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视域下宋都古城文旅融合与城市更新互促发展对策研究

2022-12-05河南大学文化产业管理系主任副教授博士

上海城市管理 2022年5期
关键词:城市更新古城旅游

文 刘 涛 河南大学文化产业管理系主任,副教授,博士

王小雨 河南大学旅游管理专业

一、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主要特征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是相对于“公共文化空间”而言的。后者主要指的是《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第十四条规定的公共文化设施,包括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体育场馆等15类场所,其经费来源一般为财政拨款,按公益事业单位进行管理。该法第二十七条和第二十九条、第三十条列举了公共文化空间中举办文化活动的主要类别,有书报阅读、戏曲表演、普法教育、艺术普及、科学普及、互联网上网和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陈列展览、电影放映、广播电视节目收听收看等。

《“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为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应在城市更新、社区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中充分预留文化和旅游空间;要结合老旧小区、老旧厂区、城中村等改造,创新打造一批具有鲜明特色和人文品质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鼓励在城市更新中发展文化旅游休闲街区,盘活文化遗产资源。2021年3月8日,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鼓励在都市商圈、文化园区等区域,创新打造一批融合图书阅读、艺术展览、文化沙龙、轻食餐饮等服务的“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新型文化业态,营造小而美的公共阅读和艺术空间;鼓励将符合条件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作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分馆。

二、开封市文旅融合发展概况与宋都古城保护修缮规划定位

开封市具有依托文化文物资源培育特色旅游产品、提升旅游人文品位的显著“先天”优势,建设国际知名文化旅游城市是开封长期坚持的城市发展目标。开封现有1个5A景区、10个4A景区,主要分布在宋都古城保护范围内。开封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以文化旅游为核心业态,以保护利用宋都古城历史文化遗产为主要内容,由原文化部在2011年2月命名,是中部省份首家也是河南省唯一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开封片区突出文化定位,2016年8月31日经国务院批复设立,承担打造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区和文创产业对外开放先行区,促进国际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使命。2018年,开封双龙巷、书店街、马道街被河南省确定为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街区。2021年11月5日,开封市宋都皇城省级旅游度假区被文化和旅游部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开封宋都古城保护与修缮规划面积约17.4平方公里,其中,明清城墙围合范围13平方公里。宋都古城内人口密度大,老旧小区、棚户区占古城居住区四分之三以上,城市更新任务异常繁重。2019年10月10日,河南省政府第65次常务会议专题审议通过《开封宋都古城保护与修缮规划》,对宋都古城保护修缮规划的战略定位作出明确界定:《开封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提出围绕宋都古城建设,深入推进宋都古城保护与修缮,高质量做好中部片区建设大文章,高水平建设世界历史文化名都。部署以古城内“四厢二十坊”为重点,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工程,着力打造文物保护传承利用示范区、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城市更新示范区。

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与宋都古城城市更新的路径选择

近年来,开封市文化和旅游发展正处于结构调整期和矛盾凸显期。现实城市形象与历史上文明高峰的辉煌地位仍存在极大落差;在形成鲜明文化特色和产业竞争优势方面,也和国内其他著名古都、文化旅游名城,特别是同为宋都的杭州相比存在明显差距。在城市更新领域,截至2021年底,开封全市已完成老旧小区改造投资超过28亿,累计争取上级资金21.34亿元,居全省第二位。完成老旧小区改造395个,1 076.21万平米,惠及131 381多户,但以明清城墙围合范围为核心的老城区人口密集、建筑密度大、道路狭窄、交通拥堵、公共开放空间缺乏问题并未明显改观。既不利于宋都古城风貌的保护,难以匹配八朝古都、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地位,也不能适应建设黄河运河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和都城型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方位开展国际人文交流合作的迫切需求。

作为著名古都城市,开封最辉煌的建都时期是在北宋存续的167年间(公元960年—1127年),其后至上世纪50年代,也始终是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20世纪60年代,著名城市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在《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中特别引用《清明上河图》作为未来城市生机活力的注解。[1]2005年,著名作家克里斯托夫在美国《纽约时报》发表《从开封到纽约——辉煌如过眼烟云》,以1000多年前世界上最重要的城市“开封”为例,强调不懈奋斗、科技活力及正确的经济政策在持续繁荣中发挥关键性作用。[2]

另外,开封与城市更新还有深刻的历史渊源,北宋东京城不但是汉学界“中世纪城市革命论”“唐宋变革论”最理想的研究对象,也是中国城市格局由坊市制改善为街市制、由封闭式转变为开放式的最初发生地。当下的开封公共财力薄弱,城市更新补短板任务繁重,难以支撑起在景观建设、形象宣传、高科技提升等方面进行大手笔的持续投入。聚焦国家全面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构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的重要机遇,充分发挥开封文化底蕴厚重、城市文化形象鲜明的特色资源优势,未来开封应该以申报全国文化赋能城市更新试点城市为契机,以打造居民与游客共建共享的宋都古城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体系为切入点,将彰显包容开放文雅的宋风宋韵与保护改造提升古都格局尺度、城市特色风貌深度融合,促进激发城市文化创造创新活力,彰显中华文明包容开放人文魅力,加快推动建设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取得实际成效。

