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州市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微改造研究

2022-12-06周春燕古利健陈育娟

文化学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永庆西关骑楼

周春燕 古利健 陈育娟

一、研究背景

(一)问题缘起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的现代化建设速度不断提高,街区面貌日新月异。然而,旧城改造的大拆大建使街区的文化定位和历史资源逐步丧失。大同小异的建筑和商业街区使各城市间的视觉区别越来越小,趋同性愈演愈烈,很多城市正逐渐失去自己的特色和标志。在2015年12月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我们一定要完整交给后人。城市是一个民族文化和情感记忆的载体,历史文化是城市魅力之关键”。城市要结合自身历史传承、地域文化及时代要求,打造自己的城市精神,对外树立形象,对内凝聚人心。当前,我国大部分城市已经开始自觉地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保护,涌现了一大批特色街区,传统和现代融合发展,成为城市商业区和旅游热点。

(二)历史文化街区

历史文化街区又叫历史地段,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1]。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包含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部分,不能只保护历史建筑的躯壳,还应该保存它承载的文化,保护非物质形态的文化内容和保存文化多样性[2]。

历史地段保护的概念于20世纪60年代在欧洲形成。二战后,欧洲的经济恢复发展,城市开始大规模的住宅建设,当时普遍的做法是拆掉老城区,盖起新楼房,其结果是改善了建筑,却破坏了历史环境,使城市特色消失。人们意识到历史地段是城市文化发展的实物例证,最早进行立法保护的是法国,于1962年颁布了《马尔罗法》,规定将有价值的历史街区划定为“历史保护区”。日本在1975年修订《文化财产保护法》时,增加了“传统建筑物群保存地区”制度。随着1976年《关于历史地区的保护及其当代作用的建议》(内罗毕建议)、1987年《保护历史城镇与城区宪章》(华盛顿宪章)等条例的相继出台,在世界范围确立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研究的学术地位[3]。

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正式将“历史文化保护区”“历史街区”作为保护对象,目前统称为“历史文化街区”。2002年修订的《文物保护法》和2003年公布的《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正式确立了历史文化街区的法律地位、公布程序、保护措施和法律责任。2008年开始实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4]。2015年4月21日,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对外公布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北京市皇城历史文化街区等30个街区入选。

二、项目背景

(一)恩宁路

恩宁路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是一条有浓厚西关(荔湾区旧称)特色的道路,是《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划定的历史文化街区之一。恩宁路命名源于“施恩栽艺,宁静致远”,诞生于1931年,是西关骑楼建筑的精髓,其与龙津西路、第十甫、上下九步行街骑楼连接,成为广州市最完整和最长的骑楼街,被誉为“广州最美老街”。街区内文化遗产十分丰富,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粤剧八和会馆、李小龙祖居、詹天佑故居、泰华楼、金声电影院、西关大屋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粤剧、西关打铜工艺、西关正骨、咏春拳等。2016年建成的粤剧艺术博物馆成为新的文化地标。2007年底,恩宁路被广州市政府纳入旧城改造计划,进行大规模的旧城改造(连片危破房改造项目),总面积81146平方米。

(二)永庆坊

永庆坊原为永庆大街,位于恩宁路中段,具有50多年的历史,占地面积约11万平方米,改造前遍布危房。2015年,永庆片区改造工作正式启动,成为广州市探索旧城“微改造”模式,用“绣花功夫”活化的第一个历史文化街区,让老街重新焕发新机。“微改造”是当前城市治理中的一个热词,也是各地在老旧城区环境治理中的一种新做法,强调的不是大拆大建,而是以修缮提升为主,通过综合整治营造品质化、人性化的城市公共场所。2016年,万科集团中标永庆坊一期改造项目,占地面积约0.7万平方米,于同年10月运营,开放特色餐饮、文化体验店、特色民宿、创意办公、文艺展演空间等多类业态。2018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永庆坊,沿街察看旧城改造、历史文化建筑修缮保护情况,并指出,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5]。2019年10月,永庆坊二期示范段、骑楼段开放。2020年10月,滨河段开放。

三、改造效果分析

(一)微改造

广州将旧小区改造称为“微改造”,主要是将它与拆除重建的“全面改造”区别开来。2016年,广州印发实施的《广州市城市更新办法》中创造性地提出“微改造”的城市更新模式,明确不再对老城区大拆大建,改为循序渐进的修复、活化、培育,让其保留生机,让老城老而不衰,魅力常在。微改造以综合改造为目标,强调延续历史脉络,由政府主导、企业承办、社会参与,以保留为主、允许必要新建等方式,实现人居环境、经济、产业、文化等综合协调。

