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末民初政治环境对社会风尚的影响
——以1900—1919年的武汉为例

2022-12-06

文化学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社会风尚辛亥革命新政

邢 行

清末民初,社会政治环境急剧动荡,从而影响到社会风尚。从1900到1919年,清政府开始实施新政到辛亥革命爆发,国内政治环境产生了重大变化。武汉作为我国华中地区传统的政治中心,自张之洞任湖广总督以来,以武汉为中心推行湖北新政,使武汉得到快速发展,从传统的政治中心逐步开始转化为一座现代化城市,同时也成为我国当时内陆最大的通商口岸。武汉作为我国当时的大型国际性城市之一,作为湖北新政的发源地、辛亥革命的首义之地,政治环境推动了当时社会风尚的革新。

一、清末民初的政治环境变迁

(一)湖北新政下的武汉

19世末至20世纪初,清政府内外交困,当时的形势已不再允许清政府继续固步自封,国内外改革呼声日益高涨,推行改革刻不容缓。1889年,张之洞到达武昌接任湖广总督,于1890年开始在湖北推行新政。

张之洞从开始实施新政之日起,首先开始设置新政所需的政治机构,如工业行政机构在1890年设立铁政局,后改为洋务局;教育行政机构先设立学堂所,后成立学务处;军事行政机构则有营务处。这些机构主要集中于工业、教育、新军三大方面,并且机构随着新政的发展不断完善,机构的职能不断趋向于专门化和科学化。张之洞在武汉实施强有力的新政,使得武汉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可以说近代武汉的崛起与之密不可分。此时期的武汉工业实力迅猛发展逐渐位居全国前列,杨铨在《五十年来中国之工业》对此发表评论说:“汉口之铁政局,武昌之织布、纺纱、制麻、缫丝四局,规模之大,计划之周,数十年以后未有步其后尘者[1]。”由此可见,在当时的武汉已建立了良好的工业基础,良好的工业基础又带动社会其他方面的进一步发展。

张之洞十分注重文化与教育的作用,“查自强之策,以教育人才为先;教战之方,以设立学堂为本”[2]因此,张之洞大力推行传统教育和新式教育相结合,鼓励组织留学,建立新式教育学堂,这些措施使得武汉成为当时新式教育的中心,促进了武汉学术文化和人才的培养,先后涌现出一大批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文化等人才,如黄兴、宋教仁、唐才常、蓝天蔚等。在张之洞推行湖北新政的教育战略促进下,武汉的文化与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使得武汉开风气之先。

(二)辛亥革命中的武汉

辛亥革命与武汉关系密切,首义即在武昌爆发,这也进一步使得武汉地区在辛亥革命的影响下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变化。在首义结束后,据湖北军政府制定的《鄂州约法》第二章,“人民一律平等”“人民自由言论著作刊行并集会结社”“人民自由通讯不得侵其秘密”“人民自由信教”“人民自由保有财产”。由此可知,人民在首义结束后是可以拥有相应的民主权利,而此约法也秉承着当时中国所追求的自由、民主、平等的精神。辛亥革命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先进思想进行了大力宣扬,使整个社会文化展现出除旧布新的风貌。作为旧社会孕育着新社会的推进器的社会革命在武汉频频爆发,而“竞争最剧最烈之场,将为文明最盛最著之地”[3],是武汉当时最为贴切的写照。

辛亥革命作为近代以来颠覆性的革命,中国封建王朝时代自此瓦解,民主共和逐渐开始成为社会的呼声,辛亥革命给中国近代的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带来了巨大的变动。孙中山在临时政府的《宣告各友邦书》中指出:“清朝君主专制政府,据无上之权,施非礼之抑勒,裁制民权,抗违公意。我中华民国之智识上,道德上,生计上种种之进步,坐是迟缓不前”[4]。辛亥革命推翻封建王朝统治的同时,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成为其革命纲领,要求建立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同时推动政治革命和民族革命,以此来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国家,推动中国政治的现代化。

