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元气在中医历史发展中的概况※

2022-12-12马富羽谌向忠

中国民间疗法 2022年5期
关键词:命门医家元气

马富羽,谌向忠

(1.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 武汉430065;2.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北省新华医院,湖北 武汉430015)

元气一词始见于先秦著作《鹖冠子·泰录第十一》:“故天地成于元气,万物乘于天地。”[1]提出精微物质是天地的本始。可见,在战国时期,元气思想初成,所提出的“元气”思想,与老子的道气关系论相关。两汉形成“元气”论思潮,认为元气为世间万物之本源,是没有大差别的世界本体,进一步丰富了先秦战国时期的哲学思想,为后来元气思想的发展奠基了根本的认识。后期许多医家也以此思想为核心发散形成各家的独特理论,比如李东垣的脾胃理论[2],张景岳的命门学说[3],以及叶天士基于元气理论调和诸药[4]等。

1 元气的历史进程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说,元气经历了3个重要阶段,即初始阶段、发展阶段及现代阶段。

1.1 元气出现的初始阶段 《难经》言:“脉有根本,人有元气,故知不死。”元气被认为是人生命的基础,赖以生存之物,脉象可作为元气充盈与否的表达。《难经·六十六难》言:“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提出了元气存在的位置在脐下。不仅如此,《难经·三十六难》言:“命门者……原气之所系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故知肾有一也。”提出原气为混沌之元气,元气存在的场所在命门,其生理功能与肾相关。《难经》为后世医家研究元气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虽然《难经》首先提出元气一词,但在《黄帝内经》中已出现元气理论雏形,被后世研究者们称之为气一元论。在气一元论看来,宇宙万物是一体的,是由元气的分化和演变汇聚而成的。气分阴阳,阴阳又生万物。武峻艳等[5]认为,传统医学在这种理论的熏陶下产生和生长,气一元论为《黄帝内经》的中心思想。《黄帝内经》的整体观以气一元论为体现,解释了物质世界的存在形式,后又对气的运动加以阐述,从而产生了阴阳学说。从整个中医学界来看,《黄帝内经》对后人的影响不可不谓之至关重要,后世医家对其反复研究讨论,才总结出气一元论思想。

1.2 元气的发展阶段 宋金元时期是传统医学成长的一个重要时期。这段时期受战争影响,社会及学术环境日新月异,对医学界产生不可忽视的冲击与改变。明清时期,各大医家将前人理论总结高出融入自己的思想,深化研究,探讨发展,临床辨证丰富,证型更为完善,新理论的出现也成为必然。

在元气理论的发展阶段,李东垣较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元气来自人体之先天,又不断依赖后天脾胃之气充养[6],如《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言:“则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李东垣从元气的角度阐明脾胃之气不受损伤,才能不影响元气的充盈,在元气与脾胃之间形成了一条坚实的纽带。明代医家张景岳是气一元论的重要继承者之一,认为元气是组成宇宙人类身体生命的基本物质,以命门为宅,提出“命门学说”,也对元气作出相关论述,如在《类经》指出:“真气,即元气也。”认为元气在不同部位有不同表现形式,但本质相同。张景岳指出元阴与元阳性质和功能不同,但“皆宅于命门”,展现了元气阴阳两种特质的具体作用及其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同一性[7]。除此之外,他提出了肾阴、肾阳的概念,并与元气相联系,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阴阳并进,填精益髓。其中,其创出的方剂左归丸与右归丸是其特色理论思想的完美表现之一,左归丸补肾阴也就是将真阴归于元气,右归丸补肾阳是将真阳归于元气[8]。张景岳提出的中年养生保健理论,被学者称为“中兴思想”[9],即中年时期固护元气,然后整治形体以养生,从而防止早衰。明代医家萧京从元气和脾肾的关系出发,对元气理论做出系统阐述,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的元气学说,其以《难经》为指导,以元气理论为基础,传承前代医家有关脾胃和命门学说,并结合自身的用药辨证体会,形成了脾肾元气论学术思想和重视补脾肾益元气的辨证用药特点[10]。萧京在《轩岐救正论》言:“六气之入,未有不先于元气虚弱……而任邪气攻内也。”认为元气亏虚,卫气不能护卫肌表,外邪入侵,营气不能内守,是引起六淫入侵的关键因素,心、脾、肝、肺、肾元气虚损为疾病产生的关键,元气的亏损会引起内伤。清代医家叶天士提出“元气有伤当与甘药”理论,称其宗于《黄帝内经》,并提出以“甘药”调治“阴阳形与气皆不充足”的论述,即“元气有伤,当与甘药”[11]。甘味能补,能和,能缓,元气有伤当补益元气,将元气与中药治疗结合拓展了元气理论范围。清代医家陈士铎在《石室秘录》言:“心得命门而神明有主。”[12]其认为,五脏六腑是在命门的协助下发挥各自的功能作用,提示命门与元气的关系紧密。《难经》提出命门是元气的发生之处;陈士铎认为,从命门的角度阐述元气是人体生命的基础,即命门是元气所藏之所,主宰一切生命活动,元气则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动力。

