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动教育在幼儿园课程中的设计与组织

2022-11-28

安顺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劳动幼儿园幼儿

刘 琳

(安顺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贵州 安顺 561000)

劳动教育是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五育融合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儿童爱劳动的意识、态度和习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劳动教育是利用劳动自身的特殊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意识和态度,形成良好劳动习惯的教育活动。根据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导思想,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大中小学要在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指导下坚持和开展好劳动教育,利用好劳动在个体与社会之间的重要纽带作用,帮助个体重建积极的社会价值,实现真正的和谐社会。[1]国内有关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研究相当的丰富,而以学前儿童为对象的劳动教育研究主要侧重在劳动教育的价值上;一些学者认为,幼儿年龄较小,开展的劳动教育是较为简单和浅显的,或者仅局限在简单劳动精神的理论引导上,使得劳动的时间、机会、技能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被淡化。[2]而国外许多学者也充分肯定了劳动的意义,主张儿童必须接受劳动教育,但是内容比较零散,且大量依赖家庭教育。幼儿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发、设计与组织,是时代发展的要求[3]。因此,幼儿园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可从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生产劳动教育和服务性劳动教育着手,使幼儿接受劳动教育的过程中体验不同类型劳动的意义、乐趣,在利用幼儿园课程的集体教育优势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价值。

一、幼儿劳动教育的价值

由于幼儿年龄较小并不能真正去劳动,在劳动实践方面不能很好实行。因此,劳动教育在学前教育阶段的劳动时间、劳动机会、劳动意识、劳动技能等方面都被淡化;同时,即使有的老师关注幼儿劳动意识和技能的培养,但是迫于幼儿园其他事宜,劳动教育只停留在了理念上、图像上。在家长方面,由于现代家庭结构的特殊性,许多孩子被“宠爱”的结果就是缺少独立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服务意识、责任意识等;而许多幼儿教师育儿理念淡薄,忽视幼儿全面发展,影响了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

(一)发挥基础教育的价值,实现“五育并举”教育目标。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虽然只是对大中小学提出了具体劳动教育的指导内容,未对幼儿园阶段做出具体的要求。但是,幼儿阶段是国民教育的基础阶段,是社会个体形成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启蒙时期,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和社会规范的重要阶段,是提高幼儿劳动精神和劳动实践能力的重要时期。[4]幼儿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目标的实现依赖于劳动教育内容的实施。在幼儿园阶段实施劳动教育课程则需要根据该时期幼儿特殊的年龄发展特点与规律进行课程的选择、设计,使之符合学前阶段的启蒙性,也能与中小学、高校等其他教育阶段的人才培养保持一致性、衔接性。

(二)初步形成正确的劳动观,为实现自我价值奠定思想基础。

幼儿劳动教育帮助幼儿形成正确劳动观,提升劳动技能,实现自我价值。学前期是幼儿良好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本阶段开展劳动教育有利于幼儿形成尊重劳动、劳动最光荣等正确的劳动观,从而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而幼儿的学习以直接经验的获得为主,良好的劳动教育能逐步提升幼儿的劳动技能,促进幼儿动作的发展。幼儿参与劳动活动,不仅在创造物质价值,同时也创造着自身的精神价值。[5]幼儿在劳动的过程中,体会着劳动成果带来的价值感;在与其他同伴共同劳动、共享劳动成果的过程中认识自我的存在价值;在通过创造劳动成果为他人服务的过程中寻找自我身心愉悦的精神价值。

二、幼儿劳动教育的内容设计

学前阶段的幼儿身心发展均未成熟,劳动教育对于他们而言,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幼儿园阶段的劳动教育异于其他教育阶段,它并非像传统的幼儿园课程内容一样进行简单的渗透,而是要建立专门的课程,围绕劳动意识的启蒙和初步劳动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劳动教育课程,在内容的选择上、内容的实施途径上、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劳动的强度和难度上等都需要针对性地设计和组织、实施。

根据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相关文件精神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在幼儿园主题活动课程的基础上,将劳动教育融入幼儿园一日生活当中,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组织幼儿参加日常生活劳动,进行简单的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促使幼儿形成劳动意识,引导幼儿在动手实践、出汗体验的过程中产生强烈的愉悦感和成就感,形成对劳动的认同,在劳动教育活动实施过程中,接受锻炼、培养意志,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果实、尊重劳动人民,为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奠定良好的基础。[6]

