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析论近年来我国影视剧中律师职业形象的刻画

2022-12-08王茜霖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影视剧题材律师

王茜霖

(东北师范大学 新闻学院,吉林长春 130024)

1 律师题材影视剧的不断出现及影响

近些年来,以律师为专门题材的影视剧开始出现。2004年的《律政佳人》演绎了4 位年轻女律师在执业过程中对爱情、 金钱和道德等问题的思考和困惑。2009年的《无罪辩护》讲述了3 位女律师在代理案件中,以严肃的职业精神,严密调查取证,最终揭开案件真相,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故事。该剧也展示了律师主角对待爱情、 友情等感情的不同态度。2014年6月的《金牌律师》定位于时尚、律政、情感类型,借助众多离婚案件的处理诠释了男女主角的爱情故事。2014年8月的《离婚律师》以婚恋案件纠纷为主线,展示了几位律师主角的工作、生活百态。2019年12月首次播映的《精英律师》则为公众展示了律师主角如何在执业过程中维护法律尊严和公平正义,实现职业理想的故事。这几部影视剧以律师工作生活为题材,为观众揭示了不为人所知而又有些神秘的职业群体——律师的形象。总体上看,这些影视剧主要以都市情感为主线,以社会法治生活现象为题材,内容多置于一般性的情感生活问题。《无罪辩护》和《精英律师》的很多内容展示了律师在办理案件中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法律职业理想等问题,已经非常贴近专业剧。

以律师为专门题材的影视剧要比以警察、 检察官和法官为题材的影视剧出现的要晚。公众能够通过一些犯罪题材影视剧了解法官、 检察官和警察的职业状况。律师题材影视剧的出现,是当前我国全面依法治国战略推进的必然结果和现实反映,是中国法治化建设水平提升的体现。从法治宣传教育和普法视角看,这几部影视剧无疑为公众做了很好的法治宣传教育,告诉公众社会生活疑难问题的法律解决路径。像《精英律师》中靳东所诠释的人物罗槟,秉承执业宗旨是“善律者不讼”,这恰恰为公众阐释一个道理,律师的职能不是案件纠纷后的利益争诉的调停者,而应当在事前为当事人设计一套防范法律风险的机制,预防各类法律纠纷的出现。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纠正了公众对律师工作性质的认识。《无罪辩护》中有一句台词:法律是最讲证据的,你能提供我有罪的证据吗?这告诉公众在案件纠纷中搜集证据、保存证据和使用证据的重要性。可以说,这些影视剧能很好地塑造和培养公众的法治思维,增强国民法律意识,有利于我国法治化建设。而且,这类影视剧总体上为观众树立了较为客观的律师职业形象,彰显了法律的公平、 正义,律师责任和担当的精英形象,为年轻人的职业选择提供了指引。

2 影视剧中律师职业形象及其刻画特点

2.1 双重视角较为正面刻画了律师个人和职业群像

一方面,影视剧固然以人物形象刻画为主线,这是一部优秀的影视剧生命所在,也是一名演员着力追求的效果。这些律师题材影视剧为观众呈现了跃然纸上的个人形象。其中既有职业精英典型脸谱化特征,也有公众对现代职业个体的人格期待。如影视剧所展示的律师主角法律专业能力强,雄辩口才和法律人理性的一面。《精英律师》中的权璟律所的几位王牌律师,学霸出身,专业过硬,理性睿智,诠释了何谓“精英”。蓝盈莹所饰演的戴曦能熟练背诵法律条文。各位律师角色运用自己专业知识,维护法律尊严,扶弱济贫,匡扶正义。同时,这些影视剧还展示了独立自强现代女性律师、理想积极向上的职业特征。如在《离婚律师》中姚晨饰演的罗鹂,典型的“三高”美女,独立自信。《精英律师》中的戴曦属于典型的现代职业女性,有理想,敢于仗义执言。《律政佳人》中4 位美女律师为我们展示了职业女性工作态度认真严谨、聪明和机智的一面。

另一方面,这些律政剧除了为观众刻画律师个人丰满形象外,还为观众描述了律师群体的职业形象。相关研究表明,高达44%的调查对象没有接触过律师,从大众传播角度来看,新闻报道和影视媒介是公众认知律师职业群体的主要渠道[1]。因此,公众通过影视剧中律师个人形象的认知,会形成对这一职业群体形象的固化。影视剧中所展示的律师工作、生活环境,给公众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了解律师群体的机会。这几部影视剧中的律师雄辩、严谨,收入不菲,生活在中产阶层以上的生活圈子;外表靓丽的演员让公众认为律师都是高颜值、高情商的帅哥靓女。而律师们优质的办公环境、还配有助理和秘书,出则豪车的职业群体形象美好,为年轻人职业选择提供了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而《离婚律师》不仅局限于职业特色和人物性格的群像展示,还深入到职业道德和价值选择上,涉及到社会转型期的丛生乱象[2]。这体现了此类题材影视剧已经迈向深刻性的社会问题,使得公众对律师在面对法律尊严、权力和公正等问题方面有更深层、多维的认识和理解。

