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背景下特色民俗文化翻译研究

2022-12-06张玉洁

文化学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译语民俗文化一带一路

张玉洁

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文化翻译传播必须跟随时代发展步伐,与时俱进。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开展特色民俗文化翻译,切实让中国文化“走出去”,就是要让世界了解中国,把汉语作为信息源,翻译成英语等外国语,在媒体报道中实现文化传播,以此扩大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与竞争力。民俗文化作为传统文化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为使其全面发挥对外传播价值,就必须对具体的翻译工作高度重视,利用现代翻译专业理论知识和地方民俗文化发展状况相结合的模式,确定实际翻译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和原则,选择有针对性的翻译策略,从而保证翻译水平,达到翻译目的。

一、“一带一路”背景下特色民俗文化翻译的主要原则

翻译根本上就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流而产生的手段,不仅包含了语言方面的转化,还涵盖了文化的融合与传播。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和精髓。受到各国文化差异的影响,只有真正地高度还原地翻译传统特色民俗文化,才能使其内涵实现精准传达。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下,各地区为促进民俗文化传播,开始重视民俗文化翻译工作,在这之中需基于以下几项原则展开。

(一)始终保持源语的民俗文化特性

即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要在始终保持读者能够实现正确理解的基础上,尽可能对原文中的关键文化特性予以保留,并在译文当中将中华民族的特色民俗文化特色体现出来,彰显出各地区的文化差异,建立世界文化的多元性。

(二)建立高效化的认知语境

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十分显著的文化差异,为防止译语读者在观看译文的时候发生文化替换问题,从而难以精准把握原民俗文化的核心内涵,在实际翻译的过程中需根据译语读者的实际情况,针对性地创设出高效性的认知语境,以确保其能够有效理解国内的特色民俗文化精髓[1]。

(三)重视翻译本身的交际功能

在实际的翻译工作中,很多译者都无法真正基于民俗文化内容创建语境,为此则可以适当地将文化信息的直接传播效力降低,而特别重视民俗文化翻译存在的交际功能,确保在交际当中实现文化传播。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特色民俗文化发展现状

(一)整体发展速度加快

在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以及国际地位日渐提高的背景之下,民俗文化开始逐渐传播到其他国家。例如“丝绸文化”“孔子学院”等传播发展,进一步加快了民俗文化在全球的传播速度,也促使更多国家对中国的文化日益了解。同时在“一带一路”倡议之下,中国与各国的交流日渐紧密,对于民俗文化交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这就给民俗文化翻译提出了一些新要求。

(二)整体朝多样性发展

“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促进了文化之间的交融和碰撞,从而产生了大量新思想和新事物。尤其是引导着国内的优秀文化开始走向世界,也从国外引入了一些先进文化精华,在进出之间充分碰撞吸收,实现了兼容发展。

(三)影响国内文化市场

“一带一路”倡议除了是国家之间的合作与发展,也是文化上的交流与融合。由此使得民俗文化开始影响国内文化市场,产生了大量衍生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在实际传播过程中,自然就给民俗文化翻译带来了新需求,不仅需要翻译者精准表达作品内容,还要体现出民俗文化的核心内涵。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特色民俗文化翻译的基本策略

翻译本质上就是将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文化交流行为,但这并不只是一种语言方面的交流行为,还是一种十分关键的文化交流形式。特色民俗文化翻译的精准程度,都会直接影响译语读者的理解与接受程度。实际翻译时,需要真正找寻民俗文化和译语文化的契合之处,使译文语言能够真正成为促进民俗文化国际化的关键手段。

