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画创作教学的传承与嬗变

2022-11-28哈尔滨师范大学韩茗妍

艺术研究 2022年5期
关键词:中国画创作时代

哈尔滨师范大学 / 姜 巍 韩茗妍

中国画艺术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其千百年以来的发展始终在传承的基础上寻求创新,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中国画专业人才培养的历史发展,也与时代的发展同向而行。伴随着高等中国画艺术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在“造型技法、素材拓展、形式探索、材料语言、主题理念、审美表现”等诸多方面,也都体现着与时俱进的时代变革。与历史上在局部范围内所体现的个人化的师承不同,当今时代的高等中国画专业人才培养体现着高等教育教学普遍规律与中国画艺术发展规律相结合的思考和实践。也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探索变革的结果。

中国画创作教学是本专业本科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技法层面,都全面体现着中国画专业的基础教学情况。可以说,通过创作教学可以集中检验或考量学生对于前期所有预修课程的掌握程度,并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结合内在的综合专业素养与艺术感受,逐步实现关于创作研究和实践能力的不断提升与完善。

就高等中国画创作教学的总体成果而言,哈尔滨师范大学的中国画专业是本地区重要的代表。在广泛吸收中央美术学院等国内知名艺术高校中国画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理念与经验的基础上,围绕“传统、生活、创造”以及“临摹、写生、创作”这两个三位一体相结合的传统教学模式,依据北方地域的自然人文特点,逐步形成了“继承传统与时代创新相结合;地域特色与传统文化相结合;艺术科研与本科教学相结合;教学成果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的教学特色。

艺术与时代的发展密切相关,时代的进步生发出多元化的审美观念,中国画也在不断的自我变革中进行着内涵式的创新。而对于中国画专业人才培养未来可持续的良性发展而言,在优良历史积淀的基础上思考时代语境下的“传承与嬗变”,实现中国画专业人才的培养与时代同步,也为中国画创作的教学改革增添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一、初心

中国画创作与心态、心性、心境密切关联,是情感理念通过创作过程实现物化的过程。

从教学的层面来说,狭义的创作教学,普遍是指在本科阶段,在系统掌握中国画造型及审美理念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中国画创作课程的学习。更多的是在教师指导下,按照教学大纲与一定的创作模式、流程所进行的中国画创作,侧重对于创作基本规律、技法的学习和掌握,通过完成创作作品,提升能力与素养。广义的创作学习,是通过创作教学的课程体系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自主创作、独立思考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善于总结规律并创造性地运用规律,在未来个性化的艺术实践与创新中更好地顺应时代的发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目前的本科生源,大多对中国画缺乏较为全面深入的认知。进入大学的中国画专业学习后,如何将曾经接受的西方绘画思维转换成中国画艺术思维,从而在短时间内进入中国画专业学习状态。一方面需要通过坚持“由临摹到写生再到创作”的传统教学模式;另一方面,则需要在基础课程教学阶段,兼顾到技法传授与理念转换的结合统一,提升对中国画造型及审美理念的内涵认识。

例如,在临摹阶段,避免单一表层意义的临摹技法的传授。要了解并挖掘学生既有的专业造型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深化对于中国画笔墨造型规律性知识的理解,举一反三。在写生阶段,避免简单的照相式复制,要在对物象的“生、态、理、意、趣”深入认知的同时,强化对于写生过程中主观化艺术思维的理解。逐步将客观的写生研究与主观意识主导下的创作思维相结合,使学生在尊重自然规律和中国画造型的基础上体会到由内心主导下的写生所带来的自由愉悦的状态。同时,在教学中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互动,综合完备的评价标准,逐步激发学习兴趣,认识到创新是艺术追求的核心价值,以便顺利地向创作教学阶段过渡。

综上,中国画创作既是本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需要完备的专业基础课程作为支撑,是“临摹、写生、创作”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高级阶段,更是不断提升中国画专业综合能力与素养过程中需要持续思考和实践的状态。