(一)日常生活劳动教育

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立足个人生活事务处理,注重在个人生活自理中强化劳动自立自强意识,注重生活能力和良好卫生习惯培养。而在传统的劳动教育课程中,提到“劳动”“劳动者”,教师往往把幼儿往凌晨还在打扫的环卫工人、不畏风霜执勤的民警、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等一类职业引导,孩子很难把劳动与自身的角色联系起来,使得劳动教育身心疏离。另外,幼儿在家庭中“被宠溺”的地位,家长越俎代庖的情况屡见不鲜,即使是为了鼓励幼儿完成一些简单的个人生活事务,有些家长也会以“奖赏”的方式来“肯定”幼儿的劳动行为,因此,劳动成为幼儿某种外部需要得到满足的途径,幼儿失去了对劳动本身的情感体验。

对于幼儿来说,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的侧重点应围绕幼儿生活起居来开展,强调幼儿自我服务的劳动意识、劳动安全意识,知道每个人都要进行自我劳动,并能体会其中的乐趣,学会珍惜劳动成果等。在幼儿园劳动教育课程设计中,在教幼儿自己穿衣脱袜、洗脸刷牙、自主进食、整理床铺衣柜、擦桌子扫地等基础上,应引导幼儿认识劳动和自己的密切联系,培养幼儿形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提高幼儿生活的自理能力,这是个体健康成长、适应社会发展的基础。

如音乐教育活动中,将劳动教育的元素融入歌唱、律动、舞蹈、表演等过程中,通过旋律的熏陶、歌词的理解、节奏的感知、情境的体验等,使幼儿在艺术的渲染下发自内心的感受劳动的魅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乏劳动的歌曲,以《劳动最光荣》为例,歌词采用了拟人的方法,描述了各种小动物对待劳动的不同态度。在对话、表演、演唱、律动中将幼儿带入到各种小动物的角色中,引导幼儿热爱劳动,不做懒惰的小蝴蝶,在欢快愉悦中自然地以小蜜蜂为榜样,从而模仿它们爱劳动、主动劳动的中心思想,实现劳动教育的渗透。

如在语言教育活动中,幼儿教师要善于用丰富的感情和生动的讲述,把劳动知识和精神形象化、生动化地展示在幼儿的面前。如《三个和尚的故事》,描述了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的内容,反映了谁都不想出力,不想劳动,只想依赖别人;在取水的问题上互相推诿,结果谁也不去取水,以致大家都没水喝。教师可引导幼儿进行角色扮演,并创设问题情境如“大家怎样才能都得到水喝?”使幼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构建付出劳动才有所得的知识,并从中体会到乐趣。

(二)生产劳动教育

生产劳动就是直接创造物质财富的劳动过程。在传统的幼儿园劳动教育课程中,受幼儿年龄、幼儿园资源等方面的限制,生产劳动教育的内容较少,或是停留在对课件、视频等电子资料的认识上。部分幼儿园虽然开设了小块种植园地供幼儿种植、观察或休闲,但是,由于教师本身对农耕的不熟悉、农作物种类偏少等,其利用率并不高。尤其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部分幼儿园的生产劳动教育课程还停留在传统农耕的层面,未体现新时代新技术的教育要求。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强调“把教育同物质生产劳动结合起来”。这种结合就是直接让受教育者在工业生产、农业生产中经历物质财富创造的过程,引导幼儿体验从简单劳动、原始劳动向复杂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发展过程,改变现有儿童对农作物的零认知、对劳动成果的不珍惜、对劳动者不尊重等意识。

生产劳动教育的核心是“直接参与生产”,身体力行,直接体验生产劳动过程,感知劳动的乐趣,获得劳动后的满足感,这也正体现了幼儿的直觉思维特点。幼儿在亲身体验简单的工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初步学会使用常用的工具,认识简单的生产技术,体验和感受劳动生产和创造价值,在汗水中体会平凡劳动中的伟大。

如具有山区地域特色的农俗现象“晒秋”,由于山区地势不平,气候湿润,村民只能把丰收的农作物如辣椒、玉米等晒在自家房屋前后、窗台、屋顶等,江西婺源、安徽歙县等都有这样的生产生活现象。“晒秋”构建了一幅美丽的彩色画卷,成为许多摄影爱好者的素材。在幼儿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将“晒秋”此类农俗生产生活现象融入其中,不仅通过图片欣赏,还应引导幼儿“晒一晒”农作物,感受丰收的喜悦,体验“晒”的过程;此外,教师可因地制宜,引导幼儿制作农副产品,如将晒干的果实制作成果干果脯、把晒干的辣椒制作成干辣椒装罐等。幼儿在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的过程中,体会通过汗水获得劳动成果的喜悦,在认识不同地域农俗现象的同时,深刻体会丰收、劳动、成果之间的密切联系。

