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绪弹性对青少年自杀意念干预的启示: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

2022-12-04黄倩倩绍兴文理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绍兴312000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2年33期
关键词:消极情绪积极情绪意念

◎黄倩倩 王 臣(绍兴文理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绍兴 312000)

世界卫生组织2019年的统计报告显示,在全球三分之一的国家中,青少年是自杀风险最高的人群,自杀已经成为15~29岁人群中第二常见的死因[1]。《青少年健康管理手册》中将青少年年龄界定为10~19岁[2],这一时期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加速和过渡期,情绪上容易出现两极性和不稳定性,当遭遇学习及生活中的压力时,很可能会做出极端行为,如自杀、自残等。自杀作为重大的社会问题,过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自杀行为的风险因素上,而忽视了保护因素。利奥·谢尔(Leo Sher)[3]指出,心理上的弹性有助于预防和解决自杀、自残等公共健康问题。在研究心理弹性(resilience)的过程中,有学者主张对其作进一步细分,由此提出了情绪弹性(emotional resilience),并将其作为独立因素进行研究。

一、自杀意念概述

自杀前个体通常会产生自杀意念,如果能够及时了解青少年的自杀意念,就可以很好地预防青少年自杀。国外对自杀意念的研究较早,而我国至1997年才有学者开始着手研究。自杀意念的概念目前也尚未统一,现有研究认为它至少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产生过自杀的想法,二是没有实施过外在行动。基于此,本文中将自杀意念定义为个体有伤害自我身心的意图,但并没有具体计划和实际的自我伤害行为。

在不同国家,个体自杀意念的检出率存在差异。张亚利、靳娟娟和俞国良[4]对我国内地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进行了元分析研究,发现中学生自杀意念的检出率在16.6%~17.8%之间,高于全球大学生10.62%的检出率(1980-2016年的数据)[5],更远高于欧洲普通人群3.62%的检出率(2008-2017年的数据)[6]。以上数据表明,中学生比大学生更容易产生自杀意念。

自杀意念的产生比较复杂,受遗传、社会、文化和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7]。从查阅的文献来看,其影响因子可以分为两类:自杀意念的危险因子和自杀意念的保护因子。目前,学者主要从两个方面对危险因子进行研究:(1)个体自身因素,如性别、人格、认知等;(2)环境因素,包括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受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自杀问题的研究重点逐渐从危险因子转向保护因子。保护因子是指那些有助于个体寻找支持资源,摆脱危险因子,从而走出心理困境的因素。保护因子能帮助个体缓解逆境的冲击,适应当下的环境,维持心理平衡。其中,情绪弹性就属于保护因子。

二、自杀意念与情绪弹性的关系

情绪弹性是防止自杀的一个保护因素,也是自杀研究和预防的焦点[3]。与心理弹性一样,情绪弹性也是作为一个专门的心理学术语在文献中出现的。心理弹性的概念是由拉特(Rutter)在20世纪70年代末首次提出的,这一领域的研究在国外已经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但对其概念还没有统一的界定。随着研究的进展,人们发现心理弹性具有多维性,且情绪与心理弹性存在紧密联系[3],由此研究者提出了“情绪弹性”的概念。

在涉及“弹性”的研究中,很多学者把情绪弹性与心理弹性看作是同一种心理现象,也有研究者主张将二者区分开来,认为情绪弹性是心理弹性的重要构成因素之一,更加突出情绪方面[8]。情绪弹性的概念是由戴维森(Davidson)[9]于2000年正式提出的,他认为情绪弹性是指个体在压力和逆境下产生积极情绪的能力,以及从消极情绪中快速恢复的能力。学者们对情绪弹性的界定存在细微差异,但大体都包含两个方面:产生积极情绪的能力和从消极情绪中快速恢复的能力。因此,本文主张将情绪弹性作为有别于心理弹性的因素进行研究,并采纳了张敏[10]对情绪弹性的定义,即个体产生积极情绪以及从消极情绪中恢复的能力。

有多项研究检验了情绪弹性与自杀及自杀意念之间的关系。约瑟夫(Youssef)等[11]对美国退伍军人展开了为期三年的纵向研究,发现最初的情绪弹性能够预测随访时的低自杀率,这说明情绪弹性在其中起着保护作用。有学者在关于澳大利亚人口健康项目的研究中发现,低情绪弹性与自杀风险增加有关[12]。与国外的研究相比,我国对情绪弹性的实证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多是用横断设计检验心理弹性与自杀的关系。例如,一项对初高中生的调研发现,出现自杀意念者的心理弹性得分显著低于无自杀意念者[13]。一项对抑郁患者的研究发现,抑郁患者的心理弹性与自杀意念水平呈显著负相关[14]。

情绪弹性作为一种情绪能力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已有研究表明,神经质与外倾性的人格特质与情绪有紧密联系,其中神经质与消极情绪的感受性有关,外倾性与积极情绪的感受性有关[15]。一项关于情绪弹性与父母养育方式之间关系的调查发现,童年时期经历积极父母养育方式的个体表现出较高的情绪弹性,而消极父母养育方式与情绪弹性呈负相关[16]。除此之外,情绪弹性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等都有一定程度的相关[10],这些关联有可能会作用于情绪弹性与自杀意念之间的关系,但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检验。

三、自杀意念的干预现状

自杀意念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减少和预防自杀的发生,如何从复杂的影响因素中找到问题的关键点并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是尤为重要的。人们对自杀意念干预的关注由来已久,干预方法也在变化。最初的干预以药物治疗为主(例如服用抗抑郁药物),但有研究发现,药物治疗只对与诱发自杀的精神疾病相关症状有效果[17]。自此,学者们开始探索心理干预,如认知行为疗法、问题解决疗法、心理危机干预及积极心理干预等[18]。其中,前三种属于传统的干预方法,主要做法是监控和排除诱发自杀意念的危险因子;而积极心理干预更关注保护因子,主要通过激发个人潜能来纠正心理问题、消除自杀意念,从而降低自杀风险。心理弹性作为对抗自杀的保护因子,在自杀意念干预中所起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关注情绪弹性的不多。已有文献表明,在进行自杀意念干预时,我国大多研究者倾向于选择认知行为治疗和积极心理干预。

