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罗科菲耶夫《D大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音乐风格与演奏解析

2022-11-28沈阳音乐学院盖妍卉

艺术研究 2022年5期
关键词:普罗科菲耶夫协奏曲大调

沈阳音乐学院 / 盖妍卉

普罗科菲耶夫的协奏曲是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毕加索曾说过:“没有传统,就不存在艺术”,音乐艺术需要不断创新,才可以与现代性因素相适应。然而,音乐创作中,技术的创新相对是容易的,但使其具有感染力却是很难的,因为各种技术的堆砌是很难打动听众的;若仅停留于模仿成功作曲家,而没有创新,同样是不会有出路的。在普罗科菲耶夫的音乐创作生涯中,作曲家天赋的观察能力使他成为最杰出的音乐肖像画大师之一,他善于把外在的性格描写和内在的心理刻画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一、《D大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独特音乐风格

《D大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这首作品在1923年10月在巴黎首次演出后,引起了很大的争论,有一些人认为它过于复杂和不同寻常。《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属于普罗科非耶夫早期创作之一,特定的音乐表达常常让人想起军号声。但是作曲家若想触及广大听众的内心,还需要保留原始声音素材之中更深层次的核心品质。“音调字典”是一切规范的源头,将生活经历和志向同音乐表达和风格紧密是普罗科菲耶夫的创作宗旨。他是和声进行中平稳连接的反对者之一,在普罗的作品中追求简洁的音乐进行方式,但又不是传统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创作理念,而是新观念的简单、明了、变化。”《D大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协奏曲音乐进行中大量使用的“调性浮动”便是上述创作观念的最好诠释。这首协奏曲既有粗犷的旋律,也有相对的是抒情线。小提琴独有的音色特征使普罗科菲耶夫的管弦乐有着独特的音响。他在这首作品中的乐章排列就很不一般:它不是通常的快慢快结构,其中的第三乐章以温柔如歌的主题占优势,而当中的第二乐章不用传统的板,反而是速度的逗弄和怪诞式的谐谑曲。作者悉心研究小提琴演奏的各种可能性,采用了一系列富有独创性的技巧,从抒情宽广的咏唱到令人头晕目眩的快速乐句和拨奏与用弓拉奏的复杂变换,从滑音到极度清晰(Marcato),从靠近琴马的特殊奏法(Ponticello)到清澈无泛音,所有这些引人入胜和富有诗意的技巧同清新的色彩效果的结合,使整个作品增添了不少魅力。

第一乐章的第一主题像在乐曲开始时那样,独奏小提琴以其饱满的音响抒发美丽而崇高的感情。整个再现部分由于省略第二主题和结尾段,从而得以有力地强调出这充满美丽幻想的形象和对生活的乐观肯定,终于战胜了恶和怀疑的一时表现。第二乐章是技巧性的兴致勃勃和十分活跃的乐章,纯粹是青年普罗科菲耶夫所迷恋的那种诙谐性的情调和形象。它那像恒动曲(perpetuum mobile)一样几乎没有停顿的进行,在这里又同尖刻和有时是恶作剧的幽默结合在一起,这些特点都使它接近于作者的《第二钢琴奏鸣曲》和《第二钢琴协奏曲》中著名的谐谑曲乐章。这一乐章用回旋曲式写成:乐句的轻快飞溅,撩拨的重音和敲击,拨弦和用弓的交替使用,旨在表现出一种滑稽和幽默的性格;但是这小回旋曲当中的两个插段,就没有这样欢愉的性格。像第一乐章的展开部那样恶魔般的笑声和嘲讽的丑相占据优势的地位,这是指第一个插段,其中小提琴的音响显得特别尖刻;至于第二个插段,则用靠近琴马的奏法以表现那些阻挠和妨碍人们的幸福的凶恶而冷酷的形象,并借以掀起高潮。保持调性轮廓的基础上频繁而又迅速地浮动至小二度关系调性,以产生色彩对比的手法,是普罗科菲耶夫音乐创作中和声方面极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协奏曲中许多和声现象的具体表现形式都与此有关。通过这一手法,在传统和声进行基础上,调性体系便被明显地大幅度扩展了。第三乐章像在乐曲开始时那样,独奏小提琴以其饱满的音响抒发美丽而崇高的感情。

