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怀瑾师道思想探赜

2022-12-06何双宝

文化学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南怀瑾做人教育

何双宝

“尊师重道”是人类文明的共通德性,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一种优良文化传统。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通过建立“教师节”等活动,在教育界和社会间大力倡导“尊师重道”之传统,全社会尊师敬师的风尚得到改善,但当下师生之间的关系尚有较大的优化、提升空间。

作为一代文化巨擘的南怀瑾先生一向非常重视中华文化传统教育理念的传承和弘扬。南先生的师道思想内涵丰富。鉴于目前鲜有论述其师道思想的文章,笔者试作南怀瑾先生师道思想探赜,以期抛砖引玉。

一、“知性情、教做人”的教育目的

谈到“为师之道”,首先应明确教育的目的。因为教育的目的规定了教育的方向,支配着整个的教育过程。南先生认为,教育最高的目的是认知人性、培养人性,启发引导人性向好的路上走,引导学生如何做人,把人教好。“原则是改正人性,使人向善良的方面走”[1]而不是让应试、升学左右着学校的办学方向,不要让“才流都向考中磨”[2]。我们常说“教书育人”,育人其实比教书更为重要。我们应该明白的是,先教学生做人,再教学生学问。让学生成功做人,要比让他们成就更大的学问重要得多。

为实现教育的目标,南先生对教育的双方均提出了要求。他认为,首先,受教育者做人应从品性修养开始,从洒扫应对开始,“孩子从小就学习做人的基本道理,比如学习做家务、学习如何迎送客人、学习如何待人接物等基本礼仪,这些生活和人格的教育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优良传统。”[3]49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道德为何如此敦厚?毫无疑问就是德行教育的成果。因此,身心修养是做人的根本。不论你是何种身份,从事什么职业,都应该注重自身的基本修养。

其次,他指出,“通过学习《大学》《中庸》,我们可以看出,秉性既本性,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特性,分为身体和思想情绪两个方面。”[3]128—129他对人的“秉性”的分析最终落实到与教育密切相关的人的性情之上,他说,“人的生命有两样东西,性和情。性情到底是什么?人性来自哪里?你要去了解……所以你对一个孩子、一个新进来学生的性情先要了解。”“这是个性的问题,教育首先必须要搞清楚有关个性方面的问题。”[4]49-50

根据上述分析,南怀瑾强调,教育的目的就是施教者要根据受教育者的性情或个性而使它发生转化。“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人发生改变,使无用者变成有用者,使愚笨者变成聪明者,这就和古人所说的‘顽夫廉,懦夫立’一样的道理。我们应该深刻反思,决不能单凭一种方法而埋没了具有聪明才智和真才实学的人才。”[4]10这个转化就如《礼记·中庸》所述,如果“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一定能使愚笨的人聪明起来,一定能使柔弱的人刚强起来。这就要求施教者关心爱护受教育者,熟悉他们的身心特点,教给他们学习、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因为这是教育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换句话说,就是首先要了解教育对象的性情,然后尽量帮他、培养他,使他成功。

南先生非常推崇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并在教育活动中身体力行。他经常谈到,对于教育对象,教育者务必要体现教育起点机会公平的思想——即人人可教。这就提醒我们,针对教育对象应不分阶层、地域、年龄,不论贫富、贤愚、善恶,也不论虚心向学者的知识背景的不同、接受能力的差异,只要其学习态度端正、积极向善,我们就应该一视同仁、勤勤恳恳地教导他们。在教育过程中,应不带偏见,对于某些品行上存在缺陷的特殊人群不能歧视他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关爱的胸怀去帮助他们成长,如此才能说尽到了师者的责任,展现了人性的光辉。

二、“德才兼备”的为师品格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5]为师之资格是指成为教师的基本条件和要求。对此,南先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不是只做一个经师,传授知识。必须要同时是一个人师,有形、无形教导一个学生,怎样做一个人。”[6]2在他看来,一名合格的教师应是“经师”,更是“人师”,是两者的统一体。古人云:经师易得,人师难求[7]。“经师”在现代教育理念中,是指能传授知识,不会“误人子弟”的教师,是作为教师最基本的要求。而“人师”是指有高深学问和高尚品德,既能“言传”更重“身教”的教师。也就是说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仅要有符合岗位要求的业务素养,能传授知识,而且要爱岗敬业,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好的老师要有人品、修养、且教导有方。……当学生没有能力发问时,能给予好的诱导,且有人品,人格足以为人师,虽知识不一定渊博,但可以向他请教了。既没有学问,又没有人品,那就不必谈了!”[8]47-48从南先生的表述中可以看出,他更强调教师的品性修养,强调教师应德行高尚、可为楷模,以德、才、情引导和感化学生,以达到教做人的目的。因此,做“人师”应该是教师的职业理想和至高境界,唯如此,方能担得起“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号。

