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疫情期间以自我决定理论为中介的大学生体育行为

2022-12-05梁月红刚2苏新荣2韩海涛3陈帅杰冯燕辉高亚坤

山东体育科技 2022年5期
关键词:效度意图动机

梁月红,李 刚2 ,苏新荣2,韩海涛3,陈帅杰,冯燕辉,高亚坤

(1.河北工程大学,河北 邯郸 056038;2.天津体育学院,天津 301617:3山东省体育科研中心,山东 济南 250000)

1 前言

2020年以来的疫情大流行给人们的生活甚至生命构成了直接的威胁,居家隔离政策已然成为社会新常态。然而维持身体健康和预防疾病所需的体育锻炼机会受到了很大限制,人们的身体锻炼水平实际在下降。这可能会带来心血管疾病等方面的健康风险,以及医疗费用增加等社会问题。积极应对疫情,国家体育总局发布了《“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提出“智慧化赋能推进全民健康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1],全民的身体活动模式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如家庭锻炼、社交媒体、虚拟现实作为参与体育锻炼新手段正在引起关注,促进民众像往常一样继续从事体育锻炼,提高日常运动水平。

大学生作为科技助力新时代青年,在“非必要不离校”的隔离政策下,理应能够很快适应居家体育锻炼活动,有规律、有计划地参与体育运动。然而限制户外活动和抑制社会交往却不可避免地在大学生中出现了更多抑郁和焦虑的案例,没有通过体育活动获取健康益处。本研究选取在疫情爆发之初,大学生春季开学后的两周左右时间内的体育运动的调查,此时体育运动在保持社交距离情况下允许进行。通过以自我决定理论为视角的一个简单中介模型,以探讨大学生体育行为意图的社会心理变量特征,有助于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公共卫生政策提供经验证据。

自我决定理论(SDT)是研究运动心理学动机的常用理论框架[2],是从完全非自决到完全自决的连续统一体,不同形式的动机代表了不同行为可以被调节的方式,从无动机依次经历外在的(由奖励或惩罚驱动)、内省的(由内疚驱动)、确定的(有重要的目标与活动相关)和整合的(体育活动是你自身的一部分)的社会心理过程。Mullan等学者(1997)在自我决定理论的基础上,开发了“运动行为调节问卷(BREQ)”,以测量运动行为调节的连续性,之后越来越多地证据证明了BREO运动行为调节的有效性[3]。

自我效能理论(SET)是指相信自己有能力应对各种事情,在感知情况以及如何应对不同可能性的时候,这个系统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一理论的关键是个体必须相信他们有能力改变行为。这种特定情境下的自信被称为自我效能感,其影响因素是过去的表现成就、替代经验、社会说服力以及生理和情感状态。结果预期也是SET的核心,指的是个体对行为结果的期望[4]。

计划行为理论(TPB)核心思想是,一种行为的表现由行为意图决定,行为意图称为预测体力活动水平的唯一预测因子[5,6]。虽然健康行为的横断面研究表明SDT与TPB之间存在因果关系[7],但是SDT的组成部分与行为意图在疫情这种特定的环境下的概念关系是否存在相关还不清楚,或者说因此,本研究旨在基于SDT模型探求大学生隔离在校期间的身体活动动机机制。提出假设:

H1:疫情隔离期间,大学生体育运动的自我效能可以正向预测体育运动动机水平。

H2:疫情隔离期间,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也可以通过行为动机为中介间接预测体育运动行为意图。

H3:疫情隔离期间,大学生自我效能可以直接预测行为意图,两者之间存在相关关系。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河北工程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河北工业大学、河北科技大学、邢台学院、保定学院大一到大四的406名在校本科生,调查于2022年4月至5月通过微信、电话、邮件等在线沟通进行,通过网络收到有效问卷406份,其中男生231份,女生175份,年龄在19~22岁之间(M=20.2,SD=1.23)。

2.2 问卷调查法

2.2.1 SDT测量

采用了“运动行为调节问卷”[8]中包括4个方面的量表,经过适当修改,选用了13个题目测量体育运动的自主性,以反映隔离期间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动机。分别为了评价外部调节(3个题目,例如,“我锻炼是因为家人希望我这样做”);内摄调节(3个项目,例如,“如果不做,心里会有自责或内疚感”);认同调节(3个项目,例如“锻炼以一种符合自我价值观的方法来生活”);整合调节内在调节(2项,例如,“因为锻炼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内在调节(2项,例如,“我锻炼是因为它有趣,我很享受”)。量表的评分从1(“非常不同意”)到5(“强烈同意”)之间的变化,称为“运动动机”变量,反映了自我决定动机的连续性。

2.2.2 自我效能的测量

自我效能量表由9个题目构成(例如,面对学习任务繁重时,仍会坚持锻炼身体),旨在评价个体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采用1(“非常不同意”)到5(“强烈同意”)方式评分[9]。

2.2.3 行为意图的测量

计划行为理论中的行为意图(3个选项),“对进行步行、骑自行车或其他锻炼身体方式的意愿”(1)在时间允许情况下,可能进行;(2)在时间允许情况下,尽量进行;(3)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一定进行[9]。从“非常不同意=1”至“非常同意=5”的方式评分。

