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威尔第早期歌剧的艺术特色

2022-11-28沈阳音乐学院刘丽艳

艺术研究 2022年5期
关键词:麦克白威尔第歌剧

沈阳音乐学院 / 刘丽艳

在19 世纪意大利歌剧界,威尔第无疑是最优秀的剧作家之一。他的歌剧创作承前启后,《麦克白》《路易莎·米勒》等作品都成为当时歌剧院的压轴节目,并被广为传播,使意大利浪漫主义歌剧艺术更加璀璨夺目。威尔第的歌剧不仅能带给人们艺术享受,还表达了意大利人民对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这也使威尔第成为意大利历史上少有的“民族英雄剧作家”。①

一、意大利歌剧与威尔第

17世纪和18世纪意大利歌剧蓬勃发展,古典正歌剧获得了高度的发展,形成了美声演唱风格。这一时期确定了咏叹调和宣叙调的不同功能,为歌剧的分曲结构原则奠定了基础;咏叹调突出歌唱性旋律,用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往往采用AB-A 结构;开始形成类型化的咏叹调,如激昂的、温情的、愤怒的、田园牧歌式的、急口令式的等类型。意大利歌剧的主要代表人物要数威尔第了,他一生共创作了28部歌剧。早期的歌剧与意大利民族解放运动相呼应,具有进步的爱国主义倾向,中期和后期创作的歌剧深刻地反映了社会性的矛盾内容,同时又吸收和借鉴了同时代各国器乐特别是交响乐创作的新成果,从而使自己的歌剧艺术达到了更高的境界。他最杰出的歌剧《弄臣》《游吟骑士》《茶花女》《阿伊达》《奥赛罗》和《福斯塔夫》等,至今仍是世界各大歌剧院的保留剧目。威尔第创作的歌剧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达到了更高的阶段,其显著的特征是,题材内容更广泛,歌剧类型更多样,既有取材于神话传说的,也有反映现实生活的,还有来自文学小说的。他的歌剧内容和人物贴近普通人的生活,并充分调动声乐以外的音乐表现手段来烘托戏剧情节。②

二、威尔第早期歌剧作品艺术风格

威尔第早期歌剧包括《伦巴第人》《埃尔纳尼》《麦克白》《露伊莎·米勒》等等,这些歌剧一经上演都大受欢迎。早期创作的歌剧具有强烈的革命性、爱国性和英雄性,中后期的创作则更加注重戏剧性、人文性和真实性。③威尔第早期歌剧作品的艺术风格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威尔第在创作中很看重戏剧的力量,追求在舞台上再现真实生活。人声仍然是主导,但是在歌剧中并没有刻意炫技,音乐与剧情紧密结合,把意图表达的情感通过事件表达出来,人物刻画也力求真实,表演、音乐、服装等都要为戏剧服务。使台下的观众如身临其境一般。

(二)爱国主义精神。威尔第在早期偏好寻找情节动人和具有强烈鲜明对比情绪的题材来歌颂自由主义、英雄主义和反对暴政的斗争精神。他身处意大利民族解放运动时期,一生都被民族解放运动的英雄主义所鼓舞,其作品也处处充满着民族的力量和气概,如果说贝多芬创作的是英雄性的交响乐,那么威尔第创作的则是英雄性的歌剧,作品人物性格鲜明,充满了反抗异族压迫的呼声,内容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④

(三)威尔第的创作与意大利民间音乐联系密切。威尔第出身于伦巴第农村,他最初接触的音乐就是那里的民间歌曲,自小就十分熟悉和喜爱民间音乐。例如在歌剧《麦克白》第一版中的苏格兰亡命者合唱的旋律节奏起伏与伦巴第的民歌有许多共同之处;《游吟诗人》中阿苏切娜的歌曲、《茶花女》中薇奥列塔的旅律都与意大利民歌艺术有根深蒂固的联系,许多旋律简直可以当成真正的民歌。

(四)威尔第在改编歌剧时,非常重视段落的排列。在威尔第早期歌剧的编剧中,最重要的是段落的排列,它必须尽可能地多变花样,其中某些部分甚至可以相互替换,因为剧本中不断更新的场景提供了总是表达同一感情的机会:爱与恨;爱国的激情、好战;受伤害的荣誉心、绝望和悲伤。

三、威尔第早期歌剧的音乐旋律特色

(一)爱国主义色彩——《伦巴第人》

《伦巴第人》根据格罗西的同名长诗写成。而格罗西的长诗则取材自塔索的著名诗作《解放了的耶路撒》。《伦巴第人》中十字军东征的主题与众多奇情故事交织在一起,帕加诺临终前与弟弟阿尔维诺相会时的错综复杂而难以令人置信的情节只是爱国主义歌剧剧情需要,在为祖国建功立业的前提下,个人的恩怨显然已不重要,威尔第要求在歌剧中体现的正是解放祖国的斗争意识。⑤

