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语文统编教材中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课程实施探讨

2022-12-03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2年8期
关键词:新课标育人文化

陈 琳

(1.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福建 福州 350007;2.福建教育学院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福建 福州 350025)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其特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并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1]文化育人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版2020 年修订)》(以下简称高中新课标)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义务教育新课标)规定的课程目标。文化育人的理想状态是:文化的内涵历经实践的检验,已经凝练出具备辨识度的价值观或理念;文化的载体历经时间的淘洗,已经沉淀出研究界和教育界公认的经典作品,可以作为优质的教育资源;文化的接受历经历史的传承,已经渗透社会生活的每个缝隙,具备“日用而不觉”的濡化作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已经凝练出颇具辨识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其载体与接受因为与当下过于贴近,还在动态发展的建构过程中,其指涉的范围还未形成清晰的边界。课程学习需要确定性的框架与明确的边界,基于文化的本质属性与确定的课程内容,展开文化接受才顺理成章,这是讨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课程实施的基本背景,这一背景对语文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挑战性的要求。

一、以新课标为依据,梳理开放有序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育人课程内容

(一)义务教育新课标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相关表述

义务教育新课标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关表述主要集中在“主题与载体形式”部分。

在内容主题方面,义务教育新课标指出确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依据是“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突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2]。

在载体形式方面,义务教育新课标将选文形式的作品分为三类:一是“反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取得的重大成就、涌现出来的模范人物与先进事迹的作品”;二是“反映当代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奋斗历程和重大事件,以及体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相关作品”;三是“反映和谐互助、共同富裕、改革创新、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等方面的作品”[2]。义务教育新课标还对非选文形式的载体做出说明:如“口头和书面交流与沟通、跨媒介阅读与表达等语文实践活动”[2],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

(二)高中新课标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相关表述

高中新课标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关表述主要集中在课程目标和课程结构方面。

在课程目标方面,高中阶段应培养学生“关注并积极参与当代文化传播与交流,在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提高社会责任感,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使命感”[3]。

在课程结构方面,“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容始终贯串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3]。主要有:必修阶段设置的学习任务群2“当代文化参与”、学习任务群5“文学阅读与写作”,选择性必修阶段设置的学习任务群10“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选修阶段设置的学习任务群16“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

(三)初高中文化育人目标的梯度及可视化描述

遵循初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特点,初高中的文化育人应该有明显梯度,下面以表1 展示。

表1 社会主义文化课程体系下的初高中阶段育人目标可视化对照表

根据表一,我们可以发现阶段性课程体系的两个特点:

一是不同阶段的侧重点不同,初中阶段重在情感教育,对选文作品的学习和语文实践活动强调感性的发展,导向对中国共产党、祖国、社会主义的热爱;高中阶段则侧重思维发展,侧重思维工具的掌握和运用。

二是初中阶段的教育资源隐含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历时性生成演变,也就是增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文化自信,是将其置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传承来展开;高中阶段的教育资源还增加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共时性叙事特征,也就是要求学生开阔文化视野,将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学习,与对其他民族和地区文化的理解并置,才能有效“传播和交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二、以统编教材为载体,梳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经典作品

我们且看初中统编教材渗透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篇目(部分,见表2)。梳理表2 可以发现,初中阶段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经典作品的若干特点:

表2 初中统编教材渗透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篇目梳理表(部分)

一是充分体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与当代文化的传承关系和生长点。可以发现,《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以下简称《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回延安》的创作时间虽然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书写的内容却来自革命战争年代,这是值得充分生发的教育生长点:新中国成立后对英烈的铭记与革命圣地的深情歌唱,恰恰反映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源于革命文化,还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忘来处、铭记感恩的文化基因。

二是基于“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做好“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和“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表2 的选文大部分是说明文和新闻报道,少数为诗歌作品,要按照义务教育新课标的“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将选文放还所属的学习任务群,开展行之有据的教学活动。