清代医家徐灵胎基于《黄帝内经》《难经》理论基础,第1次提出“元气存亡论”的理念,强调元气是生命之根本,元气的生长消亡决定生命的生长消亡。其关于元气有许多详细论述,如“元气虽归根于肾”[13],大致是说,元气虽然根本在肾,但也要借助后天的水谷精微得以运行于全身,供养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从脾、胃、肺、肾各脏腑功能的角度探讨元气的重要性,元气参与各脏腑活动,各司其职,协同作用,且气、精、血相互转化等,表明元气的重要性。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元气存亡论》言:“当其受生之时,已有定分焉。”[14]认为元气在出生之时就有定数,虽然不具有看得见摸得着的形体,但主宰一身之气血,是生命之本,所以治病救人当先救元气,且固护元气贯穿整个治疗的始末。徐灵胎将“元气论”思想主要应用于中医诊断、治疗思想、选方用药3个方面,其应用大致可分为通过元气盛衰诊断疾病、元气与邪气同治、谨慎运用温燥药物3点[15]。其不仅集成前人关于元气的各种观点,并在理解贯通后加入自己的见解,而且学以致用,将其应用到实际治疗当中。

1.3 元气的现代阶段 用现代科技理论诠释元气具有的科学内涵,对于提高中医药自身科技水平,加快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和国际化进程,甚至促进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均具有重大意义。王平等[16]将培元固本与养生长寿相结合,提出中医药延缓衰老的理论知识,认为顺应自然调神养性可培元固本,以此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随着西方分子生物学理论的引入,学者们开始从原子理论的角度看待分析元气的存在哲学。刑玉瑞[17]试从原子论的角度阐述元气,认为元气概念有很大的直观想象性,且缺乏物质结构形式,难以从质与量区分和归纳事物,应正确认识元气论的优缺点,并吸收原子论的优点,取长补短,有机结合,才能适应未来科学的发展。可见,现代学者们开始将元气与西方医学理论体系联系起来,并试图为之注释。元气理论的逐渐完善,许多研究是基于元气为核心展开的,如郑桃云[18]分析中医学元气与下丘脑-垂体-甲状腺的关联性,寻求能够以客观物质测量出中医学元气相对应的指标等;李吉武等[19]关于六经病的研究,从元气升降的角度展开,认为人体元气升降是不断运动制化的有序变化过程。

2 元气的独特性

元气是天地的根本,是构成人体生命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从老子提出的“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道家宇宙生成论开始,然后《黄帝内经》进一步提出元气的思想,直至两汉时期道家学者们的元气论思想完善。可见,元气在中国哲学史上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这也为元气在中医历史上的作用奠定了理论基础。另一方面,随着对元气更深入的研究,越来越多的医家发现元气与阴阳、五行学说联系密切,如李德新[20]认为,元气论是作为中医理论的基础而存在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相当于理论的基本骨架,三者共同阐述生命的历程及疾病的病因、疾病进展的规律,最后总结出疾病诊断治疗的方法。随着医学研究者们对元气理论与知识的不断丰富,“元气阴阳”思想逐渐形成,阴与阳的本质及其与元气之关系进一步明确,从而确立了阴阳学说在中医理论的地位。《易传·系辞上传》第十一章言:“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太极指元气,两仪即是阴阳,也就是说元气是世界生命的本始,而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包含阴与阳,阴阳存在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关系。五行学说是对宇宙事物的内部及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研究。五行实际上是指木、火、土、金、水5种类型的运动,也可将世间万物分为这5种形式。元气化为阴阳,而阴阳之气的运动产生了各种变化,即五行。在认识人体方面,元气作为判断人体之根本,依据阴阳学说的分析是基础,依据五行学说的分析是将其具体化。张宗明[21]从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角度分析,认为元气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石,阴阳五行学说是构成元气论的方法论。从元气理论折射出中医思维的独特性,可以从中看出中医传统的深层思维方式与方法。如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元气是连续、无形的整体,中医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宇宙是统一的整体。不仅如此,元气还渗透于中医学的方方面面,比如遣方给药前先关注患者元气受损与否,元气受伤当先固护元气;根据元气作为五脏六腑之根本产生的中医防治原则“固本培元”。王平教授运用培元固本法治疗元气亏虚导致的泄泻、瘛疭、畏寒,其认为元气源于先天之精,藏于肾中,脾胃为后天元气的充养,在治疗中应重视调脾肾,以此固护元气,培元固本[22]。周玲等[23]采用培元固本法调护因分娩而耗损大量气血造成元气大伤的产褥期产妇,强调以补益元气为治疗的根本。中医的病因学研究方面,元气理论为病因的探寻提供了理论基础。元气作为被中国古代思想家认定的世界本体,其存在是同一的、无差别的,这也就形成了万物虽有差异但是在某些方面同一的原因,该理论为病因学上异病同治奠定了理论基础。娄彦妮等[24]从“邪去而元气自复”角度论癌前疾病的治疗,就是从病因学的角度论元气、邪气与癌前疾病的关系。

3 小结

元气一直受各代医家所关注,从元气作为生命之本开始探讨,进而发展为气一元论、元气学说等中医理论。随着中医历史的进展,中国古代医家开始将其与脏腑功能相联系,并应用于诊断与治疗方面。元气理论是由中国医学深厚历史慢慢沉淀而来,被各代医家细工雕琢而渐渐形成的一套指导临床与研究的理论,值得深入挖掘及发展。

猜你喜欢

命门医家元气
No.3 元气森林宣称2021年营收约70.2亿元
3个月建厂3座,再度刷新“渔美康速度”!80后集团掌门人亲授企业的“三重命门”
基于数据挖掘的现代湖湘男科流派医家治疗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用药规律研究
新年开局,元气出发
The Dunhuang murals are helping to revive travel on the old Silk Road
中医命门学说在职业病预防中的应用
明清小说中的医家形象研究
扮嫩高手“元气裸妆”来袭
一点一线一面练太极
抓住“命门”练太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