2.2 聚焦社会热点案例以现实主义叙事展示律师职业形象

律师形象的刻画必须依赖于叙事。难能可贵的是,纵观这几部律政剧,无不有很强的现实主义写实色彩。编剧们以这些年来社会热点法律现象为依托,设计了颇为复杂而引人入胜,又能引起现实生活共鸣的法律案例。例如,在《精英律师》中设计的著作权侵权、套路贷诈骗案件赡养老人、离婚子女探视权等都是老百姓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这些故事选择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典型性和普遍性,为老百姓上了一堂堂生动的法治教育课。《律政佳人》选取的22 个案例,主要涉及离婚、婚前公证、亲子鉴定、性骚扰等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而《离婚律师》和《金牌律师》主要集中在家庭、婚姻纠纷案件,透过一些复杂、曲折的案例彰显角色之间情感、人性的纠葛。有学者评价《精英律师》“具有非常迷人的内在魅力,既有律政类型的审美张力,也有现实生活的艺术显影,不仅有跌宕起伏的高能叙事,还有时尚趋新的影像风格”[3]。

艺术不能脱离现实。法律源于生活,是社会生活现实矛盾、利益冲突解决的一种方式。律师题材影视剧对人物和职业群体的刻画离不开当前时代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生态背景,离不开当代社会道德水准的提升。这几部律政剧着力让观众感受到中国社会发展的脉搏,法治文明的温度,从而使得其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色彩。这几部影视剧选取了近年来的热点社会问题,以律师视角透视其中法律问题,这种叙事方式非常接地气,为公众认识和理解律师日常工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2.3 展示时尚趋新、情感交融的律师形象吸引年轻观众

相对于多数人而言,律师是一类较为陌生的职业群体。律政剧中律师形象的刻画或许是一些公众对这类职业群体了解的主要途径。从陌生到了解,要考验编剧通过何种途径叙事让公众走进这类职业群体。律政题材影视需要保留专业剧的严谨、严肃,也需要顾及社会公众的接受度和吸引力。众所周知,“情感是电视剧等叙事性作品的‘中心问题’”[4]。因此,时尚而又融入都市情感成为这几部律政题材影视剧的重要特点。《离婚律师》等展示的生活背景都市化、现代化,是以北京为取材背景。《律政佳人》中则展示了律师非工作状态下都市时髦女性的生活状况,那些光怪陆离的酒吧、高级餐厅和各色PARTY等时尚的场合为都市年轻人所向往。而此类影视剧中均是以主人公情感为重要线索,人物性格冲突、复杂故事表述引人入胜。这几部影视剧之所以能得到观众的普遍认可,得益于编剧选择了那些最能触动人们内心脆弱的情感内容,就如选择婚姻,恋情总是关涉人类永远值得表达的话题,涉及人类道德、人性问题,复杂而敏感。这些影视剧都能以多元情感的交融为线索,展现情感的矛盾与冲突。

虽然这类影视剧的表达方式最能吸引当代年轻人的情感共鸣,但是,它们并不应当被简单地视为律师题材的都市情感剧。难能可贵的是,从现实案件编写、人物关系的设定、人物形象的塑造等角度看,它们都保留了最基本的行业剧要求。

3 影视剧律师形象与现实律师形象的差距

3.1 律师职业形象的要求

律师形象是律师职业群体的一个重要话题,体现了客户对律师形象的评价,也是社会公众对律师工作状态的评价。“律师执业行为是否规范,不仅影响律师职业的整体形象,而且影响公众对法治的信仰、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信心。”[5]律师与法官、检察官、大学法学教授一起形成一个法律职业共同体,他们在运用法律专业知识服务社会,维护法律尊严,彰显社会公平正义方面具有共同性。基于律师职业的特殊性,律师形象有自己的特点。律师直接服务客户,维护当事人利益,诚实、勤勉,让当事人满意是律师职业最底线的要求。律师工作本质是运用专业法学知识服务客户,律师职业形象也在律师服务于客户整个过程中体现出来,因此,律师对待客户和当事人应当具有服务行业所具有的热情、体贴、细致、真诚。律师最能为客户着想,不负委托。同时,律师的看家本领就是法学知识和专业能力,要有周密而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能运用专业能力说服法官和对手,提出和表达专业意见。