以《太空一日》《一着惊海天》为例,这篇选文均为实用性文本,属于义务教育新课标第二层面的任务群:发展型学习任务群。该层面共设置了三个任务群,分别为“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教学提示”指出“可以围绕‘拥抱大千世界’等主题,开展阅读与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表达和交流自己在生活中的发现和感受。……学习活动可以采用朗读、复述……现场报道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融为一体……逐步增强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规范性”。[2]可以这么说,实用类选文的教学重点不应该像文学阅读一样把品味语言作为必备环节,而应该把“获取信息”和“根据情境选择表达方式”为主要目的。就“学”的角度而言,要贴近学生,设计立体动态的、过程化的体验式活动。例如,设计“太空一日现场报道”的活动,这一活动需要学生或把自己定位为杨利伟本人,或把自己定位为连线太空的记者,不同的身份定位决定了“获取来的信息”的表述方式和表达重点。

以《回延安》《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为例,此类选文属于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的“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该任务群指出“在主题情境中,开展文学阅读和创意表达活动,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之美、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注意整合听说读写,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朗读、默读、诵读、复述、评述等方法学习作品。……感受文学作品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的独特魅力和思想内涵,提升审美能力和审美品位……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引导学生成长为主动的阅读者、积极的分享者和有创意的表达者”。[2]

从不变的角度来说,语言、形象、情感依然是文学类文本的教学重点,发展审美素养依然是文本类阅读的重要功能。从变的角度来说,有两个新增方面:一是将选文纳入主题情境中来阅读,这两篇选文应该纳入“光辉历程”的学习主题,主题阅读的功能:一是“促进精神成长”。可见,义务教育新课标注意到了以往的课程设计的局限性——篇章教学容易导向重艺术形式教学轻主题教育,主题阅读则能够自上而下地约束篇章教学,避免“教得浅教得碎”,真正凸显“为党育才,为国育人”的教育目标。二是强调创意表达,“创意表达”的“创意”建立在“整合听说读写”的基础上,例如,模仿《回延安》当中的“信天游”的民歌形式,创作并朗诵《回××》,“××”为自己的故乡或家乡,要求写出故地重游感受到的变化与进步。这样的“创意表达”首先包含“信天游”的语言形式的学习,信天游是流传于中国西北地区的民歌形式,两句一节,上句起兴下句点题,语言口语化,表达情感热烈而直率。仿写《回××》需要对上述知识的灵活调用,这比起以往的机械记忆有了明显的进步。其次让学生有了具体的身份——“积极的分享者”和“有创意的表达者”,有具体的切入口——参与家乡文化生活。

三、高中统编教材渗透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单元及实施建议

我们再来看看高中统编教材渗透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单元情况(见表3)。

根据表3 可以发现,高中阶段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育人目标,又可以进一步细分出必修、选择性选修、选修三个阶段性目标。三个阶段的学习应该有明显的梯度和侧重点。

表3 高中统编教材渗透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单元梳理表

一是必修阶段的学习侧重完成基础要求。必修阶段设置了两类单元对应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以选文为主的单元,可以通过文本解读、诗歌朗诵、读书笔记分享、话剧表演等方法来学习,丰富学生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审美体验。[3]以《哦,香雪》为例,“铁路通到村里”是改革开放初期的外在表现,香雪对火车和乘客的好奇与对外部世界的向往,则是改革开放带给“人”的影响的内在表现:香雪因为没有及时下车,要走几十里夜路回家,香雪在回家的路上重新打量生她养她的山谷,“就像从来没有见过它那样觉得新奇”;看待山村的眼光的改变,表现了“人”的成长,她从一个自卑的山村女孩成长为一个自信的、对未来充满憧憬的青年。

这样一篇似乎“平易浅白”的小说的教育价值在哪里呢?在于塑造了改革开放的面貌。文学评论家谢有顺认为:“改革开放这四十年,固然是许多人经历过的日子和现实,但它最终的面貌如何,后来者会如何认识和理解这个时代,其实也有赖于作家的艺术创造。书写这四十年,其实也是在想象的层面重新创造这四十年。过去了的现实无法复现,唯有艺术的现实可以长存。”[4]如果从育人对象的角度来理解这段话,可以给教师如下的启发:并非每个人天然地具有文化自觉的精神,“00 后”也有属于他们的茫然困惑、无所着落,他们也需要属于他们的价值认同;好的小说能够激起他们的认同感:“铁路通到村里”在今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是它所象征的时代进步给“人”带来冲击,以及“人”在勇敢地拥抱了时代变化后获得的内心成长和随之而来的力量感是相同的,不论是20 世纪80 年代的山村女孩,还是成长于物质已经极大富裕的时代的“00 后”,都需要这种力量感。这种内在的力量感在今天“躺平”“卷不动了”的论调甚嚣尘上的舆论场里,尤其有价值,而这一价值建立在《哦,香雪》写出了一种普遍性的情感的基础上,阅读者因此容易自我代入。对语文教师而言,先影响学生再塑造学生,这不仅是文学类阅读导向文化育人的教育路径,也可为其他文体教学借鉴。