因此,树立对传统中国画情感与价值的认同,树立文化自信;在内心促成对中国画专业学习的执着热爱;在“师古法、师自然、师生活”的过程中获取内心个性化的发于心胸的美好情感,在“以心接物”中培养并树立中国画学习的初心,成为在“思艺同行”中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在持续不断地自主艺术创新探索过程中,臻于成熟的重要基础。(如图1所示)

图1 李思佳《韶华入册》120cm×120cm

二、体悟

艺术作品是情感的物化,是思想的载体。生活为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沉厚的滋养,所引发的情感触动着多样化的艺术思考。可以说,通过视觉感知所获得的精神层面的深刻体验,依赖于作品所表现的形象,依赖于形象中所蕴含着的符号化的情感语言。中国画创作亦是如此,在悠久的发展历程里,除了纪实性、实用性功能外,更多体现了由物境到意境的创作思维过程,更侧重主观的思维和感悟。

随着社会与时代的变迁,中国画艺术呈现出鲜明的时代感。其理论和技法在时代的进步中不断地演进并生发出更加丰富的审美理念与表达,促使着中国画在不断的自我变革中进行着内涵式的创新。

作为中国画专业人才的培养的重要评价标准之一,创新与创作能力始终是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不懈的核心要务。而中国画创作所需具有的必要的生活感悟与情感体验,以及完备的艺术语言表达和技法的探索,则更需要贯穿在长期的专业基础教学中。以临摹、写生、史论赏析等教学环节为例,在教学中所使用的临本大都是历史与当代名家的典范之作。在进行技法分析的同时,由表及里对作品进行深层次地剖析,对作者生平、作者风格与流派成因、作品创作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如何通过艺术思维将自然与生活进行艺术的转化等方面探赜索隐,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从横向与纵向两方面在“造化”与“心源”之间深刻体会与把握中国画主客交融的创作思维特质。

与其它绘画门类一样,中国画的学习需要理论指导下的坚持不懈的实践训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以传统速写、线描写生、草图及小稿绘制等方式将“目视心记”转换成直观的实验性作品。合理利用信息化手段作为有效的辅助,对创作构思进行构图色彩等方面的尝试和推敲。在写生基础、创作基础教学环节,结合小尺幅创作逐步导入学生的主观生活感悟,提升创作主题,形成较为完善的创作规划,进而在观物取象中寄意抒怀。为后续更高阶段的中国画创作教学的顺利进行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

另一个重要的方面,艺术创作源于生活,发于内心。通过在生活中的目视心记,将“思与想”融入到生活之中去感受和体会。研究物象的自然属性和审美内在,研究生活美与艺术美的内在关联,引导学生将内心沉浸到生活中,去洞察和捕捉能够触动内心情感的情境,进一步达到“物我通融”。

在此基础上,坚持对自然与社会,历史与当下加以研究和关注。将内心的体悟化为创作情怀使之成为创作的动力,广泛开拓具有丰富审美效果、鲜活生活气息、主题鲜明内涵深刻的创作素材,以优良的艺术创作反映和表现时代下的人与物,更依赖于对创作与生活之间关系的体悟。因此,无论就中国画创作课程而言,还是培养提升中国画创作能力和素养而言,内心的体悟将进一步开拓学生的审美视域,提升审美素养。进而以个性化的审美视角和恰当的创作素材传达内心的审美追求,使创作持续焕发着勃勃的时代生机。(如图2所示)

图2 孙蓉 《月亮与玫瑰》114cm×128cm

三、方向

中国画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全面的育人过程,在理念的不断更新中,还涉及到各种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学习方法等方面的综合作用,使中国画创作的教与学保持正确的改革发展方向。

首先,从课堂教学的层面来看,传统中国画教学分为“山水、花鸟、人物”三科。表现技法大致有工笔、写意、工写结合等。在已完成的“立体复合”课程模式教学改革的基础上,需要着力引导学生对于本专业培养方案加以全面的认识,突破“山水、花鸟、人物”各门课程之间,“工笔、写意”之间的壁垒,克服对于某一门课程局部的孤立的狭隘认知,从而以开放的教学视野探寻各门课程之间的内涵联系,并将创作意识、理念的培养贯穿到各阶段的教学之中。引导学生全面奠定中国画专业基础,探寻中国画创作学习的基本规律。