二、现代风格演奏技法——《D 大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演奏解析

在普罗科菲耶夫协奏曲中,炫技性早已不再仅仅局限于华彩段,《D 大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非华彩段曲式部分也同样成为独奏者展示高超演奏技艺的结构部位。普罗科菲耶夫的协奏曲的创作随着协奏曲体裁的发展,要求小提琴演奏者的演奏水平不断提高。而要想成为一个高水平的小提琴演奏者,在拿到这首作品时,可以参考如下步骤进行作品分析:寻找音乐新元素的规律;准确把握调动旋律下的音准、调性;高八度的演奏技巧;现代化复杂乐句的演奏解析。

(一)寻找新音乐元素的规律

普罗科菲耶夫协奏曲中对主题的变调除常用的变奏方法外,有时会带有更多的展开性,呈现出展开性变换调性的特征。音乐主题的“展开”与“变调”对于普罗科菲耶夫分音乐发展而言几乎是必不可少的,“展开”更强调音乐材料变动,它的重心在于“出新”;而变换调性则更多的属于材料保持手法的范畴,统一性才是其核心所在。展开与变化因素彼此并存或交织,从而在普罗科菲的音乐作品中产生大量介于两者之间的现象,展开性变化音乐材料便应运而生。谱例1在乐章当中一段又出现了那种机械的进行乐句,或者说诙谐性的游戏,但乐章的尾声相当扩展,成为整个作品的总结。协奏曲的两个抒情主题——终曲的基本主题,在这里显得如此之素朴、鲜明和诚挚,它的旋律气息又是如此之宽广,这在作者早期创作中确实很难找到能够与之相匹的;此外,伴奏的和声色彩变换,以及对位式的重叠、模仿和呼应的精确变化,都加深了乐章这一基本主题的幻想性形象。

结合分析谱例1 可以发现,每个小节的音都有换弦动作,节拍点全部由左手掌控。建议使用节拍器来练习,每个小节重复训练,可以一弓连续重复演奏一小节中的节奏型,注意符点节奏的持续性,不要在一组结束时就过于放松左手,第二组节奏进入的时间也必须准确无误。可以在E、A、D、G 四条不同的琴弦上练习1 指、2 指、3 指、4 指对节奏的把控能力。在练习中,要同时注意保持手形和控制音准,完成单一的节奏训练后可以用正反附点来进行交替练习,强化手指按弦的精确性。在第一小节节拍不变而调性在不断变化的情况下,演奏者需要寻找其中的变化规律来记忆,将会使演奏更有把握。

(二)“非传统”创作风格的把握——音准、调性

《D 大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出现的连结段,技巧难度很高,调性转换繁多,它为接踵而至的十分新奇的形象预先做好准备。谱例2的旋律是作者抒情诗的典型,为了便于恰如其分地表达主题的含意,作者甚至写信警告演奏者不要滥用感情,要求做到极度纯朴和自制,不要把速度拖慢,因为这里是小行板,而不是行板。从乐章的这一基本主题中,还可以明显看到作者处理独奏小提琴同乐队之间关系的原则——独奏者是整个乐队的主要成员之一,或者说是平等的乐队参加者中的第一位。因此,独奏者并非同乐队相对峙,而是作为乐队的补充,同它联结在一起。

结合谱例2 展现的第二主题是一个恐怖的幻想性神奇形象,它同第一主题诚挚的抒情诗恰成尖锐的对比;它的进行满是半音的曲折、跳跃、倚音和传音列,有点一瘸一拐似的,它使听者不由得想到一些古老的神话中的特殊角色。小提琴演奏是一个要求左右手高度有机配合的演奏艺术,左右手听从大脑指挥,实时执行大脑的命令。演奏下弓时,先做下半弓的运弓动作,到了中弓后,就用上半弓的运弓动作。从弓根向弓尖运弓的整个过程中,大拇指和小指由弯曲的形状,慢慢地、放松地、顺其自然地变成直。演奏上弓时,弓子是由弓尖向弓根方向运动的,这时大拇指和小指是由伸直的状态,慢慢地、放松地、自然地变成了弯曲的形状。同时,始终注意弓和琴弦保持直角,上臂与弓杆保持平行,运弓要平稳,弓速要平均,并配合使用节拍器,建议每一弓拉二拍,第一拍半弓,第二拍另外的半弓。建议从固定四根弦的练习开始,然后再进行小提琴四条换琴弦的换弦练习。