(一)注重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的应用把握

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总体上可以总结为“二元共存”,前者是基于译语的表达习惯与方式,优化改造翻译内容;后者则是根据源语自身的文化特性,在实际翻译当中将其特点完整保存下来,使译文本身可以彰显出民族文化的地域特征[2]。翻译人员在具体应用这一方式时,还需基于具体的翻译材料内容,在明确掌握翻译目标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各地区民俗文化的具体特点以及各个国家语言的实际表达特性。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要想使特色民俗文化尽快“走出去”,被更多人了解,还需要站在译语读者角度上,通过目的论对民俗文化展开翻译。以鄂伦春族的民俗文化为例,在对其进行翻译时,由于其历代以狩猎为生,在日常歌舞表演上也都会体现出一定的狩猎民族特征,所以在实际翻译时也要对其中的狩猎特色进行深度权衡,确保译语读者能完全理解其核心内涵。如鄂伦春族的房屋建筑中“仙人柱”的特点就十分典型,在进行英译的过程中很多时候都会直译成“Oroqen simple house”,这样虽然可以使译语读者明确具体的意思,但却难以感受到建筑中的民族特色。由于“仙人柱”十分简单易建和拆解,便于狩猎生活,所以在翻译时则可以将其内涵体现出来,通过“异化”译为“Immortal poles”或者“Immortal pillars”。另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是祥瑞的象征,但在国外“龙”则代表了邪恶、残酷,两者的寓意截然相反。因此,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还应特别对译语的文化差异性进行重点权衡,通过“归化”将其译为“loong”,以表示中国神话中的象征(Chinese dragon),也与西方认知中的恶龙区别开。

综上,异化与归化这两种基本的翻译策略本质上是辩证统一的,并非彼此排斥的,但受到语言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差异的限制,“归化”如果过于侧重语言层面的理解,引导读者简单阅读译文,就会导致源语言本身具备的一些文化特征受到损失;同时,“异化”如果过于强调文化移植也是不可取的。这就需要对源语言背后的文化特色进行权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选择适合的翻译策略,实现“归化”与“异化”之间的二元共存。

(二)注重民俗词汇和句法翻译的方法把握

1.使用正确方法

译语读者实际在阅读文本内容的过程中,最容易记忆和最感兴趣的则是民俗文化中的一些专有名词,这也是其区别于其他民族而特有的文化概念。由于它们会直接反映民俗文化的具体内容,在实际翻译时还需在确保传递基本民俗文化内涵的同时,兼顾可接受程度,以便各个文化背景下的译语读者都能够顺利理解和接受。这就需要在特定语境之下精准理解一些专有名词,在翻译时除了应用音译法和直译法,还可以在此基础上使用意译、注释、增译等方式。

第一,可以直接利用添加注释的方式给译语读者创建特定的民俗文化语境,尽可能减少因为语境陌生而引起的隔阂,由此深化对民俗文化的理解与接受度[3]。以山西地区的民俗文化为例,其中的特有食物“拨烂子”就可以在直译的基础上增加注释,将其英文翻译成“Bo Lanzi(It refers to the kind of food made by steamed potato slice mixing with flour)”。另外,这种翻译方式还可以直接在原本译名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属性词或范畴词,从而在保证解释说明效果的基础上简化文本。比如,傣族的一项著名体育活动“丢包”,是使用彩色的布袋装满棉花,男女各十人,两边相互投掷,接不到的人则受惩罚。从字面意思来看,其英文就可以简单翻译成“bag throwing”,但这种方式难以真正向译语读者传达其中的文化内容,尤其是布包必须是彩色的,因此,可以添加“colorful”和“game”进行说明解释,最后翻译成“colorfulbag throwing game”。

第二,意译法则是应用译语语言当中和原文相似或相同的表达形式,代替原文中由于两种语言不同而难以保留的内容。它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可以确保文化以及用语习惯都基本和译语读者需求相贴合,但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原文的文化损失。以广西地区的特色食物酸笋为例,其本质上是竹笋腌制,味道偏酸,如果在翻译成英文时直接将其译为“sour bamboo shoots”,译语读者在理解时就会自然将其想成味道是酸的,不能真正体现出该食物是腌制而成的,食客也会认为是其中放入了比较酸的调味料,所以则应该将其翻译成“pickled bamboo shoots”,其中的“pickled”正好能说明这是一种腌制食物,食客通过理解腌制食品就能自然而然想到味道是酸的。

2.控制文本差异

由于中文文本当中的词汇表达、句式结构等都和其他语言文本存在一定差异,所以在实际翻译当中就要对这些差异进行有效控制,尽可能不要出现中式表达。目前在很多民俗文化文本之中都有一些意义虽然一致但表述却存在很大不同的情况,这主要是为了对其中的某类文化价值进行呈现。而这也从侧面上反映出了中文句式结构的松散特性,该特点导致一些重复性的句型结构在语句中经常发生。而其他语言往往有所不同,以英文为例,英文本身是信息型的文本,句式结构整体衔接十分紧密,也具有一定逻辑性,往往不会出现大量重复性的句型。所以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就要尽可能贴合译语读者自身的语言表达方式,基于译语句式和词语的表达习惯展开翻译,确保读者能够真正充分理解特色化的民俗文化,实现文化传播。