科技改变生活,科技改变生产。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劳动技术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劳动教育不应只局限在传统的劳动技术上,还应丰富科技创新的内容。因此,在幼儿园开展创新劳动教育,提高幼儿的科学知识并引导其进行初步的实践,实现劳动的创新。如幼儿园以“智能灌溉”为切入点,与幼儿共同设计符合幼儿认知特点的灌溉装置,引导幼儿认识到传统种植方法和智能种植的区别,在初步认识了“智能灌溉”的简单知识后,教师可引导幼儿建设本园的“智能苗圃”,将知识转为技能。除此之外,教师可拓展种植有关阳光、土壤等方面的“智能种植”活动。当然,这些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很高。

(三)服务性劳动教育

服务性劳动教育既包括直接满足消费者对服务产品需要的劳动,也包括通过志愿服务、社区服务等公益性的劳动形式,利用自身的知识、技能、工具、设备等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服务,形成公共服务意识,强化社会责任感,树立良好的社会公德,在服务的过程中感知自我的价值。幼儿生活离不开集体,“为集体服务”,树立集体主义意识,在集体中劳动中学会关爱他人、照顾他人、服务他人,形成良好的劳动品质。

幼儿园劳动教育课程不应远离幼儿生活。应从幼儿生活出发,从幼儿自身出发,可引导幼儿参与幼儿园班级内外、社区、家庭等环境卫生的管理,培养幼儿的集体荣誉感和公共卫生意识;可引导幼儿参与到敬老、助残、扶弱等公益活动中,培养幼儿尊老爱幼的良好心理品质;可引导幼儿主动帮助有需要的人以及配合有关工作人员如防疫工作的需要,树立幼儿社会公德意识,强化幼儿的责任感。

劳动的价值,小到服务自己,大到奉献社会。幼儿园可根据地方差异与社区进行合作,如通过集体教育活动创设情境,激发幼儿思考“我能为老爷爷老奶奶们做些什么?”引导幼儿初步认识到物质和精神劳动的差异,然后带着幼儿到附近的敬老院,鼓励幼儿与老人聊天、给老人表演节目等;幼儿园也可以组织幼儿到附近的公园,引导孩子去维护公园秩序,如卫生、保护树木等。农村地区可带领幼儿到农田帮助年长者进行简单的除草等。

此外,教师可以围绕“志愿者”开展相应的社会服务活动,如环保宣传、食品安全宣传、交通警察、广告清除等;也可围绕“整理”被子、衣柜、床铺、书桌、餐桌、房间、厨房等开展相应的家务活动,或围绕“工具”如空调、吸尘器、锄头、扫帚等的使用活动等。除了家庭、社区,幼儿园是幼儿主要生活的阵地,幼儿教师要善于利用幼儿园的环境设计开展有趣的劳动教育活动。如幼儿园开展“我是管理员”教育活动,幼儿分工承担着不同区域或类型的岗位职责,区角管理员、玩具管理员、值日管理员、晨检管理员等分工不一样,但对幼儿来说,它是一份责任,是对班级的一种贡献,有利于培养幼儿的社会责任感以及感受深刻的服务劳动体验。

三、幼儿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

(一)发挥主题活动课程的优势,提升幼儿劳动教育的有效性。

幼儿园是幼儿劳动教育实施的主要阵地之一,应结合国家相关规定和幼儿园实际的情况,以及幼儿身心发展的阶段特点,进行整体的设计,明确幼儿劳动教育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组织和实施、课程评价等具体方面,应避免碎片化、片面化、个别化。幼儿园可成立专研小组,针对幼儿劳动教育进行规划和设计,发挥主题活动课程的优势,对园内外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强调教育过程管理,进行多元评价,确保从整体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例如,结合废物利用和义卖日等活动,幼儿在家长的配合下收集废旧物品如报纸、塑料瓶、快递盒子等,幼儿教师引导幼儿进行废旧物品制作、装饰,固定每周或某月的某一日为义卖日,幼儿可将制作好的物品进行义卖。在此过程中,幼儿初步认识劳动的性质,逐渐形成一定的劳动概念和习惯,养成节约、自己动手的好习惯,形成尊重劳动的意识,体验劳动带来的价值。在生产劳动主题活动的设计中,幼儿教师应充分发挥区角的作用,激发幼儿劳动的兴趣,进一步理解劳动的意义,体验劳动的快乐。如在区角中投放充足数量和种类的农耕工具激发幼儿劳动的兴趣,使不同的劳动形式得以实现,提升劳动技能。