(三)“现代”风格的复杂乐句演奏解析

由于普罗科菲耶夫《D大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的形象和技术手法之新颖,都是它得以在音乐会舞台站得住脚,并为一些现代优秀小提琴家所乐于演奏的原因。乐曲中虽有一些尖刻的“怪诞”效果,但很容易看出它并非作品的目的本身。因为作为它的对立面,而且在乐曲中占统治地位的总是那些抒情性形象,它那满盈的深刻感情和对生活的乐观肯定,总是首先为人们所瞩目。

谱例3中,普罗科菲耶夫的现代音乐创作风格在上面这个片段中的八度泛音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如果完美演奏出来的话,会非常明朗精彩。小提琴中最漂亮的声音可能是泛音了,但是大多数小提琴演奏者基本上一点也不懂左手拇指和食指以及四指之间的必要调整作用,而且也不懂怎样运弓以达到所期望的效果,他们的小提琴发出了最刺耳的尖啸声、嘶嘶声以及不悦耳的噪音。拉泛音时左手指和琴弓的相互配合很重要,右手握住小提琴腮托一端,把乐器提到齐胸高的位置,用左手保持琴的平衡,让琴的腹面对着天花板。在进行这类节奏类型的演奏时,头脑中需要关注三点,第一点需要明白具体的节奏点在什么时候,可以先不用演奏,手打一下拍子,唱出所要演奏的节奏型;第二点要注意,右手要把握对这类节奏型的节奏点,由于之前所演奏的音,有一定的时值,右手需要保证第一个音的精确的时值,所以不可以为了演奏下一个音,而提前终止演奏前一个音。应该准确地按照实际的节奏进行换弦;第三点就是关于左手的动作。建议左手尽可能地在第二音发音前已经按在琴弦上,但是不能过早。因为过早的按下第二个音,容易影响第一个音,不利于以后对音色和揉弦的保持。在第二个音发音前做好准备工作很有必要,这样可以配合右手,提高第二音的节奏、音准的准确性。这一套动作应该训练为一套惯性的自然动作,让左右手的配合自然而放松,这样演奏起来才没有负担。普罗科菲耶夫小提琴演奏的现代价值是在其作品中体现了小提琴作品演奏技术的最高要求。演奏此作品可以使小提琴演奏技巧更快地提高以及弥补演奏缺陷。如臂短、手掌窄、手小、小指短、肌肉素质差或弹性差、悟性迟等各种问题在此作品中都能得到相应的技术练习。建议每一位小提琴学习者和演奏者都经常的演奏普罗科菲耶夫的《D大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可以在音乐理念、演奏技术和作曲等各方面都得到提高。

三、结语

普罗科菲耶夫协奏曲创作不仅继承了古典时期以来的传统作曲技法与手段,同时又进行了众多的改革与创新。《D 大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不仅大大丰富与发展了协奏曲体裁的创作技法,为协奏曲体裁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达到了小提琴演奏艺术性与技术性的高度统一,真正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因此,忽视或缺少协奏曲体裁创作的研究,对于普罗科菲耶夫音乐创作研究而言不仅是极为不可想象的,而且对20世纪协奏曲创作特征,甚至整个协奏曲体裁发展史也是不完整、不全面的。对普罗科菲耶夫协奏曲的研究不仅可以促进他的其他体裁及整体音乐创作及风格的研究,而且普罗科菲耶夫在协奏曲创作上的成功经验以及协奏曲中表现出来的创作技法、思维、理念等对当今的作曲家们具也有重要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普罗科菲耶夫协奏曲大调
贝多芬降E大调奏鸣曲Op.81a“告别”第一乐章三个不同演奏版本的比较
G大调随想曲
我与扬琴协奏曲《凤点头》的“缘”
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协奏曲》音乐表现探究
演奏莫扎特《G大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KV216》的预先准备
海浪协奏曲(上)
海浪协奏曲(下)
普罗科菲耶夫钢琴奏鸣曲和声技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