另外在篇章部分,由于源语言和译语之间存在很大不同,所以在篇章语句衔接和语法关系等方面往往不够紧密,所以还需重视语法的平衡和意义的合适性。以英语翻译为例,由于英语句子本身的逻辑关系比较强,很少出现重复的表达信息,所以在对原文本进行英译时,则要综合全局,把握好句子之间的衔接性,及时删除多余信息,重组语句,使译语篇章能更符合英语表达习惯。另外,篇章当中各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也是关键要素,所以在翻译过程中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原文改写,通过增加或删除信息,使最终译文与英语表达习惯更加契合。

(三)注重功能对等和民俗文化正能量传播

当下中外翻译理论众多,对于翻译质量的优劣标准、可译与可不译等问题一直都有争议存在。但术语译介和其他普通的翻译有所不同,它主要是为了消除译语读者对于术语含义的理解障碍。尤其是一些民俗文化内容,基本很难在译语当中找到完全对等的词汇内容,所以几乎不能实现完全的形式与意义对等。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则要重点消除异质语双方的理解障碍,并将跨文化交流作为基本目标,而这一点的实现则要进行“功能对等”[4]。所谓功能对等,就是译语读者对于译文所产生的反应和原文读者对原文产生的反应基本保持一致。对于异域文化而言,特色民俗文化在理解起来会比较生涩,要真正实现跨文化交流,就必须从情感认知、价值追求、思维逻辑以及文化要素等方面着手展开翻译。

以特色民俗文化中的戏曲艺术为例,针对其中的文化要素功能对等,在实际对戏曲服饰中的“水袖”进行翻译时,则要体现出两点:一是水袖作为戏曲服装,因表演过程中甩动形似水波而得名;二是水袖技术属于戏曲艺术中的一项表演功法,是一类程式性动作,不仅可以起到装饰作用,还能促进戏曲人物的情感表达,同时还兼备礼仪、毛巾等多种功能。此外,对于戏曲中的打击乐器来说,在翻译时除了要体现出它们能在舞台上模仿各种自然界声响的功能,还要指出译语当中是否存在对应的乐器。如此翻译,不仅能保证翻译的鲜活性,还能精准地传达其中的意义,实现翻译效果,有利于提升译语国家对于我国文化的认知和认同。

针对情感认知和价值追求的功能对等,戏曲本身具有抒发情感和教化育人的作用,所以在翻译时则要保证基本的教育和情感功能:一是要对传统文化中的正义、孝道、教育等内容进行认真翻译,体现出其中的价值观念;二是要对一些具有宗教色彩的谨慎翻译,或者直接不翻译,尤其是一些迷信内容,必须在翻译时进行有效筛选;三是要充分掌握“一带一路”沿线各个国家的风土人情,掌握这些国家的语言禁忌,对于会触犯其语言与文化禁忌的表述必须及时规避,绝不能翻译出来。目前“一带一路”沿线大约有四十类官方语言,而国内的翻译理论基本围绕英语文化禁忌展开,所以还要对其他语种的文化禁忌进行深度研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实现民俗文化翻译的主要目的和效果。

四、结语

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带一路”倡议之下全面开展特色民俗文化翻译工作,提升翻译质量和效率,必将会促进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领域中的蓬勃发展。对此,实际开展过程中,则需积极探索具体的翻译策略,在始终保持源语的民俗文化特性、建立高效化的认知语境,以及重视起翻译本身的交际功能的基础上,有效把握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的应用,实现二元共存,同时正确应用民俗词汇和句法的翻译方法,注重功能对等和民俗文化正能量传播,由此真正落实民俗文化翻译研究。

猜你喜欢

译语民俗文化一带一路
基于民俗文化视角下的潮汕旅游资源开发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热贡地区民俗文化中的洁净观与实践研究
关于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的思考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浅谈“说”的翻译技巧
翻译等值理论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