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隐喻视角下汉英饮食词汇对比探究

2022-12-06岳淑娴

文化学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汉英视点相似性

岳淑娴

一、引言

传统的隐喻研究仅停留在隐喻修辞和字面指称意义,认知语言学则提出了不同观点,认为隐喻是人类思维的基本特征,人类通过已知的事物来体验或理解新事物,新、旧两事物之间的认知域发生映射,即从已有的、具象的概念领域向未知的、抽象的概念领域开进。隐喻存在于人类认知过程之中,影响着我们对万事万物的理解。隐喻与文化密切相关,不同文化的概念隐喻系统存在着差异。汉英文化之间的异同,本质上是根植于生活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的人们所使用的语言背后各个隐喻的异同。人们的生活离不开饮食,各个国家独特的饮食文化也是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人们常常用隐喻的方式,将饮食范畴中的具体概念投射到各种抽象概念当中。本文拟在对汉英饮食词汇隐喻的生成机制和类型、投射模式进行总结分类,旨在揭示其中的差异和共性。

二、汉英饮食词汇隐喻机制及类型对比

汉英两种语言中的饮食词汇反映了人们的日常饮食文化,饮食隐喻的数量丰富。下文将探讨饮食词汇隐喻机制是如何产生的,并对汉英饮食词汇隐喻的生成机制进行对比分析。

(一)汉英饮食词汇的隐喻机制

饮食隐喻的本质建立在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上,主要通过映射、联想和通感等方式来构建其工作机制。

1.相似性

隐喻以本体和喻体之间存在的相似性作为意义转移的基础,分为客观的物理相似性和主观的心理相似性。人们在接触到一个新鲜事物时,利用事物之间存在的相似性,让两个原本互不相干的事物产生交际,以获得新的认识经验。 “食”乃人生存之本,人类有丰富且直接的饮食认知经验,在接触新事物的时候,首先会将脑海中的饮食认知同新事物之间建立某种相似联系。比如,用“烫手的山芋”表示棘手的事情,英语中也有类似的表达,如“a hot potato”。再如,“golden eggs”并不是真的“金蛋”,而是指“丰厚的利润”。“君子之交淡如水”“势如水火”“as cool as a cucumber”等饮食词汇都是建立在原始域和目标域相似性的基础之上的。

2.映射

人们将在饮食过程中获得的体验映射到其他事物上,有助于我们更充分地认识新事物。例如,汉语中的“铁饭碗”指代的是“好工作”,对中国人来说,米饭是饮食中最常见和重要的主食,将用来盛饭的器具用来表示可以维持生计的工作,是很恰当的。英语中也有相似的认知过程,如“bread-winner(赚钱养家的人)”“bread and butter issue(生计问题)”。在汉英语言的饮食文化中,“米饭”和“面包”在日常饮食当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人们将自己对饮食的认识映射到与人有关的领域当中,形成了“主食是生计”的映射,从而建构了饮食隐喻。

3.联想

联想作为隐喻认知的基本实现形式之一,是隐喻思维的基础,我们对于隐喻的理解可以通过不同的联想方式去实现。人类在饮食活动中获取基本感知的体验引发出的想象和联想,用来理解未知事物。比如,中国人将身材划分为“梨形身材”“苹果身材”等,英语中也有相同的表达,如“Pear Body Shape”“Apple Body Shape”,用不同的身材特点对应不同形状的水果,这是“水果是身材”的联想形成的饮食隐喻。这是人们利用某事物的凸显特征,通过想象来创造事物之间的联系。

4.通感

通感就是各个感官的感觉互相沟通,人们在认知过程中,用属于一种感官范畴的事物去表示属于另一种感官范畴的事物,从而建立事物之间的隐喻,原始域和目标域所表示的概念分别归属不同的感官。“甜”这一味觉在汉英语言中都表示愉悦、幸福之意,这是因为人们在吃甜食的时候,大脑中分泌的多巴胺会令人感到开心。例如,“甜妹”“甜头”等,英语中有“sweet nothings”对应汉语中的“甜言蜜语”,“sweet heart”的意思是“甜心”,用来称呼伴侣或者孩子。类似的通感型隐喻还有很多,比如“心狠手辣”“辣妹子”“苦尽甘来”“油盐不进”“拈酸吃醋”等。