(二)渗透幼儿园一日生活,家园聚力形成一致的劳动意识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反映了教育活动要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以此丰富和深化幼儿的生活经验。劳动教育也要以幼儿的真实生活为主线,让幼儿的生活走进幼儿园,让劳动走进幼儿生活。因此,幼儿园要借力于幼儿家长,实现真正的家园合作,形成一致的劳动教育观。幼儿教师和家长应成为引领幼儿主动参与劳动、感受劳动、热爱劳动的支持者和合作者。例如,幼儿园可围绕幼儿洗手擦手、穿脱衣服、穿脱鞋、系鞋带、收拾床铺、整理书包、洗脸等开展相应的日常生活劳动,从小班到大班开设难度、要求不一活动,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同时,幼儿教师应主动沟通和支持幼儿家长在家中实施生活化的劳动教育,巩固幼儿园劳动教育的成果,强化幼儿的劳动意识。如家长鼓励幼儿在家自己穿脱衣服、自己洗脸刷牙、自己整理床铺和衣柜、自己进食等。幼儿教师也可以幼儿的兴趣和年龄特点,围绕服务性劳动这个主题,引导幼儿参与到班级的管理,如充当班级值日生、小志愿者、植物助手等,培养幼儿的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强化幼儿为集体服务的意识;同时,家长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意识地引导幼儿为社区服务,如排队秩序员、宣传员,鼓励幼儿多进行劳动服务,真正体验劳动的价值,逐步形成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的意识。

(三)创建幼儿园生态劳动空间,打造幼儿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将教、学、做三个部分合为一体的教育思想,并强调,劳动教育应该贯穿在各阶段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之中。劳动教育的核心就是参与和体验。幼儿只有在幼儿园应积极整合其有限的空间资源,创建幼儿园专属的生态劳动空间,打造属于幼儿的立体劳动实践基地,使劳动教育可学、可做。幼儿园创设丰富的生态劳动空间能激发幼儿想要劳动的意识,能使幼儿较为专注的学习和从事劳动活动,能使幼儿在“做”中学,在“做”中进步。生态劳动空间未必只是指户外的种植区,它可以包含室内的“生产工作间”,如蜡染工作间、炒茶工作间、木头加工工作间、废旧物品回收间、休闲区水吧、阅读室等。幼儿在不同的劳动空间感受不同类型劳动的特点和意义,不断拓展对劳动的科学知识、提升劳动技能,逐步树立吃苦、耐劳、坚韧的劳动精神。当然室内外还可饲养一些小动物,学会饲养不同动物的技巧,体验给小动物喂食、清扫粪便的劳动过程,感受劳动与生活的协调、美好。而种植空间直接为幼儿提供了农业生产的实践场所。幼儿在教师的引领下,根据季节的变换进行播种、浇水、施肥、除草、保温、采摘等。种植的过程时间周期应较长,条件允许的幼儿园,可以从小班到大班进行三年连续的种植劳动教育。在此过程中,幼儿能初步认识农业种植的主要环节,形成一定的农业生产技能;幼儿能了解季节和其他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尤其是季节灾害、个人懒惰等都会导致农作物的低产、绝收等,从而萌发尊重劳动成果、尊重劳动人民的意识。

(四)重视劳动教育的参与性、体验性和实践性,实现幼儿主体的劳动学习模式

幼儿的学习特点以直觉行动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幼儿认识事物的过程必然要通过感知觉的参与来进行。对于幼儿来说,学习就是活动,活动就是参与、操作。劳动教育所蕴含的理念并不只是“灌输”给幼儿劳动的概念,或是“教会”幼儿如果尊重劳动成果、尊重劳动人民,它应该是通过幼儿这个学习的主体,在自己亲自参与劳动,流下汗水,收获劳动果实的过程中去感受劳动的意义和价值,从体验中真正去尊重劳动人民和劳动成果。例如,在引导幼儿学会节约粮食,尊重劳动果实的劳动课程中,幼儿教师不应只局限在引导幼儿认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诗歌的内涵,而应该在幼儿参与到农业种植的过程(包括播种、施肥、除草、浇水直至收获)后再引导幼儿去感受这首诗歌的内涵。幼儿在认识诗歌的过程中必然会调动他的已有劳动经验,对这首诗歌的认识会更加深刻,对劳动的感悟会得到强化,劳动教育的价值才能真正体现。所以,作为幼儿教师,在劳动教育课程的设计和组织中,应充分认识到:幼儿对劳动深刻地认识首先是从外到内的适应,也就是,幼儿从自己动手再到内心的体验;后再由内到外的张扬,也就是,将自己内化后的劳动认识、劳动情感,以劳动行为表现出来,从参与劳动去认识,从体验劳动去感受,在劳动实践中去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热爱劳动,尊重劳动成果和劳动人民。

结 语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对新一代提出的要求,是构建全面发展教育体系、实现教育变革与发展的趋势。幼儿园劳动教育课程应在新时代思想的指导下,以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为基础,构建有用、长效、有趣、实践的主题活动课程,加上区域利用和家园共育,组织和引导幼儿进行简单的动手实践、亲身体验,在幼儿的汗水和锻炼中养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意识和习惯,初步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既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点,也突出了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

猜你喜欢

劳动幼儿园幼儿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优秀作品欣赏
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爱“上”幼儿园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想念幼儿园
幼儿园私家菜