针对“怎样才算知识分子?”南先生首先对曾子“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9]进行分析,接着他总结道,“一个知识分子,要养成弘和毅是基本的条件。为什们要养成这两个基本条件呢?因为一个知识分子,为国家、为社会挑起了很重的责任。……社会国家许多事,要去挑起来,走这历史无穷的路。”[3]140从以上表述中,我们不难看出,南先生心中理想的知识分子不仅要有学识才具,还要明大德,要有家国情怀,对国家和社会要有责任意识、担当意识,这是知识分子应有的格局和胸怀。谈到“如何做到博学多才?”南先生表示没有捷径可寻,必须经历《礼记·中庸》中强调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这几个阶段,这五个步骤不能变。论及“教师应如何看待自己的学问?”南先生特别强调,“学问有个很简单的原则,停留下来,就是在时代潮流中退下去了。所以不是进步,就是退步,没有停留在中间的。……求学问要随时感觉到不充实。以这样努力的精神,还怕原有的学问修养会退失?”[6]100-101这就是说求学问不能满足现有成就,不能原地踏步、故步自封,须知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要与时俱进,好学不倦,不断充实提高。

南先生对教师的品格养成也非常重视,他认为教师要有君子的品格,胸襟永远如光风霁月,始终做到诚敬、谦虚、宽容。诚敬,就是要诚恳恭敬。在他看来,一个有道之人,会很谦虚,也会尊重他人,无论何时何地对任何人都会抱着恭敬的态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要真正把教育对象当作平等的主体,尊重他们,爱护他们,这样既可以融洽双方关系,也会提高教育效果;要秉承“三人行,必有我师”的精神,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居上要宽,对教育对象不必求之太严,因为天下无全才。师生之间不能责善,而要适度的包容、体谅,因为过分的要求,终究会出问题。

三、“言传身教、灵活得当”的施教方式

南怀瑾特别关注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表现。他认为最好的教材不是书本,教育要想取得理想的效果,教师就必须要做好榜样,因为处世言行皆教育,学生随时在效法老师。老师的思想行为,情绪动作,孩子们无形中就学进去了,这就叫“耳濡目染”。他们有耳朵眼睛,能听到也能看到。南先生进一步阐述道,“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讲人师,何谓人师,就是能用自己的品性、行为和言语去影响学生。既有品性又有道德,一辈子都在给孩子们效法,这才叫人师。”[3]235

这就提示我们,教育活动是在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共同参与合作下完成的,双方在教育过程中的表现对教育目标的实现具有决定性作用,而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表现尤其重要。示范性是教师的劳动特性之一,而向师性是学生与生俱来的特性,因此,教师能否树立一个好榜样,可以说是决定最终教育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南怀瑾先生推崇因材施教,主张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就是根据受教育者的个性差异而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所谓‘材’,主要是指他们各自不同的个性特点。”[10]“循循善诱”出自“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11]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强调:“我曾经认为各种学科的教学,其最终的目的就是要达到不再需要教学,而学生则能够自觉主动地去研究探索,自己解决想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12]

南先生认为,教育者采取的教育方法不仅要依据受教育者不同的性情因材施教,而且要善于引导学生。“知其美恶,……你再想办法引导他。……做老师不是呆板的,要轻松潇洒幽默,广泛的晓谕,才可以做人之师。”[8]42他补充道,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引导他,把好的引出来;救其失也,把缺点想办法隔开了。”[8]39—40教师要依据教育对象的思想、品格和特点而施教,不勉强人,不压制人,把门打开,诱导他进去。

此外,南怀瑾还主张采取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之法,“这种教育方式,……必先刺激他的思想,使他发愤,非要有坚强的求知心,才能启发出他本有的智慧来。……老师不一定完全是对的,……多怀疑就自然会去研究”。[3]336-337也就是说一定要激发学生愤、悱的求知欲。而在教育方法上,必先使学生能愤、能悱才行。南先生灵活得当的施教方式告诉我们,教育要想取得理想效果,教师首先要能平等地对待学生,在启发学生时还要考虑到他们的知识背景、理解能力等个性特点,甚至是启发的时机。教师要运用自己渊博的知识,把握教学的艺术,通过有意识地引导,或抛砖引玉,或点拨提示,或刺激诱导,达到解决问题、开启教育对象心智的目的。

四、结语

南怀瑾的师道思想在理论上或许存在某些值得商榷之处,但其合理成分,对当今师德师风建设颇具启示。为师者不仅要有为国家、为民族造就和培养人才的强烈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还要有“严于律己”的品格修养。“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13]“严于律己”尤其强调教师应做道德修养的典范,在我国不论过去和现在都把教师的德行放在首位,因此,当下我们仍要加强教师自身修养和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教师还要善用教育手段。教师不仅要乐于育人,还要善于育人。教师要理解学生、接受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师生间要平等民主、相互尊重,要互相信赖、相互合作。教师要了解学生的长处和短处,要尽量使他们能够扬其所长,避其所短。教师还要有学不厌、教不倦、能随时反省自己的精神,有给学生端正做榜样的信念和决心。教师要特别注重言传身教、以德育人,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品质、优良的风范去感染和陶冶学生,使他们得到潜移默化的改变,达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14]的教育效果。

猜你喜欢

南怀瑾做人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做人做事做官“十不如”
为政之道 修身为本——做人可以一生不仕,为官不能一日无德
南怀瑾做人的“双重标准”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做人要经得起“推敲”——担当不能靠“喊”
健康中国背景下南怀瑾武学养生文化传承与发展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告密”也是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