(二)恩宁路SWOT分析

1.优势(S)

(1)位于西关老城区,地块具有深厚文化底蕴。

(2)属于历史文化街区,是广州市重点规划改造区域。

(3)既是骑楼街,又是铜器街,还有多处文物古迹,历史悠久,特色明显,代表性强,知名度大,旅游资源丰富。

(4)旧城改造对骑楼进行修复,既能排除危楼险情,又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历史建筑和地方文化。

(5)改造后街容街貌焕然一新,新开了部分店铺,加入流行、休闲、时尚元素,为街区增添活力,对经济复兴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6)永庆坊周边开设广东醒狮、彩瓷、珐琅等体验店,形成非遗文化区。

(7)交通便利,公交地铁可达,开设永庆坊公交专线。

2.劣势(W)

(1)人流集中在永庆坊区域,其他地段较少,主要是附近街坊和外地游客。游客大多是路过拍照,走马观花,停留时间不长。

(2)西关打铜工艺有上百年的历史积淀,恩宁路铜器店虽多,但由于消费人群较少,产品的同质化和跟不上时代的审美,生意并不理想,传统技艺生存堪忧。

(3)除了铜器店,原有商铺大多是传统餐饮店、百货店、福彩店、地产中介、建材店等等。新开的商铺有文化体验店、中西式餐饮店、茶饮店、咖啡店、小吃店、连锁百货店等。店铺类型虽丰富,但商业总体不景气,活化效果欠佳。

(4)2007年改造后金声电影院被拆除,削弱了历史特色,羊城记忆逐渐消逝。

(5)骑楼经过修复后面貌焕然一新,整体效果和细节都不错,但是“修旧变新”无法体现历史的变化,无法展现沧桑感,破坏了恩宁路的历史氛围。

3.机会(O)

旧城改造使恩宁路的骑楼和商业也都改头换面,整体物质环境优化,融入城市发展进程,居民生活也发生变化。永庆坊一期完成微改造后更是聚集了大量人气,旅游业兴旺,恩宁路开始焕发生机。面积更大的永庆坊二期改造工程正在分段进行中,完成部分业已开放,后续建设也在规划中,前景可期,这些都会给恩宁路带来新的发展和变化。

4.威胁(T)

恩宁路虽被誉为“广州最美老街”,但是广州的骑楼老街不止一条,根据《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广州市将对全市40条骑楼街进行保护、修缮和逐步整治,这些骑楼街各具特色,会变成新的文化商区和旅游热点,成为恩宁路的竞争对手。

(三)永庆坊SWOT分析

永庆坊紧邻恩宁路主街,背靠粤剧博物馆,街区内有民国大宅、李小龙祖居和粤剧銮舆堂等历史建筑以及传统民居,生活气息浓厚。永庆坊微改造采用分期建设的方式,已完成的一期区域保留了原有的“一纵两横”街区格局。其中,“一纵”为永庆大街,布置特色商业,引导人流进入;“两横”为永庆一巷和永庆二巷,保留原有历史文化建筑,植入公共建筑及少量商业建筑。

1.优势(S)

(1)永庆坊是在“政府主导、企业承办、居民参与”的微改造城市更新模式下,用“绣花功夫”活化的广州最著名的历史文化街区,是一个“旧”和“新”充分有机结合,采用BOT模式,让老街重新焕发新机的成功案例。

(2)在房屋修葺上基本保持原有建筑外轮廓不变,强化岭南建筑整体风貌特色,保留传统民居的空间肌理特点,修旧如旧、建新和谐,再现传统建筑风貌和西关生活场景。

(3)致力创造新生活与老城区结合的全新体验,塑造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交融的独特氛围。店铺类型多且内容丰富,如老字号、滨水休闲餐饮区、西关风情体验区、创意店铺等等,适合玩乐、观光和旅游。很多场景清新文艺,非常适合拍照,成为网红打卡点。

(4)街区内有“三雕一彩一绣”展览馆、荔湾非遗体验中心及粤剧曲艺社,还定期举办和引入各种文化活动,在传承岭南文化的同时,以富有参与感与互动体验的方式,为街区注入新活力。