3.2 影视剧中律师形象刻画与职业现实脱节之处

对于近些年影视剧中律师形象,专业律师反响强烈,认为剧中很多情节与日常律师执业有很大差别,从法律专业角度看,一些剧情的设计与律师执业规则是不相符的,难免会给公众造成一些错觉。例如: 律师执业规范禁止向客户承诺办案结果或做虚假宣传。《精英律师》中的戴曦有句台词:任何一门课,任何一部法,您随便考。我从来不犯错误或者我的官司从来没有输过。这些表述明显违背律师执业规范,属于向当事人虚假和夸大宣传。电视剧《我的前半生》中也有一位“李尔”的律师出场,接受罗子君的咨询和委托。他向罗子君宣言自己擅长离婚官司,自己离婚四次都全身而退。这些都有夸大宣传的嫌疑。而另一些影视剧中的律师形象,则会给人误导。如影视剧中律师靓丽鲜艳,特别是《律政佳人》中4位服饰鲜丽的女律师,下班后在酒吧等高档消费场所,这些与绝大多数律师的现实生活是完全不同的。还有靳东饰演的罗槟律师天价的律师收费,这也是与现实不符的。上述桥段是现实社会中执业律师抨击的着力点。

3.3 脱节原因分析

与香港和美国等律政剧比较看,我国这些律师题材的影视剧还算不上是严格意义上的律政剧,或者说有正在走向专业剧的趋势。如《律政佳人》《金牌律师》《离婚律师》等事实上主要还是以情感为主线,这一点从编剧作品特点就可以看出。《离婚律师》的编剧陈彤也是《一仆二主》《新结婚时代》等电视剧的编剧。因此,这也就注定《离婚律师》不可能在剧情设计上有颠覆性的改变。客观地看,我国律政剧并没有成为一个主流的题材,整体还处于一个早期发展阶段,严肃律政剧还是比较稀缺的。目前律政剧与法律专业人士期待相脱节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首先,影视剧中律师形象的刻画与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发展相关,是国家和社会法治状态的体现。全面依法建国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和基本方式,是一场“法律的革命[6]。这场“革命”注定是逐渐发展的过程,法律题材的影视剧不断涌现是伴随国家法治进程的一个必然现象。严肃律政题材影视的发展一定是一个逐渐的过程。其次,专业律政剧的出现还与审查难度和创作难度有关系。律政题材涉及社会生活矛盾焦点而敏感,若涉及公检法内容,还将由有关部门联合审查;创作难度在于需要从律师职业素材中发掘出戏剧性,从法律专业技术与世俗表象的交互中构建人物关系推动剧情,让外行看到热闹,让内行看出门道。因而,律政题材影视剧先天地对创作者的要求较高[7]。因此,当前的律师题材的影视剧出来后受到法律专业人士诟病也就不难理解。但是,法律现象毕竟是社会中一个重要问题,法律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而随着法律在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律政题材影视剧会受到更多观众的期待。虽然从法律专业角度看,这些影视剧确实算不上严格的律政剧,但是,我们看到了此类题材正成为热点,正向着严肃专业剧发展。另外,公众也应当知道,毕竟律政剧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娱乐产品,不可能苛求其法律专业性,对其刻画的职业形象或许有夸大的成分。

4 未来影视剧中律师职业形象刻画的思考

4.1 借助真实法律案件的复杂度和结局刻画律师形象

律政剧吸引观众的突出特点就是其能有极佳的故事题材。有学者指出,“律政剧涉及违法犯罪、民事纠纷、官民纠纷的故事具有天然的吸引力,以之为题材制作的影视作品因此也具有了特殊魅力。律政剧之所以成为一种特定的影视剧类型,主要是因为题材,题材上的专有属性则需要以极为考究的法律专业知识为保障。”[8]因此,律政剧故事的设计必须依托法律案件,以律师介入到案件处理程序和结果为抓手,体现出法律问题处理的严密逻辑和推理,从案件的曲折度和当事人双方对抗的情节推进来吸引观众。国外一些优秀的律政影视剧,选取著名辩护律师自己办理过的真实案件而改编拍摄,例如,经典法庭片《朱门孽种》取材于著名律师丹诺办理的一起真实案件;而《豪门孽债》则源于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著名律师德萧维奇办理的真实案件。法律是社会生活现实的写照。这也注定了立足于复杂案件事实处理,体现律师在案件中处理策略设计、 与当事人的沟通协调、 与司法机关的协调等,彰显出律师的专业能力,专业技巧,面临各种法律和生活层面的困难和挑战,律师的职业形象一定是丰满和吸引人的。

