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新形态教材开发
——以“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及仿真”为例

2022-12-08曹雪姣侯娅品

装备制造技术 2022年9期
关键词:岗课赛证专业知识职业技能

曹雪姣,侯娅品

(天津工业职业学院,天津 300400)

1 教材开发的研究背景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实施1+X证书制度,并倡导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实施,不仅是学历证书的有效支持和补充,而且能实时追踪各行各业新技能的发展和变革。活页式教材的开发使得职业教育的呈现形式变得多样化,同时也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职业技能发展。新形态教材遵循对应专业课程标准,更加突出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结构,创新职业教育教学的途径,寻求以工厂的实际案例为依据,同时设计活化的技能学习模块,这不仅继承了原有教材的核心知识,而且升级拓展了新生技能的发展性学习。

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提出了“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这有效拓展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途径[2]。高等职业院校对技能人才的培养需要突出强化岗位技能,将德育和智育并重,将专业知识更新与时代科技发展同步,使得学生毕业就具备快速融入企业工作的能力。技能竞赛设备是企业根据现行的新技术和新工艺,经过优秀团队的设计加工而成,融合高精尖技术,能够检验专业技能和知识更新速度。技能竞赛的丰富知识和参赛经验的积累能有效促进教育教学提升。专业教材开发需要融入企业行业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融合技能竞赛的内容和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方法,抓住课程体系核心要素,以行业生产过程和流程为驱动项目,探索碎片化的专业知识教学,分层递进式进行技能培养。

2 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及仿真教材存在的问题

2.1 原有教材过度强调掌握软件的使用,对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不足

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是紧密结合国家发展的新兴领域,需要掌握产业中发展的高新技术和工作岗位中实践操作。原有教材大多延续了原软件厂商的企业工程师编写范例,以软件使用操作步骤为主,是站在软件操作者的角度,侧重软件操作功能的分享和企业文化传播。而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及仿真是面向工程实际的原创设计、编程操作和运行调试的岗位职业,需要专业知识的积累和职业技能的应用。职业教育教材区别其他类型教材,在教材编写过程中需要突出岗位的职业特性,既能有助于学生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又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岗位职业技能。教材的职业维度跟随产业发展规律,以岗位工作过程为指引,按照职业工种的岗位能力要求和职业发展特点进行创新编排项目任务,摸清企业生产流程中各个环节和工作内容,结合专业授课特点,将复杂的项目拆解成小任务,通过符合工程逻辑思维的方式,融合到教材专业知识讲授中,由简单细碎知识点过度,演化到复杂的项目工程,将企业的职业岗位需要融入到教材开发。

2.2 原有教材内容单一,边缘化了政策性引导和技能发展

新兴的专业技能是在变革中不断演进提升的,工业机器人技术岗位需要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在原有教材中没能很好地融合。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1+X职业技能标准为专业发展提供了很多政策性引导,考取相应的证书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能提升职业素养,这些知识并未在原有教材中体现。工业机器人类各级各类技能竞赛以工业机器人行业的工作规范和职业技能为准则设计打造,能够有效地验证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这些在原有教材中也并未体现。职业教育不仅要以职业能力为本,而且要不断强化综合职业素养的培养。职业教育的育人根本就是培养好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教材是推动专业知识学习和职业技能发展的有效保证,以教材开发为根基,打造育训结合的课堂教学是产教融合发展之急需,适宜的教材开发与配套资源课程建设能够有效地将企业现场的工作操作流程融合到项目实施中,通过课程项目驱动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

2.3 原有教材教学目标单一,淡化了德育培养机制

原有教材在教学内容上缺乏德育培养的目标体系,工程领域需要工程技术人员具备良好的工程思维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这些领域中汇聚了众多的大国工匠人物,但是原有教材中工匠精神、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较为淡化,学生课堂表现不佳。对于学生来讲,课堂上仅仅只有单调的知识技术学习和反复的技能训练,无法满足对精神层面的追求,难以形成素养目标。新形态的教材开发,需要把行业中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大国工匠人物融入到专业技能学习的细枝末叶中,给学生们树立学习的榜样,在教材中点滴贯穿,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工匠思维和工匠精神,形成正确的价值体系。