(5)在各类宣传的推动下,永庆坊已成为城市旅游热点,据统计,日均人流量已达1万人次,商铺出租率达95%。这里不仅成为文艺青年的青睐之地,也是广州街坊怀旧的好去处。

2.劣势(W)

(1)永庆坊一期和二期店铺类型有零售、饮食(正餐、轻餐)、民宿、文化体验等,内容重复较多,产品同质化,例如各式茶饮店、咖啡店、精品店、服务定制类等,容易造成审美疲劳。

(2)大部分店铺主题与西关历史文化没有多大联系,缺乏“广味”。永庆坊追求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既有中西文化的兼容,如茶饮和咖啡,也有中日文化的并存,如广式茶楼和日本料理店。虽为历史文化街区,实际上是一个各国各地文化大杂烩。大部分店铺没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岭南文化感染力不强。运营模式过于商业化,忽视了应有的文化展示功能,地方原真性降低。

(3)复原和保留的老建筑(李小龙祖居、粤剧銮舆堂)只有参观功能,还停留在“博物馆式保护”,趣味性和吸引力不强;一些传统风貌建筑大门紧闭,不向公众开放,在展示文化、传承文化方面显得不足。

(4)文创产品的吸引力不够强,缺乏特色,游客购买欲不高。

(5)街区整体商业气息过于浓厚,创新性不强。

3.机会(O)

永庆坊活化采取分步走的方式,项目一期定位为“个性工坊”,二期示范段、骑楼段定位为“最美骑楼街”,粤剧博物馆西段定位为“人文小巷”,东段和滨河段定位为“慢调水岸”,三期吉祥路段定位为“时尚天地”,多宝路段定位为“创意部落”,四期金声电影院段定位为“先锋主场”。项目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发展空间和前景广阔。

4.威胁(T)

永庆坊的业态引进与很多购物中心、购物街相似,店铺类型在城市中随处可见,茶饮店、文艺小店遍地开花,很容易成为“每个城市都有的一条街”,类似北京的南锣鼓巷、上海的田子坊、厦门的曾厝垵和鼓浪屿等等,特色不明显,吸引力不强,会使游客审美疲劳,失去新鲜感。

四、改造建议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原则是真实性、完整性、持续性。文化记忆是无形的存在,必须通过有形的载体来体现,即通过实物衬托出来[6]。当前消费文化盛行,街区活化要避免过度引入商业和旅游开发,这样会破坏历史文化街区的文物“原真性”,失去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习俗。不合理的定位、盲目追求新奇的感观刺激和标新立异的轰动效应,会使老街变了味道。针对恩宁路的微改造效果,提出几点建议:

(一)遵循“修旧如旧、新旧融合”的城市微改造精神,历史建筑修缮应结合现代工程技术手段,修旧如故,减少干预,把建筑的生命延续下去,用一砖一瓦来讲述城市的历史和记忆。新建筑的设计应考虑所在区域的整体风貌,新旧共生,和而不同,不同而和。

(二)恩宁路的文化产业组群主要是艺术博览业(名人故居)、培训演出业(粤剧社团)、民宿业(传统民居)及商品服务业(民间手工艺品),商业开发应为文化产业服务。

(三)不同地段应根据其商业定位采取适合的商业模式,保护和传承传统风貌和手工艺,结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要求,活化创新,提升文化价值。

(四)商业元素与岭南文化相结合,用现代手法来展示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避免文化大杂烩和旅游式布景,塑造独特氛围和鲜明特色,提升街区的文化底蕴。

五、结语

恩宁路是西关骑楼建筑的精髓,记录城市变迁;西关铜艺熔铸着历史与传统,记录民俗风情;永庆坊民居是街坊生活的印记,记录永远的乡愁。这些都是老广州的集体回忆,是这座城市的珍贵文化,应该好好保护和传承。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历史文化遗存是前人智慧的积淀,是城市内涵和品质的重要标志。要妥善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像对待“老人”一样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家国情怀。

猜你喜欢

永庆西关骑楼
永庆(neco)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陶陶居“寻味西关”AR包装设计
西关阔少与艇仔粥
广州最美老街——恩宁路
我爱南华路的骑楼
南洋骑楼老街风貌展示馆:穿越时空的骑楼之旅
一生的爱情
素描西关
沿着骑楼走一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