(二)汉英饮食词汇的隐喻机制的异同

1.视点取向相同

人类的思维认知方式具有普遍性,相似性是隐喻饮食的基础,因此,汉英语言在表达隐喻概念时,存在相同的视点取向。视点取向指的是人们在展开联想时将目光聚集在某个点,可以是已知事物的整体,也可以是某个有凸显特征的部分。在饮食动词中,视点主要集中在过程中,用来表述人的某种状态。汉语中关于“吃”的隐喻就有很多,“吃哑巴亏”中“吃”有人的遭遇之意,“吃老本”中“吃”有依赖之意,“吃干抹净”中“吃”是获得之意。英语中“eat ones heart out”,用来表示人被悲伤、嫉妒等情绪占据而痛苦;“eat ones shirt”的意思是“承认说错话,收回前言”。在饮食食物类词汇中,取向视点在外形、功能、状态上,用来描述人的品行、容貌、生计来源。例如,汉语中的“绿茶”“鹅蛋脸”“家常便饭”,英语中的“butter somebody up(奉承某人)”“out of bread(失业)”。饮食味觉类词汇的视点主要集中在感觉体验上,注重描述人的内在感受,如“甜甜的笑(sweet smile)”。

2.视点取向不同

汉英语言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等都会使得隐喻思维中视点聚焦的不同。汉语中“苹果”一般只用来指“女孩红扑扑的脸”,颇有可爱的意味。而“苹果”在英语中有很多有趣的表达,自《圣经》开始,苹果与西方文明就产生了交集,此后出现在大量的神话、诗歌之中。例如,“rotten apple(坏家伙)”“apple pie order(井然有序)”“apple polisher(溜须拍马)”。汉语中用“掌上明珠”来表示珍爱之物,英语则用“apple of ones eye”,中国人认为明珠是十分宝贵的,西方则选择瞳孔作为源域,体现了各民族不同的价值观念。

3.联想不同

汉英语饮食隐喻中出现的联想差异,主要是因为人们在观察事物时的角度不一样,不同国家在使用饮食词汇进行表达时,会选择不同的概念隐喻对象。例如,“雨后春笋(spring up like mushroom)”“小菜一碟(a piece of cake)”。上述例子中,英汉饮食隐喻中本体不同,喻体相同。还有一种情况,即饮食词汇的本体相同,表达不同的隐喻义。“柠檬”由于其独特的酸性口味,近年来在汉语中发展出“羡慕、嫉妒”的意思,如“柠檬精”,但在英语中,“柠檬”是“次品”之意。

三、汉英饮食词汇映射模式的对比

人们在认知过程中,通常会选择用已有的事物来指称新的事物,隐喻就是用一个已知概念域的意象图示部分来表示另一个概念域,即从原始域映射到目标域。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和体验具有相似性,认知事物的途径和方式也体现了共性特征,但是由于不同民族的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各有特色,人们在隐喻的使用上也有所不同[1],这就使得汉英饮食词汇隐喻的映射模式同异并存。

(一)原始域不同,目标域相同

汉语和英语用不同的原始域,来表示相同的目标域。在饮食词汇中,汉英语言中都有用主食来表示日常生计、工作或其他事物的现象,如:“粗茶淡饭(bread and water)”“饭碗(bread and water)”“生米煮成了熟饭(the milk is spilt)”。喻体不同,语义对等的例子还有“不是我的菜(it’s not my cup of tea)”“drink as a fish(牛饮)”“覆水难收(cry over spilt milk)”。

(二)原始域相同,目标域不同

汉语和英语的原始域相同,目标域不同。例如,英语中“new wine in old bottles”指的是“把两个格格不入的东西放在一起”,汉语的意思是“用旧形式表现新内容”。“meat”在英语中有最重要、最主要的意思,如“meat and potatoes(讨论中必要的部分)”。汉民族受儒家文化和佛家文化的影响,“肉”更多的表示贬义,如“鱼肉百姓”“酒肉朋友”“酒池肉林”等。