综合实践活动单元的学习方式有别于以选文为主的单元。在选文为主的单元学习中,学生面对的是优秀的言语作品,有成熟的典范可资学习;在综合实践活动单元,学生面对的是活生生的沸腾的现实,无论是“记录家乡的人和物”还是“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收集到的文字仅仅属于“资料”,而非成功的语言作品样本;通过拟定访谈提纲、整理访谈记录,撰写家乡人物/风物志等活动,“资料”才得以转化为“作品”。在这一转化过程,学生并没有模仿的样本,仅有的学习支架是教材提供纲领式的知识:活动提示、随着“活动提示”附上的“访谈记录表、历史建筑登记表、调查报告结构表”。可以说,这个单元设置决定了学生是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中开展学习,挑战性非常大,但也极具价值。正如本文在“背景”部分提及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特点还在动态生成的过程中,所以,不能指望仅仅依靠优秀的经典作品来教育学生,还要将学生纳入鲜活的社会中,去亲历和见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这种“开荒”式的学习也有力地回答了本文“背景”部分提出的“界说先进文化的重要面向”,其中一个重要面向,就是要面向受教育者本体,让“00 后”通过自己的书写来重塑他们自己的现实感,建立起“现在”本体论。只有让学生身处“现在”,才能真实地学习如何处理如此迫近的、芜杂的当下经验。

二是在选择性必修阶段,相关的学习任务群有“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和“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要求“阅读关于革命传统的……实用性文体的优秀作品”,“以正确的价值观,深入理解其内容,学习其写作手法”;“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要求“把握科学与文化论著表达的特点……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例,该选文所属的单元的人文主题为“理论的价值”,写作背景为20 世纪70 年代中后期关于冲破“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的大讨论,该文的教学价值首先体现在科学与文化论著的思辨性上,采用立论、驳论相结合的写法,经典理论文献和典型事例相结合进行演绎推理。其次体现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把握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间接佐证了“背景”部分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还在动态发展建构过程的论述。正因为还在发展建构中,所以需要依据外界的真实反馈不断调整我们的进程,“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就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备的重要内涵。

三是在选修阶段,相关的作品有“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该任务群要求“梳理影响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重要作家作品,发现有价值的文学现象与问题……尝试参与文学评论”。“发现文学现象”需要学生具备现当代文学的整体视野,也就是前文述及现当代文学的“新传统”,因为不具备一定的宏观视野,无法进行比较,也无法敏锐地发现文学现象。

以《陈奂生上城》为例,要先对鲁迅的《阿Q 正传》有深刻的认识,才能发现陈奂生这一形象既有时代特征——改革开放初期刚刚满足了温饱的农民,带着摆脱贫穷的喜悦,又因袭了狭隘落后的小农意识。选文开篇就是把陈奂生称为“漏斗户主”,对今天的00 世代而言,完全不能理解这个称呼背后的窘迫与难堪,唯其如此,改革开放给农村生产力带来的解放才更加急迫。至于陈奂生的小农意识,我们可以在阿Q 精神中找到熟悉的影子;这种文学现象生动地展现了改革开放初期在农民身上体现出的新旧交错的心理特征,“旧”的部分,我们可以一直寻根溯源到鲁迅。对此,陈思和教授认为:文化寻根意识的产生标志着民族文化的更新与走向新的成熟……唯有用现代观念重新观照历史的人,才能对自身获得真正的理解……离开这样的现实大背景,对有些文学现象就无法达到整体的认识。[5]

猜你喜欢

新课标育人文化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特别征文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年味里的“虎文化”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初探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