4.2 回归律师职责主线,彰显维护法律尊严和公正的形象

当前,近些年出现的律政剧主要还是以娱乐、情感为主线。律师这一职业存在的价值就是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维护法律尊严和社会公平正义,我们期待更多注重诉讼环节和案件法律问题的影视剧,去更多地描述律师在办理案件过程中的职业精神、工作状态和专业能力。通过对律师职业过程的展示,为社会公众揭示法律维护正义的本质。美国主流法庭片有一个普遍准则是,几乎所有的正义都会通过法律的形式实现。在大多数的法庭片中,即便诉讼过程再艰难,英雄律师仍然会为弱者伸张正义,洗刷冤屈[9]。就这一点来说,目前我国以检察官、警察为题材的影视剧都能做到这一点。如《人民的名义》塑造的侯亮平检察官深入人心,为观众展示了新时代检察官无畏无私、 维护公平正义、 查办贪腐案件的故事。全剧以侯亮平等检察官对贪腐案件的调查行动为叙事主线,案情曲折扣人心弦,成为行业剧品牌。同样类型的一部电视剧《巡回检察官》也是刻画了新时代检察官维护法律尊严和人民正义,与犯罪分子勇于斗争,凛然正气的形象。

从现有律师题材的影视剧看,尽管剧情展示了律师办理案件所具有的法律专业能力和知识,但是缺乏以律师职责为主线的叙事展开。未来的影视剧可以考虑如何通过具体案件呈现律师职业的工作状态和精神状态,让律师成为绝对的主角,从法律个案的查证和审理过程进行巧妙构思、 制造矛盾冲突展示律师专业形象。有专家表示,律政剧应当以“逻辑”与“事实”两个要素为核心。成功的律政剧离不开这两点,其正面意义也在于影响公众维权或行事要遵从法律逻辑,媒体在追求收视率的同时,对于律政剧,必须抱着严谨务实的态度,实事求是[10]。相信随着我国律政影视类型化的形成,律师题材的影视剧会以其弘扬国家法律精神和正义,展示我国法治建设水平的特点而得到观众的喜爱。

4.3 多维视角呈现一个立体鲜活的律师职业形象

律师是帮助委托人打官司者,为不懂法的人提供专业协助者,力争使当事人在法律上不吃亏者,保障当事人司法消费的质量者[11]。这或许是对律师职业的最基本的认知。但是,作为引导社会正能量的律师题材影视剧不应仅着眼于案件处理表面,而是要透过案件办理表象深入到律师办理案件中的矛盾心理、成长发展等,多角度为公众展示一个立体鲜明的职业律师。在实际执业过程中,律师一定会面对情理与法理、权力与权利的冲突,律师既有维护职业操守的道德情怀,也会有普通人对人性流露和悲悯情感,更会有对社会责任的担当。这些不同层面内心情感的交织会为我们塑造一个更立体的律师形象。

一些优秀的律师题材影视剧已在这方面做出了典范。例如,2002年香港的《律政新人王》诠释了年轻律师入职的各种困难、 如何自信进取和成功的故事。2011年《怒火街头Ⅰ》则讲述了曾经追逐名利的律师主角,在面临法律与道德的抉择时,如何抛弃名利的矛盾心理,最终成为草根阶层、弱势群体心目中英雄,帮助他们维护法律权益的故事。而韩国律师体裁经典电影《辩护人》,讲述了主角宋佑硕如何从一个唯利是图、浑浑噩噩的小律师,演变为一个伸张正义、积极投身社会伟大变革的律师。这些影视剧通过艺术化的处理,或是让律师主角良心发现,回归人性至善,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指引,或者是展示他们社会正义和担当的一面,人物形象鲜明而丰满。

借助于一定的叙事展示立体的律师职业形象,其实质任务还是通过律师在法律案件中的代理或者辩护过程引导社会公众的法治信仰和法治观念。我们可以塑造一个英雄律师追寻正义而无畏艰难积极工作的一面,也可以展示一些为逐利牺牲正义的律师人物。毕竟,任何一个行业都不可能存在绝对的英雄,都会有一些投机钻营之人。叙事手法和技巧可以不同,但是,故事的结果一定要遵循一个规则——法律的尊严和正义必须得到维护。影视类的作品必须能为引导公众法治观念发挥重要作用。法律所蕴含的人格化、尊严化必须借助于文艺作品,这不是教科书能做到的。文艺作品对于普及民众法律知识、形成民众法治观念有很大作用[12]。

5 结语

律师是我国法治化进程中一个重要的群体,随着新时代社会的发展,一定会出现更多展示律师职业形象和律师工作价值的影视剧。我国律师题材影视剧也会在保留娱乐基本元素的情形下向着更专业化和严肃化的方向发展,律师职业也会更多地被公众所认知,此类影视剧也能实现提升公众法治观念、社会引领和担当的职能。

猜你喜欢

影视剧题材律师
《全国律师咨询日》
军旅题材受关注 2022年03月立项表分析
“新婚姻法”说道多 听听律师怎么说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影视剧“烟雾缭绕”就该取消评优
调音
華明勝律师事務所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试论影视剧中的第三者现象
翻拍影视剧是一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