3 “岗课赛证”育人模式下教材改革应对策略

3.1 立足于岗位需求,明确工业机器人教材定位

工作岗位是学生毕业后踏入社会后把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实现人生价值的阵地。通过对工作岗位的分析来引导教学,开发新形态教材,培养学生步入社会后的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及仿真教材是高等职业院校二年级学生的专业核心课程,要求学生通过教材和课程的学习,具备工程人员的工程思维,能够独立根据客户要求设计项目,编写加工程序,调试仿真和完善等内容。这些知识和技能是由简单到复杂的任务过程组成,课时量较大,整本教材较厚,携带和翻阅都不甚方便。通过新形态的“活页工单+教材”的方式可灵活选取内容学习和携带,随意组合搭配,适于不同进度和不同需求的学习模式。活页工单式教材以专业能力培养来编写,看起来零散,实则教学体系完整。新形态教材创新性的将企业的真实工作岗位要求内化,固定主体知识点讲解部分装订,活页呈现变化发展的专业内容。为了方便教师和学生都能自由方便地携带和使用教材,灵活处理专业知识和技能,让知识更碎,但是体系完备,逻辑合理。教材突出团队合作能力,分层递进式的培养职业技能,通过学习成果导向进一步激发学习者的主动性。教材既能适用于在校高职学生,也能适用于企业职工或者转行工程人员的入门级编程教材。

3.2 顺应技能发展需求和学情变化,搭建教材结构

教材的整体结构以工业机器人生产车间不同的工作场景为引线,设计搭建了7个工作场景项目,由基础操作项目到复杂逻辑编程设计项目内容,结合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1+X证书考核标准和技能竞赛经验积累,由团队共同开展项目,每个项目中包含若干前后联系紧密的工作任务,知识体系完备,逻辑关系清楚。对教材结构优化配置,多实操实践学时,轻理论讲解。

教材通过工作任务情境的引入,按照工作内容和流程设计每一个任务的学习清单。如图1所示,每个任务设置专业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相结合的学习目标以及德育相关的素养目标,以工作情境引入,在任务实施的过程中传授专业知识,通过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手段客观公正给出任务成绩,其中专业发展的新技术和新技能在拓展探索空间进行讨论。

图1 教材结构图

3.3 多元评价体系融合,全方位反应学生习得成果

在“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下,新形态教材的评价标准要融合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1+X证书考核标准,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赛项评分标准以及企业员工工作绩效考核标准等,设计任务评价体系,搭建由任课教师、团队成员、学生个人、企业导师共同组成的四维空间评价任务过程和成果,通过专业知识阶段性测试、个人实际操作过程和结果、团队方案设计和成果等多个方向对学生全方位进行阶段性评价。在评价体系中,团队方案设计制作和成果占20%,个人知识技能纸质性测试占30%,任务实施的过程和任务实操结果占30%,职业素养占10%,创新型成果和拓展空间演示10%。整个评价过程全程由学生个人、团队成员和任课教师实时进行任务评价,整个项目结束由企业工程师验收评价。

3.4 开发信息化教材资源,云平台共享课程体系

在智慧职教平台建立专业教材资源库,通过线上线下共育模式,辅助实训课程和正常的课堂教学,依据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认知体系来设计云平台资源体系。课前发布任务工作的环境介绍和工作场景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操作疑点,通过存疑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课中将专业知识点制作成小型的微课和视频发布,供学生自主深入学习,课后留有探索空间,做专业知识延伸。云平台的评价标准是根据“1+X”技能证书考核标准和全国技能大赛的综合比较提升形成的灵活丰富评价体系,授课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担任主要的评审专家,对整套方案的制作和呈现的结果进行成绩评定。通过云平台资源使得教材更加多元化,教材中可以扫码,连接到云平台的资源库内容,使得教材更加立体和生动。通过以学生为主的学习模式,授课教师的专业讲解和站在不同立场和经验的工程师给予辅助,学生对教材知识和技能的吸收会更加协调。

3.5 以课程思政融合为引领,加强职业素养教育

作为工科类的教材,需要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能力和对应的职业素养,通过职业素养教育,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感知工程思维的美感和工程人的质朴精神以及中华名族的伟大工程所带来的震撼,让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的巧妙结合,让德育和智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通过教材反馈到课堂中,学生们感知、分享、讨论形成素养笔记,激励学生自我革新,自我进取。通过素养笔记的形式提升个性化教材的维度,使得其变成有灵魂的承载体。

4 结语

1+X证书制度和“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引领了教材改革的浪潮。通过对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及仿真教材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了立足于岗位需求定位教材改革,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开发信息化教材资源,强化职业素养教育等多维度、多层次的教材编写体例,通过开发任务工单式教材动态适应不断发展的知识技能要求。

猜你喜欢

岗课赛证专业知识职业技能
“岗课赛证”融通的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岗课赛证”融通育人模式探索
大英县职业技能培训调研
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模式研究与实践
电子商务专业“岗课赛证”融通的课程重构实践研究
太仓市服装定制职业技能竞赛举行
传播专业知识,启迪成长智慧
努力开创职业技能培训的新局面
软件技术专业知识地图的应用研究
职业技能竞赛国内外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