二、新旧社会观念的转化

清末民初,是社会风尚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从清末到民初社会风尚的变化新旧杂陈,中国社会经历了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中国从以自然经济为主导的农业社会向以商品经济为主导的工业社会转变和演进,而武汉作为清末民初的焦点性城市,是为当时华中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核心城市,伴随着政治变迁影响,作为湖北新政和辛亥革命直接影响的地区,武汉此时期社会风尚观念发生了重要变化。

(一)服饰观念的崇洋

清末一些受过新式教育以及留学回国后受西方思想影响的青年,就开始在生活上出现“崇洋”的倾向,穿“洋帽、洋衣、洋鞋”,觉得国外事物无所不好。在这些新式的青年眼中,中国此时万事不如西方国家,中国的习俗是守旧的、过时的,西方是开化的、文明的。辛亥革命爆发后,南京临时政府成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创立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更为当时破旧立新的生活方式提供了强有力的契机。

崇洋的风气给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强烈的影响,众多人士对洋帽洋衣极为推崇,纷纷效仿西方服饰,据当时数据所记录,“武昌各处,因改西装衣履冠服输出金钱已逾二千余万。又报载海关调查津埠春季进口之洋服洋帽二项,已达一百二十五万两,一埠如是,上海各处可知”[5]。由此可见,当时社会风尚的崇洋倾向性之强。辛亥革命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给当时的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人们竞相穿着西服,但也由于此时期社会风尚崇洋性之强带了新的问题需要解决。

(二)消费观念的转变

在封建时期,中国一直是一个崇尚节俭的国家,然而到了清末民初这一时期,伴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力量的不断崛起,崇尚节俭的思想遭到了近代学习西方思想的有识之士的质疑,他们对封建王朝时期传统的抑奢崇俭思想展开了实质性的揭露。到了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建立进一步解放了思想,西方资产阶级观念进一步传播,中国传统的崇尚节俭的思想受到了强有力的冲击,这种抑奢崇俭的风尚在资产阶级所推崇的以享乐主义、奢华主义为核心的思想影响下显得黯淡无光。

此外,人们的对商品种类以及样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各大商店不断扩充商品种类,提供多种类型的生活消费品,不断刺激着人们的消费欲望。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城市许多居民的消费水平得以提高,城市当中受过新式教育的青年男女也更注重自己的服饰装扮,购买时尚的衣物、饰品等。此外,当时社会上层的官僚、绅商也重视获取金钱,大肆购物消费,这的确是对从前抑奢崇俭风尚的强烈冲击,是资产阶级人生观影响下人们消费意识的巨大转变。正如近代汉口,随着居民职业观念的不断转化,商贸之风逐渐形成,造成了当时商贾众多的情形,而当时的社会风气的引领人正是这些大商贾,使得奢靡之风盛行。

(三)价值观念的革新

清末民初,新的社会风尚的兴起,传统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也进一步促进的新的社会价值观念的产生。首先,对于人本身的价值有了新的看法,在张之洞湖北新政下教育改革的有力推动下,培育了一大批新式知识分子,使人们开始关注认识人本身的价值。随着辛亥革命的成功,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自由、民主、平等、博爱这些思想给当时的中国人带来了新的启迪。于是,社会中一大批谋求人格独立的青年竞相呼喊,他们主张独立、自由、自主,主张走出家门,谋求自身发展,在此情况下,留学人数也不断增加。

其次,对于职业和学问,传统的观念受到了强有力的冲击。中国自古以来受儒家学说影响极大,重农抑商、重本抑末的思想更是根深蒂固。然而进入近代以来,随着清末民初这一时期政治环境的变迁,武汉地区经济结构的变化和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变,人们固守农业为本的传统价值观念发生动摇。此时,在武汉地区社会上已基本改变了重本抑末的思想,进而逐步兴起了创办工商业的热潮,反映了人们职业观念的改变。