其次,结合专业课堂教学,丰富实践教学的形式与内容,促成创作思考常态化。创作的目的是要推出艺术作品。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专业学习程度,有序渐进地结合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的创作思考,推动学生创作作品的产生。着力于对国家级、省市级高水平学术画展的研究,分析当前的创作走向,吸纳新观点、新形式、新素材、新技法,体验时代发展下的多元化创新思维。结合在临摹、写生阶段中的创作思维的注入和培养,由实验性小品向大尺幅创作过渡。通过深入观展、积极参展,在主题与素材、形式与内涵、技法与材料以及综合展示效果的达成等方面促进独立的审美分析判断,进而养成全面的创作思维。

第三,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确保创新意识和能力提升的正确路径。培养学生的兴趣投入,引导学生在专业基础学习期间,广泛地涉猎汲取文学影视、戏剧、音乐、舞蹈等各种不同艺术领域,以及不同绘画门类的艺术营养,寻找和感知它们与中国画之间内在的美的关联和各种艺术门类之间的可为互鉴的元素。从形式美、内涵美、表现美等角度,为中国画创作创新提供有益的启迪。

与此同时,强化对于中国画艺术的根本认知。一方面要在动态的审美追求进程中不墨守成规;另一方面,更要尊重中国画艺术发展规律,把握中国画审美的核心价值。从传统与当代、坚守与突破、个性与共性等方面研究时代发展下中国画艺术的继承与创新。从而在更高层面思考怎样在当代审美语境下进行中国画艺术的创新发展;怎样在创新中深入挖掘与表现民族、社会、生活与时代发展主题,完善对于中国画创新的时代性思考,实现自身在新时代美育引领和精神培育的使命担当。(如图3、4所示)

图3 吴喆《启程》220cm×140cm

图4 赵金泽 《凛冬至·风骨存》180cm×135cm

四、目标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愈益明。”这句出自宋代思想家朱熹的《朱子语类》的名言,充分阐释了理论认知与实践行动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艺术创作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建立在完善的理论研究基础上的艺术实践,才能够保证艺术修养和审美表现能力的同步提升。

所以,中国画创作能力的培养,需要在理论与实践的长期学习中经过循环往复的积累,通过不断地再认识才能够得以实质性的提升。无论广义还是狭义,中国画创作的教学也需要在时代发展下,不断地调整教学目标,在理念和实践方面的改革中调整与更新。

一方面,要通过中国画创作课程的教学,全面整合“临摹、写生”的教学内容。从文化的角度梳理中国画由传统到当代核心审美价值和创作规律的发展演变。从生活的角度启发学生自主地进行创作主题与情怀的凝炼。从审美的角度对构图、造型色彩、意境内涵、工具材料、后期装裱和展示设计等方面进行规划和实践。

另一方面,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坚持持续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在常态化的创作研究中,通过独立思考和实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积累经验,提升认识。同时围绕创作研究学习,广泛组织学生参与高水平学术讲座、画展策划筹备、创作心得交流、艺术教育培训、社会文化服务等实践活动,使之具备较全面的能力和素养,逐步向适用于社会发展的综合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目标迈进。

总之,中国画创作教学的改革是随着社会与时代的发展进步而持续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中国画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要务。随着经济社会越来越多样化的行业人才需求,围绕中国画创作教学所进行的一系列改革举措,也逐渐呈现出多元、开放、融合的特点。以中国画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为统领,以中国画创作教学改革为核心,从而进一步将目标视野由中国画专业创作人才拓展到中国画教育教学人才、文化推广与艺术市场研发、公益文化普及与宣传和文化社会服务等综合应用型人才方面。而这一系列的改革举措,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综合素养、职业发展”方面体现着由专业人才到“人”的全面发展的可持续培养,更彰显了高等中国画艺术人才培养对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以及对于新时代美育引领和精神培育的使命担当。

猜你喜欢

中国画创作时代
中国画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远方》中国画
《一墙之隔》创作谈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