四、以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引领宋都古城文旅融合与城市更新互促发展的对策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时曾强调:“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中国历朝历代遗留下来的古都城市数量过百,大多数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城市建设基础较为薄弱,城市更新任务十分繁重,又都要面对文化和旅游业提档升级、克服门票经济依赖、增强文化和旅游产品的互动性和体验性、体现人文关怀等突出问题。将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理念引入开封宋都古城的城市更新中,作为创建全国文化赋能城市更新试点城市重要抓手,有助于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在文旅融合发展中活态保留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人文关怀、建筑风格等“基因”,打造独具人文魅力的文化旅游体验,探索以长期运营收入平衡改造投入的可持续更新模式;也有利于依托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与公共文化设施,构建融入生产生活的历史文化展示线路、廊道和网络,让广大人民群众在日用而不觉中接受文化熏陶,感知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一)结合古籍文献合理规划城市文化地标

为符合公众从古籍、文献中获得的对古都名城历史风貌的合理想象,对那些有助于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文化地标必须予以特别关注,在保护、维修、恢复、重建方面进行重点支持。比如,可以在宋都古城规划范围内择地重建开封钟楼。

开封钟楼于1671年(清康熙十年)被拆除,所得建筑材料全部搬运到大相国寺用于修建藏经楼。开封鼓楼在1976年被拆除,2012年至2013年又作为开封市重点旅游项目被重建。在古城内选取与鼓楼在一条中轴线上,而且位置较高的某处兴建钟楼,有助于塑造开封作为宋都古城的鲜明文化形象,培育文化旅游、文化体验的良好生境。钟楼启用后,每天早上八点鸣钟一次,每次八下;当重要节日、纪念日、哀悼日或庆典活动时则会在中午、下午的适当时间增加次数。

(二)利用旅游景区举办系列人文交流活动

近年来,以充分体现公共资源建设的国有景区公益属性为导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持续推进重点国有景区降低门票价格,带动了各类旅游景区逐步向更加注重社会属性、生态属性转变,成为举办公益性、主题性人文交流活动的良好载体空间。如:为了深入挖掘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总结发现宋代城市革命对现代城市更新的启示警示,可以考虑联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发改委下属的宏观经济研究院与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住建部下属的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单位,《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日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主流媒体,观察者网、澎湃新闻网、共识网等新媒体平台,每年在开封龙亭公园或清明上河园举办“清明·中国城市更新与文化治理高端论坛”。论坛以“推动国家文化发展,提高文化治理水平”为主旨,为非官方、非营利、定期举办的公共文化发展论坛,除专家学者外,每年还邀请三至五位国内外古都城市的代表参与。通过名家对话、主题演讲、专题讲座等形式,以古今中外的文化治理案例为讨论话题,面向公众传播有关城市治理、城市更新、城市文化建设的知识。

(三)在居住社区补短板中重视线下文化消费场所建设

居住社区是城市居民生活和城市治理的基本单元,以打造“十五分钟生活圈”为重点的居住社区补短板是城市更新行动的主要内容之一。按照住建部颁发的《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标准(试行)》,应积极统筹存量房屋和土地资源,对居住社区市政配套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便民商业服务设施进行改造和建设。在开封这样的古都和历史文化名城,虽然拥有开放包容、商业繁盛、人文荟萃、对外交流频繁的辉煌历史,但现实中居民的文化消费支出水平、文化消费品质却往往未达到较高标准。未来,要落细落实社区服务税收优惠政策,通过减免营业用房租金等措施,探索引入连锁书店、院线、文创空间、教育培训机构等社会资本参与营造社区良好文化生态,提升人文城市建设品质。推动在居民社区、旅游景区发展集文化服务和便民服务为一体的“书店+便利店”,支持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和群众文化场馆在历史文化街区设立便民服务节点。

(四)加强对革命文物与党史文献档案的活化利用

把发挥红色资源优势、提升党史学习教育实效全面融入城市更新的探索实践,用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引领树立正确政绩观,有助于防止城市工作中的简单化、乱作为、不作为,对发挥城市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完善共建共商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夯实党在城市的执政基础具有深远意义。要鼓励、支持利用具备条件的老建筑设立党群活动中心、阅览室、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通过加建、改建和添加设施等方式适应社区文化建设需要,定期开展致敬革命先烈、学习先进模范、红色家风传承、全民国防教育、红色经典电影展映等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构建社区与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合作的长效机制,在社区内开展常态化革命文物资源普查,面向社区居民持续征集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有关的文献档案、图片影像、实物和口述历史资料,及时进行建档分级,在不同社区间进行巡回展览。开封博物馆旧馆位于开封市鼓楼区州桥街道迎宾路26号,1988年9月落成开放,占地面积16 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0 000余平方米,现大部分展陈空间长期闲置。可以依托开封博物馆旧馆现有展陈设施,启动建设河南革命博物馆,打造河南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与城市更新、文化建设、旅游提质融合发展的示范高地。

猜你喜欢

城市更新古城旅游
防止大拆大建!广州正式发布城市更新5个指引
定调!广州城市更新由国企主导!
城市更新,让生活更美好
TOD/城市更新
我有两个童年,一个古城一个江边
翘街古城
安居古城
旅游
春秋古城一日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