结合谱例1。意大利听众因为他的音乐热情洋溢、情感真挚以及与现实有着紧密的联系,而极愿意原谅他音乐中的略嫌粗糙之处和吵闹的配器。在意大利当时的环境中,观众习惯于领会那种“招贴画”式的艺术,因此昂扬的情绪、激情和令人惊愕的由善斗恶、由美斗丑的转折,是会使他们感到震惊的。威尔第为了适应群众的接受能力,就必然会忽略对细节的注意,写得不够细腻。这样的作品虽然是粗糙的,但却不失为一部具有强烈效果的艺术作品了。《伦巴第人》具有很大的政治意义,由于此剧在意大利多次上演,使威尔第成为意大利独立运动中的著名人物。在《伦巴第人》中,他将以往意大利歌剧使用咏叹调作为抒情方式的手段进行限制,减少了一些咏叹调的唱段,而运用宣叙调增强抒情效果,使得歌剧的结构变得更加完整,演唱方式也获得了优美绵长的特性。在歌唱中完成抒情性,在旋律上加强联系感,在作品歌唱的过程中让旋律互相渗透,用节奏的变化把歌剧抒情性与歌曲中引发的情节完美结合,在作品中完成了和谐而统一的音乐境界。

(二)浪漫主义和英雄主义——《埃尔纳尼》

歌剧《埃尔纳尼》于1844 年3 月9日在威尼斯首次演出,受到热烈欢迎。埃尔纳尼的形象使人联想起当时被迫流亡的众多意大利爱国志士,剧中合唱的激越歌声使听众心血沸腾,也博得了歌剧界众多名家的好评。威尔第针对《埃尔纳尼》变幻莫测的剧情,在音乐处理上运用了音乐主题贯串手法。谱例2《埃尔纳尼》的序曲就是以这两个主题为基础的,它们分别在第一幕和第二幕中出现。在最后一幕埃尔纳尼自刎的戏剧高潮中,乐队再度奏起了这两个主题,贯串的音乐主题前后呼应,巩固了剧情的联系。威尔第在他以后的歌剧中也经常运用这种手法。⑥

结合谱例2。在《埃尔纳尼》情绪饱满而富于旋律美的音乐中,使听众感动的仍是威尔第打动人心的那种真挚性。但《埃尔纳尼》新的重要特征是剧作手法的多样化,威尔第初次采用了主题联系的手法。序曲中有两个乐思,第一个出现在葬礼进行曲的步伐中——埃尔纳尼誓言的主题,以其阴郁的浪漫色彩而与舒柏特的《流浪者》相呼应。与这个主题相对比的是埃尔纳尼与爱尔薇拉爱情的动机,这两个主题在歌剧中最重要的戏剧瞬间里进行。威尔第在《埃尔纳尼》中成功的达到了音乐与剧情的融合,这也是歌剧的与众不同之处。《埃尔纳尼》的旋律以力量和丰富的节奏见长,威尔第旋律风格的这一特点,在《埃尔纳尼》的合唱中表现得很鲜明。第一幕中强盗们的合唱就非常有力量,在这个齐唱的紧张不安的断奏中,不难发现未来的《西西里的晚祷》中阴谋一场的特征;第三幕中富有力度的阴谋一场及其高潮——威严的合唱《让卡斯梯尔的狮子醒来吧》节奏非常丰富,是非常具有威尔第特色的唱段。《埃尔纳尼》的旋律热烈、不安定,音程间距扩张,节奏迅猛,旋律的高潮巨大,产生了强烈的戏剧性效果。例如第一幕中埃尔维拉、唐·卡洛及埃尔纳尼的三重唱,连续的切分节奏上的模进将旋律层层推进,描绘出狂放的力度与美感,表现出激动的情绪和开阔的意境,在终幕重唱中也表现得特别突出。

(三)莎士比亚悲剧色彩——《麦克白》

《麦克白》可以说是威尔第的第一部由自己选题创作的歌剧。在《麦克白》的创作中又使自己的歌剧美学观点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即更加注意戏剧和人物的真实性,更加强调在一部歌剧中音乐和戏剧的平衡发展。在威尔第看来,《麦克白》是完全新型的音乐戏剧,因此对演员的要求也要有别于传统,对表演之苛求一直到上演前一分钟也不放松。对于舞台上配角的安排以及对舞台美术方面的要求等等,威尔第也做到了事无巨细、样样关心。例如,他要求班柯的鬼魂形象一定得从舞台台板底下升上来,而且要恰好升到麦克白为他在宴会上准备的座位后面!他要求服装的色彩、样式一定要符合该剧的历史年代,决不要用那时还没有产生的丝绒来制作。⑦

