柱与圆锥”这样的知识点,只从生活中寻找素材难免会出现错漏的地方,无法让同学们清晰地感知知识点,若有一个过渡性质的实物展示,接下来的利用生活情境开展的教学活动将会更为顺利,还能发挥出生活情境教学的最大作用。

4.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探索和发现数学问题

在新课标大背景下,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尤为重要,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给学生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也能够独立地思考问题,从而获得成长。因此,在灵活利用生活情境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教师也不能忽视观察生活这一点。当教师在课堂中充分的引入了生活情境之后,学生可能会短暂地获得生活经验,但是从根本上来说,课堂教学利用生活情境的目的还是会落在实际生活中去,因此,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尤为重要。只有让学生养成了观察生活的习惯,才能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和发现问题,从而促进学生学习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反向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学习《位置与方向》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能够明确地感觉到,课本中的教学对于提升学生方向感而言用处偏小,很多学生在学完了这部分内容之后也只能认清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在纸上为他人指出方向,并标注好距离。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学生依旧会认不清自身的位置。因此,教师在开展这部分的教学工作时,上课之前就可以让学生观察自己家与同学家之间的相对位置,最后以学校为中心店去确认各自的方向与位置。此时同学们可能会产生“怎么去确认东西南北呢?”“怎么衡量两个位置之间的距离呢?”“怎么准确说出一个地点的相对位置呢?”等等。寻找描述语言的过程就是学生在观察生活的过程,而正是在这样的观察生活的过程中,学生才能够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式,从而培养学生让独立思考能力。

在当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兴趣十分重要,而培养学生的兴趣的最终目的还是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从而为未来的数学学习以及其他各种学习打下基础。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想要灵活应用生活情境开展教学活动,就可以以学生观察生活为基点,在生活中融入教学,帮助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5.结合生活深入思考,培养与提升思维能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结合生活进行深入思考显然是比较困难的,而教师的引导在此时就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创设合适的生活情境,而后再将课堂引入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结合数学知识展开深入思考。如此学生的数学学习自然也会更为深入。而结合生活深入思考主要指的是在学习中不再是浮于表面地去理解理论知识,而是去探索理论知识背后的逻辑关系,力求构建出自身的数学学习体系,如此,才能在后续的数学逻辑体系的建构中更为顺利。

例如,在学习《图形的运动》这部分内容时,对于小学五年级的朋友来说,这部分内容的学习相对而言比较困难,但是也正因如此,教师很可能会忽略数学体系的建构,而花费大量的时间引导学生认识这一个“旋转”的图形运动。但是在前期的学习中会发现,学生已经掌握了“平移”的图形运动有关知识点,那么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结合这二者来帮助学生构建自身的数学知识体系。而构建数学知识体系的便捷方法就是结合实际生活。如,在学习旋转时,教师可以选择“摩天轮”“时钟”“小风车”等生活中的东西去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回忆一下时钟是如何转动的,摩天轮和小风车又是如何转动的,如果要自己制作小风车,自己会怎么做等等。尤其是在小风车的制作过程中,学生可以清晰地感知到小风车的一个扇叶的运动效果,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同时,教师还可以借助小汽车的运动、滑板的运动等等去感知平移效果,明确图形的运动的相关问题可以以确定顶点的方式来解决。而正是在这样的举例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明确生活中出现的数学知识,并形成自己的具体认知,随后在课堂中接收相对抽象的知识教学时也能够联系起生活实际,在生活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思考,形成自我认识,培养思维能力。

因此,想要高效开展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灵活运用生活情境的方式还可以是结合生活来进行深入思考,这与前者的素材的选择不同的是,前者更有助于学生的理解,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知识,而后者是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去提升自身的思考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数学思考的点,从而不断丰富自身的数学认知,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6.合理利用生活资源,灵活开展复习与训练

小学生很容易学了某一知识点之后在第二天将其忘记,或者是将其与之前学过的内容混淆,因此必要的复习和训练不可或缺。而在小学数学的复习课和练习课中,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是以单调的解题为主,学生虽然会因为竞争而提起精神解决问题,但是这并不是学生的内在驱动力。而想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内在驱动力,落脚点还需要放在生活中去。利用生活资源进行小学数学的复习与训练也是灵活应用生活情境的一个绝佳方式。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主要是将课堂所学过的知识点完全放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让学生利用手可触摸的生活资源进行自我复习与自我训练。这种方式不仅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还可能会帮助融洽学生的家庭氛围,帮助学生与家长加强交流与沟通,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学习《百分数》这一章节的过程中,课本主要以商场打折为引子导入教学,让学生在“购买物品”这一个生活情境中学习百分数的相关内容。那么在后续的复习与训练中,教师就不能仅仅是“纸上设置生活情境”,不能依赖纸面的应用题目去帮助学生复习。若只是让学生解决纸上问题,教师很快就会发现,问题过于单一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容易造成解题的疲倦感,而稍微假如一些变动条件,学生又难以理解,产生解题的畏惧感,不愿意去进行大量的联系与复习。此时,教师就可以灵活运用身边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去解决这一问题。如教师可以与家长取得联系,让同学们跟着家长去一次超市,并做一次“小小计算员”,帮助家里人计算购买所需金额。也可以让同学们带着自己的小玩具来学校进行一次“跳蚤市场”活动,让同学们既成为卖家,也成为买家,更加深入地掌握百分数相关知识点。最后再根据生活情境的创设以及生活资源的运用做好总结活动,进行一定的成果展示,有效进行纠错,提升学生复习和练习的准确度。

在这一部分的学习中,生活中可以利用的生活资源颇多,教师在这样的无形的复习与练习中主要是一位引导者,学生才是主角。此外,这样的特殊的复习与训练活动,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好动心理,若此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相应的竞赛活动,必然更能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因此,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想要灵活应用生活情境开展高效的教学活动时,眼光不能仅仅放在新知识的讲解中去,后续的复习与联系尤为重要。只有充分利用起生活中的资源,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活动参与度,才能帮助学生进一步夯实数学基础。

总结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是学生系统地学习数学的开端,教师在讲解数学知识时,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解决当下的数学问题,还应该尽可能帮助学生建立起自身的数学逻辑思维体系,从而在未来的数学的学习中能够一通百通。而数学也有着其抽象性,完全依赖于死记硬背是万不可行的,只有化抽象为具体,将数学知识融入到日常生活体验中去,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与记忆,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的深入发展。因此,作为教师,若能灵活应用生活情境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数学思考中,相信教学效率也能有极大的提升,从而打造出真正的高效课堂。

猜你喜欢

数学知识情境同学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情境新颖的概率问题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数学知识在于应用
从生活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
感悟三角形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