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部审计部门开展研究型审计的几点思考

2022-12-02江秀云邹峰毅

审计与理财 2022年4期
关键词:研究型审计工作研究

■江秀云 邹峰毅

2021 年6 月,中央审计委员会办公室、审计署印发了《“十四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明确国家审计机关要积极开展研究型审计。内部审计作为国家审计监督体系的组成部分,其研究型审计工作的发展,对全面深化研究型审计和提高审计质量及成果应用具有推动作用。

一、开展研究型审计的意义

当前,国家审计机关正在积极推进研究型审计,这是新时代审计目标、思路和方法的探索与创新。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其内部审计机构开展研究型审计,有利于切实发挥审计“查病”“治病”“防病”的治理作用,从而进一步保障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主要意义有三个方面:

1.开展研究型审计是保障国企改革顺利进行的内在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国有企业改革不断向深水区迈进,在取得积极进展和成效的同时,企业还是会面临管理层面、操作层面和价值层面中不同形式的国有资产流失风险。内部审计作为企业治理的基石和重要保障,承担着对企业相关主体实施监督和制约的职责,开展研究型审计,是把审计事项置于企业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分析,把审计发现的具体问题放在企业改革创新的大局下审视,深入分析原因后提出务实性地建议,推动企业治理水平不断上升,从根本上防范风险、解决问题。

2.开展研究型审计是提升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客观要求。现阶段审计工作质量的优略,基本取决于审计揭示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但提出的建议是否科学,开出的“保健药方”是否有效,都需要审计人员对审计事项所涉及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市场情况进行充分研究后才能总结提出。开展研究型审计,能进一步倒逼内部审计机构把研究作为谋事之基、成事之道,以围绕“查、治、防”为核心,把研究分析贯穿内部审计业务全链条和各环节,切实提高工作谋划深度和部署精度,以研究为动力去推动内部审计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3.开展研究型审计是全面提升审计成果的必然趋势。审计成果是审计工作的最终核心“产品”,开展研究型审计,能促使审计人员在审计实施过程中通过换位思考来开展工作,既站在审计监督的角度上去揭示问题,又站在企业管理者的角度去思考企业的发展需求,换位思考的改变能让审计人员的审计视角更宽、看待问题更准,使审计成果从“一般产品”飞跃到“高端产品”。

二、研究型审计的内涵

研究型审计广义目标是让审计成果更好的服务企业高质量发展和实现治理现代化,国有企业要开展研究型审计,必须把握研究型审计内涵下内审工作的“变”与“不变”。

研究型国有企业审计的“不变”。一是内部审计的本质“不变”。内部审计的本质是企业治理系统中的监督控制子系统,是企业治理中经济决策科学化、内部管理规范化、风险防控常态化等方面的重要制度设计和自我约束机制。二是内部审计的职能“不变。“强监督、重服务、促规范”是内部审计的基本职能,完善企业内控制度、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着眼企业健康发展是内部审计的基础目标。

研究型国有企业审计的“变”。一是审计理念的“变”。从传统的财务管理审计到风险导向审计,内部审计理念由问题发现向问题分析与发现并重的审计理念转变,研究型审计的提出,是让内部审计从分析表象规律或发现共性问题的阶段向研究根源性原因和影响的又一次变化,是在内部审计理念在适应企业改革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风险”的又一次迭代。二是审计内容的“变”。研究型审计的提出,让内部审计内容从判断管理缺陷、稽查损失浪费,查明徇私渎职等维护企业正常治理秩序的审计内容向发现机制障碍、堵塞风险漏洞、服务宏观决策等服务于企业改革发展的内容升华。

三、如何做好研究型内部审计

当前,国家审计机关正在积极推进研究型审计,内部审计机构如何将研究型审计做实做深,并以此为契机推动内部审计工作的高质量发展,笔者有如下几点思考:

1.用研究型思维统筹审计计划。研究型审计不是一种新的审计类型,而是在现有审计项目基础上,对各方面审计事项进行观察、分析和推理,并进行系统和创造性综合探究的一个过程,充分利用审计项目计划“龙头”作用,做好课题选择和项目管理是推进研究型审计开展的切入点。

内部审计机构可借鉴国家审计部门的探索经验,结合企业年度审计计划,围绕企业发展、改革、合规、安全等方面制定研究课题,并以“站位-战略-项目-资金”为研究主线开展审计项目,同时做好各层级的项目统筹与协同,注重整体谋划和靶向发力,为研究型审计奠定数据基础。

2.用研究型工作文化贯穿到审计工作的全流程。项目实施前,审计人员应强化政策和行业研究,着重对国家宏观政策、经济发展、产业规划、供应链结构、企业定位、战略布局等情况进行深入研究,同时结合国有企业审计事项,细化研究专题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技术方法和输出产物等内容,并融入审计实施方案,确保研究型审计的实施有章可循和分工明确。

实施阶段,审计人员应把握研究型审计的最终目标是服务于审计实践的核心原则,通过利用数据分析、绩效评价和横向比对等技术手段,深入对资金流、业务流、资产流、信息流和文件流进行研究,确保在审计层面上弄清问题本质,分清问题主次,直击要害、查深查透;在研究层面上吃透精神、领会实质、着力分析工作推进和战略落实之间的矛盾,发现影响资金分配、项目推进、使用效益等方面的症结根源,提升审计研究的深度。

结果阶段,研究型审计应强化综合信息开发,加强审计结果跨年度、跨地域、跨行业的综合分析,提炼普遍性、规律性、倾向性、苗头性问题,深度挖掘问题背景、实质和原因,积极提出解决问题、优化管理、深化改革的对策建议。

3.用研究型人才素养引导审计人员自我升华。研究型的业务需要审计人员拥有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和实证思维等能力去开展,内审部门应通过理论、实践和创新三个维度,逐步激发审计人员的研究能力,并优化审计运行机制和审计工作流程,提高研究工作效率。

猜你喜欢

研究型审计工作研究
推动内部审计工作数字化的探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如何做好高校基建工程跟踪审计工作
国有企业研究型审计思考与探索
高校内部控制体系中的审计工作思考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抚州市审计局首次召开全市内部审计工作会议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小学数学单元研究型整合学习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