2.3 数据分析

应用SPSS 25.0及Amos 24.0统计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和研究模型进行如下统计分析。(1)描述性统计(平均值、标准差、偏度和峰度)检验数据的正态性;(2)采用最大似然法(ML)、验证性因素分析(CFA)和内部一致性分析(Cronbach s α),验证各测量工具(问卷)的有效性;(3)采用CFA和ML验证整个测量模型的构建效度,并检验拟合优度指数(χ2)、拟合优度指数(GFI)、比较拟合指数(CFI)、调整后适配度指数(AGFI)、近似均方根残差(RMSEA)组合信度(CR)和平均方差提取量(AVE);(4)采用Bootstrap进行中介分析以测试研究模型。所有分析的统计显著性为α = 0.05。

3 结果与分析

3.1 题目的正态性分析

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获得本研究量表各题目的数据特征。初步分析表明,各题目所有维度均达到单变量正态分布。偏度范围为-1.313 ~ 0.362,峰度范围为-0.932到1.211。所有题目的偏度值和峰度值都在-1.96~1.96之间,说明所有题目的回答数据属于正态分布。

3.2 验证性因子分析

测量问卷的CFA和Cronbach 's α结果如下:(1)运动动机的CFA显示了可接受的拟合优度(χ2=2.747,df=5,CMIN/df=0.549,P<0.05,GFI=0.997,AGFI= 0.992,CFI=1.000,RMSEA=0.000)。运动动机(经过题目合并,由原来的13个题目合并为5个题目)的题目信度Cronbach 's α为0.949;(2)自我效能的CFA显示了可接受的拟合优度(χ2=195.769,df=81,CMIN/df=2.417,P<0.01,GFI=0.951,AGFI= 0.918,CFI=0.982,RMSEA=0.042)。自我效能(9个题目)题目信度Cronbach 's α为0.954;(3)行为意图的CFA(3个题目),题目信度Cronbach 's α为0.889。各因素内部一致性可接受。

对包含3个潜变量和25个观测变量的皮尔逊(Pearson)相关性测量模型的拟合优度χ2=73.825,df=51,CMIN/df=1.448,P<0.05,GFI=0.972,AGFI= 0.958,CFI=0.995,RMSEA=0.033。

测量模型的运动动机、自我效能和行为意图潜在变量的因素负荷为(0.662~0.939)均非常显著(P<0.001),此外,CR和AVE值支持测量模型的收敛效度:CR = 0.726~0.954(≥0.70),AVE=0.623~0.729(≥0.50)。这意味着模型中包含的潜在变量有很好的收敛效度,能够很好地解释数据(见表1)。

表1 变量的平均值、标准差、相关性、和模型区别效度

表1显示潜在变量的描述性统计(M,SD),双变量相关性,收敛效度指数(CR和AVE)以及区别效度分析。变量间的相关性均非常显著。运动动机和自我效能的相关性最高,其次是行为动机与行为意图,最后是自我效能与行为意图。其中CR和AVE值支持测量模型的收敛效度和区别效度,CR=0.889-0.954(≥0.70),AVE=0.650-0.727(≥0.50),并且每个AVE>对应的MSV,对本研究探讨内在动机为中介的行为意图心理特征奠定了基础。

3.3 自我效能与体育运动行为意图关系的简单中介模型分析

通过AMOS的Specification search命令检测,获取了最佳模型(见图1)。表2、图1显示了运动动机的简单中介模型的效应。测量模型的拟合优度良好,χ2=218.171,df=157,CMIN/df=1.390,P<0.01,GFI=0.959,AGFI= 0.940,CFI=0.993,RMSEA=0.022,且模型的总效应非常显著(P<0.001)。

图1 模型路径及模型的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注***P<0.001。

表2、图1显示了自我效能与行为意图关系模型路径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首先,自我效能对行为动机有显著正向影响(P<0.001),自我效能以运动动机为中介,对行为意图有显著正向影响(P<0.001)。其次,自我效能以运动动机为中介影响行为意图的间接效果也是非常显著地(P<0.001)高于自我效能影响行为意图的直接效应。此结果支持H1和H2假设。

但是当以性别为协变量时,并没有发现与行为意图的交互作用。

表2. 自我效能对行为意图标准化的总效果、间接效果与直接效果

4 讨论

本研究以当时疫情比较严重的河北省所在的6所高校普通学生406名为研究对象,目的是测试一个以自我决定理论(SDT)为依据的简单中介模型,验证大学生感知自己在体育运动能力、态度、以前成就等方面的自我效能,与行为意图之间的关系,结果如下。

第一,将SDT(自我效能通过运动动机为中介而获得心理上的更大的满足)与作为能够解释体育运动的近端决定因素——行为意图[10]的一个整合模型,本模型显示了良好的题目信度和效度(收敛效度和区别效度)。模型的CFA报告结果表明,问卷具有很强的因子效度,可以证明对评估大学生的运动动机以及采取何种形式进行行为调节有实践意义。本研究的价值在于,在锻炼心理学领域里身体锻炼行为理论的预测效度、干预效度一直不尽人意,从进化心理学角度来看,个体对身体活动的天然偏好(自我效能的满足)可能是身体锻炼的行为意图或运动动机形成的深层原因,也就是说,个体之前的运动经历可能与在特定社会环境下继续从事体育锻炼具有一定的因果关系。