三、新旧社会风俗的演变

伴随着新旧社会风尚观念转化,在清末民初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受到当时社会政治大环境所影响,此时社会风俗也趋于革新,传统的落后习俗,在这一时期政府颁布相关政策改良的情形下逐渐被取缔,然而这些传统的习俗有些是存在了千百余年的,在部分地区和民众内心仍是根深蒂固的,因此,新旧社会风尚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互相斗争的情形。

(一)旧式习俗的改良

清朝末年,官府就已开始注意禁止部分陋习,如下令严禁鸦片、缠足、迷信等封建陋习,这使得武汉社会风气开始革新。后张之洞至武昌任湖广总督,实行湖北新政时期,坚持自己对教育文化方面的主张,大力发展新式教育,设立学堂,鼓励留学,为了使民众体魄强健,强力推广禁烟。1907年,为了进一步革除封建社会的旧式陋习,湖北省的官绅在武昌创立了改良风俗会,明确了“五戒”的具体内容,缠足、鸦片、迷信邪神均属于“五戒”的范围之内。

辛亥革命后,封建帝制被推翻,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与此同时,旧式习俗遭到了进一步地冲击和抵制。南京临时政府也颁布了相关法规,使人们在政治思想上进一步获得了解放。当时社会风尚所流传的:“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天足兴,缠足灭……舞台名词兴,茶园名词灭;旅馆名词兴,客栈名词灭[7]。”这深刻体现着当时剪辫子、禁缠足等陋习的革除,为当时社会之倾向,体现着当时社会风尚的变迁。

(二)新旧习俗的斗争

一种社会风尚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长期积淀而形成的,伴随着社会发展的进程,社会风尚也在渐进地改变。新的社会风尚的形成也并非一蹴而就的,它必然伴随着传统势力的斗争,迸发出强大的反制力。即使通过多次社会风尚的革新运动,传统的习俗并不会完全消失,但是在新的社会潮流中,传统的旧式恶俗必然会在新式习俗的发展中所革除。

以剪辫剃发为例,辛亥革命后,武汉城镇内众多人士愿意自觉剪辫剃发,然而依然有一些保留原有长辫发饰的遗老和劳动人民。由于社会思潮的推动,这些长辫者只能设法掩藏不敢招摇。在广大边陲和农村地区,出现了保守者成立的“保辫会”“复古会”与新习俗相对抗。又如传统习俗中的称呼,对于老爷、大人,在南方官场已经逐渐消失,很少使用了,民间群众也都逐渐适应接受,而在北方则相反,无论官民,都已经适应此种称呼,并没有太多改变。再如缠足的恶习,无论是清政府还是南京临时政府,都曾发布废除缠足这一恶习,并且告知民众其坏处,然而仍然有部分思想守旧的民众以小脚为美。可见,即使伴随着社会政治环境变迁,社会思潮的推动,社会风尚中习俗的改良仍然具有很大的阻力,两者之间的斗争性依然十分激烈。

四、结语

清末民初的社会风尚的发展伴随着新旧杂糅,社会风尚作为当时社会风貌的体现,深受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世纪来临之初,武汉人口已近百万,政治经济地位独特,作为全国当时特大城市代表,武汉社会风尚的变迁对于当时的中国大部分地区都是具有引领性作用的。伴随着当时武汉政治环境的变迁,武汉社会风尚出现了显著变化:旧式习俗的改良、消费倾向的转变、社会观念的革新,并伴随着崇洋的倾向性。然而即使是武汉这种风气开放较早且又有政治革命先导性的城市,社会风尚也是在新旧斗争中前行,深受传统思想阻碍,伴随着人们思想的不断解放,社会思潮的不断推动,落后的社会旧风尚最终会被逐渐取缔。

猜你喜欢

社会风尚辛亥革命新政
当代中国社会风尚嬗变态势之历史探究——基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考察
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
拾金要不昧
陕西近期新政观察
“最淳朴”的社会风尚——“德美屋”内外
丝路新政
让尊重和关爱妇女儿童成为社会风尚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
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