(一)认知行为治疗

认知行为治疗主要通过纠正个体的不合理认知来改变个体固有的信念和行为方式。研究表明,不合理认知与自杀意念存在显著相关,且不合理认知能较好地预测自杀意念[19]。其中,最常用的是埃利斯的合理情绪疗法,其基本理论为情绪ABC理论。该理论认为使人们产生痛苦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个体对事情的看法,因此可以通过纠正个体的不合理信念,帮助其解决情绪上的问题,进而改变行为。梁瑛楠[19]从消除不合理信念入手,对有自杀意念的大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干预后发现大学生的自杀意念明显降低。威尔科克斯(Wilcox)等[20]提出青少年自杀意念的认知干预方案,干预后发现青少年的自杀意念减少。由此可以看出,认知行为疗法已开始关注情绪在自杀意念干预中的重要性,但关注更多的是消极情绪,旨在通过改变个体原有的不合理认知来减少消极情绪的产生。

(二)积极心理干预

积极心理干预主要通过培养个体的积极情感和行为来增强其幸福感,减轻痛苦感,常见的方法有感恩干预、优势干预、希望疗法等。其中,感恩干预是指引导个体通过口头表达、信函及日记等形式,以感激的情绪对具体的人或事表达感谢[21]。例如,感恩干预中,“三件好事”感恩训练为多数研究者所青睐,研究者通过让参与者每天写下三件令自己感动的事情及原因,以达到帮助其改善人际关系、增加社会支持的效果,从而提高个体的心理弹性[22]。也有研究发现,感恩日记、希望疗法能减少精神科病人的自杀意念[23]。积极心理团体辅导在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降低自杀意念方面有显著效果[24]。

任何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的干预方法都可称为积极心理干预,本文关注的情绪弹性干预就属于这一范畴。情绪弹性源于心理弹性,突出了对情绪的调节和控制[8]。目前,国内鲜有研究将情绪弹性干预应用于自杀干预的实践研究,但我们可以从情绪弹性团体训练中获得启发。情绪弹性团体训练通常以团体辅导和团体课程的形式展开。团体辅导大致包括以下几个程序:情绪评估、知识讲座、认知调节策略训练、实施情绪疗法(读书、看报、听音乐等)、情绪体验训练;团体课程中包括认识情绪、情绪ABC理论、合理情绪疗法、放松训练等主题。未来,可以用情绪弹性团体训练对青少年自杀意念进行干预。此外,研究发现,用积极情绪来面对问题是高情绪弹性者的特征之一,人们由此可以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绪,从而更好地适应当前的环境[25]。据此,可以通过感恩等积极情绪的生成训练影响个体的情绪弹性,来预防自杀意念的产生。

四、研究展望

积极心理干预主张培养个体的积极心理力量来对抗心理问题,其维持个体心理健康的效果是持久的。基于前人研究及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未来的自杀干预研究要加强对情绪弹性和积极心理干预的重视。

(一)重视情绪弹性在自杀意念干预中的作用

情绪弹性可作为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青少年情绪波动大[26],在面对学业与人际等方面的问题时会产生不良情绪,影响其身心发展。研究表明,积极情绪能拓宽人的意识,而消极情绪会缩小注意力范围,也就是说积极情绪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关[27]。未来对青少年自杀意念的干预要关注情绪的这一特点,充分发挥情绪弹性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促进作用。

(二)传统干预方法与积极心理干预相结合

从现有研究来看,传统干预方法主张控制个体在危机情境下的消极情绪与感受,而积极心理干预主张培养个体的积极心理力量来对抗心理问题,两者在本质上存在一定的差别,且有研究表明多种方法结合的干预效果要优于单个干预方法的效果[28-29]。据此,可以将传统干预方法与积极心理干预相结合,从控制消极情绪和培养积极心理力量(尤其是积极情绪)两方面入手,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预防青少年的自杀意念。

(三)借鉴国外干预理论,开展本土化的干预实践

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使得专业人员在自杀干预中所用方法也不同,例如对长期自杀的个体进行干预时,我国研究者倾向于选择心理危机干预,国外研究者青睐辩证行为疗法(DBT)。辩证行为疗法是一种基于认知行为原则的治疗方法,旨在通过帮助当事人学习新技能来替代不良行为,其中包括培养痛苦承受能力、开展情绪调节和正念等训练。DBT中包含了积极心理学的元素,强调个体要通过个人努力和学习来改变不良行为。目前,该疗法在国外已得到推广,有研究表明其可以有效降低自杀率[29]。DBT是遵循证据进行的心理治疗,跨文化背景的适应性良好,但由于干预过程复杂且对干预者的要求较高,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较为落后,近年来才有学者开始关注。目前,国内的研究中,干预者的技术情况及其他相关因素不详,干预适配性及有效性有待进一步探讨。未来,有必要借鉴国外的干预理论,并进行相关的理论、实践培训,推进本土化研究。

猜你喜欢

消极情绪积极情绪意念
静心
仪式动作、象征意义和积极情绪增强控制感:双路径机制*
菜市场离我只有一百步
测试
唤起人工触觉 实现“意念控制”的假肢
中小学生积极情绪现状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积极情绪助力更好记忆
幸福:消极情绪的积极作用
意念修复功法
孩子的消极情绪需要用心疏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