第二,本研究中,自我效能与行为意图之间存在着正向的、微弱的关系,是行为意图的潜在预测因子,同时,自我效能与运动动机之间存在正向的显著的因果关系。自我效能有两种类型,通常被称为障碍效能和任务效能。障碍效能是克服和驾驭可能存在的障碍的信心,用来解释从事体育活动的持续程度。而任务效能是执行特定体育活动行为本身的信心。从这一点上来说,障碍效能似乎是体育活动参与的关键预测因子,而任务效能则是最好的预测因素[11]。由于自我效能是特定于情境和行为的,因此独立于预期结果和运动动机的自我效能一直存在争议[12]。Cahill等学者认为,当行为受到某些负面情绪(焦虑或恐惧)的影响时,给予更强的激发自我效能的行为,负面影响将得到缓解。信心自我效能要比能力更能有效地衡量动机[12]。这与本研究结果相似,本研究认为自我效能虽然不显著地是行为意图的预测因子,但是可以通过运动动机的相关关系与行为意图形成通路,因此,也提示了在自我效能的基础上,增加促进自我效能满足的因素,可能会提高运动动机,进而达成运动的行为意图和运动习惯的目的。

但是Rhodes RE等学者认为,区分一个人是否愿意或能够执行一项任务至关重要,即每个人都有特定行为的必要技能(能力),如果选择不执行该行为,可能意味着结果预期(意图)驱动这个人的行动。因此,对体育活动产生的结果预期(意图)和运动动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个人信心的自我效能。因此体育活动专家面临的挑战则是,试图将运动动机和行为意图从自我效能预期中分离出来,因为运动动机在决定从事体育活动中具有压倒性的重要性[13]。同样,陈善平等学者研究大学生的锻炼动机时也认为,锻炼能力的动机不足不利于大学生锻炼行为的激发和坚持[14]。

第三,运动动机作为自我效能预测行为意图的中介,即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可以通过运动动机为中介间接预测从事体育活动的行为意图。运动动机这种显著的间接效果与Kaushaletal等学者的研究结果相似。Kaushaletal等学者调查疫情大流行期间美国各州成年人居家运动器械和运动习惯之间的关系。测量模型结果表明,运动动机在家庭运动设备的可用性和养成体育活动习惯方面起着中介作用,促进体育活动习惯的养成[10]。一项对174名参加锻炼计划的老年人在12个月的实验中测量了锻炼自我效能和身体活动水平之间关系,结果显示,整个试验中,自我效能呈曲线增长,而在随访阶段却下降了。作为体力活动参与和自我效能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要发展参与体力活动机会,帮助建立个人自我效能水平变得至关重要[15]。而关于疫情封闭管理中期体育活动运动动机的研究也表明,环境改变后维持运动习惯的干预很重要[10]。

同时分析研究强调在自我效能信念上,运动动机在预测体育活动意向中的重要性[16]。其潜在机制,可能是因为个体的运动动机满足了其追求心理需求的机会,因此更有可能持续追求满足需求的行为,而且,习惯的养成常常发生在那些认为自己具有较高行为能力和感知到较少障碍的人身上[17,18],因此,过去对运动有一定经验、能力的人,其运动经验和能力又通过自决理论(运动动机)预测了行为意图和习惯[19]。即,过去的运动经历是运动习惯的代理,建立了熟悉感,过去的运动经验又被用来估计未来的行为意图[20]。

综上,本研究参与体育活动行为意向的心理决定因素——自我效能感的模型是一个可行的框架,且经过运动动机培养了更为高度的自我激励,强化了从事体育活动的行为和习惯。

5 结论

本研究验证了大学生以往在运动经验、能力、信心等方面的自我效能感,通过运动动机中介因素的调节,预测形成行为意图和习惯。证明了在探索隔离期涉及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应该考虑到大学生从事体育活动时要有不断的促使其产生运动动机的激励环境。以居家为基础的体育活动背景下,关注可能与行为意图和习惯形成相关环境元素的变量。如定期运动计划的实施很重要,可能在满足个人的自我效能与行为意图和习惯通路的调节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本研究支持自我决定理论在增强体育活动意图和习惯的解释,强调自我效能需要不断的运动环境的刺激作用。也就是说,干预措施应与参与者之前所拥有的运动技能和能力相关,提供的运动环境应该让参与者愉快,此外,帮助参与者制定锻炼计划可以帮助将他们的锻炼意图转化为行为,帮助参与者行为意图和习惯的养成,可以使他们的运动行为更容易开始。

猜你喜欢

效度意图动机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原始意图、对抗主义和非解释主义
陆游诗写意图(国画)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动机比能力重要
制定法解释与立法意图的反事实检验
慈善募捐规制中的国家与社会:兼论《慈善法》的效度和限度
被看重感指数在中国大学生中的构念效度
外语形成性评估的效度验证框架
动机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