(三)汉英饮食隐喻中的不对应或空缺

汉英语言中饮食隐喻存在着不对应或语义完全空缺的饮食隐喻现象,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汉语中有,英语中缺少。例如,“白面小生”“桃李满天下”“土包子”“大杂烩”“软柿子”等。二是英语中有,汉语中缺失。例如,“nest egg(私房钱)”“in the soup(陷入困境)”“big cheese(大人物)”。由于不同民族的饮食习惯、文化传统、历史背景的不同,体现在饮食隐喻词汇的创造中就有了各自的特色。

四、汉英饮食词汇隐喻不同的缘由

人们通过隐喻来了解万事万物,这表示了我们对于事物的认识必然会受到隐喻的影响,从根本上说,饮食隐喻的产生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表现出差异性,不同民族的地理环境、民族风俗、思维方式、历史背景的不同导致了饮食词汇隐喻的不同。

(一)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对文明的产生和传承有重要影响。英语使用国英国四面临海,是传统的渔业大国,人们早期的生活与海洋有着密切关系,所以英语中关于“鱼”的饮食隐喻词汇数量很多。例如,“a cold fish(冷漠无情的人)”“fishwife(泼妇)”“land ones fish(得偿所愿)”等。英国畜牧业发达,牛奶在西方的饮品中占重要的地位,如“the milky way(银河)”“the milk of human kindness(表达善意)”。农耕文化影响下的中国人对于“牛”的喜爱之情是很明显的,它象征着风调雨顺、勤劳坚定。关于牛的饮食隐喻更是数不胜数,如“汗牛充栋”“牛刀小试”“目无全牛”等。汉语中“力大如牛”形容人力气极大,英语的表达是“as strong as a horse”,用不同的喻体来表示相同的语义,表明地理环境对隐喻产生影响。

(二)思维方式

东西方在认知上的差异与其思维方式是密不可分的,饮食词汇中的隐喻是隐喻式思维过程的外在体现。中国人习惯具象思维,善于借助具体事物来理解抽象难懂的事物。例如,汉语中“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西方重视抽象思维,英语中的对应表达是“penny wise and pound-foolish”。西方人喜欢直线形思维,表达方式直接坦率,东方人侧重曲线思维,表达方式迂回委婉[2]。汉语中常用食物来描述人的容貌,不直言美丑。例如:用“目如水杏”“腮凝新荔”“眼颦秋水”“杏眼桃腮”等来形容美人,用“歪瓜裂枣”“绿豆眼”等指长相不尽人意;英语中只有“tomato”“peach”等少数词来表示美女。

(三)历史背景

东西方特有的故事传说、文献著作、历史典故等影响着人们对饮食词汇隐喻的表达和理解。英语中的饮食词汇多来自希腊神话、伊索寓言或本土著作[3],例如:“apple of discord(祸根)”源自希腊神话;“sour grapes(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出自《伊索寓言》;“eat the leak(忍气吞声)”的出处是莎士比亚的戏剧《亨利五世》。神话传说、历史典故、古代文献丰富着汉语饮食词汇的表达方式。例如:“巴蛇吞象”源自《山海经·海内南经》;“吃醋” 出自唐朝房玄龄之妻的典故;“姜太公钓鱼”出自《武王伐纣平话》。这些饮食隐喻独具东方韵味,英语中无此类表达。

五、结语

饮食词汇隐喻是人类最普遍的一种语言现象和认知方式,为英汉饮食隐喻的相似性提供了体验基础,使得汉英语中存在部分相同的饮食隐喻类型和映射模式。与此同时,人类相似的生理结构、心理感知又必将受到外部因素的制约[4]。

汉英饮食隐喻的差异性是由背后不同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和历史背景所共同决定的。汉英语言中的饮食隐喻在表现形式上不可避免地保留着各自的文化烙印,对饮食词汇隐喻进行跨文化的比较分析,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隐喻思维,同时在语言教学和翻译实践等应用领域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汉英视点相似性
虚拟视点插值中参考视图选择策略
A Chinese-English List of the Sports Programmes in Winter Olympics 冬奥会项目名称汉英对照词表
基于元数据的流程模型相似性度量方法
12个毫无违和感的奇妙动物组合
基于隐喻相似性研究[血]的惯用句
汉英中型语文词典义项精细度对比研究
环境视点
汉英武术词典需求分析——基于新媒体的调查报告
在翻译实践中探讨汉英翻译理论和技巧
寻找新的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