结合谱例3。在谋杀国王一场中,乐队起主要作用,声乐带朗诵性质,几乎成为说白。威尔第在《麦克白》中丰富了音乐语言,用乐队的音响描述人物内心活动、衬托剧情的发展。乐队有时充满了热烈的激动,渗透着不安的节奏,而获得了贝多芬式的力量。在第一幕的一系列插曲中最明显地可以感觉出与贝多芬的联系。威尔第在第一幕终场和六重唱中达到了贝多芬式的雄伟力量,这一整场戏,从令人恐怖的敲打城堡门到得知邓肯被谋杀时惶乱的终场重唱为止,都充满了真正的戏剧性。当吓得失神的麦克杜夫从被杀的邓肯的卧室中迎着班科跑出的瞬间,乐队的演奏像贝多芬式的“热情”。《麦克白》的音乐更着重揭示人物心灵深处的活动,魔女们性格化的合唱、被麦克白暗杀的邓肯国王幻影出现的“幻影场面”、麦克白夫人的“梦游场面”就是这一表现要求的体现,麦克白夫人一角不再是优美的歌声,而改为暗淡邪恶的音响。威尔第创作的这部歌剧在歌唱旋律上非常出色,麦克白夫人阴险狭隘的性格被凸显出来,整体音乐线条的走向能够最大程度地将麦克白夫人头脑中那些罪恶的心理充分揭露在观众面前,通过歌剧演员的歌喉以及乐队的伴奏,营造出阴郁、沉重的气氛,使听众们感受到麦克白夫人心中对即将稳握于手的权力的强烈渴望。

(四)平凡爱情主题——《露伊莎·米勒》

《露伊莎·米勒》代表着威尔第创作早期向中期的过渡,对于分析、研究威尔第歌剧的艺术特色是非常重要的素材。他一反以前以《纳布柯》为代表的恢宏、华丽但比较粗犷的风格,表现出了更多的细致与温柔。歌剧《露伊莎·米勒》于1849 年12 月8 日在那不勒斯首次上演,虽然没有像威尔第那些出色的爱国主义题材剧那样立即获得轰动效应,但威尔第着重人物性格刻画的音乐手法仍然获得了当时乐坛的普遍认可。

结合谱例4。露伊莎的抒情形象在歌剧中占有主要地位。也的充满激情和伤感的旋律贯串整部歌剧,注重剧中人物心理的刻画是威尔第歌剧音乐作的特色。值得注意的是《露伊莎·米勒》着重刻画了一些平凡的人物,他们不同于往日威尔歌剧中的那些英雄人物。刻画这些平凡人物的乐,如露伊莎在最后一幕中的咏叹调,显然带意大利民间音乐气息,民间音乐旋律和节奏的朴素性质使《露伊莎·米勒》的音乐显得清新动人,不同于威尔第写于40年代的其他歌剧。

在《露伊莎·米勒》里出现了一些在威尔第40年代至50年代的歌剧创作中形成的极为显著的特点。在描写普通人的时候,威尔第比过去更多地采用了日常生活的音调和节奏。费德莉卡的形象用古老的小步舞曲来刻划;乡民的合唱里可以听出意大利民歌的音调及其独具特点的节奏变换;露伊莎那首“希望以死来摆脱痛苦”的咏叹调(最后一幕结尾的一场戏),其旋律沉入幻想、清澈透明,它那圆舞曲型的节奏轮廓也近似意大利民间小调。《露伊莎·米勒》中的爱情、亲情、侠义以及嫉妒等多种感情起伏叠置,通过在音乐中运用不同的声部和伴奏来渲染气氛,从宣叙调、二重唱、三重唱、五重唱、合唱的声部刻画了不同的情感,也使音乐达到了最高潮。⑧

四、结语

威尔第在吸取意大利歌剧前辈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创作特征。他伟大的歌剧艺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探索精神也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激励着我们前进。威尔第留下的宝贵音乐财富让世人受用不尽,是歌剧创作和声乐发展用之不竭的艺术养料。对威尔第早期歌剧艺术特色的分析和研究,有助于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威尔第歌剧创作的风格和歌剧演唱的特点,对于歌剧创作、声乐演唱以及声乐教学都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注释:

①张丽.意大利歌剧巨匠朱塞佩·威尔第[J].学术评论,2010(S1):123-124.

②佚名.意大利歌剧[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③何成华.略析威尔第及其歌剧创作[J].剧作家,2005(3):1.

④牛茹.威尔第在歌剧发展史上的地位与贡献[J].艺术探索,2007(5):2.

⑤白彦涛.《十字军中的伦巴第人》中的咏叹调分析[J].2021(2017-1):80.

⑥黄品铭.巅峰歌剧,绕不开的威尔第[J].大众文艺,2015.

⑦金镇国.威尔第的歌剧创作对意大利美声唱法的贡献[D].东北师范大学,2007.

⑧张红海.浅析威尔第歌剧创作初期的艺术特点[J].参花:下,2017(5):2.

猜你喜欢

麦克白威尔第歌剧
走进歌剧厅
“歌剧之王”威尔第的故事(一)
谈麦克白“选择”的悲剧
威尔第歌剧创作中的威廉·莎士比亚情节
麦克白夫人
——他者形象的再现
人文主义视角下对《麦克白》的解读
麦克白夫